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双着丝粒体半自动与人工分析估算生物剂量的比较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通过对双着丝粒体(dicentrics, dic)半自动和人工分析估算剂量的比较,探讨dic半自动分析估算剂量的优势和应对大规模核与辐射事故临床分类诊断的可行性。方法:60Co γ射线离体照射两名健康男性的外周血样品,照射剂量为0、0.5、1、2、3、4、5和6 Gy,吸收剂量率为0.27 Gy/min,常规培养、制片;用高通量染色体自动扫描系统采集染色体中期高倍图像,用DCScore软件自动分析dic,用Ikaros软件人工计数dic+环(r),拟合基于每细胞dic或dic+r数的剂量-效应曲线,并用本实验室参加全国生物剂量估算比对的12份考核样品(0.7~4.5 Gy)估算剂量进行验证。 结果:半自动和人工分析检测到的每细胞dic或dic+r数均随照射剂量的增加而升高,显示量效关系有差异( r=0.984、0.972、0.972, P<0.01);基于每细胞dic或dic+r数拟合的3条剂量曲线均具有较为理想的拟合度( R2=0.998、0.999、0.999, P<0.01)。验证结果显示,在验证样品的照射剂量>2 Gy时,人工确认前基于自动分析dic估算的剂量与实际照射剂量的相对偏差均<21%,dic经人工确认后估算的剂量均接近于实际照射剂量(相对偏差≤±10%),而人工分析估算的剂量除0.7 Gy剂量点相对偏差为-25.71%,其他剂量点亦接近于实际照射剂量,但半自动分析可将剂量估算效率提高6倍。 结论:dic半自动分析能明显提高生物剂量估算的水平和效率,可应对发生大规模核辐射事件医学应急响应临床分类诊断的需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局部晚期口腔鳞状细胞癌新辅助化免联合治疗的疗效预测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CD103 +CD8 +T 细胞在经新辅助化免联合治疗(NACI)的局部晚期口腔鳞状细胞癌(LA-OSCC)患者中的表达水平和临床意义。 方法:分析2020年6月至2022年12月于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接受NACI的LA-OSCC患者30例,其中响应者16例(响应组),非响应者14例(非响应组)。利用多重免疫荧光技术对患者活检肿瘤组织切片染色,明确CD103 +CD8 +T细胞密度与NACI疗效的相关性。采用Inform、HALO软件统计肿瘤组织内CD103 +CD8 +T细胞的表达丰度,通过皮尔逊相关系数分析CD103 +CD8 +T细胞与4种肿瘤炎症标志物的相关性,包括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嗜中性白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dNLR)、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及系统免疫炎症指数(SII)。应用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代表PD-L1表达水平的联合阳性评分(CPS)、CD103 +CD8 +T细胞丰度以及肿瘤炎症标志物NLR、dNLR、PLR、SII对患者NACI疗效的影响。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和决策曲线分析这些指标作为NACI疗效预测靶点的有效性。使用SPSS 22.0和GraphPad Prism 9.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及绘图。以双侧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NACI响应组的CD103 +CD8 +T细胞密度[118.30(41.92,197.80)个/mm 2]显著高于非响应组[21.63(4.91,71.92)个/mm 2]( U=52.00, P=0.012)。ROC曲线分析显示,CD103 +CD8 +T细胞的预测效能[0.861(95% CI:0.585~0.950, P=0.013)]显著大于CPS的预测效能[0.734(95% CI:0.552~0.917, P=0.029)]( P=0.037)。CD103 +CD8 +T 细胞丰度与NLR、dNLR、PLR、SII均呈负相关( P<0.05)。NLR、dNLR、PLR、SII预测疗效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81、0.674、0.679及0.750。单独使用CD103 +CD8 +T 细胞预测疗效的AUC为0.861,CD103 +CD8 +T 细胞与NLR联合预测疗效的AUC为0.896( P=0.025,95% CI:0.454~0.938)。 结论:本研究发现LA-OSCC中,CD103 +CD8 +T细胞表达水平与患者NACI治疗响应程度呈正相关,而联合NLR可以对NACI疗效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磁响应利多卡因微球的制备及其用于兔坐骨神经阻滞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拟制备磁响应利多卡因微球并评价其用于兔坐骨神经阻滞的效果。方法:通过W 1/O/W 2复乳法制备磁响应利多卡因微球,观察其体外表征,通过磁强计测量微球磁响应参数,并绘制磁滞回线。计算包封率、载药率,绘制体外释放曲线。选取健康家兔15只,雌雄各半,5~6月龄,体重3.0~3.5 kg。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 n=5):磁响应利多卡因微球组(PL组)、生理盐水对照组(C组)和利多卡因组(L组),分别将磁响应利多卡因微球缓释剂2 ml、生理盐水2 ml、2%利多卡因2 ml通过导管注入家兔坐骨神经周围。并于注药后60 h撤除磁铁。于注药前(T 0)、注药后30 min(T 1)、2 h(T 2)、8 h(T 3)、16 h(T 4)、24 h(T 5)、48 h(T 6)、60 h(T 7)、62 h(T 8)和64 h(T 9)时测定双侧坐骨神经干复合动作电位和传导速度,采用趾张反射评分和改良Tarlov评分评定阻滞效果。 结果:磁响应利多卡因微球粉末为棕色,扫描电镜下观察成单分散、规整的球形,直径为(9±3)μm。在无外加磁场的情况时,磁滞回线经过原点,且无磁滞现象产生。包封率为46.18%,载药量为6.02%,60 h体外释放率达到97%。与C组比较,PL组T 1~T 8时坐骨神经动作电位和传导速度、趾张反射评分和改良Tarlov评分降低( P<0.05);与L组比较,PL组T 1时坐骨神经动作电位和传导速度升高,T 2~T 8时动作电位降低,T 3~T 8时传导速度降低,趾张反射评分T 1时升高,T 3~T 8时降低,改良Tarlov评分T 1、T 2时升高,T 3~T 8时降低( P<0.05)。 结论:本研究成功制备磁响应利多卡因微球,具有良好的磁响应性和缓释性,可显著延长兔坐骨神经阻滞时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基于M1/M2型巨噬细胞浸润相关特征基因构建乳腺癌预后风险预测模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基于M1/M2型巨噬细胞浸润特征基因构建乳腺癌预后风险预测模型,识别新的乳腺癌预后标志物,以促进乳腺癌精准治疗策略的发展.方法:利用癌症基因图谱(TCGA)数据库中的乳腺癌RNA-seq数据和临床信息,结合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WGCNA)、CIBERSORT、xCell、QUANTISEQ和单因素Cox回归筛选与乳腺癌预后相关的M1/M2 型巨噬细胞特征基因.通过LASSO-Cox回归建立预后风险模型,使用ROC曲线、Kaplan-Meier生存曲线和列线图评估模型.同时,使用ESTIMATE算法和TIDE评分分析肿瘤微环境和免疫治疗响应性.结果:识别了91个与乳腺癌预后密切相关的特征基因.基于这些基因,构建了含39个关键基因的预后风险模型,同时计算了风险评分.该模型准确预测了乳腺癌患者1年、3年和5年生存预后,风险评分被证实为预后的独立预测因子.对患者进行风险分层,高风险组生存期显著短于低风险组(P<0.001).列线图验证了风险评分的临床价值.低风险组患者相对于高风险组表现出更高的免疫分数和ESTIMATE分数,以及较低的肿瘤纯度和TIDE评分,这暗示他们可能更能从免疫治疗中获益.结论:本研究基于M1/M2型巨噬细胞浸润相关特征基因成功构建了乳腺癌预后风险预测模型.该模型不仅能够对乳腺癌患者预后进行有效的评估和精准预测,还能为免疫治疗的临床决策提供参考依据,有助于乳腺癌个体化精准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三种地宝兰属植物叶片解剖结构及光合特性的比较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4/27
为探讨地宝兰属植物的叶片解剖结构及光合特性,该研究对狭域濒危种贵州地宝兰(Geodorum eulophioides)及广布种地宝兰(G.densiflorum)、大花地宝兰(G.attenuatum)的叶片解剖结构、光合日变化、光响应曲线、CO2响应曲线、叶绿素含量等指标进行测定.结果表明:(1)3种地宝兰属植物的叶肉细胞没有海绵组织和栅栏组织分化,气孔仅分布于下表皮;与地宝兰和贵州地宝兰相比,大花地宝兰具有更大的叶片厚度和较小的气孔密度,表现出更适应弱光环境的结构特征.(2)3种地宝兰属植物的净光合速率(Pn)日变化均呈"双峰型"曲线,其光合"午休"主要由非气孔限制引起;Pn和水分利用效率(WUE)日均值大小均表现为大花地宝兰>地宝兰>贵州地宝兰,表明贵州地宝兰积累光合产物的能力更弱,对干旱环境的适应能力可能更差.(3)3种地宝兰属植物均为阴生植物,地宝兰的光补偿点(LCP)最小、光饱和点(LSP)最大,对光强适应范围较宽;大花地宝兰具有较高的最大净光合速率(Pmax)和表观量子效率(AQY),其光合能力较强;贵州地宝兰的Pmax和潜在最大净光合速率(Amax)最小,其光合能力和对CO2的利用能力更弱.(4)地宝兰和大花地宝兰的叶绿素a(Chl a)、叶绿素b(Chl b)和总叶绿素(Chl)含量均显著(P<0.05)高于贵州地宝兰.(5)3种地宝兰属植物的叶片厚度、叶肉厚度、叶绿素含量与Pmax间存在显著(P<0.05)相关性.综上认为,与地宝兰和大花地宝兰相比,贵州地宝兰的光合能力和适应性较差,这可能与其濒危有很大关系;适当遮阴和增加CO2浓度有利于3种地宝兰属植物的光合作用.该研究结果为贵州地宝兰濒危原因的分析及3种地宝兰属植物种质资源保育提供了参考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围栏封育对黄河源区斑块化退化高寒草甸碳交换及其组分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2/3
为明确围栏封育对斑块化退化高寒草甸净生态系统碳交换(NEE)不同组分的影响,本研究选取青藏高原黄河源区斑块化退化高寒草甸进行围封试验,设置4个围封年限(1、2、5、11 a)和1个正常放牧对照,研究NEE及组分对不同围封年限的响应.结果表明,围封5 a退化高寒草甸总初级生产力(GPP)和生态系统呼吸(ER)显著大于正常放牧、围封1 a、2 a和11 a,围封2 a和5 a退化高寒草甸NEE显著小于正常放牧、围封l a和11 a样地(P<0.01),其他NEE组分对不同围封年限的响应情况不一致.植被自养呼吸(Ra)、根系呼吸(Rr)和土壤异养呼吸(Rh)占ER的比例在不同围封年限间差异显著(P<0.01).此外,土壤温度与NEE呈二次曲线的关系,与ER以及除Rh以外的其他呼吸组分呈指数关系,土壤含水量与NEE、GPP、ER、土壤呼吸(Rs)、Ra、Rr呈线性关系(P<0.05).全氮、全磷、生物量和NEE及组分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说明围封5 a能显著提高退化草地的土壤养分和固碳功能,并能维持草地生产力,无需进行长期围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
秸秆覆盖与施磷对西南冬小麦叶肉导度和CO2同化效率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1/20
为探究西南麦区冬小麦旗叶叶肉导度(gm)与CO2同化对土壤速效磷缺乏的响应.试验于2020-2022年在四川仁寿试验站进行秸秆覆盖和磷素水平的二因素裂区试验,以秸秆覆盖(SM)和不覆盖(NSM)为主区;三个磷水平0(P0)kg/hm2、75(P75)kg/hm2和120(P120)kg/hm2为裂区,分析小麦旗叶光响应曲线、叶肉导度和CO2同化对旗叶磷素水平的响应.结果表明:与NSM相比,SM下旗叶比叶重(LMA)、单位面积磷含量(PA)、单位质量磷含量(PM)和净光合速率(P)分别提高4.1%、16.9%、12.2%和6.9%,且随着施磷量的增加,旗叶的LMA、PA、PM和Pn呈增加趋势.秸秆覆盖与施磷显著提高旗叶最大净光合速率(Pmax)和表观量子效率(AQY),增加旗叶的光合潜能.施磷显著提高旗叶光系统Ⅱ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Ⅱ),最大羧化效率(Vcmax)、核酮糖-1,5-二磷酸羧化酶(Rubisco)活力、胞间CO2浓度(Ci)、叶绿体CO2浓度(Cc)、气孔导度(gs)和gm,P75和P120较 P0 分别提高 16.8%—23.8%、27.9%—35.3%、30.9%—61.7%、1.4%—3.6%、4.8%—13.1%、9.0%—10.2%和 16.0%—16.9%,P75和P120无显著差异.秸秆覆盖与施磷降低旗叶的气孔限制(Ls)和叶肉限制(Lm),生化限制(Lb)是光合速率的主要限制因子.综上所述,秸秆覆盖配施75kg/hm2磷肥可提高西南冬小麦旗叶磷素含量、光系统Ⅱ实际光化学效率、叶肉导度和CO2同化效率,降低气孔限制和叶肉限制,从而提高旗叶净光合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20
-
石英玻璃用于放射治疗剂量测量可行性的初步实验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10/21
目的 通过对人工合成石英玻璃热释光特性的实验研究,探索石英玻璃用于放射治疗剂量测量的可行性.方法 分析石英玻璃在不同退火条件下的发光曲线,研究石英玻璃的热释光特征,并优化测量参数.利用国家次标准剂量学实验室(SSDL)中的Co-60参考辐射场,按照放射治疗剂量水平,对不同退火条件下的石英玻璃样品进行照射,分别照射0.5、1.0、2.0、4.0、6.0、8.0和10.0 Gy.依据石英玻璃吸收剂量与相对热释光信号强度的对应关系,研究石英玻璃剂量响应的线性和分散性,并分析其用于放射治疗剂量测量的可行性.结果 退火条件为430℃下、10 min的石英玻璃的剂量响应线性相关系数为0.9984,在吸收剂量为2 Gy时的剂量响应分散性为0.97%;退火条件为600℃下、l h的石英玻璃的剂量响应线性相关系数为0.9911,在吸收剂量为2 Gy时的剂量响应分散性为1.4%.结论 初步研究结果显示,退火条件为430℃ 下、10 min的石英玻璃具有用于放射治疗剂量测量的可能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21
-
三江并流核心区亚高山森林非生长季净生态系统CO2交换量及其影响因素
编辑人员丨2023/9/16
采用开路式涡度相关系统,针对三江并流核心区西藏红拉山滇金丝猴国家自然保护区,通过测量和分析非生长季亚高山常绿针叶林净生态系统碳交换量(NEE),探讨了亚高山森林非生长季CO2通量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子.保护区常绿针叶林NEE值在非生长季具有明显"U"型变化曲线,白天表现为碳吸收,夜间表现为碳释放,日间CO2吸收高峰介于12:00到15:00之间,平均每天碳汇时间在10h左右.非生长季各月NEE大小依次为:4月>3月>2月>11月>1月>12月.研究期内气温(T)、相对湿度(RH)、饱和水汽压差(VPD)和光合有效辐射(PAR)等气象因子对净生态系统CO2交换量影响显著.此外,森林碳吸收对温度响应敏感,光合作用在整个非生长季较为明显.各影响因子中光合有效辐射对碳交换影响最大;夜间NEE与5cm土壤温度呈极显著相关性(P<0.01)且NEE随着土壤温度升高而增大;整个非生长季NEE、生态系统呼吸量(Re)和总生态系统CO2交换量(GEE)分别为-596.759g CO2/m2、582.849g CO2/m2和-1179.608g CO2/m2.该亚高山常绿针叶林生态系统与青藏高原其他生态系统类型相比具有明显的碳汇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16
-
黄渤海湿地芦苇光合特征对增温的响应
编辑人员丨2023/8/19
滨海湿地是高效的蓝碳碳汇系统,但气候变暖正在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滨海湿地植物的光合作用特征,从而影响湿地的碳汇功能.本研究在少雨的黄河三角洲(东营)和多雨的江苏盐城两地芦苇湿地建设增温观测站,采用Li-6800光合测量系统研究在东营和盐城两地芦苇的光合特征对模拟增温的响应机制,并对比了东营6月与8月两个生长季的差异.结果表明:与8月相比,6月芦苇光合作用能力更强,增温在2个生长季均提高了芦苇的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和胞间CO2浓度(Ci),但在8月Pn的正响应波动较小;与东营相比,盐城湿地的芦苇具有更高的Pn和水分利用率(WUE),且盐城湿地芦苇的最大净光合速率(Pn max)、光饱和点(LSP)、表观量子效率(AQY)和暗呼吸速率(Rd)对增温的正响应更为显著,其AQY、LSP和Pn max在增温样地分别提高了16.7%、53.6%和30.3%,表明在多雨湿润的条件下,增温可以提高植物的弱光利用效率、对强光的适应能力和光合作用潜力.本研究对于在气候变暖背景下准确量化滨海湿地在区域、季节尺度上的碳汇过程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