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镜下全内连续锁边缝合技术治疗急性跟腱断裂的早期效果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使用半自动可弯曲缝合钳的镜下全内连续锁边缝合技术治疗急性跟腱断裂的早期效果。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回顾性分析2020年4月至2022年3月于中部战区总医院骨科采用镜下全内连续锁边缝合技术治疗的48例急性跟腱断裂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44例,女性4例,年龄(34.8±7.4)岁(范围:24~50岁);体重指数(21.2±2.4)kg/m 2(范围:18~26 kg/m 2);左侧29例(60.4%),右侧19例(39.6%)。在内镜监视下,使用预装高强度缝线的半自动可弯曲缝合钳对跟腱近端进行连续锁边缝合,经腱周膜下空间将缝线尾端引导至跟腱止点小切口处,然后用直径4.5 mm外排锚钉固定。记录手术时间及相关并发症情况,随访时行MRI检查观察跟腱重塑情况,使用跟腱断裂总评分(ATRS)、跟腱静息角和单足提踵高度评估临床效果。采用配对样本 t检验比较伤侧与健侧跟腱静息角和单足提踵高度的差异。 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4.1±3.5)个月(范围:18~32个月)。术后 12个月MRI检查结果显示跟腱断端重塑良好,信号均匀。末次随访时ATRS[ M(IQR)]为95.0(4.7)分。伤侧与健侧的跟腱静息角[(17.1±2.4)°比(17.4±2.6)°, t=1.92, P=0.062]和单足提踵高度[(14.2±1.7)cm比(14.4±1.5)cm, t=1.71, P=0.094]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所有患者未观察到腓肠神经损伤、感染、深静脉血栓形成及跟腱再断裂。1例患者因二次受伤导致锚钉轻微切出,术后5个月移除锚钉。46例患者术后6个月恢复体育活动。 结论:镜下全内连续锁边缝合技术修复急性跟腱断裂,可获得跟腱断端的稳定连接,手术并发症风险低,早期效果满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全自动三维超声右心室定量软件评估心脏移植术后右心室功能的价值:与心脏磁共振比较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以心脏磁共振(cardiac magnetic resonance,CMR)为金标准,探讨加入人工智能技术的全自动三维超声右心室定量软件(3D Auto RV)评估心脏移植(heart transplantation,HT)术后右心室容积和右心室射血分数(righ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RVEF)的可行性、准确性及可重复性。方法:前瞻性纳入2018年10月至2019年6月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行超声心动图复查,并且同意于超声心动图复查后24 h内行CMR检查的HT术后患者46例。分别应用CMR技术、3D Auto RV和常规半自动三维超声右心室量化软件(Tomtec 4D RV function 2.0)获取右心室舒张末期容积(RVEDV)、右心室收缩末期容积(RVESV)、右心室每搏量(RVSV)及RVEF。分别将3D Auto RV、常规半自动Tomtec的测量结果与CMR的测量结果进行比较,比较方法采用配对样本 t检验、Pearson相关分析和一致性检验。 结果:3D Auto RV的可分析率为87%,该软件实现了在27例(59%)患者进行全自动分析,整个分析过程无需调节,分析时间仅需要(12±1)s;另外19例(41%)患者的分析结果需要手动调节,平均分析时间在2 min内,短于常规半自动Tomtec量化软件分析时间[(108±15)s对(160±34)s, P<0.001]。对于右心室容积:3D Auto RV和常规半自动Tomtec分析的RVEDV、RVESV和RVSV,均与CMR分析的相应测量值具有较高的相关性( r=0.77~0.84,均 P<0.001)。与CMR测量值比较,3D Auto RV和常规半自动Tomtec技术均低估HT术后患者的RVEDV、RVESV和RVSV,但是3D Auto RV较常规半自动Tomtec的负性偏倚值更小。对于RVEF:3D Auto RV获得的RVEF与CMR获得的RVEF具有很高的相关性与一致性( r=0.84, P<0.001;偏倚值=-1.1%,一致性界限=-8.1%~6.0%)。另外,3D Auto RV手动调节获取的右心室容积和RVEF与CMR相应测量值的相关性( r=0.63~0.72,均 P<0.001)低于全自动分析获取的右心室容积和RVEF与CMR相应测量值的相关性( r=0.76~0.82,均 P<0.001)。重复性分析显示3D Auto RV获取的RVEDV、RVESV、RVSV和RVEF均具有很好的重复性。 结论:3D Auto RV轻度低估HT术后右心室容积,但是其低估程度低于常规半自动TomTec。3D Auto RV可以准确量化HT术后RVEF,分析过程快速,且分析结果可重复性好,有望实现在HT术后患者随访中的常规临床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双着丝粒体半自动与人工分析估算生物剂量的比较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通过对双着丝粒体(dicentrics, dic)半自动和人工分析估算剂量的比较,探讨dic半自动分析估算剂量的优势和应对大规模核与辐射事故临床分类诊断的可行性。方法:60Co γ射线离体照射两名健康男性的外周血样品,照射剂量为0、0.5、1、2、3、4、5和6 Gy,吸收剂量率为0.27 Gy/min,常规培养、制片;用高通量染色体自动扫描系统采集染色体中期高倍图像,用DCScore软件自动分析dic,用Ikaros软件人工计数dic+环(r),拟合基于每细胞dic或dic+r数的剂量-效应曲线,并用本实验室参加全国生物剂量估算比对的12份考核样品(0.7~4.5 Gy)估算剂量进行验证。 结果:半自动和人工分析检测到的每细胞dic或dic+r数均随照射剂量的增加而升高,显示量效关系有差异( r=0.984、0.972、0.972, P<0.01);基于每细胞dic或dic+r数拟合的3条剂量曲线均具有较为理想的拟合度( R2=0.998、0.999、0.999, P<0.01)。验证结果显示,在验证样品的照射剂量>2 Gy时,人工确认前基于自动分析dic估算的剂量与实际照射剂量的相对偏差均<21%,dic经人工确认后估算的剂量均接近于实际照射剂量(相对偏差≤±10%),而人工分析估算的剂量除0.7 Gy剂量点相对偏差为-25.71%,其他剂量点亦接近于实际照射剂量,但半自动分析可将剂量估算效率提高6倍。 结论:dic半自动分析能明显提高生物剂量估算的水平和效率,可应对发生大规模核辐射事件医学应急响应临床分类诊断的需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基于超声图像的瘤内及瘤周影像组学特征构建乳腺癌新辅助化疗效果的列线图预测模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基于治疗前超声图像的乳腺癌原发灶瘤内及瘤周影像组学特征联合临床病理因素构建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对乳腺癌新辅助化疗(NAC)疗效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2018年9月至2023年6月于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接受NAC的乳腺癌患者166例,按照7∶3比例随机分为训练集和验证集,根据术后病理结果分为病理完全缓解组和非病理完全缓解组。使用3D Slicer软件手动勾画超声图像中的病灶作为瘤内区域,半自动分割外扩5 mm获得瘤周区域;使用Pyradiomics提取影像组学特征;采用最小冗余最大相关(mRMR)与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ASSO)回归筛选最优影像组学特征;通过随机森林算法分别构建瘤内、瘤周、瘤内+瘤周3种影像组学模型并获得影像组学评分。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从临床病理指标中筛选NAC效果的独立预测因素并构建临床模型。选择效能最高的影像组学评分和临床独立预测因素构建联合模型并绘制列线图。采用ROC曲线下面积(AUC)评估各模型的预测效能。结果:最终分别筛选出11、6、9个最优影像组学特征构建瘤内、瘤周、瘤内+瘤周影像组学模型,3种模型在训练集和验证集的AUC分别为0.820、0.754,0.778、0.701,0.852、0.804。将ER、HER-2、Ki-67作为独立预测因素构建临床模型,训练集和验证集的AUC分别为0.802、0.855。瘤内+瘤周影像组学评分联合ER、HER-2、Ki-67构建了列线图预测模型,训练集和验证集AUC分别提高至0.908、0.883。Delong检验显示,列线图模型AUC优于3种影像组学模型和临床模型(均 P<0.05),预测效能最佳。 结论:基于治疗前超声图像的乳腺癌原发灶瘤内+瘤周影像组学评分联合ER、HER-2、Ki-67临床病理因素构建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对乳腺癌NAC疗效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有望指导临床决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肾结石负荷的三种测量参数与输尿管软镜手术时间及效果的相关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肾结石负荷的3种测量参数(结石体积、结石最大径、结石面积)与输尿管软镜碎石术手术时间及效果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深圳市人民医院70例因单发肾结石行输尿管软镜碎石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男46例,女24例;年龄(47±12)岁。结石位于左侧28例,右侧42例;位于肾盂32例、下盏29例、中盏6例、上盏3例。70例均行输尿管软镜碎石术。记录手术时间。将术前CT图像导入ITK-SNAP 3.6.0软件半自动计算结石体积。采用术前CT平扫图像,在冠状面上选择结石最大截面,测量结石最大长径(D)和宽径(d),结石面积=0.25πDd。根据术后CT平扫结果将患者分为两组:残余结石最大径≤2 mm者为完全清除组,>2 mm者为部分清除组。分别对结石体积、结石最大径、结石面积与手术时间或效果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并进行简单线性回归分析,再通过前向逐步线性回归评估其他因素对手术时间的影响。结果:手术时间中位值63(50,84)min。完全清除组47例,结石体积633(248,1 087)mm 3,结石最大径15(10,19)mm,结石面积82(49,186)mm 2。部分清除组23例,结石体积696(408,1 418)mm 3,结石最大径15(12,20)mm,结石面积105(73,201)mm 2。两组结石体积、结石最大径、结石面积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石最大径>20 mm患者的完全清除率为55%(6/11),结石最大径≤20 mm患者的完全清除率为70%(41/59),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石体积与手术时间的相关系数最大,为0.58,结石最大径和结石面积与手术时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33和0.34。结石体积与手术时间的简单线性回归的决定系数最优,为0.36,结石最大径、结石面积与手术时间的决定系数分别为0.17和0.22。手术时间与结石体积进行单因素线性回归后计算出的AIC基线值为456.24,采用前向逐步回归法依次加上结石最大径、结石成分、结石位置等因素后,AIC值依次增加至458.19、458.69、463.03。 结论:结石体积、结石最大径和结石面积与输尿管软镜碎石术的结石清除率均无显著相关性,但结石体积是影响手术时间的最主要因素,是反映结石负荷的最佳参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一起介入治疗意外照射导致背部大面积放射性皮肤损伤患者的生物剂量估算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对疑似因介入治疗致背部大面积皮肤损伤的患者进行生物剂量估算与重建。方法:术后约7个月(2020年7月22日),采集患者外周血进行染色体畸变分析并用不同方法构建的剂量曲线估算剂量,用剂量估算的修正系数、Dolphin′s模型和 Qdr方法重建患者术后短期内的受照剂量。 结果:基于dic半自动与dic+r人工分析及4条剂量曲线估算患者的全身平均吸收剂量为0.68~0.95 Gy,泊松分布检验结果显示 u值均>1.96,患者受到局部不均匀照射,且半自动分析可明显提高剂量估算的效率。3种重建剂量方法修正后估算患者术后短期内的全身平均吸收剂量为1.80~2.86 Gy。估算的生物剂量与该患者存在放射损伤和临床诊断为局部放射性皮肤损伤Ⅳ度的结果基本一致。 结论:通过染色体畸变分析和生物剂量估算,确诊了1例因介入治疗致背部大面积放射性皮肤损伤的患者,非稳定性染色体畸变分析对局部不均匀照射受照者回顾性生物剂量的估算与重建有可行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基于酰胺质子转移加权成像评估亚急性脑梗死患者梗死核心及半暗带的酸碱代谢变化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酰胺质子转移加权(APTw)成像在评估亚急性期脑梗死梗死核心(IC)及缺血半暗带(IP)的酸碱度(pH)变化价值。方法:前瞻性分析2019年4至11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3例单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亚急性梗死患者(亚急性梗死组)的资料,另选15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所有受试者均接受常规MRI、DWI、动脉自选标记(3D-pCASL)及APTw检查。基于DWI图像、相对脑血流量(rCBF)及APTw图像确定亚急性梗死组IC及IP的范围,包括血流半暗带(CBF-DWI不匹配区,IP CBF)以及代谢半暗带(APTw-DWI不匹配区,IP APT),采用3D ROI半自动测量亚急性梗死组患者IC及IP CBF的APTw值及体积。亚急性梗死组梗死侧与对侧APTw值比较、对照组双侧APTw值比较、IC与IP CBF区APTw值比较采用配对样本 t检验或Wilcoxon符号秩检验,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IP CBF1.5体积、IP CBF2.5体积与IP APT体积的比较采用Friedman检验。 结果:亚急性梗死组IC区与梗死健侧、对照组间各APTw值间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亚急性梗死组IP CBF区与IC区APTw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与IP CBF1.5对侧相比(3.7±1.7、-1.84±1.48、5.57±2.75),IP CBF1.5的 APTwmax(3.07±1.41, t=-3.012, P=0.006)、APTw min[-1.30(-1.74,-0.57), Z=-2.099, P=0.036]、 APTwmax-min(4.51±2.58, t=-3.273, P=0.003)值减低;与IP CBF2.5对侧相比[-1.53(-2.80,-0.91),5.31±2.61],IP CBF2.5的APTwmin[(-1.08(-1.60,-0.49), Z=-2.616, P=0.009]、 APTwmax-min(4.41±2.72, t=-3.228, P=0.004)值减低。IP CBF1.5体积[107.51(50.08,138.61)mm 3]、IP APT体积[99.00(53.27,121.335)mm 3]、IP CBF2.5体积[89.91(51.53,139.87)mm 3]逐次降低(χ2=7.913, P=0.019),且IP CBF2.5体积明显小于IP CBF1.5体积( P=0.037)。 结论:亚急性脑梗死IC酸碱代谢变化不显著,而IP局部存在酸碱代谢失平衡,且代谢半暗带的范围与血流IP相吻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基于CT血管成像的斑块定量分析在冠状动脉血流动力学异常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基于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分析斑块定量指标在冠状动脉血流动力学异常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纳入2020年7—10月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行CCTA检查的冠状动脉单支或多支局限性狭窄患者104例(共检出病变血管200支)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其中男63例、女41例,年龄45~83岁。依据靶血管病变部位的CT血流储备分数(CT-FFR)值将200支血管分为两组:CT-FFR≤0.80为血流动力学异常组、CT-FFR>0.80为血流动力学正常组。用半自动斑块分析软件测量靶血管病变长度、管腔体积、斑块总体积、钙化体积、脂质体积、纤维体积、最小管腔面积(MLA)、狭窄程度(SG)、重构指数(RI)、偏心指数(EI)、周围脂肪密度(FAI)等斑块定量指标。采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冠状动脉血流动力学异常的影响因素,采用Pearson相关法分析法分析CT-FFR与斑块定量分析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基于以上统计分析,设计两种模型:模型一(使用SG判断心肌血流动力学异常)、模型二(SG+有统计学意义的斑块定量指标);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曲线)比较两种模型预测血流动力学异常的效能。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的病变长度、斑块总体积、钙化体积、MLA、S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Z=-2.613、-2.356、-2.435、-7.499、-5.516, P值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MLA是冠状动脉血流动力学异常的独立预测因子( OR=0.653, 95% CI 0.509~0.838, P<0.01);Pearson相关分析,病变长度、MLA、SG与CT-FFR呈相关关系( r=-0.41、0.49、-0.49, P值均<0.05)。模型一和模型二在判断血流动力学异常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30(95% CI 0.659~0.800)和0.804(95% CI 0.757~0.875),模型二显示出了更高的诊断效能(重分类改善指标为0.181, P<0.05)。 结论:基于CCTA的冠状动脉斑块定量分析表明,病变长度、MLA、SG是血流动力学异常的影响因素,MLA是血流动力学异常的独立预测因子,且SG联合病变长度、斑块总体积、钙化体积、MLA等斑块定量指标诊断血流动力学异常的准确性更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瘤内及瘤周动态增强MRI影像组学特征鉴别乳腺原位癌与浸润性癌的可行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基于乳腺癌瘤内及瘤周区域动态增强MRI影像组学特征构建的预测模型鉴别乳腺原位癌与浸润性癌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第一医院2013年1至12月经粗针穿刺活体组织检查或手术切除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诊为浸润性乳腺癌及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经手术切除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诊为乳腺原位癌的连续病例。所有患者均有术前完整乳腺MRI图像。共入组251例患者(251个病灶),均为女性,年龄23~82岁,中位年龄53岁,其中乳腺原位癌43例,乳腺浸润性癌208例。所有病例按照7∶3比例随机分为训练集(176例)与测试集(75例)。在训练集中结合动态增强(DCE)蒙片及早期强化图像,对乳腺肿瘤区域及瘤周区域进行半自动分割,然后提取、筛选影像组学特征并建立预测模型。测试集进行模型效能测试。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及曲线下面积(AUC)分析训练集及测试集中各模型的预测效能。结果:利用瘤内、瘤周、瘤内联合瘤周影像组学特征建立的预测模型效能均较好,在测试集中3个预测模型鉴别乳腺原位癌与浸润性癌的AUC分别为0.865、0.896、0.922,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灵敏度分别为77.4%、87.1%、83.9%,特异度分别为92.3%、84.6%、100%,准确度分别为80.0%、85.3%、86.7%。 结论:利用乳腺癌瘤内及瘤周动态增强MRI的影像组学特征鉴别乳腺原位癌与浸润癌具有潜在可行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双能CT动静脉期加权融合图像影像组学对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双能CT动静脉期加权融合图像影像组学对甲状腺乳头状癌(PTC)颈部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18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术前行双能CT评估、经手术病理证实的84例PTC患者(129枚非转移淋巴结和97枚转移淋巴结)的临床和影像资料。62例患者的156枚淋巴结(91枚非转移淋巴结和65枚转移淋巴结)为训练集,22例患者的70枚淋巴结(38枚非转移淋巴结和32枚转移淋巴结)作为独立验证集。用Syngo.via Frontier Radiomics软件在双能CT动静脉期加权融合图像上进行半自动淋巴结图像分割,每枚淋巴结提取动脉期和静脉期各1 226个组学特征。用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ASSO)回归的方法进行组学特征选择和影像组学标签建立。利用logistic回归建立基于淋巴结CT图像特征(模型1)、组学特征(模型2)和两者联合(模型3)的诊断模型。将模型3用列线图直观表示,采用ROC曲线及曲线下面积(AUC)评估3个模型诊断效能,并使用Delong检验比较3个模型的诊断效能。结果:模型1由淋巴结形状、强化程度、强化方式、钙化和结外侵犯5个特征构成。LASSO回归共筛选出3个动脉期组学特征并建立了影像组学标签(模型2)。模型3由淋巴结的大小、形状、强化程度和影像组学标签构成。在训练集和验证集,模型3均具有最优的诊断效能(AUC为0.965、0.933),其次是模型2(AUC为0.947、0.910),且两者均显著优于模型1(AUC为0.850、0.846)(训练集: Z=4.066、3.758, P均<0.001;验证集: Z=2.871、1.998, P=0.017、0.042)。 结论:双能CT动静脉期加权融合图像影像组学能有效诊断PTC淋巴结转移,且联合常规CT图像特征可进一步提高诊断准确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