-
司美格鲁肽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肥胖患者1例
编辑人员丨10小时前
报道在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采用司美格鲁肽治疗的1例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合并肥胖的患者。患者因“口干10余年,加重伴双手麻木、刺痛5个月”就诊。入院后完善各项检查,体重指数33.2 kg/m 2,糖化血红蛋白10.7%,初步诊断为T2DM、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高脂血症,脂肪肝,泌尿道感染,甲状腺结节。在降糖治疗方面,停用达格列净,予胰岛素强化治疗,门冬胰岛素早8 U、午8 U、晚8 U,甘精胰岛素睡前16 U皮下注射,联合盐酸二甲双胍0.5 g(3次/d)控制血糖,血糖控制仍不达标。调整降糖方案为司美格鲁肽0.25 mg(1次/周)皮下注射、盐酸二甲双胍0.5 g(3次/d)口服、门冬胰岛素30注射液早26 U、晚26 U皮下注射,血糖稳步下降。出院后随诊,司美格鲁肽剂量加至1.0 mg(1次/周),门冬胰岛素30注射液剂量减至早22 U、晚22 U皮下注射。3个月后空腹血糖6.2 mmol/L,餐后2 h血糖8.9 mmol/L,糖化血红蛋白6.9%,体重减少13 kg,体重指数28.1 kg/m 2。患者不明显不良反应,依从性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0小时前
-
口服降糖药物联合基础胰岛素控制不佳转换为德谷门冬双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1例
编辑人员丨10小时前
报道1例在无锡市惠山区中医医院内分泌科就诊,院外使用口服降糖药物联合基础胰岛素血糖控制不佳,后转化为德谷门冬双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达格列净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治疗过程。患者糖尿病病程18年,合并多个并发症(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入院时空腹血糖(FPG)12.63 mmol/L,餐后2 h血糖(2hPG)22.07 mmol/L,糖化血红蛋白(HbA 1c)12.10%。入院后给予胰岛素每日4次强化治疗,为进一步简化院外治疗方案,同时结合患者饮食特点,后转换为德谷门冬双胰岛素(12 U,早餐前皮下注射)联合口服药达格列净(10 mg,1次/d)、二甲双胍(0.5 g,3次/d)治疗。1年后患者复诊,HbA 1c 7.25%,血糖控制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0小时前
-
口服降糖药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优化胰岛素治疗1例
编辑人员丨10小时前
报道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收治的1例既往使用口服药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进行胰岛素优化治疗的案例,旨在对临床合理启用胰岛素的时机和方案优化进行探讨。患者为中年男性,因“发现血糖升高10年,血糖控制不佳2个月”入院。入院后完善各项检查,诊断为T2DM合并视网膜病变、T2DM合并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肾脏病、高脂血症。患者10年前体检发现血糖升高,当时测空腹血糖(FPG)8.2 mmol/L,餐后2 h血糖(2hPG)13.8 mmol/L,在当地医院明确诊断T2DM,给予口服二甲双胍0.5 g(2次/d)治疗。其间因血糖控制不佳,加用α-糖苷酶抑制剂治疗。近2个月患者自觉乏力加重,测FPG 8.9 mmol/L,2hPG 10.5 mmol/L,糖化血红蛋白(HbA 1c)7.7%,考虑患者空腹、餐后血糖均升高明显,HbA 1c不达标,血糖波动大,已经出现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同时合并高脂血症,需要启用胰岛素使用方案,尽快帮助患者控制血糖到正常状态,减少血糖波动,预防和延缓糖尿病的并发症和合并症,故改用德谷门冬胰岛素早12 U、晚12 U+二甲双胍(0.5 g,2次/d)+阿卡波糖(50 mg,3次/d)治疗。3个月后复测FPG 5.8 mmol/L,2hPG 7.8 mmol/L,HbA 1c 6.0%,血糖平稳达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0小时前
-
α-硫辛酸诱导胰岛素自身免疫综合征二例及其一级亲属HLA-DRB1等位基因检测
编辑人员丨10小时前
2例2型糖尿病患者因周围神经病变静脉应用α-硫辛酸后反复出现晨空腹低血糖,伴高胰岛素血症及胰岛素自身抗体(IAA)阳性而诊断为胰岛素自身免疫综合征(IAS)。予以相应处理后,随访2年8个月,无低血糖,空腹血胰岛素水平逐渐下降接近正常,IAA转阴或弱阳性。2例患者均携带HLA-DRB1*04∶06等位基因,其一级亲属中4人携带此等位基因,均应避免应用含巯基药物以免发生IAS。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0小时前
-
重组预混人胰岛素升级为德谷门冬双胰岛素后血糖平稳达标一例
编辑人员丨10小时前
回顾性分析黑龙江省牡丹江心血管病医院1例重组预混人胰岛素升级为德谷门冬双胰岛素后血糖平稳达标患者的治疗经过,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复习,旨在加深对德谷门冬双胰岛素的认识及丰富临床医师对其使用经验。患者为52岁女性,因“间断口干、多尿12年,加重伴乏力2个月”就诊。2013年起自行开始皮下注射重组人胰岛素注射液(预混30R)至今,监测血糖波动大,时有低血糖症状。近1个月自觉口干,多尿情况加重伴有周身乏力,心慌,双下肢针刺感,门诊检测随机血糖15.0 mmol/L。入院后完善各项检查,诊断为2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Ⅱ期)、2型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高血压病2级(高危)。入院第3天开始将重组人胰岛素注射液(预混30R)调整为德谷门冬双胰岛素早18 U、晚16 U餐前即刻皮下注射,并根据持续葡萄糖监测情况调整胰岛素用量,第8天出院时德谷门冬双胰岛素早20 U、晚16 U皮下注射,阿卡波糖50 mg午餐前口服。血糖控制达标,无餐前低血糖情况。3个月后患者复诊糖化血红蛋白7.0%,血糖情况控制达标。因此,预混人胰岛素升级为德谷门冬双胰岛素更易使患者空腹血糖平稳达标,空腹血糖波动较小,低血糖更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0小时前
-
八段锦结合甲钴胺片治疗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10小时前
目的:评价八段锦结合甲钴胺片治疗T2DM中DPN的疗效。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2019年3月1日-2020年10月31日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市中医医院T2DM中DPN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40例。全部患者均积极控制血糖,对照组在此基础上口服甲钴胺片,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习练八段锦。2组均连续观察12周。采用多伦多临床评分系统(Toronto Clinical Scoring System,TCSS)评估DPN病变程度;应用肌电诱发电位仪检测胫神经的运动传导速度(motor conduction velocity,MCV)和腓浅神经的感觉传导速度(sensory conduction velocity,SCV);以全自动血流变测试仪检测全血低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及血浆黏度;评价临床疗效,记录不良事件。结果:治疗过程中,2组分别脱落1例,最终各有39例进入疗效统计。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7.2%(34/39)、对照组为64.1%(25/39),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5.64, P=0.018)。治疗后,治疗组TCSS评分低于对照组( t=-6.23, P<0.01);治疗组胫神经MCV[(43.06±4.19)m/s比(39.55±4.30)m/s, t=3.65]、腓浅神经SCV[(43.23±4.31)m/s比(39.92±3.74)m/s, t=3.62]均高于对照组( P<0.01);治疗组全血高切黏度、低切黏度及血浆黏度均低于对照组( t值分别为-10.36、-14.21、-13.88, P值均<0.001)。治疗期间,2组均未发生严重不良事件。 结论:八段锦结合甲钴胺片可有效降低T2DM中DPN患者的血液黏度,提高神经传导速度,改善临床症状与体征,提高临床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0小时前
-
2型糖尿病患者轻度认知功能障碍发生风险的Logistic回归和决策树预测模型的构建
编辑人员丨10小时前
目的:应用Logistic回归模型和决策树模型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状况及其预警指标,为该类患者的预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性研究方法。便利抽样选取2019年4月至2022年8月于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有无轻度认知功能障碍分为认知正常组和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组,采用单因素分析、Lasso分析筛选变量,分别建立糖尿病合并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Logistic回归模型和决策树模型,并评价2种模型的预测效果。结果:Logistic回归和决策树模型均显示,年龄( OR = 1.046,95% CI 1.032 ~ 1.061)、受教育年限( OR = 0.813,95% CI 0.780 ~ 0.847)、胰岛素敏感指数( OR = 0.997,95% CI 0.995 ~ 0.999)是2型糖尿病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有效预警指标(均 P<0.05),其中决策树模型显示受教育年限与轻度认知障碍相关性最高。2种模型不同的影响因素分别为周围神经病变、骨代谢异常、下肢大血管病变。Logistic回归模型的特异度为0.627低于决策树模型的0.816,灵敏度为0.773高于决策树模型的0.549。Logistic回归模型的AUC为0.763(95% CI 0.737 ~ 0.790),决策树模型的AUC为0.743(95% CI 0.715 ~ 0.771),两模型的预测效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Z = 1.05, P = 0.295)。 结论: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预测能力与决策树模型相似。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可筛选出有意义的主效应预警指标,采用决策树模型进一步分析指标与研究结局的密切程度及各研究因素间的相互作用,为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防控提供参考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0小时前
-
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抵抗与血清Omenin-1、TG/HDL-C比值和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10小时前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胰岛素抵抗(IR)与血清人网膜素-1(Omenin-1)、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比值和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关系。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七十二集团军医院收治的220例T2DM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是否合并DPN分为T2DM组( n=112)、T2DM合并DPN组( n=108),并选取同期体检正常的受试者为健康组( n=100),对比各组临床资料中各指标的差异。随访期间采用多伦多临床评分系统(TCSS)评估DPN严重程度并将T2DM合并DPN组患者分为轻度组(TCSS评分6~8分, n=34)、中度组(TCSS评分9~12分, n=33)、重度组(TCSS评分13~19分, n=41)三个亚组,分析比较IR情况及血清Omenin-1水平、TG/HDL-C比值。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T2DM患者发生DPN的危险因素。 结果:三组受试者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 1c)、Omenin-1、TG、HDL-C水平及TG/HDL-C、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总胆固醇(T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合并DPN的T2DM患者中,重度组的HOMA-IR、TG/HDL-C较轻、中度组高,Omenin-1水平较轻、中度组低,中度组的HOMA-IR、TG/HDL-C较轻度组高,Omenin-1水平较轻度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HOMA-IR、Omenin-1水平、TG/HDL-C均为T2DM患者发生DPN的独立危险因素(均 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HOMA-IR、TG/HDL-C与DPN严重程度呈正相关,Omenin-1与DPN严重程度呈负相关(均 P<0.05)。 结论:HOMA-IR、血清Omenin-1、TG/HDL-C比值均为T2DM患者发生DPN的独立危险因素,HOMA-IR、TG/HDL-C比值与合并DPN严重程度呈正相关,而血清Omenin-1与其呈负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0小时前
-
密歇根神经筛查量表、痛觉触觉温觉检测联合震动感觉阈值诊断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价值研究
编辑人员丨10小时前
目的:分析密歇根神经筛查量表(MNSI)、痛觉触觉温觉检测联合震动感觉阈值(VPT)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2018年1—12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崇明分院住院治疗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500例,其中64例DPN患者纳入DPN组,其余436例纳入非DPN组。比较两组临床资料及MNSI、痛觉触觉温觉检测阈值及VPT检测结果,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上述检查指标单一及联合诊断DPN的临床价值。结果:DPN组MNSI症状问卷评分及MNSI体格检查评分均高于非DPN组[(3.00 ± 1.35)分比(1.69 ± 0.52)分、(1.57 ± 0.50)分比(1.01 ± 0.24)分],触觉、痛觉、温觉减退或消失比例高于非DPN组,且DPN组VPT高于非DPN组[(26.34 ± 5.03)V比(17.97 ± 6.82)V],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单一指标诊断时VPT诊断的曲线下面积(AUC)值最高为0.825,并显著高于触觉、痛觉、温觉( P<0.01);联合诊断时VPT + MNSI的AUC值最高为0.738,诊断DPN的灵敏度、特异度为51.56%、96.10%。 结论:VPT诊断DPN效能最佳,联合MNSI可进一步提升特异度,但灵敏度下降,值得临床重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0小时前
-
风险分层联合集束化管理用于老年人糖尿病并发周围神经病变的效果研究
编辑人员丨10小时前
目的:探讨风险分层联合集束化管理用于老年人2型糖尿病并发周围神经病变(DPN)的护理效果。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纳入2020年10月至2022年2月杭州红十字会医院确诊的老年2型糖尿病并发DPN患者12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2例。对照组采用集束化护理管理,观察组应用风险分层联合集束化护理,干预时间2周。比较两组健康宣教成效(疾病认知、用药依从性和自护能力三个方面)、负面情绪[焦虑和抑郁自评量表(SAS和SDS)评分]、护理质量(护理技能、态度和足部神经功能改善三个方面)和护理满意度。结果:护理干预后,观察组疾病认知评分、用药依从性评分、自护能力评分分别为(25.6±4.6)分、(27.9±3.7)分、(33.9±3.7)分,均高于对照组的(21.2±4.8)分、(24.6±3.8)分、(30.5±5.4)分( t=5.66、5.42、5.13,均 P < 0.05);观察组SAS评分、SDS评分分别为(18.9±3.2)分、(16.7±3.0)分,均低于对照组的(25.6±3.9)分、(21.1±3.5)分( t=5.76、5.97,均 P < 0.05);观察组护理技能[(46.9±3.6)分]、护理态度调查量表评分[(45.8±3.1)分]均高于对照组的(41.2±4.5)分、(42.5±4.2)分,观察组足部神经功能多伦多临床评分系统(TCSS)得分[(6.8±2.3)分]低于对照组的(10.2±3.1)分( t=5.43、5.33、5.22,均 P < 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1.9%(57/62),高于对照组的79.0%(49/62)(χ 2=4.16, P < 0.05)。 结论:应用风险分层联合集束化管理能够进一步改善老年2型糖尿病并发DPN患者的康复质量,提升护理服务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0小时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