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视分子病理在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临床诊疗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dermatofibrosarcoma protuberans,DFSP)是一种发生于浅表的、具有局部侵袭性的纤维母细胞肿瘤,具有特征性COL1A1::PDGFB融合基因或其他相关融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耳廓原发性皮肤隆突性纤维肉瘤1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本文报道1例发生于老年男性耳廓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dermatofibrosarcoma protuberans,DFSP)。患者男性,78岁,因“发现左耳廓渐大无痛性肿物2年”就诊。术前活检病理诊断:间叶组织来源的恶性肿瘤,考虑为纤维肉瘤。在局部浸润麻醉下行左耳廓肿物完整切除手术。肿物大体观为圆锥形,切面呈灰白色,大小2.5 cm×2 cm×2 cm,包膜完整,临近软骨无粘连,边界清楚。术后病理诊断为DFSP。术后对耳廓外形满意第2天出院,未行放疗及化学治疗,出院至今复查未见肿物复发,预后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妊娠期迅速增大的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1例及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1周前
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DFSP)在临床上十分少见,其诊断不具有特异性,查阅国内外文献发现妊娠期患者目前报道仅有18例。该文报道了1例于2022年4月在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整形外科就诊的妊娠期DFSP患者,表现为2次妊娠期间肿物迅速增长且伴有疼痛,而妊娠结束后停止迅速增长。行局部扩大切除术(外扩3 cm)后,一期植皮修复。切除组织HE染色表现为单一的梭形细胞,排列成旋涡状,细胞核大、深染,部分细胞核有异型性,少见核分裂象。术后病理显示四周切缘及基底均阴性。免疫组织化学表现为CD34(++)、Ki-67(+,10%)、bcl-2(-)、s-100(-)、SMA(-)、CD163(-)、CD68(-),符合DFSP的诊断。DFSP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妊娠期患者作为特殊人群,治疗和诊断需特殊对待。该文通过复习国内外相关文献,对妊娠期DFSP患者的诊断、治疗及预后进行了探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即刻修复一例乳房隆突样皮肤纤维肉瘤术后巨大缺损
编辑人员丨1周前
隆突样皮肤纤维肉瘤是一种交界恶性或潜在低度恶性的纤维组织细胞肿瘤,常好发于躯干,乳房皮肤较为罕见。中南大学湘雅第二医院对1例乳房隆突性纤维肉瘤患者行广泛局部切除术,同期采用帯蒂胸背动脉穿支皮瓣对软组织缺损进行即刻修复,取得较好效果。通过详细回顾该病例的诊疗过程以及对相关文献进行系统地复习,作者对乳房隆突样纤维肉瘤的诊断和治疗经验加以总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儿童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1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dermatofibrosarcoma protuberans,DFSP)是一种发生于浅表部位的局部侵袭性的低级别肉瘤,复发率高,儿童罕见。本文报道1例少见的发生于手背部的儿童DFSP。患儿男,6岁。因发现右手背侧包块1年,进行性增大3个月入院,超声示右手背皮下可见一大小约2.7 cm×2.1 cm×0.7 cm的低回声区。术后镜下观察,真皮内见短梭形瘤细胞弥漫浸润性生长,核分裂象较多见,表达CD34和bcl-2。分子检测结果:荧光原位杂交检测示COL1A1-PDGFB融合基因伴基因拷贝数增多,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及基因测序结果示COL1A1第38号外显子和PDGFB第2号外显子融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Optical diagnosis of dermatofibrosarcoma protuberans differentiated from dermatofibroma using non-linear optical microscopy
编辑人员丨1周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Pilomatrixoma misdiagnosed as dermatofibrosarcoma protuberans
编辑人员丨1周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荧光原位杂交检测COL1A1-PDGFB隐匿性融合的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临床病理及遗传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COL1A1-PDGFB隐匿性融合的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cryptic COL1A1-PDGFB fusion dermatofibrosarcoma protuberans,CC-DFSP)的临床病理及分子遗传学特征。方法:收集四川大学华西医院2021年1至9月诊断的3例CC-DFSP,总结其临床病理特征,行二代测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及Sanger测序进一步验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3例患者2例女性、1例男性,年龄分别为29、44和32岁,发病部位分别为腹壁、阴阜和肩胛。3例CC-DFSP具典型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dermatofibrosarcoma protuberans,DFSP)形态,肿瘤边界不清,浸润真皮或皮下脂肪组织,肿瘤细胞呈梭形、短梭形,并排列呈席纹状结构。3例肿瘤细胞CD34弥漫阳性,S-100蛋白、平滑肌肌动蛋白、Myogenin阴性,H3K27me3无缺失,Ki-67阳性指数10%~15%。FISH均未检出PDGFB重排及COL1A1-PDGFB融合,但检出COL1A1重排。例1经二代测序、RT-PCR及Sanger测序显示COL1A1第31号外显子-PDGFB第2号外显子融合及COL1A1扩增。3例患者均行扩大手术切除,例3手术切除后2年复发,余无复发及转移。结论:FISH检测PDGFB重排及COL1A1-PDGFB融合已广泛应用于临床病理工作中。若遇到病理形态高度怀疑为DFSP而常规FISH检测阴性的病例时,建议加做其他分子检测如二代测序或至少行FISH检测COL1A1基因重排进一步分析,有助于发现隐匿性COL1A1-PDGFB融合甚至其他罕见融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具有黏液样变的高分化/去分化脂肪肉瘤34例临床病理及分子遗传学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具有黏液样变的高分化/去分化脂肪肉瘤临床病理及分子遗传学特征,并与具有相似形态的黏液纤维肉瘤相鉴别。方法:收集河南省人民医院及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2015年1月至2023年3月确诊黏液样变脂肪肉瘤29例、黏液纤维肉瘤5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相关指标情况,并复习文献。结果:34例患者中男性24例,女性10例,年龄41~73岁;发病部位包括腹膜后(17例)、腹腔(9例)、下肢(5例)、阴囊(1例)、上肢(1例)和腋下(1例)。高分化脂肪肉瘤以脂肪瘤样型多见(12例);去分化脂肪肉瘤的去分化成分包括低级别(13例)和高级别(2例)形态,呈低至高级别黏液纤维肉瘤样、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样、低级别纤维肉瘤结构。29例脂肪肉瘤均具有不同比例的黏液样形态,16例伴多少不等肿瘤性坏死。黏液样形态表现为黏液样脂肪肉瘤样,呈分叶状生长,特征性的纤细、分支状毛细血管网,类似于鸡爪样形态,富含黏液的间质和肺水肿样形态,肿瘤细胞呈梭形及卵圆形,伴多少不等多空泡状脂肪母细胞。FISH法检测MDM2基因显示成簇扩增(29/29),DDIT3分离探针均未发生断裂,但显示成簇扩增(24/29);黏液纤维肉瘤中1例存在DDIT3分离探针簇状扩增(1/5),无基因断裂,且MDM2基因无扩增。结论:具有黏液样变的高分化/去分化脂肪肉瘤以腹膜后和腹腔最为多见,大多呈DDIT3分离探针扩增,但该扩增现象并非脂肪肉瘤特异性表现。对于穿刺标本或极少数发生在四肢的肿瘤,当组织学具有黏液间质、黏液样脂肪肉瘤样形态时,应避免误诊为黏液样脂肪肉瘤或其他具有黏液样形态的非脂肪源性肿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显微修薄的股前外侧皮瓣在肢体肿瘤整形外科治疗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显微修薄优化的股前外侧皮瓣在肢体肿瘤切除后创面修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徐州仁慈医院显微修复重建外科收治的肢体肿瘤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均于手术规范切除肿瘤病灶后,采用显微修薄优化的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创面。术后门诊随访,术后1年参照美国肌肉骨骼肿瘤协会(MSTS)骨肿瘤保肢术后肢体功能量表评定患肢功能,满分为30分,评分越高表示功能越佳;采用效果满意度评分量表对肢体外观进行评价,总分5~10分为满意,0~4分为一般,-5 ~-1分为不满意。采用描述性方法进行统计分析,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 ± s表示。 结果:共纳入11例患者,男7例,女4例,年龄19~55岁,平均31.5岁。其中,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3例,侵袭性纤维瘤4例,黏液性纤维肉瘤1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2例,皮肤鳞状细胞癌1例。肿瘤病变范围5.5 cm × 8.0 cm~9.0 cm × 19.0 cm,术中切除肿瘤范围6.5 cm × 9.0 cm~10.0 cm × 20.0 cm,切取皮瓣面积7.5 cm × 11.0 cm~10.0 cm × 22.5 cm,皮瓣修薄前平均厚度2.2 cm(1.6~3.5 cm),修薄后平均厚度1.2 cm(0.9~1.7 cm)。术后1例皮瓣边缘出现1.5 cm × 2.0 cm浅表坏死,经换药后伤口延期愈合;1例术后48 h出现动脉危象,探查见吻合口远端有血栓形成,予重新吻合后血运恢复;其余皮瓣均成活良好,切口一期愈合。术后随访12~18个月,平均14.5个月,肿瘤无复发,患肢功能MSTS评分为(25.2±2.1)分,肢体外观效果满意度评分为(7.4±1.6)分,满意率为10/11。结论:在肢体肿瘤整形外科治疗中,应用显微修薄优化的股前外侧皮瓣修复肿瘤规范切除后创面,可恢复满意的肢体功能与外观,是较理想的手术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