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期目标导向镇静在急性脑损伤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早期目标导向镇静(EGDS)策略用于急性脑损伤患者的临床效果和可行性。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9年3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三医学中心重症监护病房(ICU)收治的110例急性脑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EGDS组和按需镇静组。EGDS组患者入组后立即持续静脉泵注右美托咪定镇静,以0.2 μg·kg -1·min -1为起始剂量,连续72 h;按需镇静组则静脉推注丙泊酚按需镇静。采用Richmond躁动-镇静评分(RASS)和脑电双频指数(BIS)持续监测镇静深度。所有患者均给予舒芬太尼维持镇痛,并依据病情需要给予甘露醇脱水降颅压、止血或抗血小板等综合常规治疗。观察两组患者镇静前及镇静24、48、72 h的生命体征、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BIS和动脉血气分析,以及机械通气时间、镇痛药物用量和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结果:① 110例患者中剔除脑出血再次手术、脑疝病情恶化、家属放弃治疗、中途退出试验患者后,最终有105例完成治疗,其中EGDS组56例,按需镇静组49例,两组性别、年龄、颅脑损伤类型、基线APACHEⅡ和GCS评分及机械通气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与镇静前比较,两组镇静后心率(HR)均显著下降直至72 h,以EGDS组降低更显著(次/min:70.49±7.53比79.83±9.48, P<0.05)。除HR外,按需镇静组APACHEⅡ和GCS评分于镇静72 h较镇静前明显改善,其余指标均无明显变化。与镇静前比较,EGDS组于镇静24 h起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 2)即明显升高,48 h起平均动脉压(MAP)明显降低、GCS评分和BIS明显升高,直至72 h,且各指标均较按需镇静组明显改善〔72 h PaCO 2 (mmHg,1 mmHg=0.133 kPa):40.30±5.98比31.57±8.20,72 h MAP(mmHg):85.01±8.26比89.54±9.41,72 h GCS评分(分):8.62±3.34比7.89±2.74,72 h BIS:60.87±24.79比56.68±33.43,均 P<0.05〕;EGDS组APACHEⅡ评分仅于镇静72 h明显低于镇静前,且与按需镇静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17.10±7.05比18.90±3.32, P>0.05);EGDS组氧合指数(PaO 2/FiO 2)仅在镇静24 h较按需镇静组显著升高(mmHg:261.05±118.45比226.45±96.54, P<0.05)。③与按需镇静组比较,EGDS组机械通气时间显著缩短(h:20.56±9.03比27.75±11.23, P<0.05),舒芬太尼总量显著减少(μg:79.16±26.76比102.46±35.48, P<0.05)。④与按需镇静组比较,EGDS组心动过缓发生率显著升高〔10.71%(6/56)比6.12%(3/49), P<0.05〕,心动过速发生率显著下降〔14.29%(8/56)比38.78%(19/49), P<0.05〕,而低血压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36%(3/56)比4.08%(2/49), P>0.05〕;按需镇静组意外拔管发生率为4.08%(2/49),而EGDS组无一例意外拔管事件发生。 结论:EGDS可提高急性脑损伤患者GCS评分和BIS,提示该镇静策略可能有助于改善急性脑损伤患者神经功能,且方法安全、可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EGDS策略对ICU机械通气患者镇静效果及认知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EGDS策略对ICU机械通气患者镇静效果及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3月至2019年6月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CU病房行机械通气的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患者在机械通气期间进行常规性护理干预,试验组患者在此基础上采取早期目标导向镇静策略(EGDS)进行镇静护理,对比两组患者镇静效果、认知功能,统计两组患者谵妄发生情况、机械通气时长和ICU住院时长。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镇静达标次数和认知功能评分组间差异均不显著。试验组患者干预后3 d内的镇静药物使用量均明显少于对照组,镇静达标次数均明显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试验组患者干预后1 d、2 d和3 d时的认知功能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试验组谵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试验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长和ICU住院时长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应用EGDS策略对ICU机械通气患者进行镇静护理,可有效提高镇静效果,改善患者认知功能,减少谵妄的发生,缩短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和ICU住院时长,该模式值得临床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早期目标导向镇静理念在颅脑外伤患者治疗与护理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颅脑损伤(TBI)是神经外科最常见的急症之一,患者病情变化迅速,进展急,导致患者颅内压增高,躁动不安,无法配合救治,加重脑出血,同时增加了非计划性拔管等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增加了护理风险[1].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重症监护室(ICU)患者镇痛镇静治疗与护理方面的研究报道逐年增多.目前,综合ICU的患者有了比较成熟的治疗和护理策略,如集束化镇痛镇静干预策略(ABCDE Bundle)等,但是镇痛镇静剂的使用会掩盖颅脑外伤患者的病情变化,干扰对患者的病情变化尤其是意识状态的评估.因此,大多数研究将颅脑外伤的患者排除在外[2-4].但是镇痛镇静对于颅脑外伤的患者而言,除了最基本的控制躁动外,更加重要的是降低脑氧耗,保护脑组织.但由于缺乏科学合理的系统化的镇痛镇静方案,颅脑损伤躁动的患者往往处于不合理的镇静状态,包括镇静不足和镇静过度,使病情加重[5].此外,有关调查表明,医护人员对镇痛镇静相关的循证指南、共识的依从性较差[6].但是浅镇静能够有效防止颅脑损伤患者镇静过度这一风险的发生.早期目标导向镇静(EGDS)是2013年提出的一种新的镇静理念,其基础药物为盐酸右美托咪定.要求以最小的镇静剂用量使患者尽早达到预设的镇静目标 (RASS评分-2~+1)[7].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早期目标导向镇静与标准镇静对重症机械通气患者预后及出科后心理状况的比较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通过对早期目标导向镇静(EGDS)策略与标准镇静(STDS)策略的比较,为以后临床工作中镇静策略的选择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选取我院ICU患者100例,随机分为早期目标导向镇静(EGDS)策略组与标准镇静(STDS)策略组,在入组后48 h评估患者镇静状态分布情况及浅镇静达成率,通过CAM-ICU量表评价患者谵妄发生情况,并统计患者28 d生存率、气管插管拔管率、物理约束率、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在出科前1d及出科后6个月通过SCL 90、SDS、SAS量表评价出科后患者心理状况.结果:①入组后48hEGDS组患者能更早达到浅镇静状态,48 h达到浅镇静的比例EGDS(80%),与STDS(53%)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EGDS组患者的气管插管拔管率、物理约束率、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均低于STDS组(P<0.05),但两组患者28 d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在出科1d,EGDS组患者在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敌对、恐怖、焦虑因子评分、SDS评分、SAS评分均低于STDS组(P<0.05),在出科后6个月,EGDS组患者在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因子评分、SDS评分、SAS评分低于STDS组(P<0.05).结论:早期目标导向镇静治疗能够使重症机械通气患者尽早达到浅镇静状态,减少住院期间患者谵妄发生率,降低物理约束率、气管插管拔管率,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及患者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并能改善患者出科后心理状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早期目标导向镇静策略在ICU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早期目标导向镇静策略(EGDS)在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CU)机械通气患者中应用的适用性.方法 采用前瞻性双盲研究,采取整群抽样法选择2015年9月至2017年9月锦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ICU收治的接受机械通气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分层随机化法将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在充分镇痛基础上进行镇静,试验组采取EGDS策略,首选右美托咪定开始以1μg.kg-1·h-1的速度持续静脉泵入,每4h进行1次Richmond躁动-镇静评分(RASS),RASS≥2分则加用丙泊酚和咪达唑仑,RASS≤-3分则右美托咪定每30 min减少0.2μg·kg-1.h-1,RASS评分-2~0分停止镇静.对照组采取常规镇静策略,首选丙泊酚,联合右美托咪定和咪达唑仑镇静,维持RASS评分在-2~-3分.比较两组患者镇静药物使用剂量、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以及谵妄、意外拔管、ICU死亡等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试验组入选66例,对照组入选71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基础疾病等基线资料均衡.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右美托咪定、丙泊酚、咪达唑仑的人均使用总剂量明显降低[右美托咪定(μg):154.45±27.86比378.85±39.76;丙泊酚(mg):4 490.03±479.88比7 349.76±814.31;咪达唑仑(mg):255.38±46.24比562.79±97.26;均P<0.01],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明显缩短[机械通气时间(d):7.7±3.3比1 1.7±3.6;ICU住院时间(d):10.2±3.9比19.2±4.1;总住院时间(d):29.9±4.6比50.4±9.1;均P<0.01].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试验组谵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log-rank x2=5.481,P<0.05);两组间意外拔管率、ICU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rank x2=0.078、0.999,均P>0.05).结论 EGDS策略可减少ICU机械通气患者镇静药物的使用剂量,缩短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和总住院时间,减少谵妄发生,对ICU机械通气患者有积极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早期目标导向型镇静联合RASS评分在重度创伤性颅脑损伤病人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讨早期目标导向型镇静(EGDS)策略联合RASS评分在重度创伤性颅脑损伤病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符合标准的74例重度创伤性颅脑损伤病人按随机数字法分为EGDS组和对照组.EGDS组中36例病人采用以盐酸右美托咪定注射液为主导的镇静药物实施EGDS策略;对照组中38例以咪达唑仑注射液为主导镇静药物实施常规镇静策略,镇静目标为维持RASS评分-2~1分,比较2组病人12 h内浅镇静的达标率和镇静治疗后第30 min及第1 h病人处于浅镇静状态的比例;比较2组镇静前、后平均动脉压、心率及呼吸频率变化.结果:持续镇静12 h,2组病人处于浅镇静、深镇静和烦躁的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镇静治疗30 min时EGDS组浅镇静病人占全部浅镇静的比例为54.55%,高于对照组的13.33%(P<0.05);在镇静治疗1 h时EGDS组浅镇静病人占全部浅镇静的比例为77.27%,高于对照组的33.33%(P<0.05).用药前,2组平均动脉压、心率和呼吸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后,2组病人呼吸频率和心率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对照组的平均动脉压明显低于EGDS组(P<0.05).2组用药后呼吸频率和心率均较用药前明显降低(P<0.01).结论:早期目标导向型镇静联合RASS评分相对安全、可行,较常规镇静策略能更有效使重度创伤性颅脑损伤病人达到早期浅镇静目标,舒适度高,安静配合,对生命体征干预少,安全有效,在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前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脑电双频指数的早期目标导向镇静在ICU重症患者镇静管理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将脑电双频指数(BIS)引入ICU重症患者镇静策略并替代Richmond躁动镇静评分(RASS),对比实行早期目标导向镇静(EGDS)和标准化镇静(STDS)的两组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住ICU时间以及90 d死亡率.方法 前瞻性对照研究住ICU机械通气≥48 h的重症患者(2016年4月至2017年5月20例、2017年6月至2018年4月32例),均分别随机分为EGDS组及STDS组;分析第一时间段两组患者的RASS与BIS的相关性,得出EGDS组患者达到RASS-2 ~1时的BIS为73.65±7.87,STDS组患者达到RASS-3 ~-1时的BIS为64.14±7.25;以上述BIS为导向分别运用于第二时间段内的两组患者镇静策略中,记录两组的机械通气时间、住ICU时间以及90 d死亡率.结果 两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64.12±137.96)h vs (155.33±64.86)h,P=0.08],EGDS组的住ICU时间长于STDS组(P<0.05),EGDS组的90 d死亡率高于STDS组(P<0.05).结论 BIS与RASS有较好的相关性,能用于住ICU患者的镇静评估;引入BIS的EGDS与STDS的比较,仍需大样本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早期目标导向型镇静的研究现状
编辑人员丨2023/8/6
重症医学科作为急危重症病人集中管理的病房,镇静镇痛治疗理念的转变符合时代的发展.从最开始的传统的深度镇静到程序化镇痛镇静策略,走向了浅镇静,再到现在的EGDS策略.目前以右美托咪定为主体的EGDS理念正在被大家所认同.当然,治疗理念的转变有无止境,个体化、规范化、安全化、合理化的精准镇静镇痛治疗策略是当代重症人应追求的.本文将从危重症患者镇静的必要性、传统镇静药物、新型镇静药物及镇痛镇静治疗理念的转变等方面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改良早期目标导向镇静策略对严重创伤患者预后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通过比较早期目标导向镇静(EGDS)策略、改良EGDS策略、标准镇静(STDS)策略对严重创伤患者预后的影响,为今后严重创伤患者镇静策略的选择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选取我院严重创伤患者120例,随机分为EGDS组、改良EGDS组、STDS组各40例,在入组后48 h及7d评估患者镇静情况,并统计住院期间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及相关预后指标,在患者出科前1d评估患者心理状态及认知功能.结果:①入组48h浅镇静比例:EGDS组(67%)及改良EGDS组(75%)均高于STDS组(40%)(P<0.05);②3组患者在非计划拔管率、气管切开率、VAP、病死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改良EGDS组谵妄发生率低于STDS组(P<0.05),改良EGDS组及EGDS组物理约束率均低于STDS组(P<0.05),而EGDS组的心动过缓发生率高于STDS组(P<0.05);③改良EGDS组及EGDS组7d内拔管率高于STDS组(P<0.05),在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住院总费用方面,改良EGDS组及EGDS组均低于STDS组(P<0.05),在镇静镇痛药物费用方面,改良EGDS低于EGDS组,低于STDS组(P<0.05);④出科前1d3组患者在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评分方面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焦虑、抑郁评分、认知功能评分方面,改良ECDS组及EGDS组均低于STDS组(P<0.05).结论:改良EGDS策略及EGDS策略均都能够使患者尽早达到浅镇静状态,减少患者住院期间不良事件发生,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及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并能改善患者出科后心理状况及认知功能,但对比于EGDS策略,改良EGDS策略是一种能更有效、更安全,更经济的策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早期目标导向型镇静策略对重症机械通气患者谵妄发生率及镇静效果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探讨早期目标导向型镇静策略(EGDS)对重症机械通气患者谵妄发生率及镇静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7月—2021年7月在重症医学科(ICU)住院治疗的2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00例.对照组采用标准化镇静策略,观察组采用EGDS策略.比较2组患者干预后的浅镇静率、谵妄发生率、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咪达唑仑人均总剂量.结果 观察组干预后浅镇静率为56.00%,高于对照组的37.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谵妄发生率依次为(7.68±3.31)h、(10.17±3.88)d、14.00%,短于或低于对照组的(11.72±3.63)h、(19.21±4.05)d、3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咪达唑仑人均总剂量为(2.55±1.46)mg,低于对照组的(8.27±2.05)m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GDS可以维持患者浅镇静状态,减少镇静药物使用剂量,降低谵妄发生率,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和住院时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