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年与中年男性血浆外泌体蛋白组学差异浅析
编辑人员丨2024/7/27
目的 外泌体作为细胞信使,在体液循环中运输各种生物活性分子.本研究初步对比青年和中年男性血浆外泌体的性状特征和内含蛋白质的差异,为探索血浆外泌体内对机体有影响的蛋白质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方法 收集青年(19.33岁±1.16岁)与中年(50.33岁±2.52岁)男性的外周血,通过差速超速离心法分离血浆外泌体,利用透射电镜、粒径分析仪和Western blot对其表征进行检测.液相质谱分析技术检测血浆外泌体蛋白,对比分析两个年龄层来源的血浆外泌体蛋白种类与功能差异.结果 青年男性血浆外泌体的平均直径和蛋白质浓度与中年男性的血浆外泌体相近,但外泌体的平均浓度略低于中年男性;青年男性血浆外泌体低表达CD9,而中年男性则呈现高表达.在两组人群的血浆外泌体中共鉴定到110个差异蛋白;相较于中年男性,青年男性血浆外泌体有36个蛋白表达上调,74个蛋白表达下调.GO功能分析显示差异蛋白的生物学过程差异主要集中在翻译延伸、细胞大分子生物合成和有机氮化合物生物合成;分子功能主要集中在翻译延伸因子、铜离子结合和核酸结合.KEGG通路分析显示差异蛋白主要富集在抗原处理、呈递和内吞作用等13条通路.在仅青年男性血浆外泌体表达的21个蛋白中,Drebrin-like protein(DBNL)同时具有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的相关功能.结论 尽管青年和中年男性血浆外泌体在形态、粒径和浓度上无明显差异,但其表面标志物和内含蛋白质却存在显著差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7
-
骨肉瘤中铜死亡相关亚型鉴定、预后模型构建以及免疫细胞浸润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3/2
目的:在铜死亡基因基础上分析骨肉瘤(OS)中铜死亡基因相关亚型鉴定、预后模型构建和免疫浸润的影响.方法:联合TARGET与GEO数据库对OS相关铜死亡基因进行生存分析及预后相关性分析.采用一致性聚类方法将OS分为铜死亡不同亚型.运用SSGSEA对铜死亡分型进行免疫细胞差异分析.设置P value=0.05和q value=0.05,对铜死亡分型的差异基因进行GO及KEGG富集分析.依据Lasso回归分析及交叉验证结果构建预后模型,并进行风险评估分析和运用ROC曲线评估模型预测准确性.结合临床性状构建列线图预测患者生存期,同时进行风险差异分析.对OS样本进行免疫细胞浸润和肿瘤微环境分析.运用R软件"pRRophetic"包对OS样本进行药物敏感性分析.结果:确定FDX1、GLS、DLAT和PDHB为OS预后的高风险基因.对OS样本进行铜死亡分型,可将OS分为两型:CRGclusterA与CRGclusterB,其中CRGclusterA与Th2细胞相关,CRGclusterB与Th1细胞相关.大部分OS铜死亡基因在CRGclusterA中呈高表达.免疫细胞浸润分析结果表明γδ T细胞、静息肥大细胞和静息树突状细胞与风险评分呈正相关,而CD8 T细胞与风险评分呈负相关.药物敏感性分析显示OS对Elesclomol与GW.441756更敏感.结论:本研究识别出CRGclusterA与CRGclusterB两种亚型.鉴定出4个预后高风险基因:FDX1、GLS、DLAT和PDHB,为OS预后评估和免疫治疗候选靶点提供了新见解.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2
-
细胞焦亡分型和APOD预测胃癌患者预后作用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11/18
目的:寻找胃癌(GC)患者的预后标志物,实现GC的早诊早治,为提高GC患者的生存率提供依据.方法:从癌症基因图谱(TCGA)数据库和GSE84437数据集下载407和433例GC患者的临床数据和转录组数据并合并,根据细胞焦亡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和ConsensusClusterPlus数据包对GC组织样本进行聚类分型,分为A分型(342例)和B分型(465例),将GC患者按照载脂蛋白D(APOD)水平分为低表达组和高表达组.采用survminer数据包比较不同分型患者预后的差异,采用ssGSEA算法比较不同分型患者免疫浸润的差异,采用Lasso回归和Cox回归构建GC患者预后风险模型,对模型基因进行临床性状过滤,采用公共数据库分析APOD在癌旁正常组织和GC组织中表达水平的差异,采用基因富集分析(GSEA)分析APOD的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信号通路富集情况,采用CIBERSORT 算法评估免疫细胞含量并分析其与APOD表达的相关性,采用在线网站分析APOD的药物敏感性.结果:2种细胞焦亡分型患者预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2);A分型患者中22种免疫细胞含量均高于B分型(P<0.01);不同年龄(P<0.01)、N分期(P=0.04)患者2种细胞焦亡分型百分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公共数据库分析,在GC患者肿瘤组织中APOD表达水平低于癌旁正常组织;生存分析,高表达组GC患者预后较低表达组差;临床相关性分析,不同T分期患者APOD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SEA分析,高表达组在细胞黏附通路、白细胞内皮迁移通路和缝隙连接通路富集;免疫浸润分析,高表达组中滤泡辅助T淋巴细胞、CD4+记忆激活T淋巴细胞、静息自然杀伤(NK)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含量少于低表达组;APOD与CXC趋化因子配体 12(CXCL12)(r=0.500,P<0.01)、转化生长因子 B1(TGFB1)(r=0.313,P<0.01)、CC趋化因子配体 19(CCL19)(r=0.518,P<0.01)和CX3C趋化因子受体1(CX3CR1)(r=0.444,P<0.01)呈正相关关系;药物敏感性分析,APOD与AZD-7762、KW-2449和TG-101348呈正相关关系(0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18
-
嫁接诱导植物镉富集性状的改变
编辑人员丨2023/8/6
以野生茄(Solanum torvum,托鲁巴姆)为砧木,茄(Solanum melongena)和番茄(So-lanum lycopersicum)为接穗植物,通过田间小区实验,研究了嫁接对重金属Cd在接穗植物地上部分积累的影响,同时探究了元素S对植物Cd积累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与自根植株相比,对照小区与2 mg·kg-1 Cd处理小区内,嫁接茄植株的茎、叶及果实Cd含量分别减少78.0%、86.3%、93.2%和89.1%、89.5%、92.3%;嫁接番茄植株的茎、叶及果实Cd含量分别减少20.6%、15.5%、10%和79.3%、48.3%、4.2%;同时,嫁接植株(茄、番茄)叶片中的总硫(TS)含量显著减少,其变化趋势与Cd积累变化趋势呈正相关关系.研究证明,特异性砧木可以改变嫁接植株重金属Cd富集性状,不同作物对同一砧木的响应存在种间差异,这种改变与嫁接植株S含量变化密切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禾谷类作物低镉积累育种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5
镉(Cd)是毒性最强和农田受污染最普遍的重金属之一.土壤镉污染严重影响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并可通过食物链富集,从而危害人体健康.选育和种植食用部位镉低积累的作物品种是经济有效利用镉污染土壤,保证农产品安全生产,有效降低镉进入食物链的一条经济、有效的途径.本文主要介绍了近年来国内外在禾谷类作物镉低积累相关数量性状位点(QTL)定位、基因挖掘及其在低镉积累育种中的应用的最新成果;概述了镉低积累作物品种的定义、特征与选育方法,为低镉积累分子育种与生产提供理论指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嫁接诱导大豆低镉富集性状及遗传稳定性
编辑人员丨2023/8/5
通过野外小区实验,从8个大豆品种中筛选出2个低镉富集品种作为砧木,2个高镉富集品种作为接穗植物,研究嫁接当代以及接穗子代镉富集性状的变化,探明嫁接诱导镉富集性状变异的机制及其遗传稳定性.结果表明:大豆的镉富集性状表现出显著的品种间差异,以低镉富集品种(铁丰29和东鲜1号)作砧木,可以使接穗大豆植株(青仁黑1号和中黄38)地上部分镉含量降低50%~70%;高通量测序和qRT-PCR分析显示,嫁接诱导了相关硫代谢基因的差异表达,与自根植株相比,嫁接植株的APX2、PAPRa、SAM1a和ATPs基因表达水平均显著下调,分别达72.53%、67.62%、42.37%和75.78%,APK4表达量则显著上调2.83倍;以阻控效果最好的青仁黑1号-东鲜1号为例,接穗子代遗传了接穗当代的低镉富集性状,对照亲本,子代籽粒镉含量的降低率仍有30%~50%.研究证明:嫁接可以通过调控含硫化合物的合成与代谢,影响作物地上部分的Cd富集性状,且这种性状可以在子代中稳定遗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籽粒镉低积累水稻地上部镉高积累遗传特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5
农田土壤镉(Cd)污染日益严重,导致稻米Cd含量超标事件频繁出现,使粮食安全问题备受关注.因此,合理利用Cd污染农田、降低水稻籽粒Cd含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籽粒Cd低积累水稻雅恢2816的地上部具有较强的Cd积累能力,研究旨在弄清其地上部Cd积累能力的遗传稳定性,进一步揭示控制该性状的遗传基础,为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育地上部Cd富集能力强、籽粒Cd安全的水稻提供途径.以水稻雅恢2816和3个不同品种水稻分别组配获得的F1为研究对象,分析地上部Cd积累相关性状的杂种优势.进一步以优势组合C268A/雅恢2816构建F2作图群体,对地上部Cd积累相关性状进行QTL定位分析.结果 表明:(1)F1地上部Cd积累相关性状杂种优势明显,遗传稳定性强.地上部Cd积累相关性状属数量性状,F2中/超亲分离现象明显.(2)在第4、6号染色体上共挖掘到1个控制水稻地上部生物量和3个控制地上部Cd积累量的QTL位点,分别为qSB-6、qSCdA-4、qSCdA-6-1和qSCdA-6-2,表型贡献率为10.6%--14.4%,且增效等位基因均来自雅恢2816.(3)地上部Cd积累量与地上部生物量、Cd含量,根、糙米的生物量、Cd积累量,根-地上部转移系数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地上部-籽粒转移系数呈极显著负相关,存在4个QTL集簇区Cl-4-1、Cl-6-1、Cl-6-2和Cl-6-3.(4)区间marker 04171-marker 04197控制着地上部生物量和Cd积累量,与控制糙米Cd含量的QTL不重叠.研究表明:籽粒Cd低积累水稻雅恢2816携带控制地上部Cd高积累的等位基因,可在世代间稳定遗传,QTL位点qSCdA-4、qSCdA-6-1、qSCdA-6-2是控制该性状的重要遗传基础,可为分子标记辅助选育地上部Cd高积累、籽粒Cd低积累水稻提供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