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黄元御枢轴运动理论探析胃痞病的治疗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基于清代名医黄元御"枢轴运动"理论,认为胃痞病核心病机为中轴枢机运转不利,中土气机升降失常,分别从误下伤阳、肺气不降、中气虚衰等角度阐述胃痞病发病机制,临证时以健运中土,行脾胃升降之机,复阴阳清浊之位为主要理念.并列举下气汤、半夏泻心汤、甘草泻心汤、生姜泻心汤及旋覆代赭汤5首临床常用方剂阐释以"枢轴运动"理论为指导的胃痞病辨治思路,以期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飞行员急性腰扭伤致腰痛、腹胀一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报道1例歼击机飞行员急性腰部扭伤致腰痛、腰部活动受限并出现腹胀。根据该飞行员的症状、体征,结合影像学检查确诊为急性腰扭伤致腰痛和腹胀,给予针刺、手法、健康教育和功能锻炼指导。经治疗飞行员腰痛、腹胀消失,1周后恢复飞行,至今疗效巩固。飞行员腰部外伤后出现腰痛、腹胀或腹痛等症状时,应考虑腹胀、腹痛是由腰痛原因引起的继发症状,并及时进行常规腰椎正侧位片和腹部超声检查,排除腰椎骨质结构改变和腹腔脏器损伤。飞行员平时加强腰部肌肉锻炼,能有效预防下腰部疼痛的发生,提高飞行作业能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揿针疗法对肠镜检查后气腹腹胀的改善作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揿针疗法对肠镜检查后患者气腹腹胀的改善作用。方法:选取杭州市中医院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就诊并行肠镜检查的患者102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1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对症治疗,观察组患者实施揿针疗法。比较两组患者的气腹腹胀改善效果、检查时间、疼痛评分以及检查后6 h、24 h的腹胀分级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92.16%(47/51)]明显高于对照组[74.51%(38/51)](χ 2=5.71, P < 0.05);观察组的进镜时间[(4.86±1.23)min]及退镜时间[(5.24±1.13)min]均明显短于对照组[(8.79±1.25)min、(6.97±1.12)min],观察组的疼痛评分[(1.50±0.41)分]明显低于对照组[(2.30±0.42)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16.00、7.76、9.73,均 P < 0.001);检查后6 h、24 h,观察组腹胀改善状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均 P < 0.05)。 结论:揿针疗法能有效改善肠镜检查后的气腹腹胀,缩短检查时间,减轻患者的疼痛程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特发性肠系膜静脉硬化性肠炎临床特点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总结特发性肠系膜静脉硬化性肠炎的临床表现、影像学及结肠镜检查特征、治疗及转归等,旨在加强临床医生对该疾病的认识。方法:报道1例北京医院消化科收治的特发性肠系膜静脉硬化性肠炎患者,该患者因腹痛腹胀、停止排便排气3个月,再发伴呕吐2 d入院,结合患者病史、症状、体征、影像学及肠镜结果等,考虑患者不完全性肠梗阻病因为特发性肠系膜静脉硬化性肠炎;同时收集截至2021年4月国内外报道的特发性肠系膜静脉硬化性肠炎病例资料及相关文献,对该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后等信息进行总结分析。结果:联同本例复习截至2021年4月文献报道特发性肠系膜静脉硬化性肠炎病例共计206例,男女比例约2.75∶1;111例个案报道明确提及患者年龄,中位年龄59岁,≥65岁老年患者36例(32.4%);常见临床表现包括腹痛、腹胀、腹泻、便血、恶心呕吐、停止排便排气等;病变好发部位包括盲肠、升结肠、横结肠等在内的右半结肠,其中以升结肠最易受累;影像学特征包括受累肠壁及邻近肠系膜血管线状、锯齿状或迂曲钙化,肠壁水肿增厚,肠周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等;内镜下特征包括病变肠段黏膜水肿增厚、黏膜呈蓝紫色或青铜色改变、静脉迂曲扩张等;并发症包括肠梗阻、肠穿孔、肠坏死等;多数患者停服中药并经改善肠道微循环、抗炎、抗凝、抗感染等保守治疗措施后症状好转,疾病整体预后良好。结论:特发性肠系膜静脉硬化性肠炎是一种非阻塞、非血栓、非炎症性肠系膜静脉硬化所致的肠道缺血,该疾病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综合典型临床表现、特征性影像学、内镜及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有助于明确诊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两种气体用于CT仿真结肠镜检查的效果比较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比较二氧化碳(CO 2)、空气用于CT 仿真结肠镜(CTVC)检查的效果及肠道清洁度对息肉性病变检出率的影响。 方法:选取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2015年10月至2020年11月行CTVC检查患者18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CO 2组和对照组,每组93例。CO 2组经肛门注入CO 2充盈肠腔,对照组经肛门注入空气充盈肠腔。比较两组Boston肠道准备量表(BBPS)评分及腹胀评分、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舒适程度(BCS)评分,观察两组息肉检出率。 结果:按BBPS评分,CO 2组、对照组肠道清洁度好(≥7分)分别为62例、60例,肠道清洁度差(<7分)分别为31例、33例。检查中,两组腹胀评分、VAS评分、BC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检查后30 min,CO 2组腹胀评分、VAS评分分别为(2.21±0.40)分、(1.43±0.34)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50±0.49)分、(3.03±0.55)分( t=2.59、2.38,均 P<0.05);检查后60 min,CO 2组腹胀评分、VAS评分、BCS评分分别为(1.15±0.39)分、(1.22±0.28)分、(1.27±0.35)分,均低于对照组的(2.16±0.43)分、(1.91±0.32)分、(1.85±0.37)分( t=2.45、2.27、2.40,均 P<0.05)。CO 2组小息肉(<6 mm)检出率为32.7%(34/104),大息肉(≥6 mm)检出率为88.1%(37/42);对照组小息肉检出率为29.0%(29/100),大息肉检出率为85.1%(40/47);两组大、小息肉检出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CO 2组、对照组肠道清洁度好者大息肉检出率分别为92.3%(24/26)、89.7%(26/29),均明显高于肠道清洁度差者[81.3%(13/16)、77.8%(14/18)](χ 2=6.03、6.44,均 P<0.05);CO 2组、对照组肠道清洁度好者小息肉检出率分别为41.9%(26/62)、42.9%(21/49)),明显高于肠道清洁度差者[(19.0%(8/42)、15.7%(8/51)](χ 2=15.32、13.78,均 P<0.01)。 结论:采用CO 2充气的CTVC检查中患者舒适度更高,且对息肉性病变的检出率无影响;肠道准备的清洁度对CTVC检查的息肉检出率有显著的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研究对象为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新生儿科住院的早产儿,进一步将其中的喂养不耐受组患儿按出生胎龄分为<31周组和≥31周组,以及按出生体重分为<1 250 g组和≥1 250 g组。分析纳入对象的病历资料,探讨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特征及其危险因素。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 χ2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等方法,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1)符合标准的研究对象共612例,其中喂养不耐受组182例(29.7%),喂养耐受组430例(70.3%)。喂养不耐受组中,男婴103例(56.6%),女婴79例(43.4%);胎龄(30.6±2.3)周,其中93例(51.1%)胎龄<31周;出生体重(1 298±417)g,其中93例(51.1%)<1 250 g;134例(73.6%)为极低出生体重儿。喂养不耐受在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中的发生率为63.2%(134/212)。(2)喂养不耐受的诊断日龄为(2.7±0.9) d,消失日龄为(13.2±6.9) d,持续时间为(10.5±6.7) d,主要症状包括胃潴留100.0%(182/182)、腹胀54.4%(98/182)和呕吐17.0%(31/182)。(3)与胎龄≥31周者相比,胎龄<31周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诊断和消失更晚[(2.4±0.8)与(2.9±0.9) d, t=3.977;(10.4±5.2)与(16.0±7.3)d, t=5.935],持续时间更长[(8.0±5.0)与(13.0±7.3) d, t=5.450],恢复出生体重时间更晚[(9.4±4.1)与(12.0±5.1) d, t=3.672]( P值均<0.05)。与出生体重≥1 250 g的早产儿相比,出生体重<1 250 g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诊断和消失更晚[(2.5±0.9)与(2.8±0.9) d, t=2.540;(10.0±4.5)与(16.3±7.4) d, t=6.951]、持续时间更长[(7.5±4.3)与(13.5±7.3) d, t=6.690]、更少发生呕吐[23.6%(21/89)与10.8%(10/93), χ2=5.308]( P值均<0.05)。(4)出生体重是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保护因素( OR=0.998,95% CI:0.997~0.998),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OR=2.129,95% CI:1.163~3.897)、多胎( OR=1.812,95% CI:1.116~2.941)、生后48 h内应用枸橼酸咖啡因( OR=2.663,95% CI:1.619~4.381)、生后48 h内应用持续气道正压通气( OR=5.211,95% CI:2.861~9.489)和宫内感染( OR=1.988,95% CI:1.060~3.728)是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独立危险因素( P值均<0.05)。 结论: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发生率较高;胎龄较小、出生体重较低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发生和消失时间较晚,持续时间较长;出生体重低、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多胎、生后48 h内应用枸橼酸咖啡因、生后48 h内应用持续气道正压通气和宫内感染是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经鼻高流量氧疗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效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对比无创辅助通气(NIV)探讨经鼻高流量氧疗(HFNC)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睡眠呼吸暂停重叠综合征(OCOS)的疗效。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因2组设备不同无法设盲。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纳入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于黄冈市中心医院住院的OCOS伴呼吸衰竭且接受呼吸支持的169例患者,随机分配至HFNC组(85例)和NIV组(84例)。观察2组患者基础资料、呼吸频率、血气分析指标(pH值、PaO 2和PaCO 2)、睡眠呼吸暂停指数(AHI)、夜间最低血氧饱和度(SaO 2 LOW)、鼻面部损伤、胃肠胀气的比例、有创机械通气率、呼吸支持时间、住院时间和28 d病死率。 结果:HFNC组85例,男56例,女29例,年龄67(62,72)岁;NIV组84例,男57例,女27例,年龄68(60,76)岁。2组性别、年龄、OCOS年限、AHI、肺功能、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 Ⅱ)评分,炎性因子(CRP、PCT)和基础疾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2组的呼吸频率、PaCO 2和AHI均较治疗前降低,分别为:呼吸频率HFVC组(28.12±5.46)次/min比(21.92±4.89)次/min,NIV组(27.62±6.32)次/min比(21.73±4.84)次/min;PaCO 2HFVC组(66.83±6.96)mmHg比(45.27±7.63)mmHg,NIV组(67.90±7.01)mmHg比(44.55±7.37)mmHg;AHI HFVC组(16.47±3.56)次/h比(10.71±3.14)次/h,NIV组(17.35±4.55)次/h比(9.79±3.23)次/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2组患者治疗72 h后pH值、PaO 2、SaO 2 LOW均较治疗前升高,分别为pH值HFVC组(7.24±0.05)比(7.41±0.12),NIV组(7.25±0.06)比(7.41±0.10);PaO 2HFVC组(57.80±8.96) mmHg比(72.56±15.77) mmHg,NIV组(56.93±9.01)mmHg比(73.06±16.19)mmHg;SaO 2 LOW HFVC组(86.41±5.17)比(93.13±3.31),NIV组(84.76±6.11)比(93.79±3.4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治疗后2组患者以上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HFNC组鼻面部损伤胃肠胀气少于NIV组(1.2%比19.0%, χ2=14.91, P=0.001);2组患者有创机械通气率、呼吸支持时间、患者住院时间、28 d病死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HFNC用于OCOS患者呼吸支持可有效改善缺氧状态、增加肺通气量、降低AHI,与NIV治疗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患者对于HFNC耐受性更好,是临床治疗该种疾病新的呼吸支持方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渐进式直立活动在慢性呼吸衰竭患者无创通气撤机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渐进式直立活动在慢性呼吸衰竭患者无创通气撤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月在解放军海军安庆医院接受无创通气治疗的68例慢性呼吸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撤机方法,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开展渐进式直立活动,比较两组患者撤机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撤机成功率为85.29%(29/34),高于对照组的61.76%(21/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患者胃肠胀气、压力性损伤及新发呼吸循环不稳定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渐进式直立活动在慢性呼吸衰竭患者无创通气撤机中的应用具有较好效果,能够提高患者的撤机成功率,并降低患者撤机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新生儿牛奶蛋白过敏性直肠结肠炎11例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新生儿牛奶蛋白过敏性直肠结肠炎(allergic proctocolitis,AP)的临床特点,提高对本病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6月湖北省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收治的牛奶蛋白AP患儿资料,包括临床表现、相关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电子结肠镜与组织病理学检查、皮肤点刺试验结果,以及诊疗经过与转归情况。结果:共纳入11例AP患儿。首发症状最常见血便,其次是腹胀、腹泻、呕吐。11例均出现血便,腹胀5例,腹泻3例,呕吐3例,发热、反应低下、呼吸暂停各1例。混合喂养4例,人工喂养7例,发病日龄3~12 d(平均8.1 d)。便常规均提示潜血阳性,2例有白细胞、红细胞,便培养均阴性。血炎性指标正常9例, 超敏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增高2例,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增高8例,皮肤点刺试验阳性3例。胸腹立卧位X线片正常4例,局部肠管充气、扩张3例,局部肠壁水肿、增厚2例,肠管排列与走行僵硬、肠壁透亮影2例。腹部超声正常2例,肠胀气6例,肠胀气伴少量腹腔积液或肠蠕动差3例。11例肠镜检查均可见肠黏膜充血、水肿,伴肠黏膜糜烂8例、黏膜出血5例、溃疡灶5例。组织病理学示结肠黏膜间质可见炎性细胞浸润,局灶区间可见嗜酸性粒细胞浸润,5~30个/HPF。起病后均调整为深度水解配方奶或氨基酸配方奶喂养,3~7 d(平均4.3 d)后症状消失。结论:新生儿AP可发生在生后第1周内,血便是主要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临床特征及检查手段,临床需依据症状、实验室与影像学检查结果、诊断性回避牛奶蛋白后症状明显改善、结肠镜及病理活检特征性改变并排除其他病因后诊断。回避过敏原是主要干预措施,预后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淋巴结清扫对不同临床病理分期直肠癌根治术患者恢复及生存预后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直肠癌根治术中253组淋巴结清扫对不同临床病理分期患者术后恢复及生存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接受直肠癌根治术的患者232例,分为两组,253淋巴结清扫组(于2014年接受手术)及253淋巴结未清扫组(于2013年接受手术),分析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分化程度以及浸润深度的差异;然后对两组患者再次按照不同临床病理分期进行亚组分组,分为3组(Ⅰ、Ⅱ和Ⅲ期),术后恢复评估包括术后首次排气时间、术后首次进食时间、住院时间及吻合口瘘情况。术后生存预后指标为患者术后生存情况。结果:相对于253组淋巴结未清扫组,253组淋巴结清扫并未对Ⅰ、Ⅱ和Ⅲ期患者的术后恢复及并发症产生影响( P>0.05);253组淋巴结清扫有利于直肠癌患者生存预后( P=0.012);对于Ⅰ期和Ⅱ期患者,253组淋巴结清扫并未对其预后产生影响( P>0.05);对于Ⅲ期患者,253组淋巴结清扫有利于预后( P=0.039)。 结论:直肠癌根治术中,253组淋巴结清扫并未对直肠癌患者术后恢复产生影响;253组淋巴结清扫并未对Ⅰ期及Ⅱ期患者的预后产生影响,253组淋巴结清扫有利于Ⅲ期患者预后,所以在临床病理分期未知的术中,我们应当对所有直肠癌患者进行253组淋巴结清扫。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