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双膦酸盐对正畸牙根吸收和修复相关细胞作用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牙根吸收是正畸治疗中常见并发症之一,其高发性已引起正畸医师的关注。双膦酸盐一类骨吸收抑制剂,能调节体内钙代谢。近年来,有研究证实双膦酸盐能有效缓解正畸导致的牙根吸收。本文就双膦酸盐的生物学性状和应用,以及对牙根吸收和修复相关细胞的影响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骨质疏松症骨微结构的病变与药物治疗
编辑人员丨4天前
骨微结构的破坏是骨质疏松症最主要的病理性改变之一。骨微结构损伤会导致骨强度下降,骨折风险增加。骨重建失衡是骨质疏松症患者骨微结构损伤的主要原因。抗骨质疏松药物可以调节骨重建,从而改善骨微结构。目前抗骨质疏松药物主要包括抗骨吸收药、促骨形成药两大类。抗骨吸收药物[包括双膦酸盐、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eceptor activator of nuclear factor kappa-B ligand,RANKL)抑制剂等]一方面抑制骨吸收,防止骨小梁体积、数目及连接性的进一步损失;另一方面抑制骨重建,给骨重建单元提供更多时间来提高骨矿化程度。促骨形成药物(包括特立帕肽和阿巴洛肽)通过刺激骨重建及一定程度的骨塑建促使骨代谢正平衡(骨形成大于骨吸收);从而增加骨小梁数目,改善骨小梁结构。除以上两类药物之外,硬骨抑素抗体(如Romosozumab)可以中和硬骨抑素,具有双向作用,既可刺激骨形成,又可抑制骨吸收,对松质骨及皮质骨微结构的改善均有一定效果。既往有众多研究证实了各类抗骨质疏松药物在改善骨微结构、提升骨质量方面的疗效,但RANKL抑制剂促进骨塑建的具体作用机制、双膦酸盐对皮质骨孔隙度的影响等方面仍需要进一步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唑来膦酸与靶蛋白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构象半柔性结合抑制血管形成的分子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构象与唑来膦酸的关系,揭示唑来膦酸抑制血管形成的机制。方法:对唑来膦酸和VEGF结构进行预处理,模拟分子对接,精确筛选两者最佳的结合构象。细胞计数试剂盒(cell counting kit-8,CCK-8)法、体内、外血管生成、免疫荧光和蛋白质印迹法等方法检测不同浓度唑来膦酸(A组为0 μmol/L,B、C、D组分别为25、50和100 μmol/L)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HUVEC)的增殖、血管形成及成血管相关分子的影响。结果:靶蛋白VEGF构象上存在唑来膦酸结合位点,亲和能为-5.2 kcal/mol,由氨基酸Cys26,51,57等构成的疏水区域和A链(ASP34,SER50)、B链(CYS61、68,LEU66,GLY59)等构成的氢键结合区域组成。CCK-8结果显示,3~6 d各个时间点B、C、D组的 A值均显著低于A组( P<0.05);体外血管实验显示,B、C、D组出芽数[分别为(208±28)、(151±21)和(62±9)个]均显著低于A组[(276±30)个]( P<0.05);体内血管实验显示,A组Matrigel凝胶/血浆荧光比值(0.003 1±0.000 3)显著高于B组(0.002 1±0.000 2)、C组(0.001 6±0.000 2)和D组(0.000 6±0.000 1)( P<0.05);蛋白质印迹法结果显示,B、C、D组VEGF的表达量[分别为(0.72±0.11)、(0.41±0.07)和(0.24±0.04)]均显著低于A组(1.01±0.02)( P<0.05);B、C、D组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的表达量[分别为(0.68±0.09)、(0.55±0.06)和(0.43±0.08)]均显著低于A组(0.96±0.04)( P<0.05)。 结论:唑来膦酸可抑制HUVEC细胞增殖、体内、外血管形成及VEGF/HIF-1α的表达。VEGF构象上存在与唑来膦酸结合位点,位于氨基酸的疏水区域和氢键结合区域,设计针对此位点的拮抗剂有潜在缓解唑来膦酸抑制血管生成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静脉双膦酸盐相关急性相反应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双膦酸盐作为一种在骨代谢疾病方面十分重要的药物,目前在国际上主要应用于骨质疏松症、高钙血症、Paget骨病、成骨不全和肿瘤骨转移的防控等,其具有使用方便、效果好、耐受性佳等特点,但使用双膦酸盐时仍偶有不良反应发生。既往研究表明,急性相反应(acute phase reaction,APR)是静脉使用双膦酸盐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不仅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而且对长期持续治疗的依从性和疗效产生负面影响。本文主要就静脉使用双膦酸盐相关性APR的研究进展进行讨论,以提高医务人员对APR特征的认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镭-223治疗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的有效性与安全性初步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镭-223治疗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mCRPC)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采用镭-223治疗的22例mCRPC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70.7±1.3)岁;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评分1分7例,2分15例;骨转移分级Ⅱ级7例,Ⅲ级15例。针对mCRPC,既往行一线治疗1例(4.6%),二线治疗4例(18.2%),三线治疗10例(45.5%),四线治疗4例(18.2%),五线治疗3例(13.6%);平均经历三线治疗。从诊断mCRPC至开始镭-223治疗的中位时间为29(20,34)个月。治疗前中位碱性磷酸酶(ALP)为147.0(101.8,212.5)U/L,中位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为44.7(20.2,99.1)ng/ml;6例(27.27%)合并1~2级贫血,血红蛋白中位值115.0(103.8,122.5)g/L,中性粒细胞计数(3.0±0.3)× 10 9/L,血小板计数(169.8±17.0) ×10 9/L。患者每4周静脉注射镭-223(剂量为55kBq/kg),最多6个周期。统计分析总生存时间(OS)、影像学无进展生存时间(rPFS)、PSA进展时间、PSA缓解率、疼痛缓解率、疼痛进展时间,根据镭-223治疗前经历的治疗线数分层分析OS、rPFS、PSA进展时间等。同时分析镭-223治疗的主要不良反应。 结果:本组22例采用镭-223治疗平均2.7(1~6)个周期,共4例完成6个周期;12例(54.6%)治疗≥3个周期,10例(45.5%)治疗<3个周期。13例(59.1%)单独采用镭-223治疗,9例(40.9%)联合其他治疗(其中多西他赛化疗1例,恩扎卢胺2例,奥拉帕利3例,磷酸雌莫司汀3例)。本组所有患者均未使用双磷酸盐治疗。本组中10例(45.5%)死亡,均死于疾病进展;22例中位生存时间11.0(2.2,19.8)个月。3例(13.6%)、7例(31.8%)、3例(13.6%)、1例(4.5%)分别于治疗后2、3、4、10个月出现影像学进展,余8例(36.4%)均未出现影像学进展,22例中位rPFS为4.0(3.1,4.9)个月。4例(18.2%)出现PSA缓解,其中3例(13.6%)后期PSA再次升高,1例(4.5%)PSA持续稳定下降;22例中位PSA进展时间为3.6(2.2,5.1)个月。15例(68.2%)治疗1个月疼痛缓解,其中5例(22.7%)后期出现疼痛加重,10例(45.5%)疼痛持续缓解;22例疼痛进展时间中位值5.5(3.5,7.6)个月。本组无骨折患者,无因疼痛行放疗或手术患者。7例(31.8%)治疗后ALP较基线下降≥30%。镭-223治疗主要不良反应为恶心(15例,68.2%)、呕吐(7例,3.8%)、血小板减少(8例,36.4%)、贫血(6例,27.3%)、中性粒细胞减少(4例,4.6%),均为1~2级,无≥3级不良反应;无因不良事件导致治疗中断者。结论:镭-223治疗mCRPC患者疼痛缓解率高,可延长OS、rPFS及PSA进展时间;治疗期间无严重不良反应,患者耐受性好。结论尚需进一步扩大样本量及延长随访时间以验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糖皮质激素治疗的天疱疮患者骨质疏松现状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糖皮质激素治疗的天疱疮患者骨质疏松的发生率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骨质疏松的预防和治疗现状。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9年1月间在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研究所住院治疗的101例天疱疮患者资料,根据骨密度值分为骨质疏松组(21例)和非骨质疏松组(80例)。分析患者的一般资料及糖皮质激素应用时间及累积量、免疫抑制剂应用、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吸烟、户外活动等因素与骨质疏松的相关风险,同时分析钙剂、维生素D及双磷酸盐的应用情况。计数资料比较采用 χ2检验,计量资料比较采用 t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 P= 0.001, OR= 1.08,95% CI:1.03~1.14)、糖皮质激素累积量( P<0.001, OR= 1.72,95% CI:1.18~2.52)是发生骨质疏松的高危因素,户外活动( P<0.001, OR= 0.04,95% CI:0.01~0.21)是保护因素。骨质疏松组中13例(61.9%)、非骨质疏松组16例(21.6%)接受了钙剂、维生素D及双磷酸盐的联合治疗。 结论:接受糖皮质激素治疗的天疱疮患者易伴发骨质疏松,高龄和糖皮质激素累积量是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户外活动是保护因素。天疱疮患者骨质疏松的防治措施存在不规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间质干细胞及其来源的外泌体在骨质疏松症治疗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骨质疏松症严重影响着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并给社会造成巨大的经济负担。以往对骨质疏松症的治疗多采用双膦酸盐、狄诺塞麦等一线药物,但这些药物只能抑制骨吸收,而不能促进骨形成。虽然间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可用于治疗骨质疏松症,但却存在遗传不稳定、细胞存活受限和增加致癌风险等缺陷和不足;而MSCs来源的外泌体(mesenchymal stem cells-derived exosomes,MSCs-Exos)可以通过介导wingless and int-1(Wnt)/β-连环蛋白(β-catenin)、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等信号通路调节成骨细胞的分化和增殖,促进骨再生,进而对骨质疏松症产生影响。本文综述近年MSCs和MSCs-Exos在骨质疏松症治疗中作用的临床前研究,以期为骨质疏松症的治疗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益生菌通过肠道干预骨质疏松症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骨质疏松症(OP)是一种全身性骨骼疾病,其特征是骨密度降低,骨微结构受损,可诱发脆性骨折。OP是一种多因素疾病,在绝经后妇女中更为常见,其较高的发病率和严重的并发症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目前临床上抗骨质疏松的药物主要分为抑制骨吸收和促进骨形成两类,包括二磷酸盐、降钙素、雌激素等,但药物的不良反应及高昂经济成本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其使用范围。近年来,肠道菌群对骨骼健康特别是对骨质疏松症的影响的研究逐渐深入,成为调节骨密度的潜在新靶点。益生菌属于肠道菌群,被定义为活的微生物,其在部分骨代谢疾病治疗中已初步展现了较好疗效,提示肠道菌群可作为骨质疏松防治的潜在靶点,且益生菌的应用可作为骨质疏松的新治疗方法。本文主要通过对益生菌与OP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展示益生菌干预OP的最新研究进展,阐明益生菌通过肠道干预OP的相关作用机制,分析益生菌治疗OP的研究现状及前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骨改良药物安全性管理专家共识
编辑人员丨4天前
骨改良药物目前包括双膦酸盐和地舒单抗,是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高钙血症和骨质疏松的主要药物。由于骨改良药物广泛应用,其药物的不良反应逐渐增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中国医师协会肿瘤医师分会乳腺癌学组和中国抗癌协会国际医疗交流分会组织相关专家,基于循证医学证据,深入探讨骨改良药物不良反应的管理,并提出合理建议,以指导临床医师提高对骨改良药物的安全性管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儿童McCune-Albright综合征诊疗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McCune-Albright综合征是以多发性骨纤维发育不良、性早熟、皮肤牛奶咖啡斑三联征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该病是一种罕见的鸟核苷酸结合蛋白病(G蛋白病),由Donovan McCune和Fuller Albright在1936年和1937年首次描述。随着对该病认识的加深,越来越多的患儿被明确诊断。早期的诊断与合理治疗在改善患儿终身高,提高患儿生活质量方面尤其重要。目前提倡应用双膦酸盐治疗多发性骨纤维发育不良,但长期的安全性、有效性尚不明确。针对性早熟的治疗方案较多,最优方案亦不明确。该综述对McCune-Albright综合征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尤其是对多发性骨纤维发育不良、性早熟的治疗研究进行了详细阐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