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MILE与FS-LASIK术后屈光状态偏差原因分析及结果评价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 观察飞秒激光制瓣联合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FS-LASIK)与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SMILE)术后屈光状态偏差,并分析其结果和原因.方法 回顾性临床研究.按照手术方式分为两组,FS-LASIK组300例(600只眼),按照手术时间再分为pre FS-LASIK 200例(400只眼),FS-LASIK 100例(200只眼),SMILE组100例(200只眼),术前球镜度-0.75~12.25 D,柱镜度0~3.75 D,均未预留度数,最佳矫正视力(BCVA)≥1.0,分别于术前、术后1 d、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复查并记录所有患者非接触眼压测量、裸眼视力(UCVA)、BCVA、等效球镜(SE)、电脑验光、裂隙灯显微镜检查.对因素进行相关分析得到结果后,建立回归模型,进行回归分析,根据结果进一步分析.结果 术后屈光状态主要受手术方式及术前柱镜的影响(P<0.05),FS-LASIK术后患者右眼柱镜结果与SMILE术后患者右眼柱镜结果在术后7 d、1个月、3个月、6个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右眼术后屈光状态无相关性.结论 SMILE术后患者平均右眼柱镜欠矫程度较FS-LASIK术后患者多0.25~0.50 D,主要与SMILE手术方式、眼球自旋以及角膜上皮重塑行为有关,建议高度数患者采用FS-LASIK手术或更改SMILE手术方式为扫描后即刻取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3D Slicer重建技术在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显微血管减压术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 探讨 3D Slicer重建技术在原发性三叉神经痛(primary trigeminal neuralgia,PTN)显微血管减压手术(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MVD)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76例PTN患者病例资料.通过 3D Slicer软件于术前完成主要血管、三叉神经、面听神经及脑干的三维影像重建,并行MVD治疗,重建影像并与术中发现进行对比评价.结果 对比术中发现,术前重建影像辨别责任血管准确性达94.7%(72/76),Kappa检验提示两者具有高度一致性(Kappa系数=0.956,P<0.001).重建影像对于神经受压程度的判断准确性为71.1%(54/76),Kappa检验提示两者一致性一般(Kappa系数=0.495).卡方检验显示重建影像与术中发现的神经受压程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MVD术中发现神经受压程度明显高于重建影像所示.结论 3D Slicer重建技术能够清晰、准确展示PTN患者神经血管关系,基本实现术中神经血管关系的术前可视化,在MVD具有一定应用价值.但该技术对于细微结构展示能力稍显不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选择性脑降温对脊柱外科内固定术老年患者术后血脑屏障功能及谵妄发生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 探讨选择性脑降温对老年脊柱外科内固定患者术后血脑屏障功能及谵妄发生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2年5月-2023年7月在武汉市第四医院静吸复合全身麻醉下行脊柱外科内固定术的患者126例.采用简单随机分组法将患者分为选择性脑降温组(SBC组)和对照组(C组).两组患者均采用液体加温联合体表加温毯,保持加温直至手术结束,SBC组患者使用设定温度为4 ℃的电子冰帽进行选择性脑降温.分别于麻醉诱导前(T0)、麻醉诱导后 30 min(T1)、60 min(T2)、90 min(T3)、120 min(T4)、150 min(T5)、术毕(T6)和出麻醉恢复室(PACU)(T7)时记录患者鼻咽温、肛温,于T6时从患者肘正中静脉抽取患者外周静脉血样,采用免疫磁珠法分离鉴定脑微血管内皮细胞(BMECs),荧光显微镜下计数细胞;术前1天、术后第1天及术后第3天分别采用散射比浊法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外周血C反应蛋白(CRP)、S100β蛋白浓度;手术后第1~3天同时采用3分钟谵妄诊断量表和谵妄评估量表-98修订版量表(DRS-R-98)评估患者术后谵妄(POD)的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性别构成、年龄、体重、文化程度比例、高血压病史率、心脏病史率、糖尿病史率、美国麻醉师协会分级Ⅲ级率、术中低血压、手术持续时间、输液量、失血量、自体血回输量、常规抗菌药物使用率比较,经x2/t检验,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SBC组T6时静脉血BMECs计数、POD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气管拔管所需时间、热舒适度评分、PACU滞留时间、总住院时间、术后恢复质量量表评分、PACU寒颤率、术后躁动率、术后发热率比较,经t/x2检验,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T1~T7时肛温比较,经重复测量设计的方差分析,结果:①不同时间点间的肛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两组患者肛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两组患者肛温变化趋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 d、术后3d血清CRP、S100β浓度比较,经重复测量设计的方差分析,结果:①不同时间点间血清CRP、S100β浓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两组患者血清CRP、S100β浓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两组患者血清CRP、S100β浓度变化趋势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第1天、术后第2天及术后第3天DRS-R-98评分比较,经重复测量设计的方差分析,结果:①不同时间点间的DRS-R-98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两组患者DRS-R-98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两组患者DRS-R-98评分变化趋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BC组POD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选择性脑降温能安全降低行脊柱外科内固定老年患者术中脑局部温度,维持患者血脑屏障结构和功能的稳定,降低患者POD的发生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机器人辅助技术在整复外科的应用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机器人手术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外科领域,在整形外科有巨大的发展潜力。近十年,手术机器人越来越多地应用于颅颌面外科、修复重建外科、显微外科、毛发修复等领域。机器人手术的技术优势,如三维可视化图像、高倍放大、生理震颤过滤和运动缩放,被认为是传统微创手术的改进。外科医生在术中的人体工程学、手术仪器精确度和患者术后恢复情况都得到了客观改善。然而,专用的仪器和设备、较高的成本和缺乏触觉反馈是目前机器人技术广泛应用的主要限制因素。该文综述了近年来机器人技术在整复外科的发展、应用及优缺点,并总结了该领域与人工智能、现实增强技术、5G等新技术结合的可能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严重掌指关节炎的外科治疗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总结严重掌指关节炎的外科临床治疗方法。方法:以"掌指关节" "关节炎" "关节成形术"以及"metacarpophalangeal joint" "arthritis" "arthroplasty"等为中英文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PubMed中英文数据库中检索2019年12月之前发表的有关严重掌指关节炎外科治疗的相关文献共1 322篇,剔除与内容不符、无法获得全文、重复性研究的文献,对最终纳入37篇文献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关节融合术、关节置换术、自体关节移植和自体软骨移植是目前临床上用于治疗严重掌指关节炎的外科学方法,不同的手术方法具有不同的适应证。关节融合术可以增强关节的稳定性,但丧失了关节活动度,可用于严重拇指掌指关节炎的治疗。关节置换术:(1)Swanson假体内在的稳定性较强,对于手指疼痛和关节活动度的改善效果较好,但该假体质软、抗磨损性能较差,术后存在假体断裂和关节活动度下降风险,可用于类风湿性掌指关节炎的治疗;(2)热解碳假体对于关节周围骨质及软组织的稳定性要求较高,但该假体对于掌指关节的活动度及外观改善效果较好,可用于严重骨性、创伤性掌指关节炎的治疗;(3)自带锁定关节假体具有良好的假体稳固性,并与人体关节具有良好解剖相似性,但目前该假体仅用于骨性、创伤性掌指关节炎的治疗。自体关节移植可以使关节获得良好的稳定性和活动度,避免关节置换的并发症,但该技术对于显微外科技术的要求较高。自体软骨移植通过重建掌指关节软骨面,恢复僵直关节的活动度;但该术式仅适合于非骨性关节炎的年轻患者,并且存在着移植物坏死的风险。3D打印技术的应用,可以为缺乏合适假体而最终致残的严重掌指关节炎患者个性化制定假体,高度还原骨骼解剖结构,实现与患者最佳匹配;但目前3D打印技术仍存在技术不成熟、打印成本较高以及假体制作过程复杂等问题。结论:对于严重掌指关节炎患者,需根据患肢部位、病因及病情选择不同的外科治疗方法。对目前现有手术方式、关节假体的改进以及3D打印技术的应用是未来严重掌指关节炎外科治疗的发展方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多种形式显微修薄穿支皮瓣在四肢创面修复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多种形式显微修薄穿支皮瓣在四肢创面修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6月至2022年6月徐州仁慈医院手外科收治的采用显微修薄穿支皮瓣修复手足、四肢、腘窝等创面的患者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均行CT血管造影和彩色多普勒超声定位穿支血管,设计供区皮瓣,按照设计线逆行切取皮瓣,确认血运良好后显微镜下修薄皮瓣,血管蒂周围采用"虫蚀"技术掏剪脂肪颗粒,转移至受区,完成血管吻合,放置引流管。供区创面直接拉拢缝合。术后密切观察皮瓣血运情况。通过门诊、上门、微信等方式定期随访,记录感觉恢复情况及并发症。采用疗效满意度评分表对患者术后创面愈合、皮瓣形态、皮瓣感觉、皮瓣温度及供区瘢痕5个方面进行评价,分为优(2分)、良(1分)、可(0分)、差(-1分)4个等级,总分5~10分为满意,0~4分为一般,-1~-5分为不满意。结果:共纳入16例患者,其中男8例,女8例;年龄26~65岁,平均45.9岁;上肢软组织缺损2例,手脱套伤2例,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11例,腘窝软组织缺损1例;创面面积为3.0 cm×4.5 cm~13.0 cm×30.0 cm;采用游离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修复4例,骨间背动脉穿支皮瓣修复1例,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6例,胸脐皮瓣修复1例,股前外侧穿支皮瓣联合旋髂浅动脉穿支皮瓣修复1例,旋髂浅动脉穿支皮瓣修复3例;切取皮瓣面积为3.5 cm×5.0 cm~9.5 cm×30.0 cm。术后15例皮瓣均顺利成活,1例术后1 d发生静脉危象,经探查重新吻接血管后成活,供受区伤口均一期愈合,无伤口感染、延迟愈合等并发症。随访7~18个月,平均12.1个月,皮瓣成活良好,无色素沉着、外观臃肿,无患者要求行二期修薄治疗。皮瓣感觉恢复轻触觉1例,恢复保护性感觉9例,仅恢复深触觉6例;随访中未见后期皮瓣明显增厚,1例患者出现皮瓣磨损。供区仅遗留线性瘢痕,外观及功能无明显异常。疗效满意度评价显示,患者均对治疗效果表示满意,评分6~9分,平均7.8分。结论:显微修薄穿支皮瓣技术为美观且功能要求高的区域修复提供了一次性手术解决方案,可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复合手术治疗脊髓血管畸形的初步观察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初步探讨复合手术在脊髓血管畸形治疗中的应用及其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1月至2023年6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行复合手术[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联合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26例脊髓血管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硬脊膜动静脉瘘(SDAVF)11例,髓周动静脉瘘(PMAVF)11例,脊髓动静脉畸形(SAVM)4例。术中对PMAVF和SAVM患者进行神经电生理监测。通过门诊或住院等方式对患者进行随访,复查脊髓DSA;采用改良Aminoff-Logue残疾量表评分评估脊髓功能(评分下降≥1分为好转)。结果:26例患者均按术前计划切除病变;15例患者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均未见波幅明显下降。11例SDAVF和10例PMAVF患者均为单一瘘口,术后即刻DSA结果均显示病变未显影,脊髓正常血管保留;1例多发瘘口PMAVF患者仅按术前计划切除导致症状的一处病变,术后即刻DSA显示该处病变未显影;4例SAVM患者的病变完全切除,术后即刻DSA结果显示畸形血管团未显影。术后2 d,25例患者的感觉障碍较术前改善,运动和括约肌功能无明显改善,另1例患者术后括约肌功能障碍加重。所有患者术后均无出血、感染等并发症。26例患者的术后随访时间[ M( Q1, Q3)]为21(8,35)个月。至末次随访,26例患者的脊髓功能均好转,其中6例改良Aminoff-Logue残疾量表评分下降1分,11例下降2分,9例下降3分;复查DSA均未见手术部位脊髓血管畸形复发。 结论:初步观察发现,包括SDAVF、PMAVF和SAVM在内的脊髓血管畸形均可通过复合手术准确切除,且安全性较好,短期未见复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颞下颌关节退行性关节病3种小鼠动物模型的构建及病理学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构建颞下颌关节退行性关节病的3种小鼠动物模型并分析其病理特征,为骨关节炎和骨关节病病理机制的动物实验研究提供参考。方法:选取54只8周龄雄性C57BL/6小鼠,分别构建双侧颞下颌关节(temporomandibular joint,TMJ)弗氏完全佐剂(Freund′s complete adjuvant,FCA)注射模型、双侧TMJ碘乙酸钠(monosodium iodoacetate,MIA)注射模型和右侧TMJ关节盘摘除模型3种小鼠颞下颌关节退行性关节病动物模型。FCA注射模型共15只小鼠,分为盐水注射组、FCA-1周组、FCA-2周组、FCA-4周组和FCA-6周组,每组3只小鼠,6侧TMJ。MIA注射模型共15只小鼠,分为盐水注射组、MIA-1周组、MIA-2周组、MIA-4周组和MIA-6周组,每组3只小鼠,6侧TMJ。关节盘摘除模型共24只小鼠,分为对照组、关节盘摘除组-2周、关节盘摘除组-4周和关节盘摘除组-6周,每组6只小鼠(6侧TMJ)。药物注射1 d后,采集小鼠双侧关节区大体照片及关节盘摘除显微手术4周后的髁突组织体视图像。将各时间点小鼠TMJ组织切片分别进行HE染色和甲苯胺蓝染色,并对滑膜组织进行滑膜炎症评分,对髁突软骨组织进行蛋白多糖百分比定量分析。结果:FCA或MIA注射1d后,FCA注射组小鼠双侧TMJ宽度[(24.60±0.46)mm]较盐水注射组[(21.63±0.52)mm]显著增加( t=4.25, P=0.013),MIA注射组小鼠双侧TMJ宽度[(24.50±0.62)mm]亦显著大于盐水注射组[(21.40±0.52)mm]( t=3.82, P=0.019)。FCA注射组小鼠1、2、4、6周滑膜炎症评分均较盐水注射组显著升高( F=18.09, P<0.001),髁突软骨蛋白多糖百分比较盐水注射组呈现先增多后降低的趋势( F=21.59, P<0.001)。MIA注射组小鼠1、2、4、6周后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髁突软骨蛋白多糖丢失( F=13.59, P<0.001),滑膜炎症评分较盐水注射组出现不同程度的增加( F=14.79, P<0.001)。髁突体视图像显示关节盘摘除组小鼠髁突软骨形态破坏严重,术后2、4、6周滑膜组织出现结缔组织致密性病变特征,髁突软骨组织较对照组呈现时间依赖性的蛋白多糖丢失( F=40.62, P<0.001)。 结论:关节腔内FCA注射构建严重滑膜炎症特征的小鼠TMJ骨关节炎动物模型;关节腔内MIA注射构建典型TMJ骨关节炎特征的小鼠动物模型;关节盘摘除术构建严重髁突软骨破坏的小鼠TMJ骨关节病动物模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人脱细胞异体神经移植物修复上肢高位创伤性神经缺损的初步观察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观察人脱细胞异体神经修复材料(hANG)修复上肢高位创伤性神经缺损的有效性。方法:自2017年3月至2019年1月,采用hANG修复创伤性上肢神经缺损8例,其中男6例,女2例;年龄21 ~53岁,平均35.4岁。臂远端桡神经缺损2例,前臂段正中神经缺损4例,骨间后神经缺损1例,前臂段尺神经缺损1例;合并臂肌肉损伤2例,前臂肌肉损伤4例,合并肱动脉缺损1例,创面中至重度污染;神经缺损长30~60 mm,平均45 mm。均为急诊手术,先行骨折固定,修复肌肉组织,找出缺损神经远、近端,修剪至正常神经乳头,以hANG端端缝合进行桥接。术后随访18~40个月,平均30.6个月,观察移植物排斥反应,采用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价修复效果。结果:所有病例未出现移植物免疫排斥反应。5例伤口Ⅰ期愈合,2例创面无法闭合,Ⅱ期行游离植皮术后伤口愈合,1例患者术后10 d出现皮肤部分坏死,行局部皮瓣转移修复后伤口愈合。2例正中神经恢复良好,手指握拳及拇指对掌肌力Ⅳ级,感觉S 3+,1例骨间后神经恢复良好,伸拇伸指肌力Ⅳ级。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优3例,可1例,差4例。 结论:在严格清创后,hANG可应用于急诊的高位创伤性神经缺损的修复,并可部分恢复神经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显微镜下微创肌间隙寰枢侧块融合术与开放寰枢融合固定术对寰枢椎脱位的疗效比较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比较显微镜下微创肌间隙寰枢侧块融合术(Mis-PALF)和开放寰枢融合固定术对寰枢椎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至2021年9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接受Mis-PALF手术治疗(17例)或开放寰枢融合固定术(88例,作为对照)的寰枢椎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Mis-PALF组男9例,女8例,年龄(45.8±19.8)岁;对照组男48例,女40例,年龄(50.0±13.9)岁。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围术期出血量、术后体温、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后追加止痛药物情况、术后住院时间、随访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改善率以及并发症等指标。结果:Mis-PALF组围术期出血量较开放组减少[(111.8±35.9)ml比(362.9±18.6)ml, P<0.01]、住院时间较短[(3.06±0.63)d比(4.24±0.14)d, P<0.01]、追加止痛药物人数较少(3/17比56/88, P<0.01)。两组手术时间[(125±7)min比(113±8)min, P=0.525]、术后发热(11/17比37/88, P=0.086)、术后VAS>3分比例(1/17比13/88, P=0.357)、随访JOA改善率(66.9%±28.8%比74.2%±28.6%, P=0.409)及并发症发生率(1/17比3/88, P=1.000)等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相比开放寰枢融合固定术,在寰枢椎脱位患者中,Mis-PALF能显著减少围术期出血量、缩短术后住院时间、减少止痛药物使用,同时不增加并发症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