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静脉生酮治疗GABRB2基因变异致发育性癫痫性脑病一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1岁14日龄女性患儿,生后反复抽搐,发作频繁,为药物难治性癫痫,伴有广泛性发育落后,患儿全外显子基因组检测提示GABRB2基因c.734T>C(p.F245S)杂合、错义、新发变异,诊断为发育性癫痫性脑病92型。患儿既往肠道生酮饮食不耐受,因频繁呕吐及抽搐接受了短期静脉生酮治疗,抽搐发作在一定时间内得到控制,期间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成功过渡至肠内生酮饮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穿石通痹汤通过调节GABRB1-SOCS1/JAK1/STAT3信号途径对CIA模型大鼠关节炎症损伤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7/13
目的 探讨穿石通痹汤对胶原诱导性关节炎(Collagen Ⅱ induced arthritis,CIA)模型大鼠关节滑膜免疫炎性损伤的疗效及作用机制.方法 SPF级雄性SD大鼠,体质量(200±10)g,采用大鼠尾根部注射牛CⅡ方法制备CIA模型,将成模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模型组、阳性药组、穿石通痹汤组,每组各6只,另取6只未造模大鼠作为正常组.正常组与模型组隔日予去离子水10 ml/kg灌胃,阳性药组予甲氨蝶呤注射液每周0.5 mg/kg腹腔注射,穿石通痹汤组按生药量11.2 g/kg隔日灌胃给药,连续干预4周后处死大鼠,采集血浆、膝关节滑膜及踝关节标本.以HE染色观察大鼠踝关节病理变化;采用Westernblot检测大鼠膝关节滑膜pJAK1、JAK1、p38、GABRB1的蛋白表达水平;ELISA检测血浆IL-6,STAT3,SOCS1表达水平;并采用UHPLC-Q-Exactive Orbitrap MS分析血浆代谢物成分.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踝关节滑膜明显增生、严重骨质破坏以及炎性细胞浸润;与模型组比较,穿石通痹汤组大鼠关节骨质破坏、关节病变整体评分明显改善.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GABRB1、SOCS1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1),p38、pJAK1、IL-6,STAT3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1,P<0.05);与模型组比较,穿石通痹汤组及阳性药组GABRB1、SOCS1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上调(P<0.01,P<0.05),并明显抑制p38、pJAK1、IL-6,STAT3的蛋白表达(P<0.01),且穿石通痹汤组对GABRB1的上调作用及pJAK1抑制作用显著优于阳性药组(P<0.01);血浆代谢物分析发现甘油磷脂代谢、花生四烯酸代谢、鞘脂代谢等代谢途径及其中 50个代谢产物与本病发生密切相关.结论 穿石通痹汤能有效改善CIA模型大鼠关节滑膜免疫炎性代谢性损伤,其机制可能与调节GABRB1-SOCS1/JAK1/STAT3信号途径,调控脂质代谢途径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13
-
基于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和孟德尔随机化探讨拉莫三嗪抗重度抑郁症的作用机制
编辑人员丨2024/5/11
目的 探索拉莫三嗪抗重度抑郁症(MDD)的作用机制.方法 收集拉莫三嗪的药物靶点与MDD的治疗靶点信息进行交集靶点基因分析和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筛选,通过基因本体论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富集分析确定与拉莫三嗪抗MDD相关的各种生物途径,用分子对接技术对筛选的核心靶点进行初步验证,使用OpenGWAS数据库中的γ-氨基丁酸受体相关蛋白样1(GABARAPL1)和MDD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数据进行孟德尔随机化进一步验证.结果 确定了与拉莫三嗪抗MDD相关的生物途径,包括γ-氨基丁酸(GABA)能突触、尼古丁成瘾、谷氨酸能突触、逆行内源性大麻素信号传导等生物途径.分子对接显示:拉莫三嗪与GABRA1、GABRB2、GABRA6、GABRD、GABRG2、GABRG1、GABRA5、GABRA4、GABRB3 和 GABRA2 受体的结合能均≤-5.8 kCal·mol-1,其中GABRB3受体与拉莫三嗪的结合能最强,为-9.5 kCal·mol-1.GABARAPL1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数据中,303个单核苷酸多态性与GABARAPL1相关(P<5 × 10-6),经筛选保留了 15个单核苷酸多态性用于孟德尔随机化分析,分析结果表明,GABA受体可能是MDD的重要治疗靶点.结论 拉莫三嗪可能通过作用于GABA受体产生抗MDD的作用,为进一步的拉莫三嗪抗MDD临床应用提供了研究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5/11
-
百合抗焦虑抗抑郁有效成分与作用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目的]采用网络药理学与生物信息预测分析并结合体内与分子实验验证百合抗焦虑抗抑郁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ystems Pharmacology Database and Analysis Platform,TCMSP)检索百合抗焦虑抗抑郁的潜在活性成分;通过治疗靶点数据库(Therapeutic Target Database,TTD)检索活性成分抗焦虑抗抑郁的潜在作用靶标,构建成分与靶标网络;采用REACTOME与g:Profiler软件进行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分析,京都基因和基因组数据库(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REAC 和 WikiPathways 代谢通路(WikiPathways,WP)富集分析.以行为绝望抑郁悬尾和强迫游泳实验评价百合水提液抗抑郁活性,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ICR小鼠海马内神经递质含量,以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eal-time PCR)分析抑郁小鼠脑内抑郁相关基因表达水平.[结果]百合通过β-谷甾醇、3-去甲基秋水仙碱与26-O-β-D-吡喃葡萄糖基-3β,26-二羟基胆甾烷-16,22-二氧基-3-0-α-L-鼠李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苷等5个潜在活性成分,可通过调控hsa-miR-203和hsa-miR-206等miRNAs与特异性蛋白 1(specificity protein 1,SP1)、RE1沉默转录因子(RE1 silencing transcription factor,REST)和CCCTC 结合因子(CCCTC-binding factor,CTCF)等转录因子的表达,进而共同调控蛋白激酶C epsilon型(protein kinase C epsilon,PRKCE)、γ-氨基丁酸 B 型受体亚基 2(gamma-aminobutyric acid type B receptor subunit 2,GABBR2)、γ-氨基丁酸 A 型受体亚基 p2(gamma-aminobutyric acid type A receptor subunit beta 2,GABRB2)和溶质载体家族6 成员 4(solute carrier family 6 member 4,SLC6A4)等基因的表达,可能最终影响了 γ-氨基丁酸通路、5-羟色胺通路、G蛋白偶联受体通路和单胺氧化酶通路等,增加抑郁小鼠脑内神经递质含量,发挥抗焦虑抗抑郁作用.[结论]采用网络药理学、生物信息预测以及实验验证百合抗焦虑抗抑郁的活性成分、潜在靶标和信号通路,为百合抗焦虑抗抑郁研究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
离子通道与癫痫遗传学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离子通道在调节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近年来研究发现,离子通道基因突变与很多原发性癫痫的发病高度相关.至今研究发现977个基因与癫痫相关,其中60个是离子通道基因.主要包括电压门控离子通道基因:钠离子通道(SCA1A、SCN1B、SCN2A等)、钾离子通道(KCNA2、KCNC1、KCNT1、KCNQ2、KCNQ3等)、氯离子通道(CLCN2等)及钙离子通道(CACNA1H、CACNA1A等)等;神经元递质受体门控通道基因:GABA受体(GABRA1、GABRB3、GABRD以及GABRG2等)、乙酰胆碱受体(CHRNA4、CHRNB2等)及其他门控通道及基因突变(HCN1、LGI1及PRRT2等).文中将重点综述近年来研究发现的离子通道基因突变与癫痫遗传学的相关性,以更好地辅助临床诊断及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神经病理性痛小鼠背根神经节γ氨基丁酸受体亚型基因表达的变化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评价神经病理性痛小鼠背根神经节γ氨基丁酸(GABA)受体亚型基因表达的变化.方法 实验一取8周龄雄性C57BL6小鼠24只,体重25~3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n=12):假手术组(Sham组)和神经病理性痛组(NP组).NP组采用结扎双侧L4脊神经的方法制备神经病理性痛模型.分别于造模前1d和造模后7d时测定双侧后爪机械痛阈,然后处死小鼠,取双侧L4背根神经节进行转录组基因测序,分析GABA受体亚型基因的表达水平.实验二取8周龄雄性C57BL6小鼠24只,体重25~30 g,采用结扎左侧L4脊神经的方法制备神经病理性痛模型.分别于造模前1 d、造模后3、7和14 d时取6只小鼠,测定左侧后爪机械痛阈,然后处死取左侧L4背根神经节,采用RT-qPCR法检测实验一中GABA受体亚型差异表达基因的表达水平.结果 实验一与Sham组比较,NP组造模后7 d时机械痛阈升高,背根神经节Gabra1、Gabra2、Gabrb3、Gabrg2、Gabbr1和Gabbr2表达下调,Gabrg1表达上调(P<0.05或0.01).实验二与造模前1 d时比较,造模后各时点机械痛阈升高,背根神经节Gabra1、Gabra2、Gabrb3、Gabrg2、Gabbr1和Gabbr2表达下调,Gabrg1表达上调(P<0.05或0.01),Gabrb1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神经病理性痛小鼠背根神经节GABA受体亚型Gabra1、Gabra2、Gabrb3、Gabrg2、Gabbr1和Gabbr2表达下调,Gabrg1表达上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Dravet综合征少见致病基因突变及临床表型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研究Dravet综合征(DS)少见致病基因突变,并对携带少见致病基因突变的患儿进行基因型-表型分析.方法 收集2005年2月至2016年8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就诊的DS患儿,采用Sanger测序及多重连接依赖的探针扩增(MLPA)方法筛查SCN1A及PCDH19基因突变,对SCN1A及PCDH19基因突变阴性的患儿进行癫痫基因靶向捕获二代测序;分析携带少见致病基因突变患儿的临床表型特点.结果 在670例DS患儿中,SCN1A突变阳性者556例(83.0%),PCDH19突变阳性者6例,余108例SCN1A及PCDH19突变筛查阴性者送检癫痫基因靶向捕获二代测序,发现12例携带其他致病基因突变,其中GABRA1杂合突变3例,GABRG2杂合突变2例,GABRB2杂合突变2例,SCN2A杂合突变1例,TBC1D24复合杂合突变2例,ALDH7A1复合杂合突变2例.6例PCDH19杂合突变者发作均有丛集性,仅1例病程中曾出现癫痫持续状态;2例GABRB2杂合突变者发作控制相对好;2例TBC1 D24复合杂合突变者均出现多次肌阵挛持续状态;2例ALDH7A1复合杂合突变者加用维生素B6发作控制.未发现GABRG2、SCN2A和GABRA1基因突变导致的DS表型有特异性.结论 中国DS患儿可出现的少见致病基因突变包括PCDH19、GABRG2、SCN2A、GABRA1、GABRB2、TBC1D24和ALDH7A1基因.GABRB2和TBC1D24基因突变的发现扩展了DS的致病基因谱.PCDH19突变者丛集性发作突出,癫痫持续状态少见;GABRB2突变者发作相对容易控制;TBC11D24复合杂合突变者肌阵挛发作持续状态突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单核苷酸多态性比较基因组杂交技术对Angelman综合征的诊断价值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分析Angelman 综合征( AS)的基因型和表型之间的关联,并探讨单核苷酸多态性比较基因组杂交技术( SNP aCGH)对AS诊断的价值。方法将11例临床诊断AS的患儿分别行脑电图检查、格赛尔( Gesell)评分,予甲基化聚合酶链反应初筛,再予SNP aCGH全基因组扫描,获得染色体异常拷贝数据并分析。结果(1)11例患儿遗传诊断为AS,缺失型10例(其中Ⅱ型缺失6例,I型缺失4例),单亲二倍体(UPD)1例。(2)15q11-q13为染色体异常拷贝区域,根据其起始范围,查阅人类孟德尔遗传在线基因库(OMIM),明确缺失片段中主要包括以下基因:MKRN3、MAGEL2、NDN、SNRPN、SNURF、GABRB3、GABRA5、GABRG3、UBE3A、OCA2、ATP10A。(3)缺失型患儿身高及体质量较健康同龄儿低3~5个标准差,UPD患儿身高及体质量低于健康同龄儿约1.5个标准差。 Gesell评估显示Ⅰ型缺失为重度、极重度智力残疾;Ⅱ型缺失为中度智力残疾;UPD患儿为轻度智力残疾。发现色素沉着障碍共8例,包括UPD患儿。1例Ⅰ型缺失和UPD患儿脑电图提示偶发棘波,另1例Ⅰ型缺失,为界限性脑电图,其余患儿为阵发性中高波幅的棘波、慢波、棘慢波(2.5~3.0 Hz)。结论SNP aCGH技术在确诊AS的同时能明确基因病理分型,检出染色体拷贝数异常区域的起始点所在,明确缺失片段大小及片段中所涉及的基因,利于表型和基因型的关联分析,提供针对性的遗传咨询,且为AS发病机制、基因功能定性等研究提供一个良好的技术平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异虎耳草素对原代海马神经元细胞抑制性神经递质及其受体基因表达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观察异虎耳草素对原代海马神经元细胞γ-氨基丁酸(GABA),5-羟色胺(5-HT)含量及受体基因表达的影响,探讨其催眠作用机制.方法:体外培养SD乳鼠原代海马神经元细胞,在细胞生长状态最佳时,经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免疫组化鉴定纯度并给药.分为空白组,地西泮组(25 mg·L-1),异虎耳草素低、中、高剂量组(5,10,20 mg·L-1),共5组,给药24 h后流式细胞术检测海马神经元细胞早期凋亡率,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检测细胞上清液GABA,5-HT含量,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检测细胞内γ-氨基丁酸A型受体(GABAA)基因GABRA1,GABRA5,GABRB2,γ-氨基丁酸B型受体(GABAB)基因GABBR1,5-羟色胺1A型受体(5-HT1A)基因5-HT1A(A),5-HT1A(B),5-HT1A(C)表达的变化.结果:第7天海马神经元细胞生长状态良好,鉴定纯度>90%;与空白组比较,海马神经元细胞早期凋亡率异虎耳草素中、高剂量组显著降低(P<0.01),GABA含量异虎耳草素高剂量组显著升高(P<0.01),GABRA1,GABRA5,5-HT1A(A),5-HT1A(C)mRNA表达异虎耳草素中、高剂量组显著升高(P <0.05,P<0.01),GABBR1,5-HT1A(B)mRNA表达异虎耳草素各组均显著升高(P<0.05,P<0.01).结论:异虎耳草素催眠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海马神经元细胞凋亡,升高抑制性神经递质GABA含量,上调GABA与5-HT相关受体基因表达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致痛性操作对新生大鼠远期海马基因表达谱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致痛性操作对新生大鼠远期海马基因表达谱的影响.方法 将28只新生雄鼠随机分为疼痛组和对照组,每组14只.疼痛组大鼠生后第1~7天每日进行4次针刺足底的致痛性操作,建立新生期致痛经历的大鼠模型,模拟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反复经历致痛性操作的患儿;对照组用棉签触碰同侧足底.分别取第8天和第21天两组大鼠的海马组织进行转录组测序,构建基因表达谱并筛选出相关差异基因进行功能分析.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对与疼痛刺激反应或大脑认知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进行验证,包括γ-氨基丁酸A型受体β1亚基编码基因(GABRB1)、谷氨酸NMDA受体NR2A亚基编码基因(GRIN2A)和白细胞介素1受体相关蛋白编码基因(IL1 RAPL1),蛋白免疫印迹法验证其中1个关键基因.结果 测序结果显示,疼痛组和对照组第8天的差异基因仅有6个,而第21天增加至53个,其中下调者占85.0%(45/53),根据基因本体功能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注释结果,差异基因功能主要富集在细胞膜、电压门控离子通道、突触连接、神经递质受体、免疫反应等.关键基因的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和蛋白免疫印迹验证结果与转录组全基因测序RNA序列趋势一致.结论 早期反复经历致痛性操作的大鼠大脑海马突触细胞膜上的电压门控离子通道蛋白、神经递质受体以及一些关键基因如GABRB1等差异表达,初步阐释了早期疼痛影响新生儿脑发育可能的分子机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