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ERMA模式对肺癌患者治疗获益感及生活质量的影响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PERMA模式对肺癌患者治疗获益感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23年4月至2023年11月两所三级甲等医院收治的252例肺癌患者为对象,常规临床管理129例为对照组,在基础上增加PERMA干预模式123例为观察组,比较两组疾病获益感(benefit finding scale, BFS)评分、癌症患者生命质量(European Organisation for Research and Treatment of Cancer Quality of Life Questionnaire-Core 30, EORTCQLQ-C30)评分、心理弹性(connor-davidson resilience scale, CD-RISC)评分、医学应对方式问卷(medical coping modes questionnaire, MCMQ)、Herth希望量表(Herth hope index, HHI)、社会支持量表(social support rate scale, SSRS)评分以及患者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干预后BFS评分(69.25±4.89)分、接受(9.57±2.99)分、家庭关系(8.78±1.49)分、世界观(10.28±1.93)分、个人成长(19.66±2.85)分、社会关系(9.59±1.09)分、健康行为(11.37±1.89)分高于对照组(63.81±8.24)分、(8.39±2.65)分、(8.13±1.43)分、(9.47±3.35)分、(18.64±4.30)分、(8.56±2.06)分、(10.62±2.30)分(P<0.05);观察组干预后ORTCQLQ-C30躯体功能(72.56±8.05)分、社会功能(75.97±8.61)分、情感功能(72.80±6.76)分、角色功能(73.99±8.24)分高于对照组(59.56±12.75)分、(66.02±10.75)分、(67.40±10.73)分、(59.01±12.64)分(P<0.001);观察组干预后CD-RISC评分、HHI评分、SSR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干预后MCMQ面对得分高于对照组(P<0.05),屈服、回避得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满意度优于对照组(P<0.001)。结论:PERMA干预模式可提高肺癌患者疾病获益感水平和生活质量,增加心理弹性和社会支持功能,提高患者生存希望与医学应对方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供体血浆回冲LRS室防止CD4+和CD8+T淋巴细胞减少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 探讨Trima Accel自动化采血系统最后回输时使用供体血浆回冲白细胞减少系统(LRS)室对预防CD4+、CD8+T淋巴细胞减少效果.方法 本实验设计了纵向随访和横断面研究.我们选择CD4+计数<200 个细胞/μL、CD8+计数<125 个细胞/μL作为缺乏的判断标准.对 18 名初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进行随访,并于最近300 d内献血者第 0 次、3~6 次、7~14 次献血前检测淋巴细胞计数.以 170 名未献过血的健康献血者为对照组.按回输模式调整为使用供体血浆回冲的时间(2021 年 10 月)为分界点,将 88 名最近 365 d内(中位献血次数 17.5 次以上)主要使用自动化采血系统采集捐献单采血小板的既往频繁献血者分为 3 组并获血液样本:A、B、C各组开始捐献单采血小板的时间分别为 2019 年 10 月前、2019 年 10 月至 2021 年 9 月、2021 年 10 月后.对血液样本进行分析,以获取包含CD4+、CD8+T淋巴细胞在内的血细胞计数.通过对比分析,随访组不同献血次数时检测指标和对照组与A、B、C各组检测指标有无统计学差异,从而推断供体血浆回冲白细胞减少系统(LRS)室对预防CD4+、CD8+T淋巴细胞减少效果.结果 调整回输模式后,18 名初次献血者转化的频繁单采献血者,在第 5、11 次(中位献血次数)献血时没有出现CD4+和CD8+T淋巴细胞减少的情况,且上述指标与其 0 次献血时无统计学差异.既往频繁献血者中,B、C组CD4+、CD8+T淋巴细胞计数均高于判断标准值,与对照组没有统计学差异.A组CD4+T淋巴细胞正常,仅A组 1 人CD8+T淋巴细胞低于 125 个细胞/μL,其累计捐献单采血小板 281 次,其所在的组在回输模式调整前 2~21 年(中位数为 5 年)已经开始献血.A组CD4+、CD8+T淋巴细胞计数与对照组差异明显,其CD4+、CD8+T淋巴细胞计数中位数(A组/对照组)分别为 359/521、257/372,P<0.001.A组 0%(0/35)CD4+计数<200 个细胞/μL,2.85%(1/35)的献血者CD8+<125 个细胞/μL,远低于John M.Gansner和Mahboubeh Rahmani研究发现的频繁单采献血者CD4+、CD8+T细胞缺乏的比例.研究表明,回输模式调整后捐献单采血小板不但没有使献血者T淋巴细胞进一步降低,反而频繁献血者T淋巴细胞得到进一步恢复.这表明回输模式调整后献血者献血时可能没有CD4+、CD8+T淋巴细胞的损失,或者只有少量损失且献血者即使频繁捐献单采血小板也可以恢复.结论 Trima Accel自动化采血系统使用供体血浆回冲白细胞减少系统(LRS)室对预防CD4+、CD8+T淋巴细胞减少有很好的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小鼠供体骨髓来源MDSC通过CCL5趋化Treg至移植心脏的实验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证实骨髓细胞(BM)来源的髓源性抑制细胞(MDSC)可以趋化外周调节性T细胞(Treg)聚集于小鼠移植心脏,并发挥免疫调节功能。方法:体外应用曲古霉素A(TSA)联合单核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诱导C57BL/6供体小鼠BM分化为CD11b+Gr-1+MDSC,将C57BL/6小鼠心脏移植至BALB/c小鼠腹腔,心脏移植成功的小鼠分为四组(每组n=12),M组:经受体小鼠尾静脉注入5×10 6供鼠骨髓来源MDSC细胞;C组:经尾静脉注入同剂量生理盐水;M+T组:经尾静脉注入5×10 6供鼠MDSC细胞及口服TAK-778(100 mg/kg,每周3次);H组:同系小鼠心脏移植。移植术后7 d对移植心脏进行Treg荧光标记,Elisa检测心肌组织及外周CCL5含量,监测各组小鼠移植心脏存活状况。 结果:TSA联合GM-CSF诱导的骨髓细胞经磁珠分选可获得纯度为93.8%的CD11b+Gr-1+MDSC,过继输入MDSC的小鼠移植心脏部位Treg数量为对照组4倍,过继输入MDSC后拮抗CCR5可明显抑制Treg向移植心脏迁徙( P=0.017),M组和M+T组在移植物和外周血浆中CCL5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M组小鼠移植心脏存活时间较其他组长,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4)。 结论:供体小鼠骨髓来源MDSC可以在体内通过CCL5趋化Treg至移植器官,延长移植心脏存活时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绿色荧光裸小鼠髓源巨噬细胞的极化培养及特征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巨噬细胞为适应肿瘤微环境(tumor micro-environment,TME)需要而在其自身极化层面上发生谱系变化模型的特征,为进一步研究TME中巨噬细胞的可塑性提供参考。方法:取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转基因并已建成近交系的Foxn1 nu.B6-CAG-EGFP/SU裸小鼠骨髓细胞,分别在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1(colony-stimulating factor 1,CSF-1)、IFN-γ+LPS、IL-4诱导下,培养出M0、M1和M2亚型,倒置荧光显微镜观察GFP。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检测巨噬细胞标志蛋白和极化蛋白,并进一步与人脑胶质瘤干细胞SU3共培养。 结果:倒置荧光显微镜下,原始骨髓细胞和条件培养基培养出的M0、M1和M2都发出强烈的绿色荧光。瑞氏-吉姆萨(Wright-Giemsa)染色后,普通显微镜下能观察到巨噬细胞固有的可塑性。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检测CD11C和CD206标志蛋白表达都呈阳性,CD68只在M1巨噬细胞上为弱阳性,CSF-1和CSF-1R在各亚型细胞上都呈强阳性。在共培养的干细胞球体中观察到了绿色荧光细胞浸润,并发生了吞噬反应。结论:本研究建立了绿色荧光裸小鼠的髓源性巨噬细胞谱系模型,包含M0、M1和M2亚型,都有巨噬细胞固有的可塑性,表达共同的标志蛋白和极化相关蛋白,具有巨噬细胞固有的吞噬功能,可用于与肿瘤细胞之间相生相克表征的研究,特别是需要示踪研究时,可通过巨噬细胞发出的绿色荧光进行识别。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眼睑松弛症脱垂泪腺的组织病理学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眼睑松弛症并发泪腺脱垂者泪腺组织的组织病理学特征及泪腺脱垂的可能机制。方法:病例对照研究。收集2009年1月至2016年12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眼整形科手术治疗的眼睑松弛症并发泪腺脱垂患者23例(30只眼)的30份泪腺组织标本,并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眼库的8份正常泪腺组织(对照)标本进行对比。分别行HE染色、Verhoeff-Van-Gieson染色、相关抗原及抗体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比观察患者与对照泪腺标本的组织学变化及相关抗原及抗体表达的差异。应用胶体金标记的免疫电镜技术在超微结构下观察基质金属蛋白酶(MMP)-3和MMP-9的表达及分布。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眼睑松弛症并发泪腺脱垂患者中男性3例,女性20例,平均发病年龄11岁(7~16岁);对照泪腺组织来自3例男性,5例女性;平均年龄15岁(10~20岁)。眼睑松弛症并发泪腺脱垂患者30份泪腺组织标本中,仅2份标本HE染色表现为明显腺腔扩张,间质中脂肪细胞浸润及淋巴细胞、嗜酸细胞增多,其余标本与对照正常泪腺组织标本无明显差别或仅有轻度慢性炎性反应;30份标本Verhoeff-Van-Gieson染色均显示包被泪腺的筋膜组织结构破坏,胶原纤维变性,并伴有炎症细胞浸润。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眼睑松弛症并发泪腺脱垂患者泪腺组织中IgA表达为+++、++、+、-的标本分别为12、11、4、3份,对照标本中分别为0、0、1、7份;白细胞分化抗原CD3表达为+++、++、+、-分别为2、19、7、2份,对照标本中分别为0、0、1、7份;MMP-3表达为+++、++、+、-分别为0、0、11、19份,对照标本均为阴性;MMP-9表达为+++、++、+、-分别为14、14、0、2份,对照标本均为阴性;眼睑松弛症并发泪腺脱垂患者泪腺组织中IgA、CD3、MMP-3和MMP-9的表达均高于对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Z=-3.892,-4.168,-2.005,-4.552;均 P<0.05);而IgG、IgM、CD20、补体C1抑制物的表达强度与对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免疫电镜技术显示,与对照标本相比,泪腺脱垂者泪腺腺泡细胞内的酶原颗粒形状失去规则的圆形或椭圆形,酶原颗粒表面有MMP-3及MMP-9表达,腺泡细胞膜上有MMP-3表达。 结论:眼睑松驰症并发泪腺脱垂者泪腺组织的组织病理学改变表现为免疫炎性反应、胶原纤维变性、筋膜组织松解断裂以及IgA、CD3 +T淋巴细胞、MMP-3和MMP-9阳性表达,眼睑松驰症并发泪腺脱垂的发病机制可能为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中华眼科杂志, 2020, 56: 205-210)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整合素α vβ 3放射性核素靶向治疗联合PD-L1免疫治疗的实验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基于靶向整合素α vβ 3的放射性核素靶向治疗(TRT)联合基于程序性死亡受体蛋白配体1(PD-L1)的免疫治疗的抗肿瘤疗效及其潜在机制。 方法:制备可特异性靶向整合素α vβ 3的分子探针 177Lu-伊文思蓝(EB)-精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RGD),并测定其放射性比活度与放化纯。建立结肠癌MC38荷瘤鼠模型,进行生物分布及microSPECT显像研究。通过监测小鼠肿瘤体积和体质量变化来评估疗效与安全性(各组 n=9);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A组(对照组;生理盐水治疗)、B组( 177Lu-EB-RGD单药治疗,18.5 MBq)、C组(PD-L1抗体单药治疗,10 mg/kg)和D组(联合治疗,18.5 MBq 177Lu-EB-RGD与10 mg/kg PD-L1)荷瘤鼠经治疗后肿瘤微环境(PD-L1 +免疫细胞、CD8 +T细胞和调节性T细胞)的改变(各组 n=3)。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两独立样本 t检验分析数据。 结果:177Lu-EB-RGD放射性比活度为(55.85±14.00) GBq/μmol,放化纯大于95%。MicroSPECT显像中, 177Lu-EB-RGD在荷瘤鼠肿瘤中清晰可见,且摄取率高、滞留时间长,注射后24 h肿瘤/肌肉比值达14.87±0.88,而在正常组织摄取及滞留较少;生物分布结果显示,注射后4 h 177Lu-EB-RGD较 177Lu-RGD表现出明显增高的肿瘤摄取[(12.00±1.60)和(3.69±0.37)每克组织百分注射剂量率(%ID/g); t=8.63, P<0.01]。在治疗开始后第6天,A~D各组小鼠肿瘤体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7.32, P=0.03),在监测时间内,D组平均肿瘤体积最小,治疗效果最好,7/9的荷瘤鼠表现为完全缓解,且未出现肿瘤复发。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TRT可导致肿瘤微环境中PD-L1表达上调,B组与A组PD-L1 +免疫细胞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D45 +/PD-L1: 2.34%与0.95%,CD11b +/PD-L1:2.41%与0.66%; t值:11.17和8.70,均 P<0.01),而免疫治疗及联合治疗使C、D组微环境中的CD8 +T细胞浸润较A组急剧增加(2.07%与0.26%,2.71%与0.26%; t值:4.10和6.03,均 P<0.05)。 结论:TRT联合免疫治疗可协同增强抗肿瘤疗效,有望应用于可接受TRT的转移性肿瘤患者的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伴11q异常的Burkitt样淋巴瘤临床病理学及分子遗传学特征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伴11q异常的Burkitt样淋巴瘤(BLL-11q)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分子遗传学特征。方法:回顾性收集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病理科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诊断的2例BLL-11q,观察组织学形态、免疫表型及分子遗传学特征,分析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进行复习。结果:2例BLL-11q患者均为男性,发病年龄22岁和15岁,Ann Arbor分期ⅠA期和ⅣA期。镜下淋巴结结构被破坏,肿瘤细胞中等大小,弥漫浸润,“星空”现象易见。免疫组织化学染色CD20、CD10、bcl-6阳性,C-MYC少量弱阳性,bcl-2、MUM1、CD3、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TDT)阴性,Ki-67阳性指数>95%,EBER阴性。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MYC基因断裂阴性,同时特征性出现11号染色体长臂异常(11q23.3位点发生扩增,伴11q24.3位点发生缺失)。其中1例标本行二代测序法检测到包括TP53、GNA13、DDX3X、PCLO、CREBBP、ERBB4、ALK在内的7个相关基因变异。2例患者依据Burkitt淋巴瘤NCCN指南进行治疗方案的选择,治疗后均获得完全缓解,无病生存期分别为31个月和17个月。结论:对于MYC重排阴性的高级别Burkitt样淋巴瘤,需考虑到BLL-11q新的实体亚型。该疾病在组织形态、免疫表型及临床过程上与经典Burkitt淋巴瘤相似,但具有独特的分子遗传学特征,基因突变谱可能不同于Burkitt淋巴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BeEAM/C预处理方案在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外周T细胞淋巴瘤患者中的疗效与安全性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BeEAM/C(苯达莫司汀+依托泊苷+阿糖胞苷+美法仑/环磷酰胺)预处理方案在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tuo-HSCT)治疗外周T细胞淋巴瘤(PTCL)患者中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择2021年7月至2023年1月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淋巴瘤内科收治并进行BeEAM/C方案预处理auto-HSCT的30例PTCL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BeEAM/C组。选择2018年7月至2021年6月于本院接受GBM/C(吉西他滨+白消安+美法仑/环磷酰胺)方案预处理auto-HSCT的30例PTCL患者作为历史对照,纳入GBM/C组。BeEAM/C组与GBM/C组患者年龄分别为(43.2±10.3)岁和(38.6±11.8)岁;男性患者分别为19和17例,女性患者分别为11和13例。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2组患者相关临床资料,比较2组患者的造血重建、预后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2组患者的随访截至2023年4月30日。2组患者年龄、性别构成比等一般临床资料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根据本研究定量资料的分布,2组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或成组 t检验;定性资料比较采用 χ2检验。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2组患者的总体生存(OS)和无进展生存(PFS)曲线,2组比较采用log-rank法。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人体试验委员会制定的标准,经过该伦理委员会批准(批准文号:2018LH-KS-025),并与所有受试者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 结果:①本研究BeEAM/C组和GBM/C组患者的骨髓受累、病理分型、疾病分期、既往治疗线数、移植前疗效、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构成比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② BeEAM/C组和GBM/C组患者回输的单核细胞(MNC)中位数(4.80×10 8/kg比5.23×10 8/kg)、CD34 +细胞中位数(2.09×10 6/kg比1.85×10 6/kg)、中性粒细胞植入中位时间(13 d比12 d)、血小板植入中位时间(15 d比15 d)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U=379.00、 P=0.294, U=394.50、 P=0.412, U=388.00、 P=0.353, U=-439.50、 P=0.876)。③截至2023年4月30日,对BeEAM/C组患者中位随访时间为12.5个月(10.3,16.0个月),随访期间4例患者疾病进展(PD),1例死亡;对GBM/C组的中位随访时间为31.5个月(20.8,35.0个月),随访期间8例患者PD,2例死亡。BeEAM/C组和GBM/C组患者的1年PFS率分别为84.3%和90.0%,1年OS率分别为96.6%和93.2%,2组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χ2=0.29、 P=0.589, χ2=0.20、 P=0.656)。④ BeEAM/C组和GBM/C组患者的Ⅳ级中性粒细胞减少及血小板减少发生率均为100.0%(30/30);2组患者Ⅲ~Ⅳ级贫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6.7%(17/30)比63.3%(19/30), χ2=0.28, P=0.598]。GBM/C组患者黏膜炎、胃肠道不良反应发生率,均高于BeEAM/C组,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73.3%(22/30)比46.6%(14/30), χ2=4.44, P=0.035;93.4%(28/30)比70.0%(21/30), χ2=5.46, P=0.020]。 结论:对于接受auto-HSCT的PTCL患者,采取BeEAM/C预处理方案与GBM/C预处理方案的短期预后疗效相当,但前者所致黏膜炎及胃肠道不良反应风险下降,安全性相对更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变异型毛细胞白血病一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变异型毛细胞白血病(HCL-V)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人民医院收治的1例HCL-V患者的诊治过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为72岁男性,伴有脾大和皮肤肿块,血常规提示白细胞计数偏高、重度贫血和血小板减低。外周血免疫分型:淋巴细胞约占有核细胞的96.5%,B淋巴细胞约占淋巴细胞的97.0%,表达HLA-DR、CD11c、CD19、CD20、CD22、CD103、FMC-7、sLambda和bcl-2,不表达CD5、CD10、CD25、CD38。行嘌呤类似物和利妥昔单抗化疗,病情好转。结论:HCL-V临床少见,诊断应结合临床特点、骨髓细胞形态、免疫表型、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分子生物学等检查,避免误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IgG 4相关性疾病的临床特征及淋巴细胞亚型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IgG 4相关性疾病(IgG 4-RD)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淋巴细胞亚型以及潜在的发病机制及免疫治疗靶点。 方法:横断面研究。回顾性收集2018年1月至2022年2月在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就诊的IgG 4-RD患者86例。分析患者的人口学资料、症状和体征、器官受累情况、实验室指标、淋巴细胞亚型、组织病理学表现及治疗情况。 结果:86例IgG 4-RD患者的平均发病年龄为36~87(62±11)岁,其中男性51例(59.3%),女性35例(40.7%),34.9%的患者有过敏史,随访时间为4.8(0.4,14.1)个月。最常见的症状体征为腹痛、颌下腺肿大、泪腺肿大(各占20.9%)。75.6%的患者受累器官超过1个,最常见的受累器官为胰腺(52.3%)、颌下腺(51.2%)和泪腺(34.9%)。18.8%(16/85)伴随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升高,30.0%(24/80)IgE升高,61.2%(52/85)补体C3减低,50.0%(42/84)补体C4减低,72.9%(62/85)IgG升高,58.3%(28/48)IgG 1 升高,89.5%(77/86)IgG 4升高。64.7%(55/85)存在自身抗体阳性,最常见的阳性自身抗体是抗核抗体(ANA)(63.5%)。25.7%(9/35)CD4 +T淋巴细胞比例升高,22.9%(8/35)CD4 +/CD8 +T淋巴细胞比值升高,90.0%(18/20)调节性T细胞(Treg)比例升高。50.0%(11/22)IL-2升高,33.3%(10/30)IL-6升高,16.7%(5/30)IL-10升高。79.2%(42/53)存在大量淋巴浆细胞浸润,67.9%(36/53)存在纤维化,35.8%(19/53)IgG 4阳性/IgG阳性浆细胞>40%,且每高倍镜视野IgG 4阳性浆细胞>10个,30.2%(16/53)淋巴滤泡增生或异位形成。应用2011年日本研究小组提出的标准对53例具有详尽病理资料的患者进行评价,24.5%(13/53)可确定诊断,3.8%(2/53)很可能诊断,67.9%(36/53)可能诊断,3.8%(2/53)不能诊断。治疗后6个月,EOS%、IgE、IgG、IgG 4显著下降,补体C3、C4显著升高(均 P<0.05),而且治疗后6个月的IgG 4水平与基线时的C4呈负相关,与IgE、IgG 4/IgG呈正相关。 结论:IgG 4-RD是一组男性多发,多器官受累,伴随嗜酸性粒细胞、IgE、IgG、IgG 1、IgG 4升高,补体降低的免疫性疾病。外周血CD4 +T淋巴细胞、Treg比例相对升高。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治疗有效,治疗后6个月的IgG 4水平与基线时的补体C4水平呈负相关,与IgE水平、IgG 4/IgG呈正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