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认知-步行双任务训练对脑卒中患者执行及步行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认知-步行双任务训练对脑卒中患者执行及步行功能的干预效果。方法:选择2020年6月至2020年10月在保定泰和康复医院康复科住院治疗的脑卒中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计算机随机数字法将7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 n=35)和试验组( n=35),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进行研究。对照组给予常规的步行训练,试验组进行与对照组相同时长与频次的认知-步行双任务训练。在干预前,干预4周后用E-Prime软件评估患者的执行功能,包括Flanker任务、1-back任务和More-odd shifting任务三个子测试,记录各个测试的反应时;记录简明精神状态量表(Mini-Mental Status Examination,MMSE)和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的分值变化;计算10 m步行测试(10 m Walk Test,10MWT)时的单任务步行时间、连续减3运算时的双任务步行时间以及双任务步行时间成本。最后试验组33例、对照组31例完成研究。 结果:干预4周后,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MMSE评分较干预前有所提高[试验组(26.39±1.90)分与(24.42±2.69)分, t=10.824, P<0.001;对照组(25.45±1.77)分与(24.61±2.16)分, t=7.325, P<0.001],并且试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t=2.049, P=0.045)。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执行功能三项测试用时较干预前显著缩短[Flanker任务:试验组(752.38±178.28) ms和(939.42±260.11) ms, t=10.467, P<0.001;对照组(863.40±227.86) ms和(951.67±265.93) ms, t=8.140, P<0.001。1-back任务:试验组(983.31±314.16) ms和(1242.10±444.77) ms, t=10.386, P<0.001;对照组(1186.89±293.80) ms和(1238.27±305.95) ms, t=9.569, P<0.001。More odd shifting任务:试验组(1121.29±260.17) ms和(1362.32±352.80) ms, t=13.084, P<0.001;对照组(1255.81±269.41) ms和(1351.37±287.46) ms, t=8.550, P<0.001],并且试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Flanker任务: t=-2.198, P=0.032;1-back任务: t=-2.691, P=0.009;More odd shifting任务: t=-2.044, P=0.045)。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10 m步行测试成绩较干预前有所改善[单任务步行用时:试验组(20.71±9.61) s和(26.10±13.88) s, t=6.312, P<0.001;对照组(22.42±9.60) s和(25.62±10.97) s, t=13.009, P<0.001。双任务步行用时:试验组(22.73±10.28) s和(31.64±16.07) s, t=7.931, P<0.001;对照组(28.30±11.72) s和(31.89±13.65) s, t=9.348, P<0.001。双任务步行成本:试验组(10.32±6.87)%和(23.26±11.40)%, t=10.602, P<0.001;对照组(27.39±7.38)%和(24.94±7.48)%, t=2.719, P=0.011]。试验组双任务下的10 m步行测试用时较对照组短( t=2.027, P=0.047);试验组双任务步行时间成本低于对照组( t=9.583, P<0.001)。 结论:认知-步行双任务训练可改善患者的步行功能,相较于常规步行训练更有助于患者执行功能的恢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汉化版执行功能表现测试的信效度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评价执行功能表现测试(EFPT)在我国文化背景下的适用性以及其临床使用价值。方法:将获得性脑损伤患者46例设为患者组,健康自愿者49例设为正常组。2组受试者均接受EFPT、神经心理学测试(Flanker任务、颜色形状转换任务、言语及视空间2-Back和威斯康辛卡片分类测试(WCST)以及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IADL)检查,并于入组四周后随机抽取30例正常人再次进行EFPT评估。将本研究结果中所得数据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进行信度和效度分析,其中人口资料学(性别、年龄和受教育年限)以及执行功能相关测试的组间差异分析采用两独立样本的非参数符号秩和检验。结果:①信度——通过对EFPT的各定量指标进行同质性信度及重复信度检验,发现EFPT具有良好的同质性信度(Cronbach′s α系数为0.73~0.83)和较高的重复信度,组内相关系数(ICCs)范围为0.50~0.85。②效标效度——EFPT与神经心理学测试各指标的相关分析发现,EFPT与WCST中的总应答数、完成分类数、持续性应答数、非持续性错误数及概括水平百分数的相关系数绝对值范围为0.29~0.57,具有显著相关性( P<0.05)。③生态效度——EFPT与IADL相关分析发现,EFPT中除外服药得分与IADL无相关性外,其他分测验及EFPT总分与IADL的相关系数绝对值范围为0.37~0.68,具有显著相关性( P<0.05)。④区分效度——通过两独立样本的非参数秩和检验发现,在EFPT总分、各分测验得分以及测试时间指标上,获得性脑损伤组均显著高于性别、年龄、受教育年限匹配的正常组( Z=-3.62~-8.32, P<0.05)。 结论:汉化版的EFPT在获得性脑损伤患者中具有良好的信效度,且具有良好的临床使用价值,能够反映获得性脑损伤患者与日常生活功能相关的执行功能障碍情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不同方式急性运动对超重个体抑制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探讨急性高强度间歇运动(high-intensity interval exercise,HIIE)和急性持续中等强度有氧运动(continuous moderate-intensity aerobic exercise,CMIAE)对超重个体冲突抑制功能的影响.方法:采取被试内设计,以超重个体(n=28)为研究对象,采用行为测量和事件相关电位(event-related potential,ERP)技术,记录超重个体完成认知任务(Flanker任务)时的大脑活动变化,比较急性HIIE和CMIAE对超重个体冲突抑制功能行为表现和大脑活动特征的影响.结果:1)与安静对照条件和急性HIIE相比,急性CMIAE条件下Flanker任务P3振幅显著提高(P<0.01),反应时与安静对照条件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2)与安静对照条件和急性CMIAE相比,急性HIIE条件下Flanker任务反应时缩短(P<0.05),P3振幅与安静对照条件和急性CMIAE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3)Flanker任务正确率运动条件主效应不显著(P>0.05).结论:1)急性HIIE和急性CMIAE运动对超重个体冲突抑制具有促进作用,但行为和神经电生理表现有所不同,急性CMIAE可增强超重个体大脑唤醒水平,而急性HIIE可能通过加速认知刷新速率提升冲突抑制表现,推测两种运动对超重个体冲突抑制的调控可能存在不同机制;2)由于本研究中HIIE方案时长更短,因此推测急性HIIE对于超重个体冲突抑制的促进可能是一种更为省时有效的运动方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肥胖青少年执行功能状况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5/11
目的 探究肥胖青少年执行功能表征状况,为肥胖青少年执行功能提升的干预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于2023年3-4月在太原市的2所中学选取1 227名13~18岁的青少年作为方便样本.采用Flanker任务、N-back任务和More-odd shifting任务分别对61名肥胖青少年和70名正常体重青少年的执行功能各子功能(刷新功能、转移功能、抑制功能)进行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组间比较,使用Cohen's d检验计算两组青少年执行功能的组间差异.结果 与体重正常组相比,肥胖组的抑制功能[(29.73±19.55)ms]、刷新功能[1-back:(1 088.75±275.76)ms,2-back:(1 285.44± 355.16)ms]和转换功能[(380.34±153.18)ms]的反应时均高于体重正常组[(14.86±20.27,888.38±286.57,1 126.20± 287.43,323.12±134.71)ms](t值分别为4.26,4.06,1.92,2.26);抑制功能(0.91±0.09)和 1-back(0.73±0.24)的正确率也均低于体重正常组(0.94±0.05,0.83±0.21),差异有均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04,-2.04,P值均<0.05).肥胖青少年在抑制功能和刷新功能1-back中表现出中等缺陷效应量(d值分别为0.746,0.712),在2-back和转换功能中表现出较小的缺陷效应量(d值分别为0.497,0.398).结论 肥胖青少年具有明显的执行功能缺陷,但各子功能的缺陷程度不同,其中抑制功能是肥胖青少年执行功能核心缺陷成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5/11
-
中等强度体操运动对5~6岁幼儿执行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5/11
目的 探讨中等强度体操运动对5~6岁幼儿执行功能发展的影响,为幼儿执行功能的运动干预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从商丘某私立幼儿园整群随机抽取3个大班63名5~6岁儿童为试验对象,根据性别分层,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幼儿分为干预组(31人)和对照组(32人).干预组进行每周3次,每次60 min,共12周的体操运动,并使用Polar H10心率带全程监控运动强度;对照组儿童在相同时间内在教室观看教育卡通片.试验前后对幼儿的抑制控制、工作记忆和认知灵活性进行评估.结果 干预前两组幼儿在抑制控制、工作记忆和认知灵活性任务中的表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干预组与对照组在抑制控制、工作记忆和认知灵活性中的反应时[(782.88±24.29,805.13± 23.74;719.90±119.99,833.55±177.87;1 042.39±72.75,1 091.29±49.42)ms]和准确性[(73.86±7.26)%,(67.02±8.22)%;(86.36±7.63)%,(80.50±9.39)%;(76.45±9.48)%,(69.59±7.6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 6.84,4.50,4.87,6.11,3.74,5.06,P值均<0.05).干预效果呈现小到中等效应量(d=0.17~0.74).结论 中等强度体操运动对幼儿执行功能产生了小到中等效应的提升作用.未来研究设计可引入脑成像技术,以深入探究体操运动对幼儿大脑结构和执行功能的影响机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5/11
-
青少年吸烟成瘾者Flanker任务下事件相关电位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青少年吸烟成瘾者在Flanker任务下事件相关电位(event-related potentials, ERP)的错误正电位(error positivity,Pe)是否存在变化.方法 采用15名青少年吸烟成瘾者以及相匹配的15名不吸烟健康对照组的脑电图,比较Flanker任务下青少年吸烟成瘾者和不吸烟健康对照组的ERP.结果 青少年吸烟成瘾者 ERP 的 Pe 波幅[(3.575 ± 2.299)μV]相对于健康非吸烟者[(5.865±4.290)μV]明显降低(F=5.324,P=0.029),并且青少年吸烟成瘾组的Flanker任务反应时[(440.754±36.051)ms]明显高于对照组[(422.850±20.194)ms](F=0.620,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青少年吸烟成瘾者的Pe波幅和吸烟指数(包年)显著相关(r=0.599,P=0.018).结论 青少年吸烟成瘾者存在错误监控能力方面的障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大学生任务切换和冲突控制交互作用的事件相关电位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通过考察任务切换和冲突控制的交互作用,探索执行功能相关领域通用性脑区的动态变化.方法:25例健康大学生(男12例,女13例)完成轮替切换的字母和颜色Flanker任务,两种任务均包含协调和矛盾两个水平.轮替切换为任务切换范式,存在重复和切换试次;Flanker任务存在协调、矛盾试次.分别记录和分析不同试次条件下的反应时、正确率和19通道事件相关电位.结果:反应时的切换与冲突因素交互作用有统计学意义[(F(1,24)--11.98,P<0.05)].事件相关电位分析显示切换和冲突条件均增强前额区P2(200~260 ms)并削弱额顶中央区P3b (380 ~440 ms),且后者尚增强额中央区N2(260~320 ms);ERP时空模式结果提示交互效应涉及左顶区(320~400 ms)和右额区(420~460ms).结论:大学生在执行任务转换和冲突控制时会动态竞争执行功能可能相关领域通用性脑区,在N2阶段共享左顶区刺激-反应映射存储系统,而在P3b阶段共享右额抑制系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Flanker任务诱发中枢疲劳的神经递质机制研究——基于ET技术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基于脑波超慢涨落技术(ET)探讨Flanker任务诱发中枢疲劳的机制.方法:以38名宁波大学运动系本科学生为被试,45 min Flanker操作任务为自变量,ET指标、行为学数据(包括正确率和反应时)、心率变异指标(HRV)为因变量.比较实验组(进行45 min flanker任务,n=19)和对照组(不进行flanker任务只静坐45 min,n=19)实验前后的差异,探讨Flanker任务是否能诱导出中枢疲劳及S谱系的变化.结果:①实验组的正确率(P<0.01)和反应时(P<0.05,P<0.01)在实验中不同时段(0~15 min、15~30min、30~45 min)均持续显著降低;②与实验前比,实验组在实验后的R-R间期标准差(SDNN)和相邻RR间期差均方根(RMSSD)显著升高(P<0.05),对照组则在实验前后无显著性变化(P>0.05);实验前两组的SDNN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在实验后实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与实验前比,实验组在实验后的高频段功率值(HF)显著下降(P<0.05),对照组则在实验前后间无显著性变化(P>0.05);低频段功率值(LF)、LF/HF在各组组内实验前后和两组间均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对照组S4系(代表5-羟色胺)在实验前后无显著性变化(P>0.05),但实验后实验组的S4系不仅显著高于实验前(P<0.01),而且显著高于实验后的对照组(P<0.01);与各自组实验前比,实验组和对照组S6系(代表强兴奋递质)均显著降低(P<0.05),但无论是实验前还是实验后,两组S6系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其他S谱系在各组组内前后和两组之间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组完成45 min Flanker任务后的S4指标与反应时呈中度正相关(r=0.569,P<0.05),与HRV中的RMSSD (r=0.496,P<0.05)和HF(r=0.550,P<0.05)呈中度正相关.结论:45 min Flanker任务可以诱发中枢疲劳;45 min Flanker任务诱发的中枢疲劳与S4升高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抑制控制训练对肥胖儿童抑制控制和体质量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索抑制控制训练对肥胖儿童抑制控制的提升及减重效用.方法:将27例9~16岁肥胖儿童随机分为普通行为干预组(n=9,接受有氧运动和饮食调节干预)、食物刺激抑制训练组(n=7,接受普通行为干预和食物刺激抑制训练)、中性刺激抑制训练组(n=11,接受普通行为干预和中性刺激抑制训练).抑制训练前后,采用经典停止信号任务和经典Flanker任务对所有儿童进行反应抑制和干扰抑制测试,并测量儿童的身高和体质量.结果:食物刺激抑制训练组的训练前食物反应抑制反应时SSRT值高于训练后[(345±33) vs.(211±54),P<0.001],中性刺激抑制训练组和普通行为干预组训练前后的SSRT值及Flanker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食物刺激抑制训练组的即时减重量多于中性刺激抑制训练组和普通行为干预组[(4.1±0.4) kg vs.(3.3±0.4) kg vs.(2.8±0.5) kg,P<0.05].结论:食物抑制训练提高了肥胖儿童的食物刺激反应抑制控制表现;相比于普通行为干预和中性刺激抑制控制训练,食物刺激抑制控制训练对肥胖儿童有更好的减重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不同高自尊类型大学生对攻击性信息的注意特点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探讨不同高自尊类型大学生对攻击性信息认知加工时的注意偏向特点和注意控制特点.方法:选取某校大一学生714人,使用自尊量表(SES)、内隐联想测验(IAT)筛选出脆弱型高自尊组和安全型高自尊组各51人;两组依次完成不同时间间隔(450ms和1200 ms)下的空间线索实验任务,根据RT回避警觉和RT固着回避值,获得注意偏向特点;两组依次完成Flanker实验任务,根据被试类型和一致性的交互作用结果,获得注意控制特点.结果:时间间隔为450ms时,脆弱型高自尊组的RT回避警觉值低于安全型高自尊组(P<0.05);时间间隔为1200 ms时,脆弱型高自尊组的RT固着回避值高于安全型高自尊组(P<0.001).被试类型和一致性的交互作用结果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高自尊类型大学生在注意不同阶段的攻击性注意偏向成分不同,但注意控制不存在差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