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产程不同时限中转剖宫产术孕妇154例的母儿不良结局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第二产程不同时限因母儿因素中转剖宫产术孕妇的围术期母儿不良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于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阴道试产,在第二产程中因母儿因素实施剖宫产术的单胎头位孕妇154例的临床资料,并依据第二产程时限不同分为<2 h组(54例)、2~<3 h组(61例)、≥3 h组(39例)。分别比较3组孕妇及新生儿的一般资料,与产程相关的术前母儿状况、手术指征、手术经过及围术期相关母儿不良结局。结果:(1)一般资料:3组孕妇的年龄、孕产次、初产妇比例、分娩孕周、分娩前体重指数、妊娠合并症或并发症、分娩镇痛率及第一产程持续时间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3组新生儿性别构成、新生儿出生体重及巨大儿发生率分别比较,差异也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2)母儿状况和手术指征:<2 h组孕妇的产时发热率和Ⅱ、Ⅲ类胎心监护发生率均高于2~<3 h组和≥3 h组,≥3 h组孕妇术前胎头位置低于2~<3 h组,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2 h组孕妇以“胎儿窘迫”为指征行剖宫产术者占40.7%(22/54),高于2~<3 h组(4.9%,3/61)及≥3 h组(2.6%,1/39),2~<3 h组和≥3 h组中,以“相对性头盆不称”为手术指征的孕妇分别为98.4%(60/61)、94.9%(37/39),“胎头下降停滞”为手术指征的孕妇分别为41.0%(25/61)、59.0%(23/39),均高于<2 h组[分别为63.0%(34/54)、13.0%(7/54)],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而2~<3 h组与≥3 h组的手术指征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3)剖宫产术中情况及围术期并发症:<2 h组的产褥病率为37.0%(20/54),高于2~<3 h组(18.0%,11/61)及≥3 h组(7.7%,3/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3组孕妇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胎头深嵌、子宫切口撕裂、因宫缩乏力行改良B-Lynch缝合、产后出血、围术期输血的发生率,术前血红蛋白(Hb)水平及围术期Hb变化、术后住院时间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4)新生儿不良结局:≥3 h组中非溶血性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35.9%(14/39),显著高于<2 h组(13.0%,7/54; P<0.05);新生儿出生后1周内转入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治疗的新生儿中,≥3 h组中因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转NICU者占15/19,显著高于<2 h组(9/17)及2~<3 h组(10/1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但<2 h组与2~<3 h组之间无显著差异( P>0.05)。3组均无围产儿死亡。 结论:第二产程2 h内中转剖宫产术终止妊娠者产褥病率增高,第二产程初期应加强胎心监护及羊水性状的监测,尤其应关注有无产时发热。在母儿状况良好情况下,第二产程进入到2 h以后转行的剖宫产术未显著增加严重母儿不良结局的发生。对于第二产程3 h后转行剖宫产术者,需加强新生儿胆红素水平的监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双胎妊娠合并肌壁间子宫肌瘤孕妇剖宫产术时行肌瘤剔除术的安全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评估双胎妊娠合并肌壁间子宫肌瘤孕妇剖宫产术时行肌瘤剔除术的安全性。方法:收集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产前检查并于2013年6月至2021年12月剖宫产术分娩的145例双胎妊娠合并肌壁间肌瘤孕妇的临床资料,比较剖宫产术时行子宫肌瘤剔除术(剔除组,49例)与单纯剖宫产术未行子宫肌瘤剔除术(未剔除组,96例)孕妇的一般特征、子宫肌瘤特征及母儿结局。结果:与未剔除组相比,剔除组孕妇的手术时间显著延长[50.0 min(37.5~57.5 min)与40.0 min(35.0~50.0 min), P=0.007]、术后住院时间显著延长[4.0 d(3.0~4.0 d)与3.0 d(3.0~4.0 d), P=0.047];其他母儿结局,包括术中出血量、手术前后血红蛋白差值、产后出血、输血、B-Lynch缝合、子宫动脉结扎、术后发热的发生率以及新生儿Apgar评分分别比较,均无显著差异( P均>0.05)。对于最大径<5 cm的肌壁间肌瘤,母儿结局在剔除组与未剔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 P均>0.05)。对于最大径≥5 cm的肌壁间肌瘤,剔除组较未剔除组的手术时间显著延长[分别为55.0 min(40.0~60.0 min)与42.5 min(40.0~50.0 min), P=0.019]、术后住院时间明显延长[分别为4.0 d(4.0~5.0 d)与4.0 d(3.0~4.0 d), P=0.048],而两组间其他母儿结局分别比较均无显著差异( P均>0.05)。 结论:对于双胎妊娠合并肌壁间子宫肌瘤孕妇,由经验丰富的妇产科医师在剖宫产术时剔除肌壁间肌瘤是安全可行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爱佑球囊联合改良B-Lynch缝合术治疗难治性产后出血的临床观察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研究爱佑球囊联合改良B-Lynch缝合术治疗难治性产后出血(intractable postpartum hemorrhage,IPH)的效果分析。方法:选取2017年2月至2022年2月无锡市妇幼保健院IPH患者62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1例。对照组采用改良B-Lynch缝合术,观察组采用爱佑球囊联合改良B-Lynch缝合术。比较两组手术情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24 h出血量、输血量),对比两组止血效果及产前、产后24 h的凝血功能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TT)、纤维原蛋白(fibrinogen,FIB),并统计术后1个月并发症。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851.26±81.25)mL、术后24 h出血量(142.37±24.89)mL、输血量(1.57±0.39)U,低于对照组(1089.47±100.39)mL、(312.58±36.25)mL、(2.48±0.43)U( P<0.05)。观察组止血效果等级分布优于对照组( P<0.05)。产后24 h两组PT、APTT、TT均延长,FIB减小( P<0.05)。产后24 h观察组PT(13.55±1.42)s、APTT(37.58±4.18)s、TT(16.89±1.57)s,短于对照组(14.78±1.63)s、(40.74±4.32)s、(18.95±1.81)s,FIB(1.89±0.32)g/L大于对照组(1.71±0.28)g/L( 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3.23%,低于对照组22.58%( P<0.05)。 结论:爱佑球囊联合改良B-Lynch缝合术治疗IPH能降低出血量与输血量,提高止血效果,改善凝血功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B-Lynch缝合术联合欣母沛对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患者凝血、纤溶指标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周前
[目的]探讨B-Lynch缝合术联合欣母沛对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患者凝血、纤溶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8月至2023年9月本院收治的72例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采用欣母沛联合B-Lynch缝合术治疗)和对照组(采用欣母沛联合一般缝合术治疗),每组36例.比较两组止血效果及术前和术后24 h凝血指标[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溶指标[血小板计数(PLT)、红细胞计数(RBC)].[结果]观察组止血总有效率为97.2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 h,两组PT、TT延长,Fib水平下降(P<0.05),但观察组PT、TT短于对照组(P<0.05),Fib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24 h,两组PLT、RBC升高,且观察组PLT、RBC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B-Lynch缝合术联合欣母沛治疗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患者,可起到良好的止血效果,改善患者凝血、纤溶功能指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周前
-
北京市区域严重产后出血分级诊疗及转诊管理的现况调查
编辑人员丨2024/5/11
目的:探讨转诊中心与非转诊中心严重产后出血(SPPH)的救治现况,为区域内SPPH的预防和处理提供改进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 年1 月至2023 年6 月北京市两区SPPH(产后出血量≥1500 ml或输血制品≥1000 ml)病例的临床资料,共纳入SPPH 201 例,根据其是否为市级转诊中心分为转诊中心组(125 例)和非转诊中心组(76 例).比较两组间的临床特征.进一步分层分析,采用Logistic 回归模型分析大量产后出血,即产后出血量≥4000 ml,和(或)输注悬浮红细胞(RBC)>10 U和(或)输注血浆>1000 ml的危险因素.结果:对两组SPPH病例分析,转诊中心组较非转诊中心组患者的年龄大,分娩孕周小,伴有孕期产后出血高危因素的比例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转诊中心组SPPH的首要原因为胎盘因素,而非转诊中心组的首要因素为子宫收缩乏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转诊中心组在剖宫产术中出血量高,采用B-Lynch缝合/血管缝扎的比例低,宫腔填塞比例高(P<0.05);非转诊中心组血浆输注量、重返手术室、剖腹探查、各种产后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均显著高于转诊中心组(P<0.05);非转诊中心组大量产后出血病例数显著多于转诊中心组(P<0.05).在大量产后出血病例中,转诊中心组具有孕期产后出血高危因素者多于非转诊中心组(71.4%vs.33.3%,P<0.05),转诊中心组胎盘因素是主要出血原因(57.1%),非转诊中心组子宫收缩乏力和胎盘因素是主要出血原因(42.9%,28.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非转诊中心分娩(aOR 3.47,95%CI 1.40~9.18)、多次宫腔操作史(aOR 12.63,95%CI 1.24~131.30)是大量产后出血的高危因素.结论:区域内高危孕产妇转诊管理效果较好,加强非转诊助产机构的高危因素识别、手术缝合技术和SPPH综合管理培训,预防SPPH、大量产后出血和输血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5/11
-
氨甲环酸联合背带式子宫缝合术对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的疗效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目的 探讨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患者采用氨甲环酸联合背带式子宫缝合术(B-Lynch)对凝血功能、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6月—2022年6月106例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53例)与观察组(53例).对照组采用B-Lynch缝合术治疗,观察组采用氨甲环酸联合B-Lynch缝合术治疗.观察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产后24 h出血量、产后24 h血红蛋白水平、产妇不良结局.比较2组不同时点凝血功能、免疫功能、卵巢功能.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手术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产后24 h出血量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24 h,2组血红蛋白水平均低于产前,但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产妇不良结局发生率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24 h,2组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均长于产前,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均低于产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TT、APTT、PT更短,FIB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24 h,2组CD4+低于产前,CD8+高于产前,但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CD4+更高,CD8+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42 d,2组促卵泡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雌二醇(E2)水平高于产前,收缩末期血流峰值(PSV)、搏动指数(PI)低于产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FSH、LH、E2水平更低,PSV、PI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产前和产后42 d时阻力指数(R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氨甲环酸联合B-Lynch缝合术能够有效减少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患者出血量,改善凝血功能及免疫功能,保护卵巢功能,降低产妇不良结局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子宫B-Lynch缝合技术治疗剖宫产产后出血的疗效及对预后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研究分析子宫B-Lynch缝合技术对预防剖宫产后大出血的临床疗效及其对患者预后康复质量的影响.方法选 取2015年1月-2017年6月该院收治的剖宫产手术中大出血的产妇125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63例)和对照组(6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止血的方式治疗;观察组采用子宫B-Lynch缝合技术进行治疗.统计对比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产后24 h总出血量、收缩压(SBP)、舒张压(DBP)、止血效果以及预后状况.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产后24 h出血量分别为(124.36±32.57) min、(174.29±16.31) ml、(304.10±32.97) ml,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的(218.63±35.36)min、(210.43±15.78) ml、(386.12±45.09) 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SBP、DB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SBP及DBP指标水平均明显降低,且观察组相较于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观察组剖宫产止血总有效率(95.2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7.42% (P<0.05);观察组产妇术后体温≥38.5℃、宫腔及切口感染情况均低于对照组,产后恶露排出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子宫B-Lynch缝合技术能够有效降低剖宫产术中及术后24 h的出血量,缩短临床手术时间,改善产妇围生期血压水平,有效预防和降低产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预后康复状况,临床应用效果十分显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产后出血改良B-Lynch缝合术102例分析及随访结局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改良B-Lynch子宫缝合术对中期生殖健康影响.方法 采用随访登记系统对北京市上地医院2008年3月至2017年6月因产后出血行B-Lynch术的102例患者进行了调查,主要观察指标是患者再次成功受孕次数,次要监测指标是初次和再次产后的出血量、输血量等.结果 102例患者共做了104次改良B-Lynch术.全部患者平均随访37个月,期间再次受孕或分娩23例,再孕率达34.4%;而改良B-Lynch术后再次产后患者的平均术中出血量、输血量等明显高于初次者;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改良B-Lynch术后再次产后患者的术中出血量、DIC和产褥病率等观察指标与再次生育有关,是产后出血的高危因素.结论 改良B-Lynch术后患者生殖健康状况良好,但应注意再次产后子宫出血、DIC和产褥病率等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宫腔球囊压迫联合B-Lynch缝合对剖宫产产后出血的疗效及安全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讨宫腔球囊压迫联合B-Lynch缝合治疗剖宫产产后出血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研究选取2015年2月~2017年1月我院收治的68例剖宫产产后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顺序随机分成两组,每组34例,第一组为观察组,行宫腔球囊压迫联合B-Lynch缝合治疗,第二组为对照组,单独行B-Lynch缝合治疗,比较两组止血效果、出血量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等.结果:观察组产妇止血有效率为100.00%,与对照组的88.24%相比显著上升(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术后2h、24h出血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产妇并发症发生率为11.76%,与对照组的8.82%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宫腔球囊压迫联合B-Lynch缝合治疗剖宫产产后出血疗效显著,且安全性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卡前列素氨丁三醇联合改良B-Lynch缝合术治疗难治性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对患者预后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卡前列素氨丁三醇联合改良B-Lynch缝合术治疗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对患者预后和生活质量影响.方法 选取药物治疗后难以控制出血而选择手术治疗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76例,根据不同控制出血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各38例,两组均予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治疗,出血难以控制后观察组予改良B-Lynch缝合术治疗,对照组予子宫动脉结扎术治疗,观察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术中和术后相关指标、治疗后并发症情况以及分娩前、出院前生活质量评分.结果 观察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无效率低于对照组,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术后2 h出血量及术后24 h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治疗后产褥感染、腹痛、肠梗阻、子宫切除及总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娩前两组躯体功能、情绪功能、角色功能、社会功能、认知功能和总健康状况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前两组躯体功能、情绪功能、角色功能、社会功能、认知功能和总健康状况评分均较分娩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躯体功能、情绪功能、角色功能、社会功能和总健康状况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卡前列素氨丁三醇联合改良B-Lynch缝合术治疗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效果良好、手术和住院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少,且产妇产后生活质量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