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相关眼底病变的特点提示全身系统诊断治疗的方向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本期刊出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相关眼底病变均来自2022年12月期间COVID-19聚集发病期间的病例,其眼底病变包括急性黄斑神经视网膜病变(AMN)、棉绒斑、视网膜斑点状出血、Purtscher样视网膜病变、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RVO)、不明原因的黄斑水肿等。这些患者绝大部分双眼发病,以女性为主,年龄13~56岁,病变发生在视网膜不同层的微血管和小血管,包括视网膜不同层的缺血和水肿,多种眼底病变可合并存在,反映了炎症性损害和血管凝固性损伤。AMN反映了视网膜深层毛细血管缺血;棉绒斑是神经纤维层毛细血管梗塞;视网膜斑点状出血被认为是外丛状层的小梗塞;CRVO是发生在筛板部的血栓。以上眼底病变证明了存在视网膜多层的血管损伤和视网膜水肿。眼底病变是全身病变的一部分,与全身病变高度契合,一些研究推测COVID-19的急性期主要改变是血管内皮损伤、内皮炎,免疫系统激活导致凝固前和一过性血液高凝状态,这些改变提示COVID-19相关眼底病变的治疗应围绕抗病毒感染和改善血液凝固状态进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1-去氨基-8-D-精氨酸血管加压素治疗出血性疾病的研究新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1-去氨基-8-D-精氨酸血管加压素(DDAVP)是血管加压素的合成类似物,可以增加血浆中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和凝血因子FⅧ的水平。与凝血因子相比,DDAVP具有价格便宜,可避免凝血因子抑制物的产生和血源性病原体的传播等优势。此外,皮下注射与鼻腔给药方式使得这类疾病患者可以居家使用DDAVP。对于轻、中间型血友病A,获得性血友病(AH)A,部分血管性血友病(VWD),以及遗传性血小板疾病等出血性疾病患者,DDAVP是一种有效止血剂。笔者拟就DDAVP治疗出血性疾病及其相关不良反应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阐述,旨在提高临床医师对DDAVP的认识,以及为DDAVP在出血性疾病中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去白细胞单采血小板保存期末的凝血因子活性及血栓弹力图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去白细胞单采血小板保存期末的凝血因子活性及血栓弹力图(TEG),为指导去白细胞单采血小板临床输注提供参考。方法:于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采用随机抽样法选择日照市中心血站采集的65人份去白细胞单采血小板为研究对象。去白细胞血小板采用MCS+型血细胞分离机及其配套管路耗材采集。分别于去白细胞单采血小板保存前、(22±2)℃振荡保存第5天和第7天时,对其血小板计数、FⅧ活性、FⅨ活性和TEG进行检测。对以上指标3个不同保存时间点的总体比较,采用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不同时间点的两两比较,采用最小显著性差异(LSD)法。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2013年修订的《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要求。结果:①本研究65人份去白细胞单采血小板,于保存前、保存第5天和第7天时,血小板计数分别为(10.8±0.5)×10 11/L、(8.7±1.1)×10 11/L、(8.2±1.5)×10 11/L,FⅧ活性分别为(105.9±38.2)%、(57.2±22.4)%、(30.5±17.5)%,FⅨ活性分别为(97.8±27.5)%、(54.9±19.7)%、(38.4±12.4)%。保存前、保存第5天和第7天时,上述3项指标分别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93.90, P<0.001; F=126.16, P<0.001; F=141.04, P<0.001);保存第5天与保存前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LSD- t=10.52, P<0.001;LSD- t=10.13, P<0.001;LSD- t=11.76, P<0.001),保存第7天与第5天分别比较,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LSD- t=2.34, P=0.020;LSD- t=5.53, P<0.001;LSD- t=4.50, P<0.001)。② 65人份去白细胞单采血小板,于保存前、保存第5天和第7天时,TEG参数R值、K值、α角、MA值依次分别为(8.8±0.5)min、(14.1±0.7)min、(16.1±0.6)min,(1.7±0.1)min、(1.8±0.5)min、(1.9±0.6)min,(69.7±3.4)°、(69.1±1.8)°、(69.2±2.6)°,(86.7±2.6)mm、(82.2±3.1)mm、(80.5±3.3)mm;R值、K值、MA值分别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2 522.59, P<0.001; F=3.15, P=0.045; F=73.42, P<0.001)。其中,保存第5天与保存前比较,R值显著升高,MA值显著降低,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LSD- t=49.90, P<0.001;LSD- t=8.51, P<0.001);保存第7天与第5天比较,R值亦显著升高,MA值亦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LSD- t=18.83, P<0.001;LSD- t=3.22, P=0.002)。 结论:去白细胞单采血小板于保存期末,即(22±2)℃振荡保存第5天时,其凝血活性成分明显损耗,凝血功能有所下降。临床输注去白细胞单采血小板时,应根据不同的治疗目的,选择使用不同保存期的去白细胞单采血小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遗传性凝血因子Ⅴ缺乏症合并不孕症患者的基因分析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遗传性凝血因子Ⅴ缺乏症(HFⅤD)合并不孕症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其基因突变致病机制,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方法:选择2019年4月江苏省人民医院血液科收治的1例37岁HFⅤD合并不孕症患者为先证者。对本例先证者及其父母进行凝血功能相关实验室检查,以及止血和血栓遗传性疾病相关基因的二代基因测序(NGS)。本研究对本例先证者随访截至2020年6月30日。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本例先证者的临床病例资料,并对其临床特征进行分析。此外,以"凝血因子Ⅴ缺乏""活化蛋白C抵抗""factor Ⅴdeficiency""activated protein C resistance"为中、英文关键词,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及PubMed数据库中HFⅤD相关文献。检索时间设定为数据库建库至2020年7月31日。总结与本研究先证者相关的F5基因、PROC基因突变类型,以及该病患者的临床表现等。本研究取得先证者及其父母知情同意,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并经江苏省人民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批准文号:2020-QT-13)。结果:对本例先证者的研究结果如下。①病史采集:因凝血功能异常合并不孕症于2019年4月至江苏省人民医院血液科就诊,其婚后正常性生活11年未孕,平素无明显出血症状。其父母均无出血症状。②实验室检查结果: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FⅤ∶C、蛋白C活性分别为34.2 s、15.7 s、21.1%和60.7%,均在正常参考值范围内。其父、母FⅤ∶C分别为36.1%和29.8%。③NGS检测结果显示,存在2个F5基因杂合突变,分别为10号外显子剪接突变c.1611+2T>C和13号外显子错义突变c.2032A>G,以及1个2号染色体PROC基因9号外显子区域杂合突变c.970G>A。最终,本例先证者被诊断为HFⅤD合并不孕症。鉴于先证者及其父母无出血病史,遂对其HFⅤD未予特殊治疗。截至随访结束,先证者一般情况尚可。本研究文献复习显示,15篇文献纳入研究的82例HFⅤD患者发生F5基因突变,并且主要发生在5、8、10、13、14、15、17、23号外显子,其中以13号外显子最常被累及。本例及文献报道的HFⅤD患者的临床出血症状与FⅤ∶C水平、F5基因突变位点及类型无明显相关性。关于PROC基因突变的报道亦较常见,但是未见单纯蛋白C缺乏引起不孕症的报道。结论:本研究发现1个HFⅤD的新F5基因突变位点。F5基因杂合突变多导致HFⅤD患者FⅤ∶C轻度下降,患者通常无明显的出血表现,无需针对HFⅤD进行特殊治疗。但是,该结论仅限于对单一病例的临床分析,尚需要扩大样本量,进一步研究、验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凝血检验结果自动审核规则建立与验证的多中心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建立多中心凝血检验结果的自动审核规则,在保证检验质量的同时减轻人工审核及复检工作负荷,缩短周转时间(TAT)时间。方法:收集来自14家医院检验科2019年12月至2020年3月期间凝血标本共14 394份:规则建立组11 230份(含Delta check 1 182份),规则验证组3 164份(含Delta check 487份);临床试应用77 269份。应用Sysmex CS系列全自动凝血分析仪检测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BG)、D-二聚体(DD)、血浆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同时将临床信息、仪器参数、检测结果、临床诊断、抗凝药物使用和HCT、TG、TBIL、DBIL等相关信息汇总;根据历史数据从小到大排序后累积第2.5和97.5百分位数,根据临床建议、危急值、特殊用药史和相关指南确定自动审核拦截条件及限值;进行一期和二期验证,分别计算阳性符合率、阴性符合率、假阴性、假阳性、自动审核通过率、通过正确率(与人工审核一致率)和TAT时间。结果:(1)自动审核规则33条,涉及TT、PT/INR、APTT、FBG、DD、FDP、Delta check、反应曲线及性状异常;(2)规则建立组自动审核通过率为68.42% (7 684/11 230),假阴性为0(0/11 230),与人工审核一致率为98.51%(11 063/11 230),其中阳性符合率为30.09%(3 379/11 230),阴性符合率为68.42%(7 684/11 230);规则验证组自动审核通过率为60.37%(1 910/3 164),假阴性为0(0/11 230),与人工审核一致率为97.79%(3 094/3 164),其中阳性符合率为37.42%(1 184/3 164),阴性符合率为60.37%(1 910/3 164);(3)自动审核规则试应用,77 269份凝血检测标本,检验结果报告平均TAT缩短分别为8.5~83.1 min。结论:本研究建立了凝血检验结果自动审核规则33条,验证显示能够在保证检验准确性的同时缩短TAT,提高凝血检验效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凝血和血小板功能指标与肝移植术患儿术后早期血栓形成的关系:Sonoclot分析仪监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回顾性分析Sonoclot分析仪监测的凝血和血小板功能指标与肝移植术患儿术后早期血栓形成的关系。收集2019年1月至2020年5月200例行亲体肝移植术的胆道闭锁患儿的病历资料,术后1周内由床旁超声多普勒观察术后早期血栓发生情况,将患者分为血栓形成组和无血栓形成组。将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术后早期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采用ROC曲线分析缺血再灌注后1 h Sonoclot分析仪监测的ACT用于术后早期血栓形成诊断的准确性。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PELD评分、肝脏冷缺血时间和再灌注1 h时ACT是肝移植术患儿术后早期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 P<0.05)。Sonoclot分析仪监测的ACT诊断肝移植术患儿术后早期血栓形成的曲线下面积及其95%可信区间为0.92(0.934~0.983),灵敏度为94.7%,特异度为80.2%,最佳截断值为228.5 s。Sonoclot分析仪监测的ACT是肝移植术患儿术后早期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维持ACT≥228.5 s可减少术后早期血栓形成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淋巴瘤凝血异常机制及预后评估作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淋巴瘤是最常见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常伴有凝血系统的异常。凝血系统的异常常导致血栓栓塞及出血等并发症,极大地增加了淋巴瘤患者死亡率。淋巴瘤患者凝血系统异常的机制主要包括肿瘤细胞分泌促凝因子的直接促凝机制及肿瘤细胞激活宿主细胞促凝潜力的间接促凝机制。淋巴瘤患者凝血功能相关因子的改变可能与淋巴瘤预后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肌源性微粒及lactadherin蛋白与髋关节周围骨折患者高凝状态的相关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通过流式细胞技术及凝血及血小板功能分析仪,研究骨骼肌源性微粒(skeletal muscle derived microparticles,SKMPs)及其清除蛋白Lactadherin在髋关节周围骨折患者外周血的变化水平及其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2020年10月至2021年1月共44例年龄(72.87±13.9)岁的髋关节周围骨折患者为骨折组,同时期40例健康人群为无骨折组;应用凝血与血小板功能分析仪测定骨折组和无骨折组的凝血酶生成时间(activated clotting time,ACT)评估高凝状态;应用流式细胞仪测定研究对象外周静脉血中SKMPs水平;应用ELISA法检测骨折组、无骨折组外周血中MPs清除蛋白lactadherin水平在各组间的差异。结果:44例髋关节周围骨折患者中股骨颈骨折33例(75%),转子间骨折11例(25%)。髋关节周围骨折组外周血中SKMPs浓度:175.73个/μl;骨折术后组124.28个/μl;无骨折组90.69个/μl。髋关节周围骨折组ACT为(377.5±76.2)s,骨折术后组ACT为(498.1±97.1)s,无骨折组ACT为(505.7±44.0)s;通过相关性分析发现骨折患者SKMPs计数与ACT值间存在线性关系( r=-0.52, P<0.001);骨折术后组外周静脉血中SKMPs浓度与ACT值之间无明显相关性( P>0.05);髋关节周围骨折组lactadherin蛋白浓度:2 779.61 pg/ml;骨折术后组1 985.38 pg/ml;无骨折组1 651.19 pg/ml。Lactadherin浓度与SKMPs浓度之间存在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70。 结论:SKMPs在髋关节周围骨折患者的高凝状态起到一定作用;lactadherin的失代偿可能是造成髋关节骨折患者围术期高凝状态的原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采用抗活化因子Ⅹ活性试验评估利伐沙班血药浓度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利用抗活化因子Ⅹ活性试验(anti-FⅩa)监测利伐沙班血药浓度,研究该实验评估出血风险的临界值及其诊断性能。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共纳入于2017年9月至2019年6月间收治的患者368例,男201例,女167例,年龄(62.8±15.7)岁,按照年龄分为≤60岁组105例,61~70岁组135例,≥71岁组128例。用ACL TOP 700型血液凝固仪以发色底物法检测anti-FⅩa,定量测定利伐沙班血浆浓度。anti-FⅩa数据以 M( P25~ P75)表示;多组间比对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两组间数据比对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用χ 2检验进行阳性率比较;用ROC曲线分析anti-FⅩa评估出血风险的诊断性能;采用Kaplan-Meier曲线进行生存分析;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获得风险比( HR)。 结果:61~70岁患者组血药浓度峰值和谷值均高于≤60岁组( U值分别为5 618和5 725, P值分别为0.006和0.011);≥71岁患者组的峰值和谷值均高于61~70岁组( U值分别为6 438和6 317, P值均<0.001)。61~70岁患者组的出血事件发生率高于≤60岁组(χ 2=3.06, P<0.05),≥71岁患者组的出血事件发生率与61~70岁组无显著差异(χ 2=0.35, P>0.05)。出血患者血药浓度峰值和谷值均高于未出血患者( U值分别为1 429和2 185, P值分别为<0.001和0.001)。ROC显示,血药浓度峰值评价总体人群和≥61岁人群出血风险临界值分别为200.8 ng/ml和209.9 ng/ml时,敏感度为90.9%和95.0%;谷值临界值分别为35.1 ng/ml和39.1 ng/ml时,敏感度为72.7%和70.0%,但上述临界值的诊断特异度较低。生存分析显示,以35.1 ng/ml作为谷值临界值,高于此临界值的患者的出血风险累计概率显著增高(Log-rank χ 2=4.513, P=0.034)。Cox比例回归模型显示,血药浓度峰值和谷值预测出血风险的 HR分别为1.023(95 %CI:0.834~1.256)和0.948(95 %CI:0.773~1.164)。 结论:出血患者的血药浓度峰值和谷值均高于未出血患者,其中血药浓度峰值对出血风险的敏感性高,血药浓度谷值水平的增高提示短期内的出血风险概率增加,但无论峰值和谷值,其评估出血风险的特异性均较低,单独应用时对出血事件的预测不具备直接的指导意义,建议动态监测和联合评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血栓弹力图评估肾肿瘤患者术前凝血状态的临床价值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采用血栓弹力图(TEG)和常规凝血功能检测来评估肾肿瘤患者术前的凝血功能状态,评估肾肿瘤患者术前凝血状态过程中TEG的临床应用价值,探讨TEG与凝血五项指标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9年3月在本院行肾占位性病变手术的患者142例,并根据术后病理结果将患者分为肾癌组(97例)与肾良性疾病组(45例)。分别用TEG和常规凝血检测评估两组患者术前的凝血功能状态及两种凝血方法的临床价值。比较肾癌组患者的不同类型和不同病理分期的TEG参数。比较肾癌组患者的TEG参数与常规凝血功能参数的相关性。结果:与肾良性疾病组比较,肾癌组患者TEG的R值、K值缩短( P<0.01),Angle角、MA和CI值增宽( P<0.01)。常规凝血功能参数方面:与肾良性疾病组比较,肾癌组的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升高( P<0.01),国际化标准比值(INR)、D-二聚体(DD)值上升( P<0.05),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值下降( P<0.05),但两组的活化酶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类肾癌患者的各项TEG参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肾癌组Ⅰ、Ⅱ、Ⅲ期患者之间的TEG各项参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肾癌Ⅳ期患者的K值缩短( P<0.05),Angle角增宽( P<0.05);肾癌Ⅳ期患者的MA值和CI值较Ⅰ、Ⅱ、Ⅲ期升高( P<0.05);与无淋巴结转移的肾癌患者的TEG参数比较,有淋巴结转移肾癌患者的K值缩短( P<0.05), Angle角、MA和CI值增宽( P<0.05);TEG参数的R值与APTT呈正相关( r=0.445, P<0.01);K值与PTA呈正相关( r=0.206, P<0.05),与PT、FIB、DD呈负相关( r=-0.221、-0.485、-0.208, P<0.05);Angle角与FIB呈正相关( r=0.389, P<0.01),与APTT呈负相关( r=-0.257, P<0.05);MA值与FIB、DD呈正相关( r=0.642、0.279, P<0.05);CI值与PT、FIB和DD呈正相关( r=0.205、0.536、0.288, P<0.05),与APTT呈负相关( r=0.278, P<0.01)。 结论:肾肿瘤患者术前血液易处于高凝状态,而且高凝状态与晚期病情呈正相关。用TEG来评估肾癌患者术前的凝血状态更准确,与常规凝血实验检测具有互补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