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强迫症研究的未来方向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强迫症是精神科的常见疾病之一。过去三十年,强迫症患者可以从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中获益,总体结局大为改善,但我国强迫症的基础与临床研究相对薄弱,未成体系,有效的认知行为治疗没有得到应有的普及和推广。因此,未来我国在建立高质量的中国强迫症研究数据库基础上,应重点强化强迫症的基础研究、核心症状、残留症状、临床亚型、共病机制和干预,及其心理治疗、心理治疗联合药物治疗或物理治疗等临床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暴露反应预防治疗强迫症随机对照试验的Meta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系统评价暴露反应预防(exposure and response prevention,ERP)对强迫症(obsessive compulsive disorder,OCD)的干预效果。方法: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 Core Collection、EBSCO、Cochrane Library、Embase、Science Direct、万方数据、中国知网及维普全文数据库,搜集ERP治疗OCD相关的随机对照研究。纳入符合标准的随机对照研究,以耶鲁-布朗强迫量表作为主要结局指标,焦虑、抑郁情绪量表作为次要结局指标,同时对纳入文献进行文献质量评价及数据提取。采用Review Manager 5.3和Stata 16.0软件对所提取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27篇文献,共计1 239例患者,其中ERP组599例,对照组640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对改善患者强迫症状,ERP组显著优于空白对照(MD=-6.55,95% CI:-8.75~-4.35, P<0.001),也显著优于氯丙咪嗪(MD=-5.88,95% CI:-8.20~-3.56, P<0.001),但与CBT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D=0.21,95% CI:-1.62~2.04, P=0.82),且在干预后的随访期内ERP和CBT的疗效无差异(MD=0.41,95% CI:-2.45~3.27, P=0.78)。对改善患者抑郁情绪,ERP可以有效改善患者抑郁情绪(SMD=-0.45,95% CI:-0.74~-0.17, P=0.002),但与CB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MD=-0.05,95% CI:-0.27~0.16, P=0.62)。对改善患者焦虑情绪,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MD=-0.17,95% CI:-0.56~0.23, P=0.41)。 结论:ERP在改善OCD患者的强迫症状、抑郁情绪方面具有较好的可行性,但对于改善焦虑情绪,随访期内保持长期疗效未得到验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失匹配负波的神经反馈技术在认知功能改善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脑电神经反馈(NF)技术改善主观认知下降(SCD)患者认知功能的有效性。方法:选择自2019年4月至8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招募的10名SCD患者进入研究,所有患者通过脑电NF技术在2周内进行5次基于失匹配负波(MMN)的神经活动调节。以中线额中点(Fz)、中央点(Cz)以及顶点(Pz)3处电极为训练电极,基于Oddball范式以听觉音调刺激(标准刺激1000 Hz,偏差刺激为个人听力辨别阈值)诱发事件相关电位(ERP)的MMN特征,视觉圆盘刺激反馈患者动态神经活动信号。比较SCD患者NF训练前后的ERP波形及标准MMN特征(幅值与潜伏期),评估患者训练前后神经活动水平变化;使用9种(3种类型×3种梯度)N-Back工作记忆任务与听力辨别能力测试评估认知能力改善情况。结果:ERP分析结果显示,与训练前比较,SCD患者训练后MMN波形更显著,标准与偏差刺激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Fz、Cz以及Pz电极3处MMN幅值均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9种工作记忆任务中,听觉音调3-Back任务训练前后的准确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基于MMN的NF技术可显著提高SCD患者的MMN幅值与听觉工作记忆任务准确率,有望成为改善临床早期AD患者与健康老年人认知功能的潜在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动作观察疗法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及认知功能恢复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事件相关电位(ERP)指导下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动作观察疗法(AOT)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认知功能及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90例脑卒中恢复期患者分为对照组、rTMS组及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干预(包括腰部、上肢、下肢、平衡、步行、记忆、注意力、定向力、空间知觉及执行能力训练等);rTMS组在此基础上辅以ERP指导下rTMS治疗,每天治疗1次,每周治疗5 d;观察组则给予ERP指导下rTMS及AOT治疗,AOT治疗每天2次,每周治疗5 d。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Berg平衡量表(BBS)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量表评估患者认知、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后3组患者MMSE、MoCA、FMA、BBS及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 P<0.05);并且rTMS组MMSE、MoCA、上肢FMA及MBI评分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观察组MMSE评分[(24.37±1.69)分]、MoCA评分[(23.00±1.80)分]、上肢FMA评分[(45.80±6.76)分]、下肢FMA评分[(26.80±3.56)分]、BBS评分[(36.40±4.28)分]及MBI评分[(74.00±5.13)分]均显著优于rTMS组及对照组水平( P<0.05)。 结论:ERP指导下rTMS联合AOT训练能有效改善脑卒中恢复期患者认知功能、运动功能及平衡能力,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心理内在控制技术对睡眠障碍艇员睡眠质量的干预效果评价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心理内在控制技术对睡眠障碍艇员睡眠本能重塑的有效性。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2月某基地因睡眠障碍就诊潜艇艇员38人,应用心理内在控制技术干预。干预前、后10 d内,采用睡眠日记评估睡眠规律指数(SRI)、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量表评估患者睡眠质量的改善情况;采用脑电生理仪记录干预事件相关电位(ERP)的失匹配负波(MMN)和P300值。结果:干预前后比较,SRI<25患者由12人减少为7人,26≤SRI≤36患者由17人减少为10人,37≤SRI≤46患者由5人增加到8人,SRI>46患者由4人增加到13人。PSQI总分、主观睡眠质量、睡眠潜伏期、睡眠持续性、习惯性睡眠效率、睡眠紊乱、使用睡眠药物及日间功能紊乱干预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与干预前比较,干预后潜伏期MMN明显延迟( P<0.01),波幅MMN明显降低( P<0.05);干预后潜伏期P300明显延迟( P<0.01),波幅P300明显提高( P<0.01)。 结论:采用心理内在控制技术能够有效改善潜艇艇员睡眠,显著提高其大脑自动信息加工能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在儿童胰胆管合流异常中的诊疗价值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在儿童胰胆管合流异常(pancreaticobiliary maljunction,PBM)诊治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收集2012年11月至2022年9月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消化科行ERCP诊治的年龄≤14岁的40例PBM患儿资料,回顾性总结PBM分型、ERCP诊治情况、不良事件发生率及转归情况。结果:19例PBM患儿为胰管汇入胆管(P-B)型,17例为胆管汇入胰管(B-P)型,4例为复杂型。40例PBM患儿共行50次治疗性ERCP,其中48次操作成功,1次ERCP插管失败,后改行1次辅助对接的内镜逆行胰管造影术。术后无出血、穿孔、死亡等严重并发症。34例(85%)患儿得到随访,其中14例进一步行外科手术,20例继续内科保守治疗,恢复均可。结论:ERCP是儿童确诊PBM的金标准,也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抑制晚钠电流对短QT间期心脏心电生理指标的影响及抗室性心律失常的机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抑制晚钠电流的药物对短QT间期心脏可能的电生理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Langendorff灌流装置制备兔离体心脏电生理研究模型。选择新西兰大耳白兔80只,首先任意选取34只,未用药时为对照A组( n=34)、给予I KATP开放剂吡那地尔后为吡那地尔A组( n=34),再从吡那地尔A组中选取27只,联用钠通道抑制剂或传统的用于治疗短QT综合征的药物奎尼丁后分为雷诺嗪联用组( n=9)、美西律联用组( n=9)、奎尼丁联用组( n=9)。在剩余的46只新西兰兔中选取19只,未用药时为对照B组( n=19),给予吡那地尔后为吡那地尔B组( n=19)。其余27只分为雷诺嗪单用组( n=9)、美西律单用组( n=9)、奎尼丁单用组( n=9)。采集对照A组、吡那地尔A组的心电生理参数,在对照B组、吡那地尔B组中采用程序电刺激诱发室性心律失常并采集心电图。采集吡那地尔联用组和单用药物组的心电生理参数,同时诱发室性心律失常并采集心电图。吡那地尔、雷诺嗪、美西律、奎尼丁药物浓度分别为30、10、30、1 μmol/L。 结果:与对照A组相比,吡那地尔A组的QT间期、心外膜和心内膜动作电位复极化完成90%处的时程(MAPD 90)缩短、跨室壁复极离散度(TDR)增大、有效不应期(ERP)和复极后不应期(PRR)降低( P<0.05)。与吡那地尔A组相比,美西律联用组、奎尼丁联用组心外膜和心内膜MAPD 90和QT间期延长( P<0.05),雷诺嗪联用组则不发生改变;TDR在3个联用组均显著降低,但ERP和PRR则延长( P<0.05)。程序电刺激时对照B组室性心律失常诱发率为0,吡那地尔B组升高至10/19(χ2=13.6, P<0.05)。雷诺嗪联用组、美西律联用组和奎尼丁联用组室性心律失常的诱发率分别为1/9、1/9和0,均低于吡那地尔B组(χ2=4.5、4.5、7.4, P均<0.05)。 结论:在QT间期缩短的心脏,抑制晚钠电流不会加重电生理异常,而且会降低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的危险性,其机制与逆转短QT情况下TDR的增大和不应期(包括ERP及PRR)的缩短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丹曲林对心肌缺血再灌注小鼠室性心律失常易感性的影响及其电生理机制:离体实验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价丹曲林对心肌缺血再灌注小鼠室性心律失常易感性的影响及其电生理机制。方法:SPF级健康雄性C57BL/6小鼠20只,6~8周龄,体重21~25 g,制备Langendorff离体心脏灌注模型。取离体灌注模型制备成功的心脏20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丹曲林组,每组10个。采用停止灌流30 min后恢复灌流的方法建立全心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丹曲林组于再灌注时灌注含20 μmol/L丹曲林钠的Krebs液5 min。再灌注10 min时,通过程序电刺激诱发室性心律失常,记录室性心律失常成功诱发情况和持续时间。于停灌前和再灌注20 min时测定心室有效不应期(ERP)及左心室中段外膜心肌细胞动作电位时程(APD 50和APD 90)。再灌注30~60 min时采用光学标测技术检测心肌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变化,记录钙瞬变交替发生情况及舒张期细胞内钙离子浓度自发升高(SCaE)幅度。 结果:与对照组比较,丹曲林组室性心律失常诱发率降低,持续时间缩短,再灌注20 min时心室ERP、APD 50和APD 90延长,钙瞬变交替发生率及SCaE幅度降低( P<0.05)。 结论:丹曲林可降低心肌缺血再灌注小鼠室性心律失常的易感性,其电生理机制可能与降低心肌细胞传导性和兴奋性、延长复极时程以及恢复胞内钙离子稳态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ERp57通过影响成纤维细胞活化参与特发性肺纤维化疾病发生发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究ERp57对成纤维细胞活化的影响及揭示其在肺纤维化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实验性研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蛋白质印迹检测特发性肺纤维化患者和博来霉素诱导的小鼠肺纤维化肺组织中ERp57的表达情况。体外培养肺原代成纤维细胞,将ERp57-siRNA脂质体转染成纤维细胞,蛋白质印迹检测siRNA干扰ERp57表达对成纤维细胞活化的影响。结果:在特发性肺纤维化患者和博来霉素诱导的小鼠肺纤维化肺组织中,ERp57表达水平显著上调,且主要表达于成纤维细胞中;体外实验发现人原代成纤维细胞经转化生长因子β 1刺激后,ERp57表达水平呈时间依赖性升高。同时,干扰ERp57的表达可明显抑制成纤维细胞活化。 结论:ERp57与肺纤维化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抑制ERp57的表达可显著抑制成纤维细胞的活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事件相关电位在失语症诊断和康复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国内外研究表明事件相关电位(ERP)可从语言理解过程、语言产出过程,为失语症诊断、康复提供客观指标。不同的ERP成分可辅助诊断失语症的语音障碍、语义障碍、语法障碍,也可作为这些语言障碍的康复效果及预后评估的参考指标。本文通过综述ERP在失语症语言理解和语言产出中语音、语义和语法等障碍上的应用研究,旨在为失语症的临床诊断和康复提供参考和借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