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针联合口服甲钴胺片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轻中度腕管综合征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评价电针联合口服甲钴胺片治疗T2DM合并轻中度腕管综合征(carpal tunnel syndrome, CTS)的疗效。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80例T2DM合并轻中度CTS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40例。治疗过程中,2组分别脱落2例,最终各有38例进入疗效统计。全部患者均积极控制血糖,对照组在此基础上口服甲钴胺片,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电针患侧大陵、内关,连续治疗6周。采用VAS量表评估疼痛程度,采用波士顿腕管问卷调查量表(Bonston Carpal Tunel Questionair, BCTQ)中的症状量表评估临床症状严重程度;应用肌电诱发电位仪检测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ensory conduction velocity, SCV)、感觉神经动作电位(sensory nerve action potential, SNAP)的波幅及远端运动潜伏期(distal motor latency, DML)。评价临床疗效,记录不良事件。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1.6%(31/38)、对照组为60.5%(23/38),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5.094, P=0.024)。治疗后,治疗组VAS、BCTQ评分均低于对照组( t值分别为2.639、2.790, P值分别为0.010、0.007);DML[(3.62±0.19)ms比(4.00±0.17)ms, t=68.891]低于对照组( P<0.01),SCV[(47.36±0.18)m/s比(42.34±0.14)m/s, t=97.163]、SNAP[(14.74±0.18)μV比(12.10±0.16)μV, t=51.434]高于对照组( P<0.01)。治疗期间,2组均未发生严重不良事件。 结论:电针联合口服甲钴胺片可减轻T2DM合并轻中度CTS患者的疼痛程度,改善腕关节症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VZV对Schwann细胞朊蛋白糖基化的影响及甲钴胺的调节作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究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aricella-zoster virus, VZV)对人Schwann细胞(human Schwann cells, hSC)朊蛋白(cellular prion protein, PrP C)糖基化特征的影响,及甲钴胺(methylcobalamin, MeB 12)的调节作用。 方法:以感染复数1.0的VZV感染细胞48 h,加入250 μg/ml的MeB 12培养48 h,用抗体3F4分别包被上清和沉淀中PrP C,凝集素-ELISA法筛查PrP C的糖基化特征,并测定上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 SOD)活性与丙二醛(malondialdehyde, MDA)含量。 结果:VZV感染组细胞上清与沉淀中的PrP C聚糖比例与未感染组比较有明显变化,总聚糖比分别为1∶1.5和1∶2.6(F=24.18, P<0.001, LSD-t=8.27, P<0.001),提示VZV感染后PrP C稳定性下降,相应的SOD活性(4.43±2.05 U/mg)与未感染组(14.23±1.27 U/mg)比较明显下降(F=18.19, P=0.001, LSD-t=6.54, P<0.001),MDA水平(11.17±1.89 nmol/mg)与未感染组(3.73±0.35 nmol/mg)比较明显升高(F=30.70, P<0.001, LSD-t=8.25, 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加入MeB 12后,VZV感染细胞沉淀中的聚糖较VZV感染未加药组有明显增加,总聚糖比为1∶2.4,提示MeB 12增强了PrP C的稳定性,相应地SOD活性明显增高(11.07±2.07 U/mg, LSD-t=4.42, P =0.002),MDA水平明显下降(5.23±0.96 nmol/mg, LSD-t=6.58, P<0.001),与感染未加MeB 1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VZV可改变hSC中PrP C的糖基化特征,而MeB 12可调节PrP C的糖基化特征,增强PrP C的稳定性,从而提高hSC的抗氧化能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相关急性黄斑神经视网膜病变临床及多模式影像特征观察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观察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相关急性黄斑神经视网膜病变(AMN)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多模式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2022年12月至2023年1月于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眼科检查确诊的COVID-19相关AMN患者12例24只眼纳入研究。患眼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底彩色照相、红外眼底照相(IR)、光相干断层扫描(OCT)、OCT血管成像(OCTA)、视野检查以及全身肺部CT、实验室相关检查。明确诊断后均给予口服甲钴胺、银杏叶提取物治疗;给予静脉滴注地塞米松治疗6例。随访时间4周。回顾分析患眼临床表现和多模式影像特征及治疗结果。结果:12例24只眼中,男性1例2只眼,女性11例22只眼;年龄(29.00±5.17)岁。出现流感症状并确诊COVID-19至出现双眼视力下降的时间为1~2 d。急性期(COVID-19后出现眼部症状至就诊时的病程1~5 d)、进展期(病程>5 d)分别为5例10只眼和7例14只眼。患眼BCVA 0.02~0.9。肺部CT和实验室检查结果未见明显异常。眼底彩色照相检查,患眼黄斑区均可见片状深红色病灶;IR表现为黄斑区弱反射灶;OCTA表现为视网膜深层毛细血管丛血流密度降低16只眼。OCT检查,急性期可见外核层(ONL)和(或)外丛状层(OPL)强反射带伴其下椭圆体带(EZ)、嵌合体带(IZ)弱反射;进展期部分ONL变薄,EZ、IZ连续性中断。横断面(en-face)OCT检查,急性期ONL/EZ可见边界清晰的强反射区域;进展期ONL/EZ无强反射区域,仅见EZ/IZ与IR所示大小形状一致的弱反射区域。随访期间,急性期5例患者均主诉视力提高、暗点缩小;进展期7例患者视力及视野变化不明显。急性期10只眼,OCT B扫描1周内ONL、OPL强反射带逐渐消失;en-face OCT可见ONL/EZ强反射灶在1~2周内逐渐缩小消退,始终可见EZ/IZ大小形态基本不变的弱反射区。结论:COVID-19相关AMN特征性表现为IR弱反射病灶;OCT急性期ONL、OPL强反射带,进展期EZ、IZ连续性中断;en-face OCT急性期ONL/EZ可见强反射区域,并可观察到1~2周内逐渐缩小消退,任何时期均可见EZ/IZ与IR所示大小形状一致的弱反射区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A20单倍剂量不足合并甲基丙二酸尿症1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患儿 男,6月龄,因“反复发热2个月余”就诊,基因检测发现同时存在2个基因缺陷。TNFAIP3基因存在c.1243_1247del杂合变异,为未报道的新发变异;MMACHC基因存在c.349G>C和c.482G>A复合杂合变异。确诊A20单倍剂量不足及甲基丙二酸尿症2种罕见遗传病,给予羟钴胺、左卡尼汀、沙利度胺等治疗。随访3年,患儿生长发育正常,腹泻好转,仍有反复发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黄芪桂枝五物汤预防奥沙利铂所致周围神经毒性疗效及安全性的系统评价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系统评价黄芪桂枝五物汤对奥沙利铂所致周围神经毒性(OIPN)的预防作用。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ScienceDirect、EMbase、VIP、CNKI以及万方数据库,检索时间从建库到2019年7月,纳入黄芪桂枝五物汤预防OIPN的随机对照试验(RCTs),并进行质量评价和资料提取,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5个RCT,共849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表明:黄芪桂枝五物汤与空白对照组在OIPN总发生率[ RR=0.57,95% CI(0.40,0.81), P=0.002]及严重OIPN发生率[ RR=0.35,95% CI(0.25,0.48), P<0.000 01]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但在疾病控制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黄芪桂枝五物汤与甲钴胺在OIPN总发生率[ RR=0.51, 95% CI(0.39,0.66), P<0.000 01]及严重OIPN发生率[ RR=0.37,95% CI(0.19,0.70), P=0.002]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黄芪桂枝五物汤能安全有效地预防OIPN的发生,效果优于甲钴胺,且不影响化疗疗效,可在临床中广泛使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替雷利珠单抗致周围神经病变
编辑人员丨4天前
1例62岁男性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接受免疫联合化疗方案治疗,替雷利珠单抗200 mg静脉滴注、第1天+紫杉醇脂质体240 mg静脉滴注、第2天+奈达铂120 mg静脉滴注、第2天,21 d为1个周期,共治疗4个周期,病情部分缓解;之后改为替雷利珠单抗200 mg静脉滴注、第1天+替吉奥口服早40 mg、晚60 mg第1天至第14天,21 d为1个周期,共治疗1个周期。末次治疗后(免疫联合化疗第98天),患者出现亚急性肌无力、感觉障碍及腱反射减退,神经传导和肌电图检查结果示四肢周围神经损伤。考虑为替雷利珠单抗所致周围神经病变。给予甲泼尼龙琥珀酸钠、甲钴胺和维生素B 1等治疗,9 d后肌无力症状改善,痛温觉有所恢复。此后未再采用免疫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八段锦结合甲钴胺片治疗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评价八段锦结合甲钴胺片治疗T2DM中DPN的疗效。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2019年3月1日-2020年10月31日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市中医医院T2DM中DPN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40例。全部患者均积极控制血糖,对照组在此基础上口服甲钴胺片,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习练八段锦。2组均连续观察12周。采用多伦多临床评分系统(Toronto Clinical Scoring System,TCSS)评估DPN病变程度;应用肌电诱发电位仪检测胫神经的运动传导速度(motor conduction velocity,MCV)和腓浅神经的感觉传导速度(sensory conduction velocity,SCV);以全自动血流变测试仪检测全血低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及血浆黏度;评价临床疗效,记录不良事件。结果:治疗过程中,2组分别脱落1例,最终各有39例进入疗效统计。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7.2%(34/39)、对照组为64.1%(25/39),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5.64, P=0.018)。治疗后,治疗组TCSS评分低于对照组( t=-6.23, P<0.01);治疗组胫神经MCV[(43.06±4.19)m/s比(39.55±4.30)m/s, t=3.65]、腓浅神经SCV[(43.23±4.31)m/s比(39.92±3.74)m/s, t=3.62]均高于对照组( P<0.01);治疗组全血高切黏度、低切黏度及血浆黏度均低于对照组( t值分别为-10.36、-14.21、-13.88, P值均<0.001)。治疗期间,2组均未发生严重不良事件。 结论:八段锦结合甲钴胺片可有效降低T2DM中DPN患者的血液黏度,提高神经传导速度,改善临床症状与体征,提高临床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甲钴胺穴位注射联合单侧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在卒中吞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疗效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究甲钴胺穴位注射联合单侧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在卒中吞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疗效。方法:选取2020年5月至2021年5月丽水市人民医院收治的94例卒中吞咽障碍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7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吞咽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甲钴胺穴位注射联合单侧高频rTMS。治疗前及治疗2个疗程后,比较两组吞咽功能[标准吞咽功能评定(SSA)和功能性吞咽困难量表(FDS)评分]、营养状态[总蛋白(TP)、白蛋白(Alb)及血红蛋白(HB)]、负性情绪[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量表(SDS)评分]、神经功能[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和生活质量[吞咽障碍特异性生活质量量表(SWAL-QOL)评分]。结果:治疗前,两组吞咽功能、营养状态、负性情绪、神经功能、生活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治疗后,观察组SSA评分和FD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 P<0.05),TP、Alb、HB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均 P<0.05),SAS评分和SD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 P<0.05),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SWAL-QOL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针对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甲钴胺穴位注射联合单侧高频rTMS可改善其吞咽功能和营养状态,缓解负性情绪,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提高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口服糖皮质激素治疗急性期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观察口服糖皮质激素治疗急性期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NAION)的临床疗效。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2017年12月至2020年6月于山东省滕州市中心人民医院眼科检查确诊的急性期NAION患者40例40只眼纳入研究。所有患眼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视盘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BCVA≥0.1的35只眼同时行视野检查。BCVA检查采用国际标准小数视力表进行,统计时换算为最小分辨角对数(logMAR)视力。采用Humphrey全自动视野计行静态视野检查,获取视野平均缺损(MD)值。采用OCT仪测量患眼视盘周围视网膜神经纤维层(pRNFL)厚度。按照患者意愿分为激素治疗组和对照组。均给予维生素B1、甲钴胺口服治疗。激素治疗组给予口服醋酸泼尼松治疗,60 mg/d(不论体重);2周后每5天减少5 mg,减量至40 mg后维持至视盘水肿消退;其后快速减量至停药。治疗后3、6个月采用与治疗前相同的设备和方法行相关检查,观察患眼BCVA、视野MD值、pRNFL厚度变化。两组患眼间BCVA、视野MD值、pRNFL厚度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组内患眼治疗前后BCVA、视野MD值、pRNFL厚度比较采用秩方差分析。 结果:40例40只眼中,激素治疗组21例21只眼,对照组19例19只眼;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构成比、病程、伴随全身危险因素、BCVA、视野MD值、pRNFL厚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3、6个月,激素治疗组、对照组患眼平均logMAR BCVA分别为0.26±0.32、0.26±0.34和0.28±0.30、0.25±0.32;视野MD值分别为(-15.52±6.87)、(-15.55±6.04)dB和(-14.82±7.48)、(-15.18±6.40)dB;pRNFL厚度分别为(70.38±10.22)、(73.79±11.82)μm和(65.67±10.07)、(69.26±10.85)μm。两组患眼治疗后不同时间logMAR BCVA ( Z=-0.014、-0.315, P=1.000、0.768)、视野MD值( Z=-0.041、-0.068, P=0.979、0.957)、pRNFL厚度(Z=-0.965、-1.112, P=0.347、0.270)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与对照组比较,口服糖皮质激素治疗急性期NAION,在6个月随访时间内患眼视功能及形态学预后未能获得改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甲磺酸去铁胺减轻氧化应激诱导的精原细胞铁死亡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究甲磺酸去铁胺对氧化应激诱导的小鼠精原细胞铁死亡的作用。方法:将小鼠GC-1精原细胞分为设置对照组(A组)、甲磺酸去铁胺处理组(B组)、氯化钴处理组(C组)、甲磺酸去铁胺处理+氯化钴处理组(D组)。C组和D组加入200 μmol/L氯化钴处理细胞24 h以构建小鼠精原细胞氧化应激模型。B组和D组加入350 μmol/L甲磺酸去铁胺。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测定细胞活性;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测定细胞内铁离子、丙二醛(MDA)、谷胱甘肽(GSH)水平;采用细胞荧光测定活性氧和线粒体膜电位水平;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PX4)的表达水平,组间比较采取 t检验。 结果:C组和D组细胞活性显著低于A组[(49.79±2.86)%、(85.05±3.21)%比(100.00±0.00)%, t=42.99、11.42, P<0.05],且D组细胞活性高于C组[(85.05±3.21)%比(49.79±2.86)%, t=20.10, 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ELISA结果示D组铁离子、MDA水平低于C组[(14.41±0.72) μmol/g、(7.025±0.127) nmol/mg比(19.18±0.61) μmol/g、(9.589±0.140) nmol/mg, t=12.43、33.27, P<0.01];GSH水平高于C组[(12.37±1.02) μmol/g比(6.98±0.70) μmol/g, t=10.66, 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细胞荧光结果显示A组、B组和D组ROS水平低于C组(27.17±2.44、25.15±2.28、41.46±1.75比71.20±1.78, t=32.58、35.55、26.61, P<0.01);A组和D组线粒体膜电位高于C组(14.98±0.73、8.46±1.69比0.61±0.09, t=43.55、10.82, 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蛋白质印迹法实验结果显示D组GPX4表达水平高于C组(0.457±0.014比0.386±0.012, t=6.556,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甲磺酸去铁胺通过抑制铁死亡对小鼠精原细胞氧化应激模型起保护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