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维生素D辅助治疗对预防乙型肝炎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发生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临床效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维生素D补充治疗对乙型肝炎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发生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pontaneous bacterial peritonitis,SBP)的预防效果。方法:连续收集2021年1至12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金华医院收治的172例乙型肝炎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干预组( n=86)和对照组( n=86)。对照组给予常规抗病毒和对症治疗,干预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口服维生素D滴剂(800 IU/d)辅助治疗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6个月后SBP发生情况和各指标情况。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 结果:经治疗6个月后,干预组患者SBP发生率(5.81%,5/86)低于对照组患者SBP发生率(30.23%,26/8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19.210, P<0.01)。干预组患者血清25-羟基维生素D[25-(OH)D]水平高于对照组患者( t=13.425, P=0.018),而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及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水平均低于对照组( t=17.312、10.353和12.218, P<0.01或<0.05)。 结论:维生素D辅助治疗能提升血清25-(OH)D含量,降低血清CRP、PCT及IL-6水平,有效降低乙型肝炎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SBP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血清FGF1、NT5E与T2DM合并骨质疏松患者糖脂及骨代谢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合并骨质疏松患者血清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fibroblast growth factor,FGF1)、5'-核苷酸酶(ecto-5'-nucleotidase,NT5E)与糖脂代谢及骨代谢的相关性,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20年3月至2023年1月湖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T2DM患者180例,根据WHO骨质疏松标准分为骨量正常组62例、骨量减少组65例和骨质疏松组53例,均检测血清FGF1、NT5E水平、人体测量学指标[内脏脂肪面积(visceral fat area,VFA)、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皮下脂肪面积(subcutaneous fat area,SFA)]、糖脂代谢指标[糖化血红蛋白(hemoglobin A1c,HbA1c)、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空腹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FPG)、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及骨代谢指标[总Ⅰ型胶原氨基端肽(total procollagen type 1 amino-terminal propeptide,T-PINP)、总25-羟维生素D(25-hydroxy vitamin D,25-OH-D)、1型胶原羧基端肽 β特殊序列(beta C-terminal cross-linked telopeptides of type Ⅰ collagen, β-CTX)、骨钙素N端中分子片段(N-terminal mid-fragment,N-MID)、骨钙素(osteocalcin,OCN)],分析FGF1、NT5E与糖脂代谢、骨代谢指标的相关性T2DM患者发生骨质疏松症的关系。 结果:骨量正常组血清FGF1、NT5E水平<骨量减少组<骨质疏松组( F=690.73、290.76, P<0.05);骨量正常组BMI、VFA、SFA水平>骨量减少组>骨质疏松组( F=12.91、40.65、23.17, P<0.05);三组TC、FPG、TG、HbA1c、LDL-C、HDL-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F=0.38、2.53、2.29、1.57、0.72、2.59, P>0.05),骨量正常组N-MID、T-PINP、25-OH-D水平>骨量减少组>骨质疏松组( F=17.64、24.84、10.45, P<0.05);骨量正常组 β-CTX、OCN水平<骨量减少组<骨质疏松组( F=21.43、46.06, P<0.05);血清FGF1、NT5E与N-MID、T-PINP、25-OH-D呈负相关( r1=-0.514、-0.583、-0.607, r2=-0.525、-0.610、-0.602, P<0.05),与 β-CTX、OCN呈正相关( r1=0.612、0.594, r2=0.573、0.622, P<0.05);血清FGF1、NT5E与骨代谢指标联合预测T2DM并发骨质疏松症的AUC为0.923大于各指标单独预测( P<0.05)。T2DM患者发生骨质疏松症危险度分析,FGF1、NT5E所致 RR值分别为22.203、10.089( P<0.05)。 结论:血清FGF1、NT5E参与T2DM患者骨质疏松的发生,与患者骨代谢存在明显相关性,联合骨代谢指标对T2DM患者骨质疏松具有较高预测效能,可作为评估骨质疏松症发生风险的有效指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一例3-甲基巴豆酰辅酶A羧化酶缺乏症患儿的 MCCC1基因变异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患儿 男,出生37天,因新生儿串联质谱筛查异常就诊。患儿系第4胎第3产,孕39 +2周顺产,体重3600 g,一般情况可,无家族遗传病史。生后12天血串联质谱筛查结果提示3-羟基异戊酰肉碱(3-hydroxy-isovalerylcarnitine,C5-OH)9.15 μmol/L(正常参考值< 0.6 μmol/L),游离肉碱C0 8.58 μmol/L(正常参考值10 ~ 60 μmol/L)。复查血串联质谱和尿色气相色谱质谱,血C5-OH升高至12.15 μmol/L,C0降低至6.62 μmol/L,尿3-甲基巴豆酰甘氨酸(3-methylcrotonyl-glycine,3-MCG)和3-羟基异戊酸(3-hydroxyisovalerate,3-HIVA)明显增高,分别为131 μmol/L和14.2 μmol/L(正常均为0 μmol/L),其余生化指标大致正常。患儿无异常表现,其母亲查血串联质谱和尿气相色谱无明显异常。考虑患儿为3-甲基巴豆酰辅酶A羧化酶缺乏症(3-methylcrotonyl coenzyme A carboxylase deficiency,MCDD)。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非靶向串联质谱分析人早期胚胎级别与其培养液中相关氨基酸和肉碱水平的关联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检测体外培养不同级别早期人胚胎的培养液中氨基酸和肉碱水平,探讨基于质谱的微量分析技术用于评价胚胎体外发育潜能的可行性。方法:从2022年6至12月在临沂市人民医院生殖医学科接受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治疗的不孕夫妇中,收集女方年龄31.5(26.5,33.25)岁,且获卵数在8~20个的不孕夫妇,从中随机挑选30对不孕夫妇收取其第3天细胞胚的培养液共126份,依据其所对应的胚胎的形态级别分为优( n=43)、中( n=49)和差3( n=34)组。通过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检测不同培养液中氨基酸和肉碱水平。通过方差分析比较不同组间氨基酸与肉碱水平的差异,通过Pearson相关分析氨基酸与肉碱水平的关联,偏最小二乘法分析氨基酸和肉碱水平与胚胎评估级别的关联。 结果:甲硫氨酸/苯丙氨酸(比值)在优胚、中胚和差胚3组间分别为3.09±1.67、4.00±1.19和4.99±2.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7.09, P<0.05),优胚与中胚间( t=-0.91, P<0.05)、优胚与差胚间( t=-1.91, P<0.05)及中胚与差胚间( t=-0.99, 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不同氨基酸之间,苯丙氨酸与酪氨酸的正相关性最强( r=0.99, P<0.01);不同肉碱之间,辛酰肉碱与葵酰肉碱比值(C 8/C 10)与(戊二酰肉碱+3-羟基己酰肉碱)/棕榈酰肉碱比值[(C 5DC+C 6OH)/C 16]的正相关性最强( r=0.44, P<0.001);偏最小二乘法拟合模型计算氨基酸/肉碱水平与胚胎级别相关的权重:亮氨酸(异亮氨酸)为2.22,精氨酸为1.99,缬氨酸/苯丙氨酸为1.65,甘氨酸为1.54,酪氨酸为1.21,(戊二酰肉碱+3-羟基己酰肉碱)/辛酰肉碱(C 5DC+C 6OH)/C 8为1.15。 结论:胚胎培养液中亮氨酸、精氨酸、缬氨酸/苯丙氨酸比值、甘氨酸、酪氨酸以及肉碱比值(C 5DC+C 6OH)/C 8与体外培养人早期胚胎级别显著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中国成年人BMI与血浆氨基酸和酰基肉碱水平关联的观察性和孟德尔随机化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中国成年人BMI与血浆氨基酸和酰基肉碱水平的关联。方法:基于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CKB)第一次重复调查中2 182名具有靶向质谱代谢组检测的研究对象,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和限制性立方样条模型分析BMI与血浆20种氨基酸和40种酰基肉碱的线性和非线性关联,并识别BMI相关的代谢通路。以BMI的遗传风险评分作为工具变量,采用单样本孟德尔随机化(MR)分析进一步探索BMI与20种氨基酸和40种酰基肉碱的潜在因果关联,并使用MR-Egger法检验水平多效性。结果:观察性分析结果显示,BMI与3种支链氨基酸(异亮氨酸、亮氨酸和缬氨酸)、2种芳香族氨基酸(苯丙氨酸和酪氨酸)、3种其他氨基酸(半胱氨酸、谷氨酸、赖氨酸)以及7种酰基肉碱(C3、C4、C5、C10、C10:1、C14和C16)的血浆水平升高相关,与天冬酰胺、丝氨酸和甘氨酸水平降低相关。通路分析发现7个与BMI相关的氨基酸代谢通路(错误发现率校正后均 P<0.05),包括支链氨基酸和芳香族氨基酸的生物合成、谷胱甘肽代谢等。BMI与亮氨酸、缬氨酸和苏氨酸呈非线性关联,BMI与其他氨基酸和酰基肉碱均呈线性关联。单样本MR分析发现BMI与酪氨酸和4种酰基肉碱[C5-DC(C6-OH)、C5-M-DC、C12-DC和C14]水平升高相关,其中酪氨酸和酰基肉碱C14在观察性分析[ β值(95% CI)分别为0.057(0.044~0.070)和0.018(0.005~0.032)]和单样本MR分析[ β值(95% CI)分别为0.102(0.035~0.169)和0.104(0.036~0.173)]中均与BMI呈显著正相关。经检验,本研究的MR分析满足工具变量的3个核心假设。 结论:中国成年人BMI与血浆11种氨基酸和7种酰基肉碱水平相关,涉及支链氨基酸和芳香族氨基酸代谢、脂肪酸代谢和氧化应激等多种途径,BMI与酪氨酸和酰基肉碱C14可能存在因果关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25-羟维生素D在牙周炎与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及其与疾病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检测并分析牙周炎和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患者血清中25-羟维生素D[25-hydroxyvitamin D,25(OH)D]水平、牙周临床指标及风湿免疫指标,探讨25(OH)D与两种疾病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为病例对照研究,按纳入标准选取2018年11月至2019年5月就诊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口腔科、风湿免疫科的患者及体检中心的健康志愿者,将患者分为4组:26例单纯牙周炎患者纳入牙周炎组;23例单纯RA患者纳入RA组;22例伴RA牙周炎患者纳入伴RA牙周炎组;22名健康志愿者纳入健康对照组。共纳入93例受试者。记录4组受试者一般信息及牙周临床指标。收集各组受试者空腹肘正中静脉血样本,对4组受试者25(OH)D及免疫球蛋白进行测定;记录RA患者疾病活动性评分,并进行风湿免疫指标测定。对4组受试者25(OH)D水平与牙周指标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伴RA牙周炎组类风湿因子[106.5(47.1,283.8)kU/L]及C反应蛋白[20.5(13.1,32.3)mg/L]的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RA组[分别为60.1(19.0,110.0)kU/L、14.7(3.0,18.0)mg/L]( Z=-2.29, P=0.022; Z=-2.25, P=0.024);伴RA牙周炎组[IgG、IgA分别为:(16.0±4.3)、(3.2±1.3)g/L]及RA组IgG、IgA水平[分别为(16.3±5.5)、(3.7±1.8)g/L]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IgG、IgA分别为(12.0±1.8)、(2.3±0.6)g/L]和牙周炎组[IgG、IgA分别为(12.5±2.2)、(2.0±0.7)g/L]( P均<0.05);伴RA牙周炎组25(OH)D水平[(26.0±9.8)nmol/L]显著低于牙周炎组[(35.6±8.4)nmol/L]及RA组[(32.7±8.6)nmol/L]( P均<0.05);25(OH)D水平与龈沟出血指数( r=-0.43, P=0.032)和临床附着丧失( r=-0.41, P=0.043)呈显著负相关。 结论:25(OH)D在牙周炎和RA患者中均显著降低,其与牙周炎和RA存在相关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多系统萎缩患者认知功能障碍及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研究多系统萎缩(MSA)患者认知功能障碍及相关因素。方法:纳入2015年1月至2020年1月我院收治的143例住院的MSA患者,采用简明精神状况量表(MMSE)和蒙特利尔认知量表(MoCA)评价认知功能,并分析影响认知功能的相关因素。结果:MMSE总分9~30分,认知障碍86例(60.1%),轻度58例(40.6%)、中度27例(18.9%)、重度1例(0.7%)。MoCA总分5~30分,认知障碍111例(77.6%),轻度69例(48.3%)、中度35例(24.5%)、重度7例(4.9%)。单因素分析显示,MMSE总分及MoCA总分与年龄、发病年龄、老年、性别、病程、MSA类型、直立性低血压(OH)、尿潴留、肛门括约肌肌电图(ASEMG)阳性、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尿酸及残余尿量无明显相关(均 P>0.05)。Logistic回归显示空腹血糖是MMSE评分提示的认知障碍的危险因素( OR=2.224,95% CI:1.108~4.462, P=0.024);MSA-C型( OR=3.905,95% CI:1.302~11.713, P=0.015)和TG( OR=3.494,95% CI:1.061~11.501, P=0.040)是MoCA评分提示的认知障碍的危险因素;TG是MMSE评分提示的中-重度认知障碍的危险因素( OR=17.624,95% CI:2.596~119.669, P=0.003),而TC是保护因素( OR=0.006,95% CI:0.000~0.714, P=0.036)。Logistic回归分析未发现MoCA评分所提示的中重度认知障碍的影响因素。 结论:MSA患者认知障碍的发生率高,MSA-C型、血糖、血脂可能是MSA患者认知障碍的影响因素,而发病年龄、老年、性别、病程、自主神经病变、血尿酸则与MSA患者认知障碍无明显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氧诱导视网膜病变模型小鼠肾组织代谢组学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高氧环境对氧诱导视网膜病变(OIR)模型小鼠肾脏代谢物的影响,了解病理性视网膜血管新生和肾损伤之间的潜在机制。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6只健康SPF级C57/B6J新生小鼠随机分为OIR组与正常对照组,每组8只。小鼠自出生后标准饲养至第7天(P7),OIR组小鼠和母鼠置于(75±2)%的高氧箱中饲养至P12,然后正常饲养;正常对照组一直在正常环境下饲养。各组小鼠在饲养P17时采用二氧化碳安乐死,取视网膜组织铺片并行血管异凝集素(IB4)染色,观察视网膜血管形态、中央无灌注区及病理性新生血管情况;另取小鼠肾组织进行液相色谱-质谱分析,取其对应小鼠的全血进行抗凝处理,通过离心沉淀,获得不含细胞成分的血浆,对血浆进行靶向代谢组学分析。使用代谢组学数据处理软件Progenesis QI v2.3对质谱信息进行解析,用无监督的主成分分析及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分析(OPLS-DA)来区分各组间代谢轮廓的总体差异,比较2个组间代谢物的倍数变化。以变量权重值>1且 P<0.05为条件筛选出差异代谢物。基于KEGG数据库对差异代谢物进行代谢通路富集分析。 结果:视网膜铺片IB4染色结果显示,P17时正常对照组小鼠视网膜血管分布均匀;OIR组小鼠视网膜周边血管迂曲、紊乱,中央可见大面积无灌注区域形成,在视网膜无灌注区和血管区交界处形成大量新生血管簇,呈强荧光染色。OIR组小鼠视网膜无灌注区相对面积为(25.16±3.50)%,明显大于正常对照组的(0.63±0.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2.07, P<0.001)。OPLS-DA模型参数R2X cum、解释率R2Y cum、和预测率Q2 cum分别为0.578、0.978和0.857,表明OPLS-DA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共筛选鉴定到26个主要的差异代谢物,其中上调表达17个,下调表达9个,包括甘油磷脂类化合物[PC 20∶4(5Z,8Z,11Z,14Z)/0∶0、PC 22∶6(4Z,7Z,10Z,13Z,16Z,19Z)/0∶0、PC 14∶1(9Z)/20∶2(11Z,14Z)、PE P-18∶0/20∶4(6E,8Z,11Z,14Z)(5OH[S])]、氨基酸类代谢物(精氨酸、鸟氨酸、哌可酸和羟基赖氨酸)、嘌呤类(鸟嘌呤、次黄嘌呤、羟嘌醇)和脂肪酸类(15-棕榈酸甲酯、2,6,8,12-Tetramethyl-2,4-tridecadien-1-ol)等。差异代谢物主要富集于ABC转运蛋白(L-精氨酸、牛磺酸、肌醇、腺苷、N-乙酰基-D-氨基葡萄糖、L-谷氨酰胺)、氨酰-tRNA生物合成(L-异亮氨酸、L-脯氨酸、L-精氨酸、L-组氨酸、L-谷氨酰胺)、精氨酸生物合成(L-精氨酸、L-鸟氨酸、L-谷氨酰胺)等代谢通路。血浆的靶向代谢组学结果显示,差异的氨基酸类代谢产物主要富集于氨酰-tRNA生物合成、精氨酸生物合成代谢以及ABC转运蛋白等代谢通路。 结论:OIR小鼠的ABC转运蛋白、氨酰-tRNA生物合成、精氨酸生物合成代谢通路可能参与了肾损伤及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新生血管形成的病理变化过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早发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与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临床特点的比较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比较早发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患者与老年慢阻肺患者的临床特点,为临床对慢阻肺患者进行精准管理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为相互对照研究。采用非随机抽样方法,收集2020年3月至2022年1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住院的327例慢阻肺急性加重期患者的基本资料,将患者按照年龄分为早发慢阻肺组(51例)及老年慢阻肺组(276例),再分别按照体质量指数进行分层,分为6组:早发慢阻肺低体质量组(YL组)、早发慢阻肺标准体质量组(YS组)、早发慢阻肺高体质量组(YH组)、老年慢阻肺低体质量组(OL组)、老年慢阻肺标准体质量组(OS组)和老年慢阻肺高体质量组(OH组),应用SPSS 25.0统计软件比较各组患者的基本资料、炎症指标、细胞因子、肺功能指标等。结果:早发慢阻肺组的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 1%pred)、白蛋白(ALB)高于老年慢阻肺组( Z=2.18, t=4.09, P值均<0.05),而吸烟指数、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和白细胞介素6(IL-6)均低于老年慢阻肺组( Z值分别为4.18、2.23、2.81, P值均<0.05)。在早发慢阻肺组中,YH组的FEV 1%pred最高(70.00%±11.34%),YL组最低(39.01%±15.07%)。在老年慢阻肺组中,OH组的FEV 1%pred最高(61.85%±1.82%),OL组最低(40.07%±2.89%)。OL组的NLR明显高于OS组及OH组( P值均<0.05),但OS组与OH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OL组的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明显高于OH组,而OS组与OL组、OH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OL组的ALB低于OS组和OH组( P值均<0.05),但OS组与OH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所有入组患者的吸烟指数、hs-CRP与IL-6呈正相关( Rho值分别为0.13、0.56, P值均<0.05),IL-6和hs-CRP均与FEV 1%pred呈负相关( Rho值分别为-0.15、-0.18, P值均<0.05)。IL-5与嗜酸粒细胞绝对值呈正相关( Rho=0.15, P=0.007)。血清胆红素水平与FEV 1%pred无明显相关性。 结论:与早发慢阻肺患者对比,老年慢阻肺患者吸烟指数更高,肺功能及营养水平更差,炎症水平更高。无论早发还是老年慢阻肺患者,低体质量慢阻肺患者的肺功能相对更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大剂量维生素D联合胰岛素治疗对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血糖、血脂代谢及妊娠结局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大剂量维生素D联合胰岛素治疗对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血糖、血脂代谢及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6月至2023年5月延安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20例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门冬胰岛素治疗,观察组采用门冬胰岛素+大剂量维生素D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清HCY、糖代谢指标、血清25羟基维生素D3[25-hydroxyvitamin D3,25-OH-D3]及血脂代谢水平,并通过随访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妊娠结局。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 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 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空腹血糖[(4.67±0.52)mmol/L与(5.46±0.68)mmol/L]、2 h餐后血糖[(6.67±0.56)mmol/L与(8.42±0.78)mmol/L]及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2.45±0.45与3.87±0.34)均低于对照组,稳态模型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homeostasis model assessment of islets in pre diabetes patients β cell function index,HOMA-β)高于对照组(87.15±10.45与75.92±10.0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值分别为7.15、14.12、19.50、6.00,均 P<0.001)。治疗后,观察组血清HCY水平低于对照组[(8.72±1.27)μmol/L与(10.18±1.65)μmol/L],血清25-OH-D3水平高于对照组[(15.05±2.41)μg/L与(11.25±2.37)μ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值分别为5.43、8.71,均 P<0.001)。治疗后,观察组血清甘油三酯、总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水平均低于对照组[(2.15±0.15)mmol/L与(3.23±0.18)mmol/L、(5.23±0.14)mmol/L与(6.34±0.17)mmol/L、(1.53±0.21)mmol/L与(2.21±0.22)mmol/L],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水平高于对照组[(1.18±0.11)mmol/L与(0.98±0.12)m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值分别为35.70、39.04、17.32、9.52,均 P<0.001)。观察组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低于对照组[10%(6/60)与40%(24/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4.28, P<0.001)。 结论:妊娠期糖尿病患者选择大剂量维生素D联合胰岛素治疗不仅可有效改善其糖脂代谢,还可降低HCY水平,改善其不良妊娠结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