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ET2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I1762V在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中的临床及预后意义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TET2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I1762V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中的临床意义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高通量测序方法,对2016年7月至2019年12月于河南省肿瘤医院血液科就诊的413例AML患者骨髓样本中的58种血液肿瘤相关基因进行靶向测序。统计TET2 SNP位点I1762V的检出情况,并分析其与患者的临床特征、体细胞突变、预后的相关性。结果:154例AML患者检出TET2 SNP位点I1762V,检出比例为37.3%,与公共数据库(NyuWa Chinese Population Variant Database,NCVD)对照人群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72.4, P<0.001);TET2 SNP位点I1762V与AML患者的性别、年龄、染色体核型等均无明显相关性( P值均>0.05)。携带TET2 SNP位点I1762V的患者伴发NPM1基因突变和KIT基因突变的比例显著高于非携带者( P<0.001),且NPM1和KIT突变互斥发生。生存分析结果显示,携带TET2 SNP位点I1762V的AML患者总生存(OS)率、无进展生存(PFS)率显著高于野生型患者( HR=0.57, P=0.030; HR=0.55, P=0.020);不论是否携带TET2 SNP位点I1762V,DNMT3A突变的AML患者OS率、PFS率均低于野生型患者( HR=1.79, P=0.030; HR=1.74, P=0.040)。 结论:TET2 SNP位点I1762V可能与AML相关,可用于指导治疗和预后评估。TET2 SNP位点I1762V是影响AML患者预后的有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IDH不同突变亚型及伴发基因突变对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的预后意义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IDH不同突变亚型及伴发不同基因突变在非M 3型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中的预后意义。 方法:采用二代测序技术检测2016年6月至2018年12月就诊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389例AML患者的22种基因突变情况,通过Kaplan-Meier法及Cox回归模型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389例AML患者中,IDH1及IDH2的突变率分别为6.2%、8.7%,未发现IDH1与IDH2共突变的情况。IDH2突变型患者年龄偏大、骨髓原始细胞比例高、正常核型多见、常合并RUNX1突变及SRSF2突变。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IDH1突变型组较野生型组的中位总生存(OS)及无进展生存(PFS)时间明显缩短( P值均<0.05);IDH2突变作为一个单变量对预后无显著影响,不同突变位点对预后的影响不同,IDH2R140突变对预后无显著影响,IDH2R172突变型患者较IDH2野生型患者完全缓解(CR)率明显减低、中位OS及PFS时间明显缩短( P值均<0.05)。在正常核型或年龄≥50岁的患者中,IDH不同突变亚型显示出同样的预后意义。74.1%(43/58)IDH突变患者同时携带其他基因突变,伴发基因突变数目对患者的预后无显著影响,IDH突变患者中伴NPM1突变者的CR率明显高于不伴NPM1突变者(81.8%对36.4%, P=0.014),伴DNMT3A突变者的中位OS时间短于不伴DNMT3A突变者[4.0(95% CI 3.8~4.2)个月对6.3(95% CI 2.4~10.2)个月, P=0.041]。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60岁、WBC≥100×10 9/L是影响患者OS及PFS的独立危险因素,2个疗程内CR、造血干细胞移植是影响患者OS及PFS的独立有利因素。 结论:在AML(非M 3型)患者中,IDH基因突变常与其他基因突变共存,IDH不同突变亚型及伴发基因突变显示出不同的预后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IA和HAD方案诱导治疗成人初诊急性髓系白血病的疗效比较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比较IA和HAD方案诱导治疗成人初诊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的疗效。方法:分析2014年5月至2019年11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接受IA或HAD方案诱导化疗的199例成人初诊AML患者的完全缓解(CR)率、1个疗程微小残留病(MRD)转阴率、总生存(OS)和无复发生存(RFS)情况。评估年龄、初诊WBC、NPM1突变、FLT3-ITD突变、2017ELN危险度分层、第1次完全缓解(CR 1)期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和巩固化疗时使用大剂量阿糖胞苷(HDAC)对于不同诱导化疗组预后的影响。 结果:199例患者中,男104例,女95例,中位年龄37(15~61)岁。90例患者接受IA诱导方案,109例接受HAD诱导方案。1个疗程诱导化疗后IA和HAD方案组的CR率分别为71.1%和63.3%( P=0.245),流式细胞术MRD转阴率分别为53.3%和48.6%( P=0.509);3例患者诱导化疗1个疗程后60 d内死亡,IA组1例,HAD组2例;两组2年OS率分别为61.5%和62.1%( P=0.835),2年RFS率分别为51.6%和57.8%( P=0.29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显示ELN危险度分层是两种诱导方案组的独立预后因素;CR 1期HSCT是IA组患者OS和RFS的独立预后因素,对于HAD组患者,CR 1期HSCT是RFS的独立预后因素,但不是OS的独立预后因素;年龄、高白细胞、NPM1突变和FLT3-ITD突变均无独立预后意义。 结论:IA与HAD方案疗效相同,均是AML有效的治疗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伴BCR::ABL1融合基因7例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伴BCR::ABL1(AML伴BCR::ABL1)患者的疗效。方法:纳入2012年11月至2022年1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诊断为AML伴BCR::ABL1并接受allo-HSCT的7例患者,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7例患者起病时中位年龄35(21~40)岁,4例(57.1%)白细胞增高。7例患者BCR::ABL1融合基因均为阳性且伴有NPM1、RUNX1、ASXL1、PHF6基因突变。7例患者均接受诱导化疗联合酪氨酸酶抑制剂(TKI)靶向治疗并桥接allo-HSCT,移植后6例患者继续行TKI维持治疗。移植前6例获形态学完全缓解(CR),4例获完全分子生物学缓解(CMR),allo-HSCT后其余3例也获得CMR。1例患者移植后因感染死亡,6例无复发存活,移植后3年总生存率为(80.0±17.9)%。结论:诱导化疗联合TKI治疗AML伴BCR::ABL1疗效较好,桥接allo-HSCT可进一步提高CMR,移植后TKI维持治疗可能有助于改善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初诊急性髓系白血病合并骨髓纤维化患者的临床特征、基因突变及预后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初诊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合并骨髓纤维化(MF)患者的基因突变、临床及预后特征。方法:2016年1月1日至2020年2月1日河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初诊并同时行骨髓活组织检查的103例AML患者纳入研究,根据WHO(2016)骨髓纤维化分级标准将患者分为AML伴MF组(MF-1~3)与AML不伴MF组(MF-0),并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基因突变、疗效和预后进行回顾性比较。结果:①103例患者中AML伴MF组46例(44.7%),其中MF-1 39例(84.8%),MF-2/3 7例(15.2%);AML不伴MF组57例(55.3%)。和AML不伴MF组相比,AML伴MF组中位WBC显著增高[11.205(0.69~191.82)×10 9/L对4.64(0.18~95.10)×10 9/L, P=0.024];外周血出现有核红细胞的比例明显增高(43.5%对24.6%, χ2=4.119, P=0.042);FAB分型:4例AML-M 0患者均在AML伴MF组,而AML不伴MF组AML-M 2所占比例更高( P=0.014)。②AML伴MF组患者FLT3-ITD及NPM1基因突变率更高(15.2%对1.8%, P=0.021;26.1%对10.5%, P=0.039),而CEBPA基因突变率明显低于AML不伴MF组(2.2%对17.5%, P=0.029)。③AML伴MF组完全缓解(CR)率显著低于AML不伴MF组(69.7%对93.2%, χ2=7.412, P=0.006)。多因素分析显示MF,尤其是纤维化程度是影响初诊AML患者CR的独立危险因素。④AML伴MF组3年总生存(OS)率明显低于AML不伴MF组(20.5%对72.2%, χ2=4.032, P=0.045);亚组分析显示MF-1和MF-2/3两组患者的OS率、无进展生存(PFS)率显著低于AML不伴MF组( P=0.001)。Cox多因素分析显示MF,尤其是MF-2/3是影响初诊AML患者OS和PFS的独立危险因素( P值分别为0.021和0.044)。 结论:AML合并MF患者具有较为独特的实验室及临床特征;MF是影响AML患者CR、OS和PFS的独立预后不良指标,MF的评估对初诊AML的疗效和预后判断具有重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基因突变特征及突变负荷相关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基因突变特征及突变负荷与患者一般情况、疾病亚型、染色体核型间的关系和临床价值。方法:采用高通量测序靶向检测以2016年1月至2019年4月于河南省肿瘤医院就诊的191例MDS患者和9例MDS继发急性髓细胞白血病(SAML)患者的65种血液肿瘤相关基因,分析异常基因特点、突变负荷,及与疾病亚型、染色体核型和患者年龄等的关系。结果:共有148例(77.5%)MDS患者发现突变,其中包含47种异常基因和186个突变位点。9例SAML患者均发现基因突变,突变个数显著高于MDS患者(χ 2=11.911, P=0.018)。MDS患者检出异常基因中,U2AF1(37.3%)和ASXL1(41.6%)等突变频率较高,且不同异常基因间突变负荷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91.946, P<0.001)。不同亚型MDS患者,基因突变个数存在差异,EB-2型基因突变个数最多[(2.2±1.5)个]。在SLD、MLD、EB-1和EB-2中,携带≥3个突变的比例逐渐增高(χ 2=52.471, P=0.037)。TP53突变与异常核型相关(r φ=0.177, P=0.019),特别与复杂核型相关(r φ=0.440, P<0.001),而NPM1突变与正常染色体核型相关(r φ=0.173, P=0.024)。30岁以下患者携带突变个数最少,突变个数随着年龄增大而增加,其中60~79岁患者的突变个数最多( P=0.017),表观遗传学相关基因随年龄增长而突变频率增加( P=0.041)。 结论:MDS相关基因突变特征及其突变负荷与疾病的亚型、染色体核型及患者年龄等临床因素密切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缓解期存在的克隆性造血对伴NPM1突变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化疗后造血恢复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缓解期存在的克隆性造血(CH)对伴NPM1突变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化疗后造血恢复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至2019年6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初诊伴NPM1突变AML患者86例,对患者诊断时的临床资料、二代测序检测结果和缓解期骨髓基因突变检测结果进行分析。应用Log-rank方法比较造血恢复的差异,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影响造血恢复的因素。结果:86例AML伴NPM1突变患者中位年龄50(15~69)岁,男39例,女47例,41例患者给予"7+3"强化疗方案诱导治疗,45例患者给予含低剂量阿糖胞苷的低强度方案诱导治疗。86例患者诊断时最常见的突变为FLT3、DNMT3A、TET2、IDH1、IDH2,缓解期存在CH相关突变患者21例,为DNMT3A、TET2、ASXL1、IDH1/IDH2基因突变。缓解期存在CH相关突变组患者的中性粒细胞恢复时间与缓解期无CH组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282),但前者的血小板恢复时间明显延长[26(95% CI 21~32)d对25(95% CI 23~26)d, P=0.032]。单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提示年龄、诱导化疗方案、缓解期存在CH相关突变为影响血小板恢复的危险因素,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提示诱导化疗方案( HR=0.454, P=0.001)、缓解期存在CH相关突变( HR=0.520, P=0.027)为影响血小板恢复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缓解期存在的CH使AML伴NPM1突变患者化疗后血小板恢复延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维奈克拉联合阿扎胞苷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近期效果观察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维奈克拉(Ven)联合阿扎胞苷(AZA)治疗初治及复发难治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近期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4月至2022年6月在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苏州市中医医院接受Ven+AZA治疗的18例初治及复发难治AML患者资料。分析初治和复发难治及不同基因突变患者完全缓解或血细胞计数未完全恢复的完全缓解(CR/CRi)情况及客观缓解率(ORR)[以CR/CRi+部分缓解(PR)计算]。随访截至2022年6月30日,分析复发难治患者总生存(OS)情况。总结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18例患者中位年龄58岁(23~81岁),男性8例,女性10例;初治6例,复发难治12例;中位随访时间3个月(1~15个月)。6例初治患者经1个周期Ven+AZA治疗后,5例达CR/CRi,ORR为83.3%(5/6);12例复发难治患者经1个周期Ven+AZA治疗后,5例达CR/CRi,3例PR,ORR为66.7%(8/12)。18例患者中,FLT3-ITD/TKD突变7例,1个周期Ven+AZA治疗后,其中1例达CR/CRi,1例PR,ORR为28.6%(2/7);NPM1突变3例,均合并FLT3-ITD/TKD突变,其中1例达CR/CRi,ORR为33.3%(1/3);IDH1/2突变4例,其中3例合并FLT3-ITD/TKD突变,均未缓解,另1例合并K/NRAS突变,为复发难治患者,达CR/CRi;K/NRAS突变4例中,2例合并FLT3-ITD/TKD突变,其中1例未缓解、1例PR,另外2例达CR/CRi,ORR为75.0%(3/4)。12例复发难治患者中,至随访结束,6例死亡,中位OS时间2.6个月(1~8个月),其中4例疾病进展,2例疾病复发;生存的6例患者病情稳定。18例患者均发生≥3级血液学不良反应,非血液学不良反应包括肺部感染、恶心、呕吐、腹泻等。结论:Ven+AZA治疗初治及复发难治AML患者可获得较高的治疗反应率,不良反应可耐受,但对于伴FLT3-ITD/TKD突变的AML患者疗效不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多参数流式细胞术筛选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免疫表型特征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多参数流式细胞术(MFC)分析筛选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免疫表型特征。方法:回顾性描述性研究。纳入2016年1月1日至2023年12月31日于河北燕达陆道培医院就诊的130例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其中经典型APL(cAPL)组44例,微颗粒变异型APL(APLv)组24例,非APL[包括NPM1突变AML(NPM1 mut AML)、AML伴KMT2A重排等]组62例。采用MFC免疫分型法分析和比较各组侧向散射光(SSC)中位表达强度(MEI)及其白血病细胞与自身成熟淋巴细胞MEI比值(T/L MEIR),CD34、髓过氧化物酶(MPO)、CD64和CD9的中位荧光强度(MDFI)及其上述参数白血病细胞与自身成熟淋巴细胞MDFI比值(T/L MDFIR)差异;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流式多参数模型对cAPL和非APL、APLv和非APL的鉴别诊断效能。 结果:cAPL组SSC的MEI、T/L MEIR高于APLv组和非APL组( P均<0.05),且APLv组高于非APL组( P<0.05);cAPL组和APLv组CD34的MDFI均高于非APL组( P均<0.05),APLv组的CD34 T/L MDFIR高于非APL组( P<0.05);cAPL组和APLv组MPO、CD9的MDFI、T/L MDFIR均高于非APL组( P均<0.05);cAPL组CD64的MDFI、T/L MDFIR均高于非APL组( P均<0.05)。ROC曲线结果显示,SSC的MEI、CD64的MDFI、CD9的MDFI、SSC的T/L MEIR和CD9的T/L MDFIR诊断cAPL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932、0.816、0.893、0.960和0.894,诊断APLv的AUC分别为0.725、0.737、0.791、0.729和0.736,其对鉴别cAPL和非APL、APLv和非APL均有较好的诊断价值( P均<0.05)。 结论:通过MFC方法可分析筛选APL的免疫表型特征,对cAPL、APLv和非APL患者进行鉴别诊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RAS基因突变的分子学特征及预后意义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RAS基因突变的分子学特征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2011年12月至2018年12月新诊断且完成二代测序的776例MDS患者病例资料,回顾性分析RAS基因突变患者的临床及分子学特征,并比较不同突变状态对总生存(OS)的影响。结果:共52例(6.7%)患者伴有RAS基因突变,NRAS突变38例(4.9%),KRAS突变18例(2.3%),4例(0.5%)同时伴NRAS及KRAS突变,全部NRAS突变及65%的KRAS突变位于第12、13及61号密码子。RAS基因突变与PTPN11、FLT3、U2AF1、RUNX1、WT1、ETV6及NPM1突变呈显著正相关( Q<0.05),且常为亚克隆突变。伴RAS基因突变的患者中诊断为MDS伴原始细胞增多(MDS-EB)的比例(82.7%)明显高于无RAS突变患者(35.2%)( P<0.001)。与无RAS基因突变患者相比,伴RAS基因突变患者的外周血白细胞水平和中性粒细胞水平明显升高[WBC:4.33(0.98~20.42)×10 9/L对2.71(0.61~21.17)×10 9/L, P<0.001;ANC:2.13(0.18~17.37)×10 9/L对1.12(0~16.00)×10 9/L, P<0.001],血小板水平明显减低[48(2~430)×10 9/L对62(2~694)×10 9/L, P=0.048],骨髓粒系比例有升高的趋势(47%对40%, P=0.085),骨髓原始细胞比例明显升高(7%对2%, P<0.001)。按照修订的国际预后积分系统(IPSS-R)进行预后分层,RAS基因突变患者中较高危分组(高危和极高危组)的比例显著增高(71.1%对37.9%, P<0.001)。单因素分析中,NRAS突变与更短的OS显著相关( P=0.011),经多因素校正后,NRAS突变对OS的影响失去显著性,突变基因中仅PTPN11及SETBP1为独立的不良OS因素。 结论:RAS基因突变常作为亚克隆发生在MDS疾病晚期且常与转录因子及信号转导相关的突变伴随发生。RAS通路相关的PTPN11突变在MDS中为独立不良预后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