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体脂肪的肥胖评估指标在学龄儿童持续性血脂异常筛查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基于体脂肪量指标评估的肥胖对儿童持续性血脂异常的筛查效果。方法:对"儿童青少年心血管与骨健康促进项目"的基线和随访调查数据进行分析。采用BMI、脂肪质量指数(FMI)和体脂率(FMP)指标分别对肥胖进行定义,将基线和随访调查中均发生血脂异常定义为持续性血脂异常状态。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比较不同指标定义的肥胖对持续性血脂异常的预测效果。结果:共纳入10 783名儿童(男童占49.6%)进行分析,年龄(10.9±3.3)岁。持续性高TC、高LDL-C、低HDL-C、高TG和高非HDL-C的检出率分别为1.3%、1.2%、4.3%、1.3%和0.8%。男童中FMI和FMP定义的肥胖预测持续性高LDL-C[FMI:AUC=0.626(95 %CI:0.558~0.694), P=0.024;FMP:AUC=0.642(95 %CI:0.574~0.710), P=0.004]和高非HDL-C[FMI:AUC=0.637(95 %CI:0.584~0.689), P=0.017;FMP:AUC=0.641(95 %CI:0.588~0.693), P=0.018]的效果均优于BMI。此外,FMI定义的肥胖男童预测持续性低HDL-C的效果优于BMI[AUC=0.784(95 %CI:0.742~0.826) vs. 0.750(95 %CI:0.726~0.773), P=0.047]。在女童中,FMI和FMP定义的肥胖预测各项持续性血脂异常的能力与BMI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男童中基于体脂肪定义的肥胖预测持续性高LDL-C、低HDL-C和高非HDL-C的能力优于BMI指标,可进一步推广肥胖精准评估指标在心血管疾病预防中的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山东省淄博市桓台儿童心血管健康随访队列设计方案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心血管疾病已成为影响我国居民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近年来,我国儿童青少年肥胖、血压偏高、高血糖、血脂异常以及不健康生活方式等呈现流行态势,这可能会增加近期靶器官损害和成年期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因此,本课题组于2017年11月—2018年1月以山东省淄博市桓台县一所公立小学为基础建立了包括1 515名6~11岁儿童的“桓台儿童心血管健康随访队列”,旨在探讨儿童期各种暴露因素对近期靶器官损害以及成年期心血管疾病的影响,为从源头上遏制我国心血管疾病的流行提供循证依据。本研究将主要介绍该项目的调查对象、调查内容、质量控制、基线特征、研究局限性以及未来展望等,以期为其他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全球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流行趋势与疾病负担
编辑人员丨1天前
随着肥胖、代谢综合征、2型糖尿病的流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患病率和发病率不断攀升,并且儿童和青少年(年龄≤21岁)、瘦人(体重指数在正常参考值范围内),以及慢性乙型肝炎等其他慢性肝病患者并发NAFLD也较常见。NAFLD现已成为全球第一大慢性肝病,也是肝硬化和肝细胞癌越来越常见的病因,并与代谢综合征和2型糖尿病互为因果,共同增加动脉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慢性肾脏病和多种恶性肿瘤的发病风险,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期寿命,造成了巨大的疾病负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快速眼动睡眠相关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儿童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分析快速眼动睡眠相关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REM-OSA)儿童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2月至2021年4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经多导睡眠监测(PSG)诊断为中重度OSA,进行腺样体扁桃体切除术,且在术后6个月完成复诊的2~14岁儿童62例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5例(72.6%),女17例(27.4%),年龄2.0~12.3(5.9±2.4)岁。所有儿童在基线时均完成临床资料收集、PSG、OSA-18生活质量问卷和儿童睡眠问卷-睡眠呼吸障碍分量表,术后6个月复查PSG和OSA-18生活质量问卷。根据基线PSG中快速眼动睡眠期阻塞性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OAHI)与非快速眼动睡眠期OAHI比值是否≥2,将患儿分为REM-OSA组(33例)和非REM-OSA组(29例)。对比2组患儿基线PSG参数及量表得分、术后6个月治愈率及OSA-18生活质量问卷结果,使用SPSS 23.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组患儿在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BMI)、颈围/身高比、是否超重或肥胖、病史时间、扁桃体和腺样体大小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REM-OSA组的氧减指数、SpO 2<90%占总睡眠时间的比例高于非REM-OSA组( Z值分别为-2.723、-3.414,P值分别为0.006、0.001),而最低SpO 2低于非REM-OSA组( Z=-3.957, P<0.001)。REM-OSA组阻塞型呼吸暂停占总呼吸事件的比例(与解剖因素相关)高于非REM-OSA组( t=2.840, P=0.006),而中枢型呼吸暂停占总呼吸事件的比例和觉醒指数(均与功能因素相关)低于非REM-OSA组( t=-2.597、 P=0.012, Z=-2.956、 P=0.003),其余PSG指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在不同基线OAHI情况下,2组患儿术后6个月OSA治愈率的变化趋势有交互效应(χ 2=4.282, P=0.039)。 结论:解剖因素和功能因素在REM-OSA与非REM-OSA患儿病因中所占的权重不同,2组患儿术后OSA治愈率在不同基线OAHI的情况下变化趋势相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促黑皮素原基因Arg222Trp位点变异的肥胖儿童1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本文报道一例因“自幼肥胖,加重2年”就诊的10岁10个月男童。患儿早发肥胖,食欲旺盛,无肾上腺皮质激素缺乏及异常皮肤表型,无嗜睡、视野缺损及多饮多尿等下丘脑综合征的表现。其母亲及姥姥有儿童期肥胖病史。基因检测结果为促黑皮素原(POMC)基因c.664A>T(p.Arg222Trp)杂合变异,变异来源于母亲,目前尚无该位点变异的报道。治疗以调整生活方式为主,但随访1年后患儿仍食欲旺盛,干预效果欠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儿童每日能量摄入、大脑对食物提示的反应及肥胖与宫内妊娠期糖尿病暴露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1天前
过去40年,儿童肥胖率增加了3倍多且持续至成年的比率很高,显著增加代谢相关疾病风险。既往研究提示宫内暴露于妊娠期糖尿病(GDM)或肥胖母亲的儿童有更高的肥胖倾向,但对于这种现象背后的机制知之甚少。因此,研究者设计了本研究,旨在探讨曾暴露于GDM或肥胖母亲的儿童,与每日能量摄入(EI)、大脑奖赏区对食物提示的反应及肥胖之间的关系。共纳入159例7~11岁的儿童,24 h内两次访视计算每日EI。其中102例行MRI扫描探索大脑奖赏区对食物提示的反应,包括眼眶前部、额叶皮质(OFC)、脑岛、杏仁核、腹侧纹状体和背侧纹状体。应用BMI z评分、体脂百分比、腰高比(WtHR)和腰臀比(WHR)评估肥胖程度。本研究结果发现暴露于GDM显著增加每日EI及WHR,每日EI增加1 000卡路里与WHR增加0.028相关;26周前即暴露于GDM的儿童具有更高的OFC食物提示反应性(OFC有很强的对食物奖励的激励作用)。调整儿童的年龄/性别、母亲的教育程度和种族/民族、母亲孕前BMI和儿童的体力活动水平后,差异仍然显著。最终提示暴露于GDM的儿童比未暴露者每天摄入的热量多165卡路里,而早期暴露者每天摄入的热量最多且WHR也更高,每日EI解释了儿童GDM暴露与WHR之间36%的关联。母亲肥胖与每日EI或大脑奖赏区对食物提示反应性无显著相关。但母亲孕前BMI与所有肥胖指标显著相关,在校正了上述重要因素后,BMI z分值、WtHR和WHR的结果仍然显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母乳喂养与儿童期及以后超重的风险:针对同胞配对和干预研究的系统综述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母乳喂养与子代后期超重或肥胖风险降低有关,但由于相关研究大多未能降低混杂因素所导致的偏倚风险,因此尚不确定两者是否为因果关系。2021年11月,Dewey等 [1]的一篇系统综述发表在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 上,探讨了母乳喂养与未曾母乳喂养的婴儿相比,以及不同母乳喂养持续时间,是否影响子代远期超重或肥胖的发生风险,重点关注了同胞配对和干预性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母体肥胖与子代心血管疾病发生的相关性及机制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肥胖不仅影响自身健康,还与子代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本文综述近年母体肥胖与子代心血管疾病发生的关系并对其发生机制进行归纳总结,倡导关注生命早期健康对儿童及成人健康发展的重要性,希望为心血管疾病发生的胎源性起源机制提供新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陕西汉中儿童和青少年体重指数轨迹变化与成年期亚临床肾损伤的相关性分析:一项30年的队列随访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儿童至中年期的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轨迹与成年期亚临床肾损伤(subclinical renal damage,SRD)的发生关系。方法:1987年在陕西汉中三个镇选取4 623名6~18岁儿童和青少年建立"汉中青少年高血压研究队列",并分别于1989年、1992年、1995年、2005年、2013年和2017年进行随访,基于群体轨迹模型,根据不同BMI轨迹变化对人群进行分组,采用广义线性模型分析不同BMI轨迹与中年期SRD发生的关系。结果:共纳入从儿童到中年期随访的2 678名受试者,根据BMI轨迹变化将人群分为:低增长组( n=1 017)、中增长组( n=1 353)和高增长组( n=308),其中共有248名(9.3%)受试者在中年期出现SRD。低增长组、中增长组和高增长组尿白蛋白/肌酐比分别为0.9(0.6,1.4)、1.0(0.7,1.7)、1.6(0.8,3.2)( P趋势<0.001),估算肾小球滤过率分别为98.5(87.6,111.6)、96.2(86.4,109.7)、95.3(87.5,125.0)ml·min -1·(1.73 m 2) -1( P趋势=0.025)。广义线性模型分析结果显示,从BMI低增长组到高增长组,尿白蛋白/肌酐比呈线性增加趋势[ β=3.16(95% CI 1.02~5.31), P趋势=0.004];BMI轨迹变化与估算肾小球滤过率无相关性且未呈现线性趋势[ β=-2.30(95% CI-5.18~0.57), P趋势=0.117]。在校正性别、年龄、病史及生活方式等多种混杂因素后,BMI高增长组成年期SRD发生的风险是低增长组的2.83倍( OR=2.83,95% CI 1.84~4.36, P趋势<0.001)。 结论:BMI增长水平较高,成年期SRD风险也显著升高。早期识别BMI轨迹可能有助于预测个体成年后的肾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儿童肝脏血管源性肿瘤22例患者临床病理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儿童肝脏血管源性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对2007年9月至2020年11月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22例儿童肝脏血管源性肿瘤患者的临床特征、标本的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进行总结分析。结果:22例儿童肝脏血管源性肿瘤,年龄1个月至2.5岁,平均年龄9个月。男10例,女12例。早产儿及低出生体重儿5例,产前发现肝脏病变3例,伴有皮肤血管瘤1例,伴有贫血6例,均未出现Kasabach-Merritt现象。CT检查肝组织内孤立性病变17例,多灶性5例。病理学检查:肿瘤直径0.6~11.0 cm,切面实性,灰红灰褐色,6例中央见出血坏死。显微镜下,15例孤立性先天性肝血管瘤见特征性的中央坏死区,周围组织疏松,可见毛细血管增生,管腔之间较多残留小胆管,扩张的血管内血栓形成,其中可见髓外造血及钙化。5例多灶性肝婴儿血管瘤见毛细血管分叶状或弥漫排列,管腔大小不等,可见较肥胖的血管内皮细胞及血管周细胞。2例海绵状血管瘤(静脉畸形)由扩张的分支状薄壁血管组成,内衬扁平的内皮细胞。22例肝脏血管瘤均表达血管内皮标志物CD31及CD34,不表达D2-40。5例多灶性肝婴儿血管瘤Glut1阳性,其余Glut1均阴性。结论:儿童肝脏血管源性肿瘤罕见,其分型与成人不同,明确病理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