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乳腺纤维瘤病样化生性癌3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 探讨乳腺纤维瘤病样化生性癌(fibromatosis like metaplasia carcinoma,FLMC)的病理组织学特点、免疫组化表型,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收集2016年9月~2020年4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3例女性FLMC患者,对乳腺纤维瘤病样化生性癌进行病理组织学形态、免疫组化等特点进行观察分析.结果 3例患者均具有乳腺无痛、质硬肿物.组织形态学显示肿瘤细胞呈梭形,细胞密度不均,形态温和,轻-中度异形,梭形细胞弥漫或相互交错排列,间质纤维组织增生伴胶原化,肿瘤边缘区域可见呈指突状浸润周围乳腺实质及纤维脂肪组织.免疫组化梭形肿瘤细胞均表达上皮标记CK、CK5/6、34βE12、CAM5.2、CK8/18、CK7、CK14、P63、BCL2、Vimentin、SMA、β-catenin、CD10、Calponin"+",ER、PR、C-erBb2、CD34、E-cadherin、S-100、P120、GFAP"-".随访至今,均未见肿瘤复发及转移.结论 乳腺纤维瘤病样化生性癌是一类罕见的病变,形态学温和,易误诊,免疫组化对其鉴别诊断有帮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继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治疗效果及预后不良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究继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诱导治疗疗效及预后不良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广东省人民医院2010至2021年间确诊为继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对所有患者及分组患者进行疗效和预后的生存分析,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影响患者预后的不良因素.结果:纳入37例合并继发累及中枢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2年总生存率(OS)为46.01%,中位生存期为18.1个月;高剂量甲氨蝶呤治疗组与替莫唑胺治疗组的2年OS率分别为34.3%和61%,中位生存期分别为8.7和38.3个月,中位无进展生存期分别为8.1和47个月.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者生存期与年龄、性别、IPI、Ann Arbor分期有关.CD79B、KMT2D、CXCR4、ERBB2、TBL1XR1、BTG2、MYC、MYD88、PIM1基因突变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为8.2个月,低于总体水平.结论:高剂量甲氨蝶呤联合替莫唑胺的一线治疗可改善患者预后,且早期应用基因检测有利于评估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伴11q异常的Burkitt样淋巴瘤临床病理学及分子遗传学特征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伴11q异常的Burkitt样淋巴瘤(BLL-11q)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分子遗传学特征。方法:回顾性收集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病理科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诊断的2例BLL-11q,观察组织学形态、免疫表型及分子遗传学特征,分析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进行复习。结果:2例BLL-11q患者均为男性,发病年龄22岁和15岁,Ann Arbor分期ⅠA期和ⅣA期。镜下淋巴结结构被破坏,肿瘤细胞中等大小,弥漫浸润,“星空”现象易见。免疫组织化学染色CD20、CD10、bcl-6阳性,C-MYC少量弱阳性,bcl-2、MUM1、CD3、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TDT)阴性,Ki-67阳性指数>95%,EBER阴性。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MYC基因断裂阴性,同时特征性出现11号染色体长臂异常(11q23.3位点发生扩增,伴11q24.3位点发生缺失)。其中1例标本行二代测序法检测到包括TP53、GNA13、DDX3X、PCLO、CREBBP、ERBB4、ALK在内的7个相关基因变异。2例患者依据Burkitt淋巴瘤NCCN指南进行治疗方案的选择,治疗后均获得完全缓解,无病生存期分别为31个月和17个月。结论:对于MYC重排阴性的高级别Burkitt样淋巴瘤,需考虑到BLL-11q新的实体亚型。该疾病在组织形态、免疫表型及临床过程上与经典Burkitt淋巴瘤相似,但具有独特的分子遗传学特征,基因突变谱可能不同于Burkitt淋巴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靶向HER2的 177Lu标记亲和体核素药物的构建及其在荷瘤鼠中的评估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制备一种基于亲和体的靶向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的放射性核素治疗药物 177Lu-1,4,7,10-四氮杂环十二烷-1,4,7,10-四乙酸(DOTA)-HER2-BCH,初步评估其在HER2阳性肿瘤模型中的生物分布、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探讨其用于HER2阳性肿瘤治疗的可行性。 方法:采用盐酸-乙酸钠缓冲体系完成 177Lu标记。采用放射性高效液相色谱对标记产物进行质量控制并监测体外稳定性。在HER2阳性NCI-N87荷瘤鼠模型中进行生物分布实验,以及 177Lu-DOTA-HER2-BCH放射性核素治疗及曲妥珠单克隆抗体(简称单抗)治疗。对治疗后小鼠正常器官行组织学分析。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及Bonferroni法分析数据。 结果:成功获得放射性标记产率>80%、放化纯>98%、体外稳定性良好的 177Lu-DOTA-HER2-BCH。生物分布数据显示, 177Lu-DOTA-HER2-BCH靶向性好,肿瘤摄取高且滞留时间长,注射后4、24、48和96 h的肿瘤摄取值分别为(11.93±0.46)、(8.65±0.40)、(5.89±0.69)和(3.26±0.36)每克组织百分注射剂量率(%ID/g)。治疗实验示, 177Lu-DOTA-HER2-BCH治疗可明显抑制肿瘤生长,治疗开始后第3天,肿瘤体积明显小于对照组[平均值差值146.97 mm 3; F=4.02, P=0.016(Bonferroni法校正)],随后2组间肿瘤体积的差异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增大;在整个治疗过程中, 177Lu-DOTA-HER2-BCH治疗组与曲妥珠单抗治疗组间肿瘤体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F值:0.05~61.21,均 P>0.017(Bonferroni法校正)]。治疗结束后,小鼠各器官病理检测结果均未见异常。 结论:177Lu-DOTA-HER2-BCH放射性核素治疗在HER2阳性荷瘤鼠中表现出良好的抑制肿瘤生长的效果,有望成为HER2阳性肿瘤的可替代治疗方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基于网络药理学研究左金丸治疗胃食管反流病分子机制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分析左金丸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TCMSP检索左金丸的有效成分及蛋白靶点,在Uniprot数据库中将蛋白靶点名称转化为基因名,运用Cytoscape 3.7.1绘制左金丸有效成分-靶点-药物网络并进行拓扑参数分析,通过在线人类孟德尔遗传数据库(OMIM)、GeneCards、DRUGBANK数据库查找胃食管反流病靶点,找到药物与疾病的交集靶点,在STRING 11.0中对交集靶点进行蛋白相互作用(PPI)网络分析,运用Metascape数据库对交集靶点进行富集分析,运用Cytoscape 3.7.1绘制药物有效成分-靶点-通路网络,并进行网络拓扑参数分析。结果:左金丸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主要有效成分为槲皮素、吴茱萸次碱、R-四氢小檗碱、1-methyl-2-nonyl-4-quinolone、小檗碱等,主要作用靶点有PTGS2、NOS3、MAPK1、EGFR、TNF、IL6、ERBB2、VEGFA、EGF、IL1B等,通过调控炎症反应、癌症、细胞增殖与凋亡、细胞连接等途径发挥作用。结论:左金丸治疗胃食管反流病是一个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的复杂过程,可为今后相关作用机制研究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应用数据挖掘及深度学习技术探索皮肤鳞状细胞癌的治疗靶点及药物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使用计算机工具和公开数据库挖掘与皮肤鳞状细胞癌(cSCC)相关的基因和信号通路,并通过深度学习模型探索治疗cSCC的靶点及药物。方法:通过文本挖掘和GeneCodis找出与cSCC高度相关的基因;使用STRING和Cytoscape进行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分析;通过DGIdb数据库基于药物-基因相互作用分析,得到候选药物;利用药物-靶点相互作用深度学习模型DeepPurpose,采用深度学习算法,在药靶相关性的基础上进一步对药物-靶点亲和力进行预测,并给出与目标靶点亲和力较高的部分药物推荐。结果:通过文本挖掘识别出与cSCC相关的121个基因;基因富集分析中产生了与10个信号通路有关的11个基因和54个靶向药物。其中,主要通路包括"pathways in cancer"(癌症相关信号通路)、"MAPK signaling pathway"(MAPK信号通路)、"ErbB signaling pathway"(ErbB信号通路);主要基因包括TP53、MDM2、CCND1、CDKN2A、HRAS、EGFR、MYC、ERBB2、AKT1、STAT3和SRC。通过DeepPurpose得到34个最终药物,包括11个化疗药物、17个酪氨酸激酶抑制剂、4个PI3K/AKT/mTOR抑制剂、1个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抑制剂和维生素A酸。结论:使用计算机工具和深度学习模型有望成为一种新的探索靶向cSCC基因药物的有效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节律基因NPAS2在肺腺癌中的临床意义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究NPAS2基因在肺腺癌(LUAD)中的表达及其与相关临床参数的关联,分析其对患者总生存期(OS)的影响及在LUAD预后中的预测价值。方法:从癌症基因组图谱数据库(TCGA)中下载LUAD转录组测序及临床资料数据,分析LUAD肿瘤组织与正常肺组织中NPAS2的表达差异。收集LUAD患者肿瘤组织及正常肺组织应用蛋白免疫印迹法(WB)检测NPAS2蛋白表达,并分析TCGA数据库中NPAS2表达与LUAD患者肿瘤分期及OS的关联。通过基因集富集分析(GSEA)挖掘NPAS2潜在的致癌机制。结果:TCGA差异分析显示NPAS2 mRNA在LUAD肿瘤组织1.83(1.01,3.01)中的表达水平高于正常肺组织,0.74(0.49,1.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7.21, P<0.05);配对分析显示NPAS2 mRNA在LUAD组织1.82(1.37,3.08)中的表达也高于配对的正常肺组织0.76(0.51,1.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5.63, P<0.05)。WB结果显示,NPAS2蛋白在LUAD 0.62(0.40,1.36)中的表达水平高于正常肺组织0.14(0.08,0.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2.71, P<0.05)。在亚组分析中,与T1~2组相比,T3~4组中NPAS2 mRNA高表达的比例更高1.81(1.01,2.92)比2.10(1.29,3.71)( Z=2.12, P<0.05);在预后分析中,NPAS2高表达组患者的预后相对较差,与NPAS2 mRNA低表达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9.66, P<0.05),Kaplan-Meier plotter数据库显示NPAS2 mRNA高表达LUAD患者预后更差( HR=2.19, P<0.05),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表明更高的TNM分期( HR=2.12, P<0.05)及NPAS2 mRNA高表达( HR=1.21, P<0.05)预后更差,与NPAS2低表达患者相比,NPAS2高表达患者OS更短( P<0.05);GSEA基因富集结果显示NPAS2高表达时,肿瘤、小细胞肺癌、细胞外基质受体相互作用、凋亡、白细胞跨内皮迁移、ERBB等通路相关基因显著富集。 结论:NPAS2在LUAD中高表达,并与肿瘤局部浸润和OS相关,可以作为LUAD独立的预后预测因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ErbB-2信号通路在晚期前列腺癌进展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3天前
前列腺癌的发病率较高,是癌相关死亡的第二大病因,这可能与肿瘤快速进展到去势抵抗性阶段有关。ErbB家族成员被证明在这种致死性疾病的进展中起重要作用。本文重点总结了ErbB-2相关信号通路在晚期前列腺癌进展中的作用,包括配体激活调节、细胞前列腺酸磷酸化酶(cPAcP)、miR-331-3p、PlncRNA-1等对ErbB-2的抑制作用,p66Shc、胆固醇和脂筏、CXCR4、Src等对ErbB-2的增强作用,以及CD44与ErbB-2的联合作用,同时讨论了ErbB-2与晚期前列腺癌进展相关的下游信号通路,包括AKT、ERK1/2和STATs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散发孤独症谱系障碍核心家系神经-突触发育相关共有变异基因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散发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 ASD)核心家系患儿的疾病易感基因。方法:对60例散发ASD核心家系患儿及父母进行全外显子测序。选取总体样本10%以上患者共存的变异基因,应用Phenolyzer数据库进行基因-表型关联评分,进一步利用metascape数据库进行基因功能通路富集分析,重点关注与神经-突触发育相关的通路或过程基因,结合基因-表型得分筛选ASD易感基因。结果:共发现170个共有基因与ASD表型相关,其中高置信基因(high-confidence gene)1个: SHANK2(0.8146分);中置信基因(medium-confidence gene)4个: ERBB2(0.1322分)、 LAMC3(0.1117分)、 PPFIA4(0.1059分)、 DISC1(0.1002分)。通过基因功能通路富集分析发现20条通路及生物学过程达到统计学意义,其中投射神经元形态发生(GO:0048812)、神经母细胞增殖的调控(GO:1902692)、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的调节(GO:0098815)、树突形态发生(GO:0048813)等4个生物学过程,共计21个基因与神经-突触发育相关,其中 SHANK2、ERBB2、DISC1基因为中度以上置信基因。 结论:投射神经元形态发生(GO:0048812)过程异常可能与ASD的发生密切相关, SHANK2、ERBB2、DISC1基因可能是ASD的遗传易感基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177Lu标记HER2亲和体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制备一种 177Lu标记的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亲和体 177Lu-1,4,7-三氮杂环壬烷-1,4,7-三乙酸(NOTA)-马来酰亚胺(Mal)-半胱氨酸(Cys)-ZHER 2:342(简称 177Lu-NOTA-MZHER2),探讨其标记工艺及抗肿瘤性能。 方法:考察2种缓冲液体系(乙酸钠缓冲液体系和抗坏血酸钠缓冲液体系),比较pH值、前体质量与反应温度对 177Lu标记NOTA-MZHER2的影响,获取最佳标记条件。采用快速薄层色谱(ITLC)测定标记产物放化纯,观察其在PBS和血浆中的稳定性。取人源性卵巢癌细胞SKOV-3进行细胞内化和细胞毒性实验,评价 177Lu-NOTA-MZHER2的细胞摄取和杀伤效果。取SKOV-3荷瘤鼠( n=3)注射 177Lu-NOTA-MZHER2后进行microSPECT/CT显像。另取荷瘤鼠40只,分为尾静脉注射探针22.2 MBq(静注22.2 MBq)组、对照组(尾静脉注射PBS)、低剂量组(瘤体注射探针3.7 MBq)和高剂量组(瘤体注射探针7.4 MBq),每组10只,注射探针后监测肿瘤体积和荷瘤鼠体质量,评估标记产物的抗肿瘤效应和毒性。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Bonferroni法)比较数据间的差异。 结果:乙酸钠缓冲液体系下,pH=4、前体质量50 μg、70~80 ℃反应30 min,为最优标记条件。在此条件下,标记产物 177Lu-NOTA-MZHER2的标记率为(99.3±0.4)%,放化纯>99%;在PBS和血浆中放置12 d后,放化纯分别为(95.0±1.5)%和(95.0±2.1)%。细胞实验结果显示, 177Lu-NOTA-MZHER2的细胞内化占总摄取的(29.02±3.50)%,在标记产物放射性浓度为6×10 -3 Bq/L时,SKOV-3细胞的存活率为(48±6)%。SPECT显像示,注射18.5 MBq 177Lu-NOTA-MZHER2后96 h,该药仍在肿瘤部位浓聚。静注22.2 MBq组、高剂量组、低剂量组与对照组比较,荷瘤鼠的相对肿瘤体积(RT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21.75, P<0.001);高剂量组注射后20 d,荷瘤鼠RTV为(140±7)%,相对体质量为(80±9)%,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明显的抗肿瘤效果(均 P<0.001)。 结论:成功制备 177Lu-NOTA-MZHER2,工艺简单高效,该药具有较好的抗肿瘤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