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锌指蛋白在急性白血病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总结锌指蛋白(ZFPs)在急性白血病发生发展中的生物学功能以及在急性白血病患者预后中的意义,以期为临床研究提供借鉴.方法 以"锌指蛋白、急性白血病、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急性髓细胞白血病"为中文关键词,以"zinc finger proteins,acute leukemia,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cute myeloid leukemia"为英文关键词,检索 中国知网、PubMed以及万方数据库2003-01-01-2023-12-31发表的相关文献.纳入标准:(1)ZFPs在急性白血病中生物学功能的研究;(2)ZFPs在急性白血病中表达及预后关系的研究.排除标准:(1)数据不完整的文献;(2)质量差的文献.根据纳入标准分析文献63篇.结果 ZFPs可通过下调抑癌基因p53表达,促进急性白血病细胞增殖;沉默急性白血病细胞株ZEB2、ZBTB46基因,细胞生长受到明显抑制.ZFPs通过调控细胞周期蛋白p21、p27、Cyc-A2表达,使急性白血病细胞周期阻滞在G0/G1期或S期.ZFPs通过影响凋亡相关蛋白Bcl-2、Bax、Bcl-xl表达,促进或抑制急性白血病细胞凋亡.ZFPs对维持ESCs和LSCs自我更新具有重要作用.ZFPs表达异常是判断急性白血病患者预后和生存的潜在指标.结论 ZFPs可通过影响细胞增殖、细胞凋亡、细胞周期、白血病干细胞等参与急性白血病的发生发展,对急性白血病临床预后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缓解期存在的克隆性造血对伴NPM1突变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化疗后造血恢复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缓解期存在的克隆性造血(CH)对伴NPM1突变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化疗后造血恢复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至2019年6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初诊伴NPM1突变AML患者86例,对患者诊断时的临床资料、二代测序检测结果和缓解期骨髓基因突变检测结果进行分析。应用Log-rank方法比较造血恢复的差异,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影响造血恢复的因素。结果:86例AML伴NPM1突变患者中位年龄50(15~69)岁,男39例,女47例,41例患者给予"7+3"强化疗方案诱导治疗,45例患者给予含低剂量阿糖胞苷的低强度方案诱导治疗。86例患者诊断时最常见的突变为FLT3、DNMT3A、TET2、IDH1、IDH2,缓解期存在CH相关突变患者21例,为DNMT3A、TET2、ASXL1、IDH1/IDH2基因突变。缓解期存在CH相关突变组患者的中性粒细胞恢复时间与缓解期无CH组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282),但前者的血小板恢复时间明显延长[26(95% CI 21~32)d对25(95% CI 23~26)d, P=0.032]。单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提示年龄、诱导化疗方案、缓解期存在CH相关突变为影响血小板恢复的危险因素,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提示诱导化疗方案( HR=0.454, P=0.001)、缓解期存在CH相关突变( HR=0.520, P=0.027)为影响血小板恢复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缓解期存在的CH使AML伴NPM1突变患者化疗后血小板恢复延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二次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70例移植后复发恶性血液病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评估二次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二次移植)治疗移植后复发恶性血液病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纳入1998年3月至2020年12月于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行二次移植的70例恶性血液病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全部70例患者中男49例,女21例,二次移植时中位年龄为31.5(3~61)岁;其中急性髓系白血病(AML)31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23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及其他16例;30例患者在二次移植时更换供者,40例未更换供者。首次移植后中位复发时间为245.5(26~2 905)d。1例患者二次移植后原发病持续未缓解未获得粒细胞植入,其余69例患者均获得粒细胞植入。62例(88.6%)患者获得血小板植入,更换供者组、未更换供者组血小板植入率分别为(93.1±4.7)%、(86.0±5.7)%( P=0.636)。更换供者组、未更换供者组二次移植后巨细胞病毒(CMV)感染发生率分别为(64.0±10.3)%、(37.0±7.8)%( P=0.053),Ⅱ~Ⅳ度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发生率分别为(19.4±7.9)%、(31.3±7.5)%( P=0.227),移植后100 d移植相关死亡率(TRM)分别为(9.2±5.1)%、(6.7±4.6)%( P=0.648),1年慢性GVHD累积发生率分别为(36.7±11.4)%、(65.6±9.1)%( P=0.031)。二次移植后中位随访767(271~4 936)d,更换供者组、未更换供者组二次移植后2年累积复发率(CIR)分别为(52.6±11.6)%、(62.4±11.3)%( P=0.423),总生存率分别为(28.3±8.6)%、(23.8±7.5)%( P=0.643),无病生存率分别为(28.3±8.6)%、(22.3±7.7)%( P=0.787)。二次移植前原发病完全缓解组(29例)、未缓解组(41例)移植后2年总生存率分别为(46.4±10.4)%、(11.0±5.2)%( P<0.001)。多因素分析显示,首次移植后早期复发(≤6个月)及二次移植前原发病未获得完全缓解是影响二次移植后复发、总生存和无病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更换供者对移植后复发恶性血液病患者二次移植的主要结局没有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伴KMT2A::MAML2融合基因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转急性髓系白血病1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女,16岁,2017年3月诊断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行化疗后(具体方案不详)达到缓解,至2019年12月24日停用6-巯基嘌呤、甲氨蝶呤,停药时骨髓为缓解状态。2020年3月2日血常规:WBC 3.87×10 9/L,HGB 108 g/L,PLT 69×10 9/L。2020年3月30日入我院,骨髓象:增生活跃,幼稚淋巴细胞占有核细胞1%。免疫分型:①未见恶性幼稚B淋巴细胞。②CD34 +、CD117 +髓系原始细胞占有核细胞0.25%。HLA-DR、CD33表达减低,部分异常表达CD7、CD96。融合基因筛查阴性(常规检测未包括KMT2A::MAML2融合基因)。白血病少见融合基因及融合基因家族成员分析:KMT2A::MAML2融合基因阳性,融合方式1为KMT2A基因的9号外显子与MAML2基因的3号外显子发生融合;融合方式2为KMT2A基因的10号外显子与MAML2基因的3号外显子发生融合。血液系统遗传病相关基因筛查:CFD、MCM4突变基因阳性。骨髓染色体核型:46,XX,del(6)(p23),add(10)(p13),inv(11)(q21q23.3)×2[27],外周血染色体核型正常。骨髓FISH检测KMT2A双色断裂分离探针:KMT2A基因分离信号间期核占85%(单基因分离间期核35个,占7%,双基因同时分离间期核390个,占78%),提示染色体水平inv(11)(q21q23.3)累及KMT2A基因结构异常。初诊时骨髓涂片FISH检测KMT2A双色断裂分离探针:未见KMT2A基因重排。外周血先天骨髓衰竭综合征基因突变分析检查:阴性。骨髓活检:白血病治疗后,骨髓纤维化,幼稚前体细胞比例未见明显升高,巨核细胞增生较活跃伴发育异常。免疫组化:CD20(少量B淋巴细胞+),CD3(少量T淋巴细胞+),CD138(少量浆细胞+),CD117(少量+),CD163(散在+),CD34(个别+),MPO(粒系+),CD61(巨核细胞+),TdT(少量+),CD71(红系+)。患者未应用升白细胞药物等治疗,门诊监测血常规指标逐步恢复。2020年5月19日血常规:WBC 4.25×10 9/L,HGB 115.8 g/L,PLT 404×10 9/L,中性粒细胞2.3×10 9/L。2020年5月25日复查骨髓免疫残留:未见恶性幼稚细胞。白血病融合基因筛查:阴性。染色体核型:46,XX,del(6)(p23),add(10)(p13),inv(11)(q21q23.3)×2[2]/46,XX[28]。FISH检测KMT2A双色断裂分离探针:KMT2A双基因分离间期核3个,占0.6%,异常比例较前显著降低。骨髓象:增生活跃,局部增生明显活跃,幼稚淋巴细胞1%。2020年7月19日复查血常规:WBC 3.18×10 9/L,HGB 111 g/L,PLT 75×10 9/L。骨髓象:增生活跃,原始粒细胞21%,诊断AML-M 2。白血病融合基因筛查:KMT2A-PTD阳性。骨髓免疫分型:未见恶性幼稚B淋巴细胞,33.27%恶性幼稚髓细胞。血液肿瘤突变组分析(86种):CBL A758D突变阳性。2020年7月28日FISH检测KMT2A双色断裂分离探针:KMT2A基因分离信号间期核占80%,单基因分离(1R1G1F)间期核占8%,双基因分离(2R2G)的间期核占72%。染色体核型:46,XX,del(6)(p23),add(10)(p13),inv(11)(q21q23.3)×2[8]/46,XX,del(6)(p23),del(6)(q13q23),add(10)(p13),inv(11)(q21q23.3)×2[11]/46,XX[1]。予地西他滨20 mg/m 2(第1~5天)+阿糖胞苷10 mg/m 2每12 h 1次(第3~16天)+阿克拉霉素7 mg/m 2(第4~11天)+重组人G-CSF 200 μg/m 2(第3~16天)+维纳妥拉口服化疗治疗。过程中出现过敏反应暂停化疗,予抗过敏等治疗。病情好转继续化疗。2020年8月5日患者出现发热,考虑感染,予其加左氧氟沙星、头孢曲松、美罗培南抗感染治疗。血培养汇报:生长大肠埃希菌。2020年8月17日骨髓流式细胞术检测:未见恶性幼稚细胞。KMT2A-PTD基因定量阴性。2020年9月5日开始行供者为非血缘的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HLA分辨率10/10,血型A供O,预处理方案为Ara-c/Bu/Cy/ATG/Me-CCCNU,应用米芙+他克莫司+甲氨蝶呤预防GVHD。2020年9月17日回输供者外周干细胞,共回输单个核细胞4.72×10 8/kg,CD34 +细胞2.79×10 6/kg。2020年9月18日回输第三方脐带血。+12 d白细胞植活,+9 d血小板植活。移植后定期复查骨髓,均为完全缓解状态。移植后出现急性GVHDⅢ度(肝脏3级,肺部),移植6个月后死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t(8;21)急性髓系白血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t(8;21)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复发的影响因素。方法:对2008年1月至2020年10月期间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接受allo-HSCT的t(8;21)AML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73例t(8;21)AML患者纳入研究,男39例,女34例,中位年龄36(13~54)岁。73例患者中10例出现血液学复发,3年累积复发率(CIR)为15.7%(95% CI 7.3%~26.8%),中位复发时间为9.2(2.0~47.6)个月。73例患者中19例死亡,移植后3年总生存(OS)率为68.9%(95% CI 56.4%~81.4%)。移植后3个月内融合基因下降≥3个对数级组移植后3年CIR明显低于下降<3个对数级组[13.3%(95% CI 4.5%~26.8%)对57.1%(95% CI 13.2%~85.6%), P<0.001];移植后12个月内融合基因水平下降≥4个对数级组移植后3年CIR明显低于下降<4个对数级组[5.1%(95% CI 0.9%~15.4%)对25.0%(95% CI 0.3%~71.3%), P<0.001]。Cox多因素分析显示移植当天造血干细胞回输前(0 d)RUNX1-RUNX1T1融合基因高定量(≥1.58%)[ P=0.006, HR=28.849(95% CI 2.680~310.524)]及初诊时骨髓流式细胞术原始细胞比例≥60%[ P=0.015, HR=6.640(95% CI 1.448~30.457)]是血液学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c-Kit及Flt3基因突变对移植后血液学复发无明显影响( P=0.877, P=0.773)。初诊时骨髓流式细胞术原始细胞比例≥60%[ P<0.001, HR=8.925(95% CI 2.702~29.476)]、达到完全缓解所需的疗程数≥2个[ P=0.013, HR=4.495(95% CI 1.379~14.649)]是影响OS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0 d RUNX1-RUNX1T1融合基因定量水平≥1.58%及初诊时骨髓流式细胞术原始细胞比例≥60%是影响t(8;21)AML患者allo-HSCT后血液学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移植后RUNX1-RUNX1T1融合基因监测有助于评估复发的危险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伴BCR::ABL1融合基因7例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伴BCR::ABL1(AML伴BCR::ABL1)患者的疗效。方法:纳入2012年11月至2022年1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诊断为AML伴BCR::ABL1并接受allo-HSCT的7例患者,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7例患者起病时中位年龄35(21~40)岁,4例(57.1%)白细胞增高。7例患者BCR::ABL1融合基因均为阳性且伴有NPM1、RUNX1、ASXL1、PHF6基因突变。7例患者均接受诱导化疗联合酪氨酸酶抑制剂(TKI)靶向治疗并桥接allo-HSCT,移植后6例患者继续行TKI维持治疗。移植前6例获形态学完全缓解(CR),4例获完全分子生物学缓解(CMR),allo-HSCT后其余3例也获得CMR。1例患者移植后因感染死亡,6例无复发存活,移植后3年总生存率为(80.0±17.9)%。结论:诱导化疗联合TKI治疗AML伴BCR::ABL1疗效较好,桥接allo-HSCT可进一步提高CMR,移植后TKI维持治疗可能有助于改善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DTAS基因突变对初诊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预后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DTAS基因(DNMT3A基因、TET2基因、ASXL1基因、SRSF2基因)突变对初诊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生存期的影响。方法:收集2018年1月1日至2021年10月31日于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血液科接受二代测序检测(NGS)的163例AML患者的临床一般资料,包括患者的身高、体重、性别、年龄、骨髓原始细胞比例、诱导缓解方案、是否移植、外周血指标等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88例,女75例,年龄48(33,59)岁。根据患者二代测序资料,将有上述4个基因任一突变者分为DTAS基因突变组,反之为无DTAS基因突变组。同时纳入40名健康对照研究DTAS基因突变与粒淋比和淋单比之间的关系。通过Kaplan-Meier法及Cox回归模型分析生存与预后指标。结果:163例患者中,检出DTAS基因突变的患者50例(30.7%),未检出DTAS基因突变的患者113例(69.3%)。在50例DTAS基因突变的患者中,其中≥2个突变的患者有8例(16%),DTAS基因中有任一基因突变的患者有42例(84%)。DTAS基因突变组患者年龄较大、欧洲白血病网预后分层较差、缓解持续时间较短、诱导化疗后28 d重度骨髓抑制程度所占比例[21(61.8%)比31(34.8%)]较高( χ 2= 7.313, P=0.007),治疗后达完全缓解时,淋单比值较低,且低于健康对照组(Z=4.935, P<0.001)。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显示,DTAS基因突变组的总生存时间和无事件生存时间均低于无DTAS基因突变组( P均<0.01)。DTAS基因突变组的中位OS时间为21(95% CI 16.63~25.37)个月,低于无DTAS基因突变组的43(95% CI 33.01~52.99)个月( P=0.003, HR=2.041)。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DTAS基因突变是影响总生存时间的独立危险因素( HR=2.041,95% CI 1.285~3.244, P=0.003)。 结论:DTAS基因突变不影响AML患者诱导化疗后血象恢复时间,但DTAS基因突变患者缓解持续时间较短。DTAS基因突变提示预后不良,是影响OS的独立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伴t(7;11)(p15;p15)/NUP98-HOXA9急性髓系白血病3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核孔蛋白98(Nucleoporin 98,NUP98)基因位于11号染色体短臂末端的1区5带上,当发生累及11p15的平衡易位或倒位时,导致NUP98基因重排,截至目前已发现至少28种与之相关的伙伴基因 [ 1] ,以涉及同源异型盒(Homeobox,Hox)基因家族最为多见,涵盖了HOXA(7p15)、HOXB(17q21)、HOXC(12q13)、HOXD(2q31)四个基因簇,其中,由t(7;11)(p15;p15)形成NUP98-HOXA9融合基因是NUP98基因重排最常见的形式,以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中发生为主,发生率约为2.2% [ 2, 3] ,该融合基因参与诱导白血病的发生,且与不良预后密切相关。我们回顾性分析了我院2017-2020年发现的3例伴有t(7;11)(p15;p15)且NUP98-HOXA9融合基因阳性AML-M 2患者的临床和实验室资料,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患者生活质量评估及其差异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评估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cGVHD)患者的生活质量(QoL)现状、差异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通过横断面研究,2021年9月至2023年2月向我中心140例cGVHD患者发放调查问卷,采用Lee症状学量表(LSS)评估症状负荷,医学结局研究36项简短健康调查量表(SF-36)、五水平五维健康量表(EQ-5D-5L)评估生活质量。结果:在140份可评估的调查者问卷中,轻度、中度、重度cGVHD患者分别为32例(22.9%)、87例(62.1%)、21例(15.0%),男性占61.4%,中位移植年龄为34(15~68)岁。原发病类型:急性髓系白血病70例(50.0%),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28例(20.0%),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21例(15.0%),其他21例(15.0%)。常见的cGVHD受累器官为皮肤74例(52.9%)、眼睛57例(40.7%)和肝脏50例(35.7%)。在整体患者中,LSS量表的眼睛[(20.48±23.75)分]、心理[(16.13±17.00)分]、口腔[(13.66±20.55)分]评分最高;SF-36量表的生理职能[(36.07±11.13)分]、社会功能[(36.10±10.68)分]、情感职能[(38.36±11.88)分]方面评分最低;EQ-5D效用指数值为0.764。轻度、中度、重度患者LSS量表总分分别为(6.51±6.15)、(10.07±5.61)、(20.90±10.09)分;SF-36躯体健康总评(PCS)分别为(43.12±6.38)、(40.73±7.14)、(36.97±6.97)分,精神健康总评(MCS)分别为(43.00±8.47)、(38.90±9.52)、(28.96±9.63)分;EQ-5D效用指数值分别为0.810±0.124、0.762±0.179、0.702±0.198。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总体症状负担( β=-0.517)、口腔相关症状( β=-0.456)、眼睛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评分系统分级( β=-0.376)、营养相关症状( β=-0.211)与PCS呈显著负相关;眼睛NIH分级( β=-0.260)与MCS呈显著负相关;口腔相关症状( β=-0.400)、关节/筋膜NIH分级( β=-0.332)、累及系统数量( β=-0.253)、整体NIH分级( β=-0.205)、服用免疫抑制剂种类( β=-0.171)与EQ-5D效用指数值呈显著负相关( P<0.05)。EQ-5D效用指数值与SF-36呈中到高相关(| r|=0.384~0.571, P<0.001)。 结论:cGVHD患者QoL受损,疾病越重QoL越差。总体症状负荷、眼睛严重程度、口腔症状负荷是影响QoL最重要的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对血液病患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症患者和非G6PD缺乏症患者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过程中预处理毒性、移植并发症和生存的差异。方法:收集2015年3月至2021年1月G6PD缺乏症患者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行allo-HSCT的连续病例作为研究组。以1∶5的比例随机抽选同期接受allo-HSCT,且性别、年龄、疾病、移植方式匹配的非G6PD缺乏患者作为对照组。收集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巢式病例对照研究。结果:共7例G6PD缺乏患者进入研究组,35例非G6PD缺乏患者作为对照组。研究组7例G6PD缺乏患者中男6例,女1例,中位年龄37(2~45)岁,均无明显G6PD缺乏症相关临床症状;血液系统原发病包括急性髓系白血病3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2例、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2例。移植后28 d内研究组所有患者均获得粒细胞植入,对照组粒细胞植入率为94.3%;研究组、对照组粒细胞植入中位时间分别为13(11~17)d、12(10~23)d( P=0.601),血小板植入中位时间分别为21(6~64)d、14(7~70)d( P=0.113)。研究组、对照组继发性移植物功能不良(PGF)发生率分别为42.9%(3/7)、8.6%(3/35)( P=0.036),巨细胞病毒(CMV)感染发生率分别为71.4%(5/7)、31.4%(11/35)( P=0.049),出血性膀胱炎发生率分别为57.1%(4/7)、8.6%(3/35)( P=0.005),细菌感染发生率分别为100.0%(7/7)、77.1%(27/35)( P=0.070),EB病毒(EBV)感染发生率分别为14.3%(1/7)、14.3%(5/35)( P=1.000),真菌感染发生率分别为14.3%(1/7)、25.7%(9/35)( P=0.497),移植后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PTLD)发生率分别为0%(0/7)、5.7%(2/35)( P=0.387)。 结论:合并G6PD缺乏的血液病患者可耐受常规allo-HSCT预处理方案,粒细胞、血小板可顺利植入,但移植后需警惕病毒感染、出血性膀胱炎及继发性移植物功能不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