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例Helsmoortel-Van der Aa综合征患儿的临床特征与 ADNP基因变异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1例Helsmoortel-Van der Aa综合征(Helsmoortel-Van der Aa syndrome,HVDAS)患儿的临床特征与遗传学特征。方法:对患儿及其父母进行基因变异分析,通过文献回顾总结归纳HVDAS患者的临床表型与变异类型。结果:患儿表现为特殊面容,伴有自闭症谱系障碍、智力障碍和运动发育迟缓,同时双足第二趾向内卷曲,既往未见报道。基因检测提示其存在 ADNP基因杂合变异c.2157C>G(p.Tyr719*),其父母均未见此变异,根据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指南评估为致病性变异。文献报道的80例HVDAS患者几乎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行为异常、智力障碍、语言及运动发育滞后等症状,神经系统、胃肠道系统及眼部频繁受累。 ADNP基因的变异类型主要为移码变异与无义变异,热点变异包括p.Tyr719*、p.Asn832Lysfs*81及p.Arg730*等。 结论:患儿的临床表型与 ADNP基因杂合新发变异高度相关,进一步拓展了HVDAS的表型谱。由于HVDAS可导致多个系统受累、表型异质性较大,可结合基因检测技术对其进行确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ADNP基因热点变异致Helsmoortel-Van der Aa综合征患儿1例的分析及文献回顾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总结和分析 ADNP基因变异所致Helsmoortel-Van der Aa综合征(HVDAS)患者的表型和生物学特征,为早期诊断该病提供线索。 方法:分析1例由 ADNP基因热点变异所致HVDAS患儿的病例资料和基因检测结果,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回顾。 结果:患儿为2岁女性,以生长落后为主诉,伴有特殊面容、精神运动及语言发育落后、反复呼吸道感染,基因检测发现其携带 ADNP基因c.2496_2499delTAAA(p.Asn832Lysfs*81)杂合移码变异,其父母均未携带相同的变异。 结论:尽管HVDAS以智力发育障碍、孤独症谱系障碍和特殊外貌为主要表现,但生长迟缓和乳牙早萌出也是其临床特征。携带 ADNP基因热点变异者的表型差异并不明显。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一例Helsmoortel-van der Aa综合征患儿的 ADNP基因变异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l例特殊面容、智力低下、语言发育迟缓和自闭症谱系障碍患者的分子遗传学病因。方法:抽提患者及其家系成员外周血基因组DNA,应用二代测序技术对患者外显子组基因序列进行检测,Sanger测序验证家系可疑致病位点,依据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指南对疑似致病性变异位点进行分析。结果:全外显子测序提示患者 ADNP基因第5外显子存在c.568C>T (p.Q190X)杂合无义变异,导致蛋白质翻译的提前终止,影响蛋白质功能的正常发挥。经Sanger验证患者父母均不携带该变异。 结论:该患者被诊断为 ADNP基因变异导致的Helsmoortel-van der Aa综合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Helsmoortel-Van der Aa综合征6家系临床及遗传学特点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并确定Helsmoortel-Van der Aa综合征(HVDAS)患儿的临床及遗传学特征。方法:回顾性收集并分析2018年11月至2022年10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就诊的6例HVDAS患儿及其家系成员临床资料,采用全外显子测序技术对患儿家系进行检测,明确遗传学变异,分析基因型-表型关系。结果:1.临床分析结果:6例患儿中男5例,女1例,就诊年龄11个月17 d至12岁9个月,均表现为发育迟缓/智力障碍;2.遗传学分析结果:6例患儿共发现6种 ADNP变异,包括:1种起始密码子缺失变异c.1_2del,2种无义变异c.1175dup,p.(Tyr392*)与c.2213C>G,p.(Ser738*),3种移码变异c.2632dup,p.(Ser878Lysfs*3)、c.1695_1696insATGGTATGTATGTATGTATG,p.(Val566Metfs*8)和c.2120_2123del,p.(Asn707Serfs*8),均为新生变异。经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评级为致病性变异。除c.2213C>G,p.(Ser738*)外,其他5种变异均为文献未报道的新变异。 结论:6例HVDAS均具有典型临床表现,并拓宽了小头畸形、高身材的表型谱;发现了6种新生变异,拓展了 ADNP突变谱,为该类家庭后续的产前基因诊断和遗传咨询提供了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Helsmoortel-Van der Aa综合征的临床诊断和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2023/12/9
目的:总结1例由ADNP基因变异所致的Helsmoortel-Van der Aa综合征(HVDAS)的临床表现及遗传学特点,并进行国内外相关文献复习.方法:对2020年8月于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儿科神经专科确诊的1例HVDAS患儿的临床表现、生化检查及基因检测等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同时检索国内外数据库中有关ADNP基因变异所致的HVDAS患儿的文献.结果:本例患儿,男,5岁10个月,因"运动、语言发育迟缓5年余,社交障碍2年余"入院.患儿表现为智力障碍、孤独症谱系、发育迟缓、特殊面容、睾丸鞘膜积液、隐睾及睾丸微石症等.基因检测发现该患儿携带一个ADNP杂合致病突变,即ADNP(NM_015339.3)Exon3:c.56_57delTG:p.(Val19fs)基因突变,父母均未发现该基因突变.文献检索到102例患儿(包含本例患儿),平均年龄6.3岁,男女比例为3:2.相关文献报道所有患儿都有轻到重度智力障碍、严重的语言和运动发育迟缓.孤独症谱系障碍、特征性的面部外观也很常见.结论:HVDAS是一种罕见常染色体显性的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临床上对于发育迟缓、孤独症谱系障碍、特殊面容的患儿,应考虑到HVDAS的可能性,应及早进行基因检测,基因检测发现ADNP基因变异可明确诊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9
-
活性依赖性神经保护蛋白基因新发突变致孤独症谱系障碍一例
编辑人员丨2023/8/6
本文报道了1例活性依赖性神经保护蛋白(ADNP)新发基因突变导致孤独症谱系障碍(ASD)的病例,2014年国外报道其是目前ASD基因流行病学调查中重复率最高的1个致病基因,提示基因突变对ASD病因学研究有重要意义,国内较少见报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一例孤独症患儿的全基因组拷贝数变异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应用单核苷酸多态性微阵列技术对一例不明原因的孤独症患儿进行全基因组拷贝数变异分析.方法 对患儿及其父母进行拷贝数变异分析,用定量PCR进行验证,并分析缺失片段所包含的基因的功能与临床表型的关系.结果 微阵列检测发现患儿18号染色体长臂末端(18q22.3q23区)存在7.1 Mb的缺失(hg39:70 650 318-78 014 582),涉及FBXO15、ZNF407、ZADH2、TSHZ1、MBP、ADNP2等26个基因,其父母未见同样的异常.将患儿与文献报道的其他有孤独症表型的18q缺失的病例进行比较,提示ZNF407可能是引起孤独症表型的关键基因.结论 本例患儿的孤独症表型与18号染色体微缺失有关,该区域内的ZNF407可能是导致孤独症表型的关键基因.全基因组拷贝数变异分析对明确孤独症的遗传学病因具有重要的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Helsmoortel-Van der Aa综合征1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总结Helsmoortel-Van der Aa综合征的临床特征、分子生物学特点,为该病的早期诊断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分析2017年9月该院儿科收治的1例确诊为Helsmoortel-Van der Aa综合征患儿的病例资料,对该患儿及其父母进行遗传学分析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结果 患儿男,18个月龄,存在运动、语言、智力发育障碍,孤独症谱系障碍,乳牙萌出早,有行为问题,外貌畸形,身材矮小,听力障碍,便秘,反复呼吸道感染等临床表现,基因检测发现定位于20号染色体上的功能活性依赖神经保护蛋白(ADNP)基因存在移码突变.其父母均未携带该突变.结论 该例患儿有Helsmoortel-Van der Aa综合征共同的表现:运动、语言、智力发育障碍和孤独症谱系障碍,典型的外貌特点,标志性的特征乳牙萌出早,同时有以往文献未报道过的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减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ADNP基因变异导致Helsmoortel-van der Aa综合征1例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通过分析1例ADNP基因变异导致Helsmoortel-van der Aa综合征患儿的病史特点,了解该病的临床特征、分子生物学特点及治疗方法,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 报道1例Helsmoortel-van der Aa综合征患儿的病例资料,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结果 该患儿,男,6周岁4个月,表现智力发育障碍,孤独症谱系障碍,有情绪问题,特殊面容,身材矮小等临床表现,基因检测发现ADNP基因C.1222_1223del变异,为新发变异,其父母均未携带该突变.结论 该例患儿有Helsmoortel-van der Aa综合征共同的表现,即智力发育障碍和孤独症谱系障碍,典型的外貌特点.基因有助于诊断,目前尚无特效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DNA去甲基化酶TET在神经母细胞瘤患者中表达及意义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检测神经母细胞瘤(NB)患者组织中DNA去甲基化酶十一易位蛋白(TET)TET1、TET2、TET3的表达水平,探讨TET在神经母细胞瘤患者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神经母细胞瘤患者组织标本46例,用免疫组织化学法(IHC)检测TET1、TET2、TET3在NB患者组织中的表达水平;使用Target数据库中的临床数据分析TET1、TET2、TET3的表达与NB患者预后的关系并进行批量相关性分析.用SPSS 25.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GraphPad Prism 8软件作图.[结果]①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在不同级别有丝分裂-核碎裂指数(MKI)的NB患者组织中,TET3的表达存在差异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7).TET3的表达水平在不同肿瘤细胞分化程度的各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41),TET3高表达与NB患者预后良好呈正相关(P=0.020).TET1表达与肾上腺素能受体2(β2-AR)表达呈正相关(r=0.347,P=0.023).②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TET3 mRNA表达水平与ADNP(神经保护蛋白)、ARID2(染色质重塑因子)等抑癌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呈正相关,与CD63(四次跨膜蛋白)、JOSD2(去泛素化酶)等癌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呈负相关;TARGET数据库中TET3 mRNA水平与神经母细胞瘤患者总生存期(OS)和无事件生存期(EFS)呈正相关(P=0.024,P=0.014).[结论]TET3在NB患者组织中的表达与患者临床特征有一定的关系,且TET3高表达与NB患者预后良好呈正相关,提示TET3在神经母细胞瘤中可能作为肿瘤抑制因子发挥作用,TET3可以作为预测NB患者预后的一个潜在指标,对NB的临床评估有一定的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