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胃十二指肠溃疡出血患者内镜下闭合穿孔缝合术治疗价值探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胃十二指肠溃疡出血患者行内镜下闭合穿孔缝合术的手术效果。方法:回顾性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山西省文水县人民医院收治的胃十二指肠溃疡出血患者85例,其中30例行单钳道内镜下闭合穿孔缝合术(观察组),55例行传统开腹修补术(对照组)。比较两组术后临床疗效、围手术期指标、术后并发症及手术前后应激指标血清肾上腺素(E)、去甲肾上腺素(NE)、皮质醇(Cor)和焦亡指标NOD样受体蛋白3(NLRP3)、半胱氨酸蛋白酶-1(caspase-1)、白细胞介素18(IL-18)、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因子-1(sVCAM-1)水平;随访18个月,比较两组Visick分级。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6.67%(29/30)比80.00%(44/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 = 4.45, 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下床活动时间、进食时间、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20.38 ± 5.39) ml比(63.98 ± 10.35) ml、(20.88 ± 4.27) h比(39.98 ± 5.81) h、(58.03 ± 10.34) h比(76.02 ± 14.27) h、(6.04 ± 1.21) d比(8.74 ± 2.05)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术后血清Cor、E、NE、NLRP3、caspase-1、IL-18和sVCAM-1水平均低于对照组[(54.73 ± 8.57) μg/L比(87.46 ± 10.53) μg/L、(25.15 ± 4.21) μg/L比(37.08 ± 5.17) μg/L、(29.38 ± 4.09) μg/L比(46.85 ± 6.26) μg/L、(6.53 ± 1.17) μg/L比(7.86 ± 1.23) μg/L、(15.35 ± 2.23) μg/L比(18.73 ± 2.54) μg/L、 (239.32 ± 31.19) ng/L比(275.68 ± 36.07) ng/L、(24.97 ± 5.61) nmol/L比(33.61 ± 7.19) n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3.33%(1/30)比20.00%(11/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 = 4.45, P<0.05)。随访18个月,两组患者Visick分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单钳道内镜下闭合穿孔缝合术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出血患者疗效显著,对患者机体影响较小,术后恢复较快,可有效缩短住院时间,远期疗效更佳,再出血复发率较低,术后并发症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反流性哮喘与典型胃食管反流病的检查参数对比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反流性哮喘(RA)与典型胃食管反流病(TGERD)患者反流相关参数的差异和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20年6月于解放军火箭军特色医学中心同期行胃镜、高分辨率食管测压(HREM)和24 h pH-阻抗监测检查的120例胃食管反流病(GERD)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症状相关性指数将GERD患者分为RA组和TGERD组,每组各60例,比较2组反流性食管炎(RE)评分、胃镜下食管裂孔疝表现、胃食管阀瓣Hill分级评分、食管上括约肌(UES)压力、DeMeester积分和反流次数等反流相关参数。统计学方法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和卡方检验。 结果:TGERD组和RA组RE评分、胃食管阀瓣Hill分级评分[0.0分(0.0分,1.0分)比0.0分(0.0分,1.8分)、3.0分(2.0分,3.0分)比3.0分(2.0分,3.0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RA组UES压力<34 mmHg(1 mmHg=0.133 kPa)检出率高于TGERD组[41.7%(25/60)比23.3%(14/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596, P=0.032)。RA组UES压力低于TGERD组[51.7 mmHg(23.6 mmHg,70.1 mmHg)比62.0 mmHg(37.4 mmHg,77.4 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2.105, P=0.035)。TGERD组和RA组HREM其他参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RA组DeMeester积分≥14.7分、酸暴露时间百分比≥4.5%和反流总次数≥73次的检出率均高于TGERD组[分别为41.7%(25/60)比23.3%(14/60)、40.0%(24/60)比21.7%(13/60)、38.3%(23/60)比20.0%(12/6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5.546、4.728、4.881, P均<0.05)。RA组反流总次数和弱酸性气体反流次数均多于TGERD组[60次(43次,98次)比52次(34次,69次)和12次(6次,21次)比9次(3次,14次)],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Z=-2.323、-2.053, P均<0.05)。TGERD组和RA组24 h pH-阻抗监测其他参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 结论:UES压力过低、食管酸暴露异常和反流次数特别是弱酸性气体反流次数增多可能更易诱发RA。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儿童胃镜下食管球囊扩张术后食管穿孔的诊治体会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总结胃镜下食管球囊扩张术后食管穿孔的诊治体会。方法:2017年9月至2019年9月北京儿童医院新生儿外科中心共行胃镜下食管球囊扩张术1 659次,其中4例发生食管穿孔,胃镜下食管球囊扩张术导致食管穿孔的发生率为0.24%(4/1 659)。4例患儿均为男性,食管狭窄的病因分别为2例食管闭锁术后吻合口狭窄,2例食管烧伤。术中均采用导丝导引的三级球囊进行食管狭窄段的扩张操作(在胃镜直视下将球囊通过活检通道放置于食管狭窄处,往球囊内注水并维持不同的压力即可产生不同的直径);行胃镜下食管球囊扩张术的次数范围为1~12次,平均次数为5次;食管穿孔发生的年龄为8个月至2岁11个月。4例患儿中,2例患儿在食管扩张术中发现右侧大量气胸,1例患儿在术中可见胃镜进入胸腔,1例患儿于术后第二天因呼吸困难、发热及左侧气胸,均初步诊断为食管穿孔;3例在24 h内诊断,1例在48 h内获得诊断;2例选择保守治疗,2例选择胸腔镜修补食管穿孔;均使用广谱抗生素,在食管狭窄上段放置引流管持续负压吸引,并且放置胃管。结果:3例患儿经过3 d的治疗后体温完全正常,治疗后7~11 d首次行食管造影检查,治疗后7~13 d恢复经口喂养,治疗后10~14 d出院;1例患儿经保守治疗19 d后体温才完全恢复正常,治疗后23 d首次行食管造影检查仍提示食管漏,治疗后30 d行食管造影检查提示存在气管食管瘘并开始经空肠喂养,治疗43 d后出院。4例患儿的随访时间范围为6~19个月(平均随访时间为11.5个月);其中1例患儿再行食管扩张14次,目前可正常经口喂养,无进食呛咳及进食困难;1例患儿再行食管扩张5次后出现呛咳表现,确诊为复发性气管食管瘘,并行胸腔镜手术修补,目前可正常经口喂养;1例患儿因发展为长段型食管狭窄,目前经胃管喂养,需行食管替代治疗;1例患儿确诊为复发性气管食管瘘,行胸腔镜手术修补后,可正常经口喂养。结论:胃镜下食管球囊扩张术后发生食管穿孔较为罕见,需要及时诊治,并根据胸腔污染、全身感染及内循环是否稳定而选择手术治疗或者保守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成人乳糜泻的临床与内镜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成人乳糜泻(CD)的临床与内镜特征,为更有效地诊治CD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横断面研究。收集2016年3月至2021年12月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消化科收治的96例CD患者的临床和内镜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或非参数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 2检验。 结果:共确诊96例CD患者,男性33例、女性63例,男女比例为1∶1.9,年龄18~81(47±14)岁,31~60岁年龄段发病为主,中位病程为2.0 (0.2, 40.0)年。经典型CD患者41例(42.7%),非经典型CD患者55例(57.3%)。经典型CD患者均表现为慢性腹泻,常伴有慢性腹痛(46.3%,19/41)、腹胀(17.1%, 7/41)、贫血(65.9%, 27/41)和慢性疲劳(48.8%, 20/41)。非经典型CD主要表现为慢性腹痛(58.2%, 32/55)、腹胀(32.7%, 18/55),常伴有贫血(40.0%, 22/55)和骨量减少/骨质疏松(38.2%, 21/55)。与非经典型CD相比,经典型CD更容易出现贫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2)。CD患者合并症的发生频率为36.5%(35/96),主要合并症为甲状腺疾病(19.8%,19/96)、结缔组织病(6.2%,6/96)和肾脏疾病(6.2%,6/96)。CD合并疾病在经典型CD与非经典型CD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CD患者有内镜下表现的频率为84.4%(81/96)。十二指肠球部内镜下主要表现为结节样改变(72.9%,70/96),沟槽样改变(10.4%,10/96)和局灶性绒毛萎缩(9.4%,9/96);降部内镜下主要表现为十二指肠皱襞减少、变平或消失(43.8%,42/96),扇贝样改变(38.5%,37/96)和结节样改变(34.4%,33/96)。 结论:成人CD患者女性居多,31~60岁年龄段发病为主。临床表现以非经典型CD临床表现为主,部分患者常合并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对于有特征性内镜表现的患者应警惕CD的可能。临床医师应加强对CD的认识,减少漏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回顾性分析342例胃癌患者临床病理资料重新定义胃硬癌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进一步认识胃硬癌(SGC)的临床特点,明确SGC的定义,分析SGC与非胃硬癌(NSGC)间的临床病理差异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南华大学附属第二医院2011年5月—2018年5月手术治疗的342例胃癌患者临床病理资料(性别、年龄、病理分期、T期等),通过术前内镜、CT影像、肿瘤间质比(TSR)和术后标本的大体外观来定义SGC。采用Pearson χ2检验或配对 t检验分析SGC与NSGC之间各临床病理参数的差异,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其对患者预后的影响。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将SGC和NSGC患者进行1∶1匹配,比较两者的生存期差异。 结果:共收集342例手术切除的胃癌患者资料,其中49例(14.3%)定义为SGC。相对于NSGC患者,SGC患者更年轻,术后病理分期更晚,更容易出现淋巴结转移。SGC较NSGC有更高的全胃切除率,更容易发生神经/脉管侵犯和网膜种植转移( P<0.01)。SGC患者中位生存期及术后1、3、5年的总生存期均短于NSGC患者,为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通过内镜、CT、肿瘤间质比、肿瘤大体外观等指标综合定义SGC是可行的,可以认为SGC是一种特殊存在的实体肿瘤,具有分化程度低、病理分期晚、预后差等特点。如何在疾病早期发现并确诊SGC,并进行早期干预是将来发展的方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内镜再处理对消毒效果的影响及不合格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疫情下内镜再处理对消毒效果的影响及分析灭菌不合格因素。方法:采用数字随机法选取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2019年11月—2020年1月按照《软式内镜清洗消毒技术规范》进行内镜清洗消毒的内镜450条作为对照组,2020年2—4月按照《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在新冠肺炎疫情形势下消化内镜中心清洗消毒建议方案》进行内镜清洗消毒的内镜450条作为观察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均包含胃镜和肠镜各200条,超声内镜50条。分别采用ATP荧光检测法和倾注培养法评价内镜的消毒效果,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内镜再处理后灭菌不合格的危险因素。结果:观察组中胃镜、肠镜和超声内镜的消毒合格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中胃镜、肠镜和超声内镜的灭菌合格率和ATP检测合格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未严格执行再处理流程( OR=7.96,95% CI:4.55~22.84, P<0.001)、操作不规范( OR=2.26,95% CI:1.24~5.63, P<0.001)、消毒液浓度不够( OR=5.43,95% CI:2.52~9.02, P<0.001)、多酶液浓度配比不够( OR=4.38,95% CI:1.95~8.61, P<0.001)、未及时清洗( OR=2.86,95% CI:1.33~6.42, P<0.001)、清洗不彻底( OR=3.75,95% CI:1.61~7.49, P<0.001)和内镜保存不当( OR=2.12,95% CI:1.36~4.12, P<0.001)是内镜再处理后灭菌不合格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在COVID-19疫情下采用内镜再处理能够明显提高内镜的消毒效果。其中未严格执行再处理流程是导致内镜灭菌不合格的重要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内镜下隔膜切开术治疗儿童先天性十二指肠隔膜效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内镜下十二指肠隔膜切开术治疗儿童先天性十二指肠隔膜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0月至2022年5月在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消化科住院确诊的8例十二指肠隔膜并接受内镜下十二指肠隔膜切开术治疗患儿的临床资料,包括患儿一般情况、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内镜治疗及随访情况等。结果:8例患儿中男4例、女4例,发病年龄为0~12月龄,病程为6~18个月,确诊年龄为6~20月龄,主要表现为反复腹胀、非胆汁样呕吐及营养不良。1例合并顽固性低钠,首诊于本院内分泌科,考虑非典型性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曾予氢化可的松治疗,血钠恢复正常,呕吐仍反复。1例在外院经历腹腔镜下十二指肠菱形吻合术,术后仍反复呕吐,内镜下发现十二指肠双隔膜。8例均无合并其他畸形,十二指肠隔膜均位于十二指肠降段,十二指肠乳头均位于隔膜下方。3例先用球囊扩张隔膜,探查十二指肠隔膜开口范围后切开隔膜,5例导丝探查隔膜口后直接实施隔膜切开术,8例均经内镜下隔膜切开术成功治疗,手术时间为12~30 min。术中无肠穿孔、活动性出血、十二指肠乳头损伤。术后1个月随访,术后体重比术前体重增加0.4~1.5 kg,增长了5%~20%。术后随访时间2~20个月,8例十二指肠梗阻均获解除,未再出现呕吐和腹胀,正常进食。3例术后2~3个月复查胃镜,十二指肠球腔无变形,原十二指肠隔膜切口黏膜光滑,直径6~7 mm。结论:内镜下十二指肠隔膜切开术治疗儿童先天性十二指肠隔膜安全、有效,创伤小,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胃底腺型胃癌内镜诊治三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总结胃底腺型胃癌的临床特点、内镜下表现、病理及治疗,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医院2020年5月至2022年1月收治的3例胃底腺型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例因腹胀、腹痛症状就诊,1例因胃癌术后复查胃镜。结合白光胃镜和放大内镜、病理及免疫组化等结果,诊断胃底腺型胃癌。同时复习1990年1月至2021年4月报道的胃底腺型胃癌195例,分析并总结该疾病的内镜特点、病理特征和诊疗经验等。结果:胃底腺型胃癌198例,男女比1.6∶1.0,年龄39~87岁,平均年龄65.3岁,79.82%(91/114)患者幽门螺杆菌阴性。胃镜检查结果显示平均直径8.97 mm,89.9%(178/198)患者病变浸润至黏膜下。91.98%(149/162)患者为主细胞优势型,98.86%(130/140)患者为无淋巴血管侵犯,97.6%(162/166)患者无复发、转移。结论:胃底腺型胃癌为罕见的低异型高分化胃癌,发病机制尚不明确,老年人多发,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无明显相关,主细胞优势型为主,内镜、病理及免疫组化有助于明确诊断,多数预后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上消化道异物2 619例内镜诊治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内蒙古自治区上消化道异物内镜治疗的成功率、并发症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1年12月内蒙古自治区7家大型三级综合医院收治的2 619例门急诊及住院的上消化道异物患者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基础疾病、症状、病程、异物种类、嵌顿部位、嵌顿时间、并发症、治疗等情况,并分析发生并发症的影响因素。结果:2 619例上消化道异物患者中,男性1 050例(40.09%),女性1 569例(59.91%)。年龄2~93岁,≥60岁者1 439例(54.95%)。合并基础疾病者413例(15.77%),其中,脑血管疾病91例(3.47%)、心血管疾病86例(3.28%)、慢性阻塞性肺疾病77例(2.94%)、食管狭窄101例(3.86%)、痴呆及精神类疾病28例(1.07%)。最显著的症状为咽部异物感及咽部疼痛1 494例(57.04%)。最常见的异物种类为枣核,占74.57%(1 953/2 619),其次是骨头、义齿和鱼刺,分别占7.22%(189/2 619)、7.10%(186/2 619)和5.15%(135/2 619)。最常见的异物嵌顿部位为食管入口及上段,占71.55%(1 874/2 619)。2 437例(93.05%)患者的异物经胃镜成功取出。2 619例患者中,发生并发症者804例(30.70%)。年龄≥60岁( OR=1.970,95% CI:1.656~2.342)、有基础疾病( OR=3.989,95% CI:3.210~4.959)、尖锐异物( OR=1.994,95% CI:1.367~2.908)、异物嵌顿时间≥24 h( OR=7.488,95% CI:6.189~9.058)是并发症发生的影响因素(均 P<0.05)。 结论:内蒙古地区上消化道异物胃镜取出成功率高,安全性高。应特别关注高龄、有基础疾病、尖锐异物、异物嵌顿时间≥24 h的患者,以减少并发症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经鼻超细胃镜辅助下肠梗阻导管置入治疗老年人粘连性肠梗阻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价经鼻超细胃镜辅助下肠梗阻导管置入治疗老年人粘连性肠梗阻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随机对照试验,共纳入老年粘连性肠梗阻患者81例,按照计算机生成随机数字分为经鼻超细胃镜肠梗阻导管置入组46例(观察组)、经口普通胃镜肠梗阻导管置入组35例(对照组)。采用肠梗阻导管组套进行操作,比较记录两组肠梗阻导管置入时间,置管过程是否有口鼻出血、呕吐等症状,置管成功率,症状缓解情况,影像学缓解情况。结果:观察组3 d内症状缓解率为93.5%(43/46)、对照组为88.6%(31/35),影像学缓解率观察组为82.6%(38/46)、对照组为74.3%(26/35),两组患者3 d内症状缓解与3 d影像学缓解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χ2值分别为0.144、0.830,均 P>0.05)。观察组的置管操作时间为(15.4±4.2)min,短于对照组(21.3±3.1)min( t=6.984, P<0.01);且两组置管成功率均为100%,两组所有患者均置管成功。不良反应方面,观察组鼻出血、恶心呕吐、咽痛的发生例数分别为1例、2例、1例,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7%(4/46);对照组分别为0例、18例、4例,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2.9%(22/35);两组患者鼻出血(Fisher精确概率 P=0.568)、咽痛( χ2=1.559、 P=0.212)的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恶心呕吐以及总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值分别为23.694、26.752,均 P<0.01)。 结论:经鼻超细胃镜辅助置入肠梗阻导管可减少患者置管时恶心呕吐等不适,操作时间短,具有较高的成功率,尤其对老年患者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