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黄胶囊联合西妥昔单抗通过Nrf2/HO-1信号通路调控结直肠癌细胞凋亡、迁移以及侵袭的作用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23小时前
目的 研究西黄胶囊联合西妥昔单抗通过Nrf2/HO-1信号通路对结直肠癌细胞凋亡、迁移以及侵袭的调控作用.方法 使用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确定西黄胶囊和西妥昔单抗对结直肠癌HCT-116细胞活力的影响.使用流式细胞术、划痕法和侵袭小室法检测西黄胶囊联合西妥昔单抗对结直肠癌HCT-116细胞凋亡、迁移以及侵袭的影响.使用蛋白质印迹技术检测西黄胶囊联合西妥昔单抗对结直肠癌HCT-116细胞B细胞淋巴瘤2(BCL2)、BCL2关联X蛋白(BAX)、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锌指蛋白232(ZNF320)、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A)、糖原合成酶激酶3β(GSK3β)、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和血红素氧合酶1(HO-1)表达的影响.结果 CCK8实验结果显示,西黄胶囊和西妥昔单抗对HCT-116细胞活力最佳抑制时间是72 h,IC50分别为5.28%和170.20 mg/L.与对照组相比,西黄胶囊和西妥昔单抗增加HCT-116细胞的凋亡(P<0.05)、抑制HCT-116细胞迁移以及侵袭(P<0.05).与单独使用西黄胶囊或西妥昔单抗相比,西黄胶囊联合西妥昔单抗对HCT-116细胞的促凋亡效果和对迁移以及侵袭的抑制效果更加明显(P<0.05).蛋白质印迹技术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西黄胶囊和西妥昔单抗促进HCT-116细胞的BAX表达(P<0.05),抑制BCL2、MMP2、MMP9、ZNF320、VEGA、GSK3B、NRF2、HO-1的表达(P<0.05).此外,与单独使用西黄胶囊或西妥昔单抗相比,西黄胶囊联合西妥昔单抗的效果更加明显(P<0.05).结论 西黄胶囊联合西妥昔单抗可能通过抑制Nrf2/HO-1信号通路抑制结直肠癌HCT-116细胞的活力、迁移以及侵袭,促进细胞凋亡,且西黄胶囊联合西妥昔单抗的干预效果优于单独使用西黄胶囊或西妥昔单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3小时前
-
血液透析滤过处理CAR-T治疗后IL-6受体抑制剂治疗无效的3~4级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3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血液透析滤过(HDF)处理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细胞)免疫疗法后IL-6受体抑制剂治疗无效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至2021年7月深圳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内科经CAR-T细胞治疗后出现托珠单抗治疗无效的3~4级CRS并接受HDF治疗的3例患者,包括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2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1例。结果:患者在HDF治疗结束后12 h内临床症状(体温、血压、血氧)缓解,细胞因子IL-6、IL-10、TNF-α、INF-γ及C反应蛋白(CRP)明显下降。随访3个月未发现HDF治疗相关不良反应。结论:HDF控制CAR-T细胞治疗后托珠单抗治疗无效3~4级CRS安全可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程序性死亡因子-1抑制剂治疗合并中枢神经系统受累的复发/难治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分析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程序性细胞死亡因子(PD)-1抑制剂,治疗合并中枢神经系统(CNS)受累的复发/难治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R/R DLBCL)患者的过程,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方法:选择2019年4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医院血液科收治的2例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HSCT)后合并CNS受累的R/R DLBCL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采取以PD-1抑制剂卡瑞利珠单抗(200 mg/次,每2周1次)为主的多种方案治疗。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患者接受卡瑞利珠单抗治疗过程中的相关临床病例资料及疗效,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对患者的随访截至2020年6月30日。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2013年修订版《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要求,并且与所有受试者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结果:①患者1,男性,50岁,因"左眼胀痛1个月"就诊,并于2017年2月被诊断为DLBCL。患者经一线R-CHOP(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多柔比星+长春新碱+泼尼松方案)治疗后,因CNS DLBCL复发,于2018年10月行auto-HSCT,2019年3月再次出现CNS和外周DLBCL复发。患者2,女性,44岁,因"扁桃体肿痛1个月"就诊,并于2016年7月被诊断为DLBCL。患者经一线R-CHOP方案治疗后复发,经二线R-DICE(利妥昔单抗+地塞米松+异环磷酰胺+顺铂+依托泊昔)方案治疗后,再次获得完全缓解(CR),并于2018年5月行auto-HSCT。患者于2018年12月,再次复发。②患者1先后接受13次以卡瑞利珠单抗为主的方案治疗,在接受第10次卡瑞利珠单抗治疗后,获得部分缓解(PR),接受第13次治疗后,获得不确定的CR(CRu)。截至随访结束,患者仍处于良好的持续缓解状态。患者2接受5次含卡瑞利珠单抗方案治疗无效,此后死于疾病进展。③在接受第4次卡瑞利珠单抗治疗后,患者1的血清和脑脊液标本中均检测到卡瑞利珠单抗,浓度分别为34 968.86和494.57 ng/mL;患者2血清标本中卡瑞利珠单抗浓度为26 538.14 ng/mL,但其脑脊液标本中卡瑞利珠单抗检测值低于仪器检测下限。④文献复习结果:目前尚无能够预示PD-1抑制剂疗效的生物学标志物。PD-1抑制剂单药,除对几种特定类型淋巴瘤显示出较好疗效外,对于R/R DLBCL患者的治疗反应率较低,PD-1抑制剂联合其他治疗方案,可能有助于提高此类患者的疗效。结论:R/R DLBCL患者接受PD-1抑制剂后,可对其开展血清和脑脊液药物浓度检测。脑脊液中检测到PD-1抑制剂,可能预示其对CNS病灶有效,但仍需进一步研究探索脑脊液中药物浓度与疗效有无直接相关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Ad-生长抑制因子4-polyA-promoter-白细胞介素-24对NCI-H460肺癌细胞抑癌增效作用的体外实验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腺病毒介导的生长抑制因子4(ING4)和白细胞介素(IL)-24双基因共表达对NCI-H460肺癌细胞抑癌增效作用及其机制。方法:以50感染复数(MOI)各重组腺病毒分别感染NCI-H460细胞,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鉴定ING4和/或IL-24基因在NCI-H460细胞中的表达;噻唑蓝(MTT)法检测各重组腺病毒对NCI-H460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经膜联蛋白V-藻红蛋白(Annexin V-PE)/7-氨基放线菌素D(7-AAD)染色后流式细胞术(FCM)检测细胞凋亡率变化;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NCI-H460细胞中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相关X蛋白(bax)、半胱氨酰天冬氨酸特异性蛋白酶(Caspase)-3、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bcl-2)、生存素(Survivin)等因子的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其中裂解的Caspase-3(Cleaved Caspase-3)因子的表达。结果:ING4和/或IL-24基因在NCI-H460细胞中能够有效表达;96 h时相点生长抑制率Ad-IL-24、Ad-ING4、Ad-ING4-IL-24组对NCI-H460细胞的生长抑制率明显高于Ad组(27.800±4.271, t=6.508, P<0.01)、(27.130±3.341, t=8.121, P<0.01)、(50.767±2.671, t=19.005, 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d-ING4-IL-24组对NCI-H460细胞的生长抑制率明显优于Ad-IL-24(22.967±4.933, t=4.655, P<0.01)、Ad-ING4(23.633±4.154, t=5.689, P<0.01)单基因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并呈现抑癌增效相加作用( Q=0.93)。FCM检测结果表明,Ad-IL-24、Ad-ING4、Ad-ING4-IL-24组作用于NCI-H460细胞72 h的诱导细胞凋亡率明显高于磷酸盐缓冲液(PBS)组(16.440±0.896, t=18.340, P<0.01)、(14.000±1.562, t=13.255, P<0.01)、(29.660±1.519, t=19.522, P<0.01)和Ad组(14.450±1.058, t=13.660, P<0.01)、(12.010±1.196, t=1.040, P<0.01)、(27.670±1.620, t=17.082, 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Ad-ING4-IL-24组中NCI-H460细胞的细胞凋亡率明显高于Ad-IL-24(15.660±1.773, t=8.834, P<0.01)、Ad-ING4(13.220±1.628, t=7.858, P<0.01)单基因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d-ING4-IL-24组可明显上调bax、Caspase-3等因子的表达,下调bcl-2、Survivin等因子的表达。 结论:Ad-ING4-IL-24双基因共表达在体外对NCI-H460细胞具有抑癌增效作用,其分子机制可能与上调bax、Caspase-3等促凋亡因子的表达,下调bcl-2、Survivin等凋亡抑制因子的表达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伊布替尼治疗伴 MyD88突变难治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预后的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伊布替尼对伴髓样分化因子( MyD) 88突变难治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的疗效及预后。 方法:选择2018年8月至2020年8月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肿瘤科收治的134例难治性DLBCL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将患者按2∶1分为训练集( n=94)和测试集( n=40)。其中,训练集患者年龄为60~78岁,男、女性患者分别为41、53例,根据 MyD88基因型将训练集患者分为 MyD88突变型组( n=33)和 MyD88野生型组( n=61)。测试集患者年龄为62~80岁,男、女性患者分别为18、22例。收集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如性别、年龄、病变部位、DLBCL结外累及部位、Hans分型、Ann-Arbor分期、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评分、血清乳酸脱氢酶(LDH)水平、β2-微球蛋白(MG)水平、CD5表达情况、Ki-67指数、治疗方案、既往治疗方案种类、 MyD88突变等。采用 χ2检验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伊布替尼疗效等定性资料;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不同患者生存曲线,采用log-rank检验进行不同患者生存曲线比较。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难治性DLBCL患者预后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建立列线图模型,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校准曲线,临床决策曲线分别对模型的区分度、准确性和有效性进行评价,同时建立预测患者预后的危险分层系统。2组患者性别构成比、年龄等一般资料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本研究经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批准文号:32846),所有患者均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 结果:① MyD88突变型组难治性DLBCL患者采取伊布替尼治疗后的客观缓解率(ORR)和疾病控制率(DCR)分别为60.6%(20/33)和97.0%(32/33),均高于 MyD88野生型组的34.4%(21/61)和82.0%(50/61),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5.97, P=0.015; χ2=4.33, P=0.037)。训练集94例难治性DLBCL中 MyD88野生型组患者的2年无进展生存(PFS)率和总体生存(OS)率分别为64.8%和63.7%, MyD88突变型组分别为63.6%和62.3%,2组患者中位PFS期分别为16.0和11.7个月,中位OS期分别为18.1和13.2个月,2组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②采用伊布替尼联合其他药物治疗的患者中, MyD88野生型者( n=25)的2年PFS和OS率分别为57.5%和54.7%,均高于 MyD88突变型者( n=21)的50.3%和48.2%,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9.37、 P=0.002, χ2=7.79、 P=0.005)。③对难治性DLBCL患者PFS、OS率进行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ECOG评分≥2分( HR=1.846,95% CI:1.476~2.283, P=0.036),LDH水平≥250 IU/L( HR=2.983,95% CI:2.525~3.358, P=0.008),β2-MG表达呈阳性( HR=3.241,95% CI:2.508~3.956, P=0.005),既往治疗方案种类>2种( HR=3.062,95% CI:2.547~3.618, P=0.011),伴 MyD88突变( HR=3.742,95% CI:3.028~4.439, P=0.041)是难治性DLBCL患者PFS率的独立危险因素。ECOG评分≥2分( HR=3.726,95% CI:1.842~3.677, P=0.014),β2-MG表达呈阳性( HR=2.529,95% CI:1.927~3.124, P=0.027),既往治疗方案种类>2种( HR=2.796,95% CI:2.145~3.425, P=0.018),伴 MyD88突变( HR=2.483,95% CI:2.139~2.917, P=0.024)是难治性DLBCL患者OS率的独立危险因素。④构建预测患者PFS和OS率的列线图模型,训练集和测试集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56(95% CI:0.801~0.924)和0.849(95% CI:0.795~0.918),灵敏度分别为90.28%和88.46%,特异度分别为87.42%和85.93%,对患者预后情况区分度较好。预测患者PFS和OS率的列线图模型的校准曲线评价结果显示,训练集、测试集的预测值和实际观测值拟合度良好( χ2=1.21、 P=0.093, χ2=1.31、 P=0.085),一致性、准确性均较好。预测患者PFS和OS率的列线图模型的临床决策曲线评价结果显示,训练集和测试集在高风险阈值为0~0.9时,净获益值均为正值,即具有明显的正向净收益,具有良好的临床实用性。⑤根据对难治性CLBCL患者危险评分总分,将40例测试集患者分为3个危险组:低风险组( n=12,总分<65分),中风险组( n=16,5分≤总分<105分),高风险组( n=12,总分≥105分),其中低、中、高风险组难治性DLBCL患者比例分别为30%(12/40),40%(16/40)和30%(12/40)。3组患者的OS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6.15, P=0.010),提示该危险分层系统能较好区分患者生存情况。 结论:MyD88突变与难治性DLBCL患者的临床特征及伊布替尼疗效有关,采用伊布替尼联合其他药物治疗可改善伴 MyD88突变患者的预后。预测患者DFS和OS率的列线图模型对预测难治性DLBCL患者预后的区分度较高,准确性和有效性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异鼠李素保护急性心肌梗死大鼠心肌损伤的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异鼠李素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大鼠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结扎法建立AMI大鼠模型,将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法舒地尔组(30 mg/kg)及异鼠李素低、中、高剂量(25、50、100 mg/kg)组,每组各5只,灌胃给药,1次/d,连续处理14 d。采用心脏彩超仪检测心脏功能指标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和左室短轴缩短分数(FS),TTC染色法检测心肌梗死面积,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白细胞介素(IL)-6、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TUNEL法检测心肌细胞凋亡指数,含半胱氨酸的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3(Caspase-3)活性检测试剂盒检测心肌组织中Caspase-3活性,Western Blot检测心肌组织中B细胞淋巴瘤-2(Bcl-2)和Bcl-2相关X蛋白(Bax)蛋白的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FS、SOD含量和Bcl-2蛋白的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均 P<0.05),且LVEDd、LVESd、心肌梗死面积、MDA水平、IL-6水平、TNF-α水平、IL-1β水平、细胞凋亡指数、Caspase-3活性和Bax蛋白的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均 P<0.05);与模型组相比,低剂量异鼠李素处理后,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但给予法舒地尔和中、高剂量异鼠李素处理后上述改变均明显得到逆转(均 P<0.05)。 结论:异鼠李素可通过减轻心肌细胞氧化应激和炎症损伤、抑制心肌细胞凋亡改善心功能保护AMI大鼠心肌损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亲环素D对棕榈酸诱导的胰岛β细胞凋亡机制的初步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亲环素D(CypD)对棕榈酸诱导的小鼠胰岛β细胞株MIN6细胞凋亡的影响及机制。方法:在MIN6细胞中建立CypD过表达稳转细胞系与CypD敲低稳转细胞系,将细胞分为对照组(未转染病毒)、OE-ctrl组[转染过表达对照病毒未用棕榈酸(PA)处理]、OE-ctrl+PA组、OE-CypD组(转染CypD过表达病毒未用PA处理)、OE-CypD+PA组、KD-ctrl组(转染敲低对照病毒未用PA处理)、KD-ctrl+PA组、KD-CypD组(转染CypD敲低病毒未用PA处理)、KD-CypD+PA组,每组3个复孔。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细胞凋亡率,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与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CypD的mRNA及蛋白表达量。Western blot法检测凋亡相关蛋白[B细胞淋巴瘤2(Bax)、B细胞淋巴瘤2相关X蛋白(Bcl-2)、半胱氨酸依赖的天冬氨酸蛋白酶(Caspase)3、细胞色素c(Cyt-c)、凋亡酶激活因子1(Apaf-1)]的表达。共聚焦显微镜检测细胞内钙离子荧光。两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随着PA浓度上升,MIN6细胞凋亡率显著升高( P<0.01),CypD mRNA(分别为1.00±0.04和1.88±0.02)和CypD蛋白表达量(分别为0.049±0.004和0.577±0.006)均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与OE-ctrl+PA组比较,OE-CypD+PA组细胞凋亡率升高[分别为(31.33±2.72)%和(24.95±0.94)%, P<0.05],细胞内钙离子荧光信号增加(分别为27.62±0.74和24.61±0.15, P<0.01),凋亡相关蛋白Bax、Caspase3、Cyt-c、Apaf-1水平升高(均 P<0.01),细胞存活蛋白Bcl-2水平降低( P<0.01)。与KD-ctrl+PA组比较,KD-CypD+PA组细胞凋亡率降低[分别为(22.87±0.34)%和(26.91±0.93)%, P<0.05],细胞内钙离子荧光信号减少(分别为23.26±0.65和27.82±0.86, P<0.01),凋亡蛋白Bax、Caspase3、线粒体相关凋亡蛋白Cyt-c、Apaf-1水平降低(均 P<0.01),Bcl-2水平升高( P<0.01)。 结论:CypD加重PA诱导的MIN6细胞脂毒性损伤,可能与线粒体功能障碍有关。敲低CypD对脂毒性下的MIN6细胞有保护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脉冲电磁场对椎间盘退行性病变大鼠髓核神经肽Y、细胞凋亡及基质降解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脉冲电磁场(PEMF)对椎间盘退行性病变(IDD)大鼠髓核组织及离体髓核细胞神经肽Y(NPY)的调控作用,并探讨其对髓核细胞凋亡及基质降解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8只SD大鼠分为对照组、IDD模型组(简称模型组)和PEMF组。将模型组及PEMF组大鼠制成IDD动物模型,PEMF组于造模后给予PEMF干预,每天曝磁1次,连续干预14 d。同期体外培养大鼠原代髓核细胞并分为对照组、TNF-α模型组(简称模型组)和TNF-α+PEMF组(简称PEMF组),分别向模型组、PEMF组细胞培养板内注入25 μL TNF-α(终浓度为50 ng/ml),PEMF组随后给予曝磁处理,每天曝磁1次,连续干预6 d,对照组则同期向细胞培养板内注入25 μL磷酸盐缓冲液(PBS)。于造模8周后采用番红固绿染色评估各组大鼠椎间盘组织病理形态学改变;同时检测各组大鼠椎间盘及离体髓核细胞NPY、神经肽Y2受体(NPY2R)、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相关X蛋白(Bax)、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因子(Bcl-2)、Ⅱ型胶原(Col-Ⅱ)、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的表达水平。结果:模型组椎间盘纤维组织出现断裂、褶皱,且多糖、蛋白质等成分明显减少,骨纤维增多。PEMF组椎间盘纤维组织断裂较少,软骨组织增多,纤维环与髓核边界较清晰。模型组大鼠椎间盘纤维环及髓核组织中均有NPY表达,且NPY、NPY2R表达量均较对照组明显增加( P<0.05),PEMF组NPY、NPY2R表达量较模型组进一步升高( P<0.05)。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Bax含量显著增加( P<0.05),Bcl-2表达明显减少( P<0.05),而PEMF组Bax含量较模型组明显降低( P<0.05)。模型组Col-Ⅱ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MMP3蛋白表达则明显增强( P<0.05);PEMF组Col-Ⅱ mRNA表达较模型组显著升高( P<0.05),MMP3蛋白表达明显降低( P<0.05)。各组离体髓核细胞上述指标检测结果与在体实验观察结果基本一致。 结论:PEMF干预可能通过上调NPY表达,阻滞Bax/Bcl-2信号通路抑制髓核细胞凋亡,并通过增加Col-Ⅱ含量,减少MMP3表达以逆转ECM代谢失衡,有助于延缓IDD退变进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微小RNA-96通过抑制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调控七氟醚诱导新生大鼠认知功能障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微小RNA(miRNA,miR)-96如何通过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类受体(IGF1R)调控七氟醚诱导新生大鼠认知功能障碍。方法:将大鼠(购自上海斯莱克实验动物有限公司)随机分为6组,对照组大鼠吸入浓度为40%的O 2,实验组小鼠吸入不同浓度的七氟烷麻醉(购自上海雅培上海有限公司),包括1%七氟醚组,2%七氟醚组,4%七氟醚组,4%七氟醚+miR-96过表达组和4%七氟醚+miR-96抑制组。通过给予不同浓度的七氟醚(1%、2%和4%)联合miR-96激动或抑制剂,在mRNA和蛋白水平检测IGF1R、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bcl-2)、bcl-2相关X蛋白(bax)、半胱氨酰天冬氨酸特异性蛋白酶(Caspase)-3的表达,测定海马神经元凋亡情况。通过测定荧光素酶活性,验证miR-96是否靶向作用于IGF1R。采用Morris水迷宫测验评价学习记忆能力。测量数据用均值±标准差( Mean± SD)表示,采用 t检验对正态分布和均方差的数据进行分析,在双因素相关分析中,则采用Spearman秩相关。 结果:对照组、4%七氟醚组、4%七氟醚+miR-96过表达组和4%七氟醚+miR-96抑制组miR-96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37±0.01、2.09±0.06、2.84±0.12、1.71±0.03,IGF1R相对表达量分别为2.64±0.08、0.51±0.06、0.29±0.02、1.25±0.03,吸入七氟醚后miR-96表达显著增加( t=63.230、45.870、94.750, P<0.05),IGF1R表达显著降低( t=47.630、63.720、36.380,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4%七氟醚组比较,4%七氟醚+miR-96过表达组miR-96表达增强( t=12.500, P<0.05),IGF1R表达降低( t=7.780, P<0.05);而在4%七氟醚+miR-96抑制剂组中则相反( t=12.670、24.670,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七氟醚麻醉诱导新生大鼠发生认知功能障碍的潜在机制与miR-96通过抑制IGF1R调控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应用BTK抑制剂治疗的B细胞淋巴瘤患者感染情况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布鲁顿酪氨酸激酶(BTK)表达于除T细胞和浆细胞外的所有骨髓造血细胞表面,特别是在B细胞受体信号传导和促进B细胞发育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1]。编码BTK基因的种系突变导致成熟B细胞几乎完全缺失、低丙种球蛋白血症或X-连锁(布鲁顿氏)无球蛋白血症 [2,3],因此,BTK在适应性免疫的发生和应答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BTK在先天免疫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比如Toll样受体介导的感染因子识别,包括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在内的先天免疫细胞的成熟、募集,以及调节NLRP3炎症因子激活 [4]。因此,在已经存在免疫失调的人群中应用BTK抑制剂可能导致感染风险增加。自2015年以来,BTK抑制剂先后获批应用于各种B细胞肿瘤,包括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套细胞淋巴瘤(MCL)、小淋巴细胞淋巴瘤(SLL)、华氏巨球蛋白血症(WM)/淋巴浆细胞淋巴瘤(LPL),也可用于边缘区淋巴瘤(MZL)和滤泡性淋巴瘤(FL) [5]。本研究回顾性分析单中心应用BTK抑制剂的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感染情况,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探寻可能影响感染发生的高危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