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靶向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核素显像的临床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在多种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中有重要作用,目前针对EGFR的分子靶向治疗方兴未艾。分子影像可在体揭示EGFR表达状态与突变情况,可利用核素标记靶向EGFR的分子探针进行显像,其中以 11C标记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研究为主。利用PET对EGFR表达与突变情况在体可视化,可无创筛选适合靶向治疗的患者及评价疗效。该文对上述探针的临床研究及临床试验进行综述,总结其临床价值,为未来进一步转化和应用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追求无治疗缓解的原因及可能机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BCR-ABL1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可显著改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患者的生存及预后。但长期服用TKI存在药物不良反应、降低患者生命质量及增加经济负担等问题。因此,CML患者达到一定疗效标准后能否成功停药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目前,无治疗缓解(TFR)逐渐成为CML治疗的新目标。多项临床研究证实了TFR在特定患者人群中的可行性和安全性,TFR现已纳入临床指南。文章将结合CML患者追求TFR的主要原因及实现TFR的可能机制等问题进行阐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靶向分子探针用于EGFR-TKI治疗肺癌预后评估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靶向分子探针技术通过在活体水平实现靶标蛋白分子分型的定性、定量检测,可将癌症的影像学诊断深入到细胞、组织特异性表达的分子水平,有助于癌症的早期诊断、治疗方案的制定及疗效评价,可有效提高癌症治疗效果。近年来,靶向分子探针在癌症诊断及预后评估中应用广泛。其中,放射性核素类分子探针和光学类分子探针是研究的热点。本文主要介绍靶向分子探针用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TKI)治疗肺癌预后评估等方面的研究与进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基于SEER数据库的慢性髓细胞白血病患者预后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基于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的监测、流行病学和结果(SEER)数据库中慢性髓细胞白血病(CML)患者的资料,探讨影响CML患者的生存预后因素及全因死亡差异。方法:选择SEER数据库收录中于2000-2017年诊断的18 505例CML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诊断时间,分为2000-2005年组( n=5 255)、2006-2011年组( n=6 031)和2012-2017年组( n=7 219);按照患者的诊断年龄,分为15~44岁组( n=4 733)、45~64岁组( n=7 237)、65~74岁组( n=3 572)和75~84岁组( n=2 963)。采用SEER*Stat 8.3.9软件提取患者的诊断时间、性别、种族、年龄、生存结局、死亡原因、生存时间、调整后的家庭年中位收入、居住地等基本信息。患者性别、诊断年龄、人种构成比等计数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采用Kaplan-Meier法分别绘制不同年龄组及不同诊断时间组患者的总体生存(OS)曲线,各组总体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组间两两比较采用Bonferroni法对 P值进行校正。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对影响患者OS率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2013年修订版《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要求。 结果:①本研究3组不同诊断时间组CML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结果显示,其诊断年龄、人种、调整后家庭中位年收入及居住地构成比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108.035、38.721、274.437、28.377, P<0.001、<0.001、<0.001、=0.002);仅性别构成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差异( P>0.05)。②对本研究18 505例CML患者的中位随访时间为7.1年(3.3~11.7年),中位OS期为13.4年(未达到~3.8年),5年OS率为70.9%。随着CML患者诊断年龄的增加,其OS率降低,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组总体比较: χ2=4765.639, P<0.001;任意2组比较, P<0.008)。随着患者诊断时间的推后,其OS率升高,并且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3组总体比较: χ2=273.461, P<0.001;任意2组比较: P<0.017)。③对可能影响本研究CML患者OS率的因素进行的单因素及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男性(女性患者比男性患者: HR=0.801,95% CI:0.761~0.842, P<0.001),年龄≥45岁(45~64、65~74、75~84岁组患者分别比15~44岁组: HR=1.756,95% CI:1.611~1.914, P<0.001; HR=4.349,95% CI:3.985~4.747, P<0.001; HR=9.147,95% CI:8.396~9.964, P<0.001),诊断时间在2005年之前(2006-2011年组、2012-2017年组患者分别比2000-2005年组患者: HR=0.730,95% CI:0.689~0.773, P<0.001; HR=0.579,95% CI:0.538~0.623, P<0.001),调整后家庭中位年收入<55 000 USD(调整后家庭中位年收入为55 000~74 999 USD、≥75 000 USD的患者分别比<55 000 USD者: HR=0.905,95% CI:0.852~0.962, P=0.001; HR=0.786,95% CI:0.733~0.843, P<0.001)及黑色人种(黑色人种患者比白色人种患者: HR=1.334,95% CI:1.236~1.439, P<0.001)是影响CML患者OS率的独立危险因素。④截至随访结束,本研究CML患者中,死亡患者为6 310例,全因死亡率为34.1%(6 310/18 505)。其中,1 921例(30.4%)因CML死亡,1 812例(28.7%)因并发其他肿瘤疾病死亡,2 486例(39.4%)因非肿瘤原因死亡,91例(1.4%)死亡原因不明。不同年龄组及不同时间组CML患者的死亡原因构成比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309.933、24.787, P<0.001、0.001)。 结论:在真实世界中,随着新型TKI参与CML治疗,CML患者预后逐渐改善,同时因CML死亡的患者占比逐渐降低。患者性别、诊断年龄、家庭收入,以及TKI可及性是CML患者生存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黏着斑激酶相关非激酶对肝星状细胞活化及迁移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黏着斑激酶相关非激酶(FRNK)对肝星状细胞(HSCs)活化及迁移功能的影响。方法:2019年3—9月,收集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肝胆外科9例肝纤维化患者肝组织标本。人体肝组织分为健康对照组与纤维化组。C57BL/6实验小鼠分为野生型(WT)、FRNK基因敲除型(FRNK -/-)两组,以四氯化碳(CCl 4)进行肝纤维化造模,完成后使用腺病毒载体构建FRNK基因过表达型(Ad-FRNK)。通过HE、Masson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改变,Western蛋白印迹法检测磷酸化黏着斑激酶(PY397-FAK)与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蛋白表达;提取小鼠原代HSCs,细胞划痕实验检测FRNK对HSCs迁移功能的影响,及对Rac、Rho活化的影响。 结果:肝纤维化人体肝组织PY397-FAK蛋白表达量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0.88±0.09比0.73±0.09),FRNK低于健康对照组(0.68±0.09比0.79±0.11), P值均<0.01。CCl 4造模后,FRNK -/-组小鼠肝纤维化[(153±13)%]较WT组(100%)程度更明显,PY397-FAK与α-SMA蛋白表达量高于WT组(2.50±0.23比0.75±0.09, 1.46±0.20比0.92±0.10), P值均<0.01。在FRNK -/-组小鼠体内重新导入FRNK基因(100%)后,小鼠肝纤维化程度减轻[(74±6)%],PY397-FAK与α-SMA蛋白表达量减少(0.68±0.11比1.12±0.19,0.68±0.10比0.85±0.06), P值均<0.01。体外实验显示,FRNK可抑制HSCs的迁移功能[WT︰FRNK -/-︰Ad-FRNK为(339±49)%︰(580±53)%︰(259%±33)%],并抑制Rac和Rho蛋白的活化(Rac为0.54±0.07比0.91±0.10比0.77±0.12,Rho为0.45±0.05比0.64±0.06比0.53±0.07), P值均<0.01。 结论:FRNK可通过抑制HSCs的活化及迁移功能改善肝纤维化,其机制可能与下调PY397-FAK、抑制Rac和Rho的活化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伊布替尼治疗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是常见的成年人白血病。我国CLL发病率虽低,但是呈逐年上升趋势。CLL传统治疗以免疫化疗为主。Bruton酪氨酸激酶(BTK)抑制剂伊布替尼单药应用可显著提高CLL患者的总缓解率(ORR)、无进展生存(PFS)及总体生存(OS)期,但是部分患者存在耐药、复发及难治等情况。为了进一步提高CLL患者的疗效,降低不良反应,并克服耐药,采用伊布替尼联合其他药物治疗CLL的临床试验正在开展,并取得初步成效。笔者拟就伊布替尼单药或者联合用药治疗初治或者复发/难治性CLL患者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总结2种治疗方案对CLL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奥西替尼对晚期肺腺癌一线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耐药患者的疗效及癌胚抗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奥西替尼对晚期肺腺癌一线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耐药患者的疗效及癌胚抗原(CEA)、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金华广福肿瘤医院接诊的晚期一线TKI耐药肺腺癌患者(T790M检测阴性或拒测)72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6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培美曲塞+顺铂(AP)方案治疗,观察组采用甲磺酸奥西替尼靶向治疗。在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记录两组患者血清CEA、VEGF水平以及治疗4周后患者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和治疗6个月、1年、2年后各时间点生存率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有效率、控制率分别为80.6%(29/36)、94.4%(34/3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8.3%(21/36)、75.0%(27/3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 2=4.193、5.261,均 P<0.05)。两组治疗前血清CEA、VEGF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两组治疗后血清CEA、VEGF水平均有明显降低(均 P<0.05),观察组血清CEA、VEGF水平分别为(5.36±0.33)U/mL、(121.56±11.57)ng/L,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8.25±0.54)U/mL、(163.68±14.59)ng/L( t=27.399、13.572,均 P<0.001)。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9.4%(7/3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4.4%(16/36)(χ 2=5.173, P=0.011)。观察组患者6个月、1年、2年总生存率分别为94.29%、77.14%、60.00%,对照组患者6个月、1年、2年总生存率分别为91.43%、54.29%、34.29%,两组6个月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 2=0.352, P=0.251),观察组1年、2年生存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χ 2=4.058, P=0.044;χ 2=4.644, P=0.031)。 结论:奥西替尼靶向治疗一线TKI耐药的晚期肺腺癌疗效显著,可有效抑制血清CEA、VEGF表达,延长患者生存期,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基于美国FDA不良事件报告系统数据库的布格替尼风险信号挖掘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挖掘布格替尼不良事件(AE)风险信号,为该药临床安全使用提供参考。方法:检索FDA不良事件报告系统数据库,收集2017年4月1日至2022年3月31日以布格替尼为主要怀疑药物的AE报告。采用国际医学用语词典24.0版的首选术语(PT)和系统器官分类(SOC)对AE进行标准化和分类,采用报告比值比( ROR)法和比例报告比值比( PRR)法进行布格替尼AE风险信号挖掘,报告数≥3、 ROR≥2且 ROR的95%置信区间( CI)下限>1或报告数≥3、 PRR≥2且 χ2>4的AE定义为阳性信号,对得到的阳性PT信号进行描述性分析。 结果:纳入分析的AE报告为1 564例,涉及672个PT,采用 ROR法和 PRR法分析,获得52个阳性PT,涉及16个SOC。报告数排在前10位的PT为疲劳、腹泻、恶心、咳嗽、血肌酸磷酸激酶异常、呼吸困难、头痛、皮疹、呕吐和高血压,均为说明书中常见AE;信号强度排在前10位的PT是垂体梗死、放射性坏死、淀粉酶升高、食管静脉曲张、早饱、脂肪酶升高、血肌酸磷酸激酶异常、肺毒性、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延长和光敏反应,其中排在第1、2、4、5、8、10位的PT在药品说明书中未见记载。肺炎和间质性肺疾病为布格替尼严重AE,报告数分别为31和8例。52个PT中共有28个在药品说明书中未收录,涉及12个SOC。 结论:布格替尼的主要不良事件为腹泻、恶心、咳嗽、血肌酸磷酸激酶异常等,其严重AE如肺炎、间质性肺疾病均有报告,与药品说明书记载的常见不良反应一致。此外,布格替尼还可能导致垂体梗死、放射性坏死、肺毒性、光敏反应等,临床应予警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Axl受体酪氨酸激酶参与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Axl受体酪氨酸激酶(Axl TK)是TAM(Tyro3、Axl和Mer)受体酪氨酸激酶家族成员之一,其可表达在多种细胞表面。研究发现,Axl TK可通过参与调节细胞增殖、炎性因子释放及凋亡细胞清除等多个途径在免疫调控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首先从结构、配体、生物学功能、信号通路等方面对Axl TK进行概述,然后对目前有关Axl TK参与SLE发病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详细介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BDNF/TrkB信号通路在预先注射青年大鼠血浆减轻七氟烷诱发老龄大鼠认知功能障碍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评价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原肌球蛋白相关激酶B (TrkB)信号通路在预先注射青年大鼠血浆减轻七氟烷诱发老龄大鼠认知功能障碍中的作用。方法:SPF级健康雄性SD大鼠80只,18月龄,体重550~65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 n=20):对照组(C组)、七氟烷麻醉组(S组)、青年大鼠血浆组(Y组)和BDNF/TrkB信号通路抑制剂K252a组(K组)。Y组和K组尾静脉注射经过处理的3月龄青年大鼠血浆100 μl/次,C组和S组尾静脉注射等容量生理盐水,2次/周,共4周。处理结束后S组、Y组和K组吸入3%七氟烷麻醉3 h,麻醉前K组尾静脉注射K252a 25 mg/kg。于麻醉后3 d时行旷场试验及Morris水迷宫实验评估大鼠自发运动能力和认知功能;随后处死大鼠分离海马组织,采用Western blot法测定BDNF、磷酸化TrkB(p-TrkB)、突触后致密蛋白-95(PSD-95)和突触囊泡蛋白(SYN)的表达,行高尔基染色记录海马CA1区神经元树突长度和树突棘密度,透射电镜下记录突触数量并测量突触活性区长度。 结果:与C组比较,S组逃避潜伏期延长,穿越原平台次数减少,海马p-TrkB、BDNF、PSD-95和SYN表达下调,海马神经元树突长度、树突棘密度、突触数量及突触活性区长度降低( P<0.05)。与S组比较,Y组逃避潜伏期缩短,穿越原平台次数增加,海马p-TrkB、BDNF、PSD-95和SYN表达上调,海马神经元树突长度、树突棘密度、突触数量及突触活性区长度升高( P<0.05)。与Y组比较,K组逃避潜伏期延长,穿越原平台次数减少,海马p-TrkB、BDNF、PSD-95和SYN表达下调,海马神经元树突长度、树突棘密度、突触数量及突触活性区长度降低( P<0.05)。 结论:预先注射青年大鼠血浆减轻七氟烷诱发老龄大鼠认知功能障碍的机制与激活BDNF/TrkB信号通路,改善海马突触可塑性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