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 CSCO非小细胞肺癌指南(晚期部分)解读
编辑人员丨6天前
过去一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多个临床研究报道更新了研究结果,晚期NSCLC治疗迎来了更多治疗选择、更优疗效及安全性.基于2023年3月-2024年2月的证据,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hinese Society of Clinical Oncology,CSCO)更新指南为《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非小细胞肺癌诊疗指南2024》.该版针对晚期部分的更新包括:EGFR敏感突变、EGFR20号外显子插入、ALK融合、ROS1融合、BRAF V600突变、MET 14外显子跳跃突变、RET融合、HER2突变的治疗部分,以及无驱动基因晚期NSCLC免疫单药治疗及抗体偶联药物(antibody-drug conjugate,ADC)部分.本文将对2024年CSCO NSCLC诊疗指南中有关晚期治疗的这些更新进行详细解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手工免疫组化检测ALK融合基因的可行性
编辑人员丨6天前
2021年2月WHO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肺癌的发病数及病死例数均位列中国恶性肿瘤第一位[1],其中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rcinoma,NSCLC)占肺癌 80%~85%.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血管瘤样纤维组织细胞瘤14例临床病理学观察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探讨血管瘤样纤维组织细胞瘤(angiomatoid fibrous histiocytoma,AFH)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分子学改变,分析其诊断、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 收集14例AFH的临床、病理及随访资料,并文献复习.结果 14例AFH患儿中,男童11例,女童3例;年龄11个月~12岁11个月,平均5.9岁.肿瘤位于四肢3例,躯干5例,头颈部5例,颅内1例.镜下肿瘤细胞核呈空泡状,合体样、漩涡状排列,可见纤维性假包膜及淋巴细胞鞘.9例可见假血管腔隙,2例可见钙化,2例核分裂活跃(活跃处11 个/10 HPF).3 例镜下见硬化、黏液样间质.免疫表型:desmin(10/14)、EMA(12/14)、CD99(12/14)、SMA(9/12)、ALK(7/8)阳性,Ki67平均增殖指数16%.分子检测EWSR1基因断裂7例、EWSR1-ATF1融合2例、EWSR1-CREB1融合2例.14例患儿平均随访46个月,均无复发、转移.结论 AFH是一种交界性或低度恶性肿瘤,儿童患者预后良好,很少复发或转移.诊断及鉴别诊断需要结合临床特点、组织形态、免疫组化及EWSR1、FUS基因检测综合分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原发性心脏平滑肌肉瘤5例临床病理学特点及分子改变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原发性心脏平滑肌肉瘤(PCLMS)的临床病理特征、影像学特征及分子遗传学改变。方法:收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PCLMS病例5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影像学资料、病理特征及分子学改变,并进行随访。结果:5例患者均为女性,均无其他部位平滑肌肉瘤病史,年龄37~62岁,中位年龄47岁。主要症状为胸痛和呼吸困难,1例患者出现心悸和下肢无力,1例患者出现头晕。2例肿瘤位于左心房,2例位于右心房,1例位于右心室;肿瘤最大径2.5~14.0 cm(平均最大径6.2 cm)。超声检查大多表现为基底较宽的中等回声团块,CT表现为团块状低密度灶。组织学上,2例为分化良好的平滑肌肉瘤,3例为中、低分化的平滑肌肉瘤,其中2例伴有广泛、疏松的黏液样间质。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肿瘤组织平滑肌肌动蛋白、结蛋白、MDM2及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阳性。荧光原位杂交检测显示2例有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基因重排,3例有COL1A1-PDGFB基因融合。所有病例均进行了手术治疗,2例进行了化疗。截至2021年9月15日,3例于术后0~11个月死亡(平均生存期7.7个月),2例存活。结论:PCLMS是一种侵袭性强、易复发、预后差的肿瘤。对其临床影像、病理形态及分子学的研究将有助于临床作出准确的诊断,同时为这种难治性的肉瘤的靶向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涎腺导管内癌的病理诊断及新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涎腺导管内癌(intraductal carcinoma,IDC)是一种主要发生在腮腺,在导管内或囊内生长为主的罕见肿瘤,但也可伴浸润性生长,生物学行为相对惰性。具有独特的形态学、免疫表型及分子遗传学特征。主要包括4种亚型:闰管型、顶浆分泌型、闰管-顶浆分泌混合型和嗜酸型。闰管型多数存在NCOA4-RET融合,个别存在STRN-ALK融合;混合型存在TRIM27-RET融合,顶浆分泌型具有PIK3CA和HRAS突变或TP53缺失;嗜酸型具有TRIM33-RET融合或BRAF V600E突变。目前多数观点认为与涎腺导管癌不同,即使存在浸润,仍具有良好的预后,罕见复发和淋巴结转移,无远处转移。因此精准诊断对于临床治疗的选择极其重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双肺多发结节伴间质性改变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患者女,53岁,因“发现肺部结节3年余,咳嗽、咳痰伴活动后气短4个月”入院。起初两年半余患者肺部结节影变化不明显,此后结节明显增多伴间质性改变。入院后首先以D-二聚体明显增高为线索,发现静脉血栓栓塞症(VTE)事件。此后又以VTE查因为线索,完善支气管镜病理、胃镜病理、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CT)、头部磁共振等检查,最终病理证实为肺腺癌,以实性为主伴黏液分泌型,伴纵隔肺门淋巴结转移、肺内转移、胃转移。肺部及胃部病理组织基因检测均显示EML4-ALK融合基因阳性,给予患者依次口服克唑替尼、阿来替尼靶向药物以及抗凝等治疗20个月后电话随访,患者诉日常活动无明显受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老年人肺腺鳞癌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老年肺腺鳞癌(ASC)患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组织化学表型和分子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病理科2009年1月至2020年12月72例ASC患者的临床资料,筛选出年龄≥60岁的患者48例。收集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织化学特征等资料,行扩增阻滞突变系统PCR(ARMS-PCR)法检测基因突变情况。结果:48例患者中男32例,女16例,年龄60~84岁(平均70岁)。肿瘤的最大径为0.3~9.0 cm(平均2.8 cm)。镜下见鳞癌以及腺癌两种成分,鳞癌组织显示细胞间桥,腺癌组织则显示乳头状、腺泡或小管结构。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该组病例不同程度表达角蛋白(CK)7(30/31)、CK5/6(20/28)、甲状腺转录因子1(TTF1,12/31)、P40(15/17)及P63(12/13)。基因检测结果显示老年ASC患者EGFR基因突变率为58.8%(10/17),ALK融合突变频率为5.9%(1/17),ROS1和MET基因未见突变。48例病例均行手术切除。结论:ASC的病例相对少见,易造成漏诊,诊断需要结合HE染色、免疫组化学以及影像学检查的结果,手术是ASC患者主要的治疗方式。ASC的EGFR基因突变率较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原始非神经性颗粒细胞瘤临床病理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原始非神经性颗粒细胞瘤(primitive non-neural granular cell tumour,PNNGCT)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皮肤PNNGCT的临床表现、组织学、免疫表型及分子生物学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儿男,5岁,左侧鼻梁与内眦交界处包块,镜下肿瘤境界较清楚,由梭形及上皮样细胞组成,胞质内含有大量嗜伊红色颗粒,可见泡状细胞核及嗜酸性核仁。肿瘤细胞呈波形蛋白、CD10、CD68阳性,不表达S-100蛋白和SOX-10。荧光原位杂交检测显示ALK基因重排。随访24个月,未见肿瘤复发和淋巴结转移。结论:PNNGCT是一种罕见的低级别间叶性肿瘤,不确定分化,不表达S-100蛋白,部分病例出现ALK基因融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非小细胞肺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间变性淋巴瘤激酶、ROS1基因突变及突变共存的临床病理学意义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突变、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及ROS1基因融合突变情况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并分析驱动基因共突变的病例。方法:收集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1 508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临床病理资料,采用荧光PCR法检测EGFR基因突变及ALK、ROS1基因融合突变情况,统计分析驱动基因突变状态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1 508例非小细胞肺癌中,EGFR、ALK、ROS1基因突变率分别为52.9%(797/1 508)、6.2%(93/1 508)、2.7%(40/1 508);EGFR基因突变类型以外显子19 del 与外显子21 L858R为主(90.6%,722/797),EGFR基因突变多见于女性、无吸烟史、腺癌患者( P<0.05);ALK及ROS1基因融合多见于年龄<60岁、晚期患者( P<0.05)。其中携带共突变基因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共16例(1.1%,16/1 508),包括EGFR/ALK基因共突变7例、EGFR/ROS1基因共突变8例、ALK/ROS1基因共突变1例,驱动基因共突变患者多为女性、腺癌患者。16例驱动基因共突变患者中,8例使用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治疗,疗效为3例部分缓解、2例疾病稳定、3例疾病进展。 结论:非小细胞肺癌驱动基因可出现突变共存的状态,多基因联合检测可为临床靶向药物治疗策略的制定提供参考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伴有EGFR突变与ALK融合共存的肺腺癌六例临床病理学特征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突变与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基因融合共存型肺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治疗与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EGFR突变与ALK融合共存的肺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并对患者进行随访,探讨其临床治疗及预后。结果:(1)2 803例肺腺癌患者的基因检测(ARMS法)结果显示,EGFR突变率为52.98%(1 485/2 803),EML4-ALK突变率为5.82%(163/2 803),其中6例患者EGFR与ALK双突变,占比0.21%。(2)6例EGFR与ALK双突变肺腺癌患者中,男性2例,女性4例,中位年龄55岁,仅1例有吸烟史,临床分期Ⅰ期1例,余5例均为Ⅳ期,EGFR以第19号外显子缺失和第21号外显子L858R突变多见。(3)5例Ⅳ期患者接受第一代EGFR酪氨酸酶抑制剂(TKI)治疗,4例有效,中位疾病无进展生存期为11.5个月,其中2例患者随访期间死亡,总生存期分别为9和12个月。(4)2例患者第一代EGFR-TKI治疗耐药后行二次基因检测示T790M突变,接受第三代EGFR-TKI治疗,分别继续随访16和15个月,疾病无进展。结论:EGFR突变与ALK融合共存的肺腺癌在临床上较少见,多为年轻、女性、不吸烟、临床分期晚的患者,其可能从EGFR-TKI或ALK-TKI靶向治疗中获益,靶向治疗耐药后应行二次基因检测以指导后续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