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纤维软骨性间叶瘤4例临床病理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编辑人员丨1天前目的:探讨纤维软骨性间叶瘤(fibrocartilaginous mesenchymoma,FM)的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病理学形态、免疫表型、分子病理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收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病理科2020—2022年4例FM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对其病理学形态、免疫表型和分子病理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例1为会诊病例,患儿女,10岁。CT示骶骨和L5关节突骨质破坏。例2,患儿女,7岁。右尺骨远段病灶合并病理性骨折。例3,患儿男,11岁。左侧胫骨近端干骺端骨质破坏。例4为会诊病例,患儿男,11岁。左侧桡骨远端干骺端病灶伴骨皮质破坏。镜下肿瘤均由多量的梭形细胞成分、透明软骨结节和小梁状的骨构成。梭形细胞区域细胞密度低至中等,呈束状或交叉排列,梭形细胞轻至中度异型,例1间质富于黏液。透明软骨结节呈骺板软骨样排列。骨小梁周围被覆骨母细胞。例2~4均未发现GNAS、IDH1/IDH2基因突变和MDM2基因扩增。结论:FM罕见,多位于长骨的干骺端,其次为髂骨、耻骨和脊柱骨;好发于青少年。增生的梭形细胞、透明软骨结节和编织骨的形成是FM三大特征性形态表现,无特异性免疫表型和分子遗传学改变。FM为中间型肿瘤,有局部复发倾向,需与软骨性纤维结构不良、髓内高分化骨肉瘤和去分化软骨肉瘤等鉴别;广泛手术切除为首选治疗方式,预后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15 mm微创Henry入路在桡骨远端骨折治疗中的初步应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编辑人员丨1天前目的:探讨15 mm微创Henry入路植入锁定钢板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可行性、注意事项及术后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20年11月至2021年10月我院收治的25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按AO/ASIF分型,A2型1例,A3型6例,B3型5例,C1型4例,C2型6例,C3型3例。术中应用15 mm微创Henry入路植入锁定钢板固定治疗。统计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最终长度、术后第一天VAS评分、骨折愈合时间、腕关节功能及切口并发症,采用末次随访时Gartland-Werley腕关节评分对患侧腕关节进行评估。结果:术后随访时间为6~12个月,平均9.6个月,骨折均愈合,平均时间为7.3周。根据Gartland-Werley腕关节评分标准评定:优17例,良6例,可2例,优良率为92.0%。结论:经掌侧15 mm微创Henry入路植入锁定钢板治疗桡骨远端骨折安全、可行,且固定可靠。该入路兼具微创与美观,符合极微创理念,值得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多发骨病变骨显像鉴别诊断1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编辑人员丨1天前患者男,17岁,2020年1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侧桡骨远端疼痛,后发现左桡远端肿块,并逐渐出现弯腰受限。2020年5月患者出现双下肢无力,2020年6月中旬出现发热,体温最高38 ℃,不伴畏寒、寒战、盗汗。查血常规、肝肾功能大致正常,血结核感染T细胞检测阳性(2.619 kU/L),抗核抗体(antinuclear antibody, ANA)、抗可溶性抗原(extractable nuclear antigen, ENA)、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anti-neutrophil cytoplasmic antibodies, ANCA)、抗环瓜氨酸肽(cyclic citrullinated peptide, CCP)抗体均阴性,多次血培养及骨髓培养(-),血、尿免疫固定电泳(-),血游离轻链比值(-)。外院腕关节MRI示左桡骨远端占位,大小2.7 cm×1.8 cm×2.3 cm,伴周围软组织水肿;髋关节MRI示双髂骨、耻骨、髋臼及左侧股骨颈多发异常信号,考虑"骨肿瘤"。外院 18F-FDG PET/CT显像示左侧桡骨远端、左侧肩胛骨、C4椎体、T3~T4、T7、T11、L3椎体、骨盆多处、左侧股骨颈、左侧股骨内侧髁多发溶骨性破坏,代谢异常增高(SUV max:28.5~32.8)。随后完善桡骨穿刺,病理示多量组织细胞及少量淋巴细胞,免疫组织化学:组织细胞CD68(+),CD1a(-),Langerin(-),S-100蛋白(-),细胞增殖核抗原Ki-67(约20%),考虑组织细胞增生性病变,首先考虑Erdheim-Chester病(Erdheim-Chester disease, ECD),B-Raf原癌基因丝/苏氨酸蛋白激酶(B-Raf proto-oncogene, serine/threonine kinase, BRAF) V600E野生型。2020年6月起予干扰素、泼尼松治疗,患者每日仍有低热,且双下肢无力逐渐加重,无法站立,伴尿潴留。后患者为进一步诊治入本院,为评估骨病变行 99Tc m-亚甲基二膦酸盐(methylene diphosponate, MDP)全身骨显像及胸部SPECT/CT显像(图1,图2)。全身骨显像示颈、胸、腰椎多个椎体、左侧肩胛骨、双侧骶髂关节、右侧髋臼及坐骨、左侧腕关节、左侧膝关节显像剂摄取增高灶,SPECT/CT显像可见这些病灶部分为溶骨性破坏,也有部分是成骨为主的骨破坏,部分椎体病变周围伴有软组织密度影,另外有多个椎体出现病理性骨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保留旋前方肌改良Henry入路掌侧钢板内固定治疗老年桡骨远端骨折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编辑人员丨1天前目的:探讨改良Henry入路保留旋前方肌与Henry入路切开旋前方肌掌侧钢板内固定治疗老年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6年2月— 2018年12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和浙江省丽水市青田人民医院收治的78例老年桡骨远端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36例,女42例;年龄60~79岁[(66.5±5.6)岁]。骨折AO分型:B1型16例,B2型15例,B3型11例,C1型12例,C2型14例,C3型10例。40例采用改良Henry入路保留旋前方肌掌侧钢板内固定(改良组);38例采用Henry入路切开旋前方肌掌侧钢板内固定(传统组)。观察两组骨折愈合、内固定及并发症情况;比较两组术后1周、1个月、3个月、12个月腕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前臂旋转角度、握力等;比较两组术后3个月、12个月上肢功能评定表(DASH)评分。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2~24个月[(15.2±6.3个月)]。术后3个月骨折均愈合。钢板内固定位置良好,均无感染、骨不连、钢板松动、肌腱损伤并发症。传统组2例出现腕管综合征,Ⅱ期行内固定去除腕管松解后缓解。改良组VAS术后1周[(6.17±0.40)分]、1个月[(5.54±0.40)分]、3个月[(3.18±0.30)分]低于传统组[分别为(6.80±0.45)分、(6.08±0.70)分、(3.75±0.40)分]( P<0.05)。改良组前臂旋转角度术后1周[(49.4±17.5)%]、1个月[(66.7±14.3)%]、3个月[(87.3±7.2)%]大于传统组[分别为(40.3±13.2)%、(54.2±18.7)%、(80.7±8.1)%]( P<0.05)。术后12个月两组VAS及前臂旋转角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及12个月两组握力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3个月及12个月两组DASH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与传统Henry入路切开旋前方肌比较,改良Henry入路保留旋前方肌结合掌侧钢板内固定治疗老年桡骨远端骨折能减轻患者术后疼痛,改善早期旋转功能,更有利于患者早期功能恢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桡骨远端骨折合并同侧腕舟骨骨折的临床特点与治疗策略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编辑人员丨1天前目的:探讨桡骨远端骨折合并同侧腕舟骨骨折的临床特点与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5年1月至2021年6月在我院行手术治疗的桡骨远端骨折合并同侧腕舟骨骨折患者13例。记录患者一般资料、骨折类型及手术相关指标;随访两处骨折愈合时间,记录并发症;末次随访测量患腕影像学参数:桡骨高度、掌倾角、尺偏角,采用DASH评分及Mayo评分评定患腕功能,并记录患腕与健侧腕关节活动范围。结果:术后13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为12~30个月,平均(15.3±6.8)个月。所有患者桡骨远端及舟骨骨折均愈合,桡骨远端骨折平均愈合时间为(10.6±2.8)周,舟骨骨折平均愈合时间为(12.5±3.8)周,无延迟愈合、舟骨坏死、创伤性关节炎等并发症。末次随访,平均掌倾角为(8.8±5.2)°、尺偏角(17.2±6.6)°、桡骨高度(11.5±4.8)mm;患腕平均DASH评分为(12.3±5.4)分;根据Mayo评分标准:优9例,良3例,可1例。患腕平均掌屈角度(49.4±8.2)°小于健侧(57.6±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患腕背伸、尺偏、桡偏、旋前与旋后角度与健侧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桡骨远端骨折合并同侧舟骨骨折发病率低,临床应注意鼻烟窝压痛症状及完善CT扫描,避免漏诊。一期掌侧接骨板内固定桡骨远端骨折与无头加压螺钉固定舟骨骨折,利于早期功能锻炼,获得良好的功能恢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98例儿童滑雪运动损伤的临床特点及处理策略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编辑人员丨1天前目的:分析并总结我国儿童滑雪伤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因滑雪运动损伤就诊于北京积水潭医院小儿骨科的98例患儿临床资料。其中男62例(63.3%,62/98),女36例(36.7%,36/98);患儿平均年龄为9.8岁,范围在4.4~14.0岁;单板滑雪运动致伤患儿51例(52.0%,51/98),双板滑雪致伤患儿47例(48.0%,47/98)。分析患儿的年龄性别分布、损伤部位、损伤类型、受伤至就诊时间及治疗方案的选择,总结儿童冰雪运动损伤的临床特点。结果:98例患儿中,软组织损伤15例(15.3%,15/98),以膝关节扭伤(33.3%,5/15)及大腿损伤(20.0%,3/15)最为多见;骨折83例(84.7%,83/98),以胫腓骨干骨折(38.6%,32/83)和尺桡骨远端骨折(20.5% ,17/83 )发生率最高。单板滑雪损伤最常见的部位为腕关节周围(27.5%,14/51)及小腿(27.5%,14/51),而双板滑雪以小腿损伤最为常见(40.4%,19/47)。35.7%(35/98)的患儿因不慎摔倒受伤,19.4% (19/98)的患儿因装备型号不匹配受伤,6.1 % (6/98)的患儿因雪板脱离装置失效受伤,其余受伤原因包括操作不熟练、被人撞伤、跨级别滑雪及疲劳。15例软组织损伤患儿中,1例(6.7%,1/15)患儿因大腿软组织裂伤行清创缝合,其余保守治疗。83例骨折患儿中,11例(13.3%,11/83)患儿接受手术治疗;24例(28.9%,24/83 )接受闭合复位石膏固定;47例(56.6%,47/83)接受原位石膏或支具固定;1例(1.2%,1/83)患儿予制动休息观察。结论:我国儿童滑雪伤与传统滑雪国家报道的临床特征整体类似,但又具备自身特点:①我国儿童参与单板运动比例较高,上肢伤比例相对较高;②整体运动水平相对较低,体验式滑雪受伤比例较高;③需要手术治疗的严重外伤相对较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用于AO-C型桡骨远端骨折的诊断价值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编辑人员丨1天前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诊断AO-C型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3月至2020年3月瑞安市中医院急诊收治的经手术确认的AO-C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136例为研究对象,所有研究对象术前进行X线检测和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检测,观察两种检测方法对于骨折创面呈现的影像学参数情况差异,比较两种检测方法对AO-C型桡骨远端骨折的诊断符合率。结果:螺旋CT三维重建检测AO-C型桡骨远端骨折所观察到的创伤骨块数量485块,显著多于X线检测的325块,且检测到的矢状面骨折移位距离[(2.98±0.62)mm]和冠状面腕关节塌陷距离[(1.74±0.49)mm],显著高于X线检测的(1.51±0.47)mm和(0.98±0.31)mm(χ 2=4.931, t=5.884、6.375,均 P<0.001);螺旋CT三维重建检测对AO-C型桡骨远端骨折总体诊断符合率(97.79%)显著高于X线检测(84.56%)(χ 2=14.806, P<0.001),且螺旋CT三维重建检测对AO-C1型和AO-C2型桡骨远端骨折诊断符合率(98.36%和95.35%)显著高于X线检测(83.61%和79.07%)(χ 2=8.093、5.878, P=0.004、0.015)。 结论:较X线检测,螺旋CT三维重建检测可更全面和清晰地呈现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情况,提高诊断分型符合率,避免漏诊和误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加长型万向锁定桡骨远端双柱接骨板治疗桡骨远端合并干部骨折的临床疗效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编辑人员丨1天前目的:探讨加长型万向锁定桡骨远端双柱接骨板治疗桡骨远端合并干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9年8月至2021年4月我们共收治22例桡骨远端合并干部骨折患者,骨折分型为Fernandez V型。其中闭合性骨折7例、开放性15例,合并尺骨茎突骨折16例、骨缺损4例。所有骨折均使用新型加长双柱万向桡骨远端接骨板固定。术后定期随访骨愈合情况、内固定位置,术后3和6个月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analoguescale,VAS)评估腕关节疼痛;术后半年采用X线Batra评分评估骨折复位优良率;末次随访采用DASH评分评估患肢功能。结果:术后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为12~18个月,平均13.3个月。术后骨折均愈合,时间为(11.0±2.3)周。术后6个月1例(4.5%)出现轻微影响生活的疼痛,VAS大于3;X线Batra评分为89.7±7.2,优良率100%。末次随访DASH评分为8.4±2.2,上肢功能均可满足日常生活要求。2例内固定术后引起伸肌腱断裂、腕管综合征(9.1%),骨愈合后去除内固定,缝合肌腱、松解神经后症状消失。结论:加长型万向锁定桡骨远端双柱接骨板治疗桡骨远端合并干部骨折可有效维持骨折复位,术后功能恢复良好,临床疗效满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关节镜微创治疗桡骨远端C型骨折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编辑人员丨1天前目的:探讨对于桡骨远端累及关节面骨折,应用关节镜辅助实现全微创关节面精准复位、经皮双支撑加压牢固内固定的疗效。方法:自2019年6月至2021年12月,我们对68例桡骨远端AO分型C型骨折患者,采用腕关节镜辅助经皮完成全微创关节面精准复位、牢固内固定手术。先在腕关节镜专用牵引塔持续牵引下进行手法复位,纠正桡骨短缩移位、侧方移位、尺偏角、掌倾角及桡骨高度,然后在关节镜直视下对移位的关节面进行精准复位,恢复关节面平整。克氏针在关节镜监视下经皮分别从桡骨茎突、乙状切迹、掌侧及背侧关节面边缘4个方位,由远侧向近侧交叉钻入,形成冠状面和矢状面的双交叉固定,对远端进行有力支撑并维持稳定。关节面塌陷骨块则在关节面下行交叉克氏针横断面支撑,分离骨块打入加压空心螺钉加压固定,以维持关节面平整、防止塌陷。结果:术后68例均达到解剖复位并骨折顺利愈合,时间为2~4个月,平均2.6个月。术后随访时间为6~22个月,平均10个月。采用Cooney评分标准对患者康复后腕关节疼痛、关节功能进行评估:优46例(67.6%),良18例(26.5%),可3例(4%),差1例(1%),优良率为94.1%。结论:充分利用关节镜技术,可以实现累及关节面的桡骨远端骨折经皮全微创精准复位、牢固内固定,该手术创伤小、恢复快、疗效满意,是治疗桡远骨折,特别是累及关节面骨折的一种较理想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身体质量指数对桡骨远端骨折严重程度和手术时间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编辑人员丨1天前目的:观察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对桡骨远端骨折严重程度和手术时间的影响。方法:我科自2016年6月至2022年7月收治桡骨远端骨折患者84例,依照桡骨远端骨折的AO分型进行分组:A组29例(23-A2.2、23-A2.3、23-A3型),B组26例(23-B型),C组29例(23-C型)。记录患者的年龄,性别,吸烟史,受伤至医院时间,是否伴有糖尿病、高血压病史,受伤的侧别,手术时间及BMI。利用卡方检验、Logistic回归及线性回归分析的方法评估年龄、性别、吸烟史、受伤的侧别、受伤至医院时间、是否伴有糖尿病高血压病史、BMI与A,B,C三组之间的关系。使用线性回归模型分析BMI对桡骨远端骨折手术时间的影响,均以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84例患者获得完整随访,使用卡方检验比较A、B、C三组的年龄、性别、吸烟史、受伤至医院时间、是否伴有糖尿病高血压病史、BMI和受伤侧别之间的差异,发现年龄、性别、吸烟史和BMI在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对年龄、性别、吸烟史、BMI、受伤侧别、受伤至医院时间、是否伴有糖尿病高血压病史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年龄和BMI是致桡骨远端骨折的危险因素( P<0.05)。把A组作为对照组进一步分析BMI对B组和C组的影响,得出BMI是发生23-B型和23-C型桡骨远端骨折的危险因素。使用线性回归分析BMI对桡骨远端骨折手术时间的影响,得出BMI与手术时间有显著相关性( P<0.01)。 结论:BMI是发生23-B型和23-C型桡骨远端骨折的危险因素,并且BMI能影响桡骨远端骨折患者的手术时间,随着BMI的增高,手术时间相应延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