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型高血压与慢性肾脏病的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探讨H型高血压与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之间的关系,为慢性肾脏病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21年12月-2022年12月于湖南省人民医院肾内科随机收集CKD患者257例,体检科收集257例患者为对照组.收集所有研究对象的一般人口学特征、生活习惯、疾病史以及临床指标等数据.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方法分析CKD的流行现状和影响因素、H型高血压与CKD的关系.构建交互作用模型分析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高血压对CKD发病的交互作用.通过亚组分析探索H型高血压与相关影响因素对CKD的影响.结果 CKD组和对照组之间一般人口学特征和临床指标的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的年龄、民族、文化程度、家庭人均收入、运动情况、睡眠时间、BMI、H型高血压史、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白蛋白(albumin,ALB)、肾小球滤过率(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GFR)、血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BUN)、尿酸(Uric acid,UA)、Hcy、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1L)、直接胆红素(direct bilirubin,DBIL)、C 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水平存在差异(P<0.05).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调整调整年龄、民族、文化程度、家庭人均收入、运动情况、睡眠时间、BMI、TG、HDL、ALB、GFR、BUN、UA、TBIL、DBIL、CRP等混杂因素后,H型高血压患者发生CKD的风险是非H型高血压的2.333倍(OR=2.333,95%CI:1.365~3.989,P=0.002).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yperhomocysteinemia,HHcy)与高血压的交互作用结果提示:HHcy与高血压存在正向相加交互作用,无相乘交互作用.H型高血压与年龄、文化程度、家庭年均人收入、睡眠时间对CKD的发病存在交互作用(P<0.05).结论 H型高血压是CKD的危险因素,且HHcy和高血压对CKD的影响具有正向的协同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硫化氢在H型高血压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硫化氢(hydrogen sulfide,H2S)是一种参与血管张力调节的内源性气体传递素,具有多种生理特性,如抗高血压、血管松弛、抗炎和抗氧化潜能,在心血管调节中发挥重要作用.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CY≥10 μmol·L-1)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中国学者将伴有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原发性高血压定义为H型高血压,约占我国成年高血压患者的75%.H型高血压的治疗应同时降低血压和血浆HCY的水平.研究表明,H2S能够拮抗高血压和高HCY,提示H2S可能成为H型高血压的潜在治疗靶点.因此,该文就H2S对高血压和HCY的作用机制进行总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心血管病高危人群依据白天、夜间、24 h动态血压诊断的隐匿性高血压的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探索在同一人群中,依据白天、夜间和24 h平均动态血压隐匿性高血压(masked hypertension,MH)的检出率有无差别以及患者临床特征是否存在差异.方法 对2017年3月至2018年7月东莞市寮步镇262例诊室血压均值<140/90 mmHg(1 mmHg=0.133 kPa)且无原发性高血压(高血压)史的心血管病高危对象进行动态血压监测(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ABPM),分别以(1)24 h平均值≥130/80 mmHg;(2)白天均值≥135/85 mmHg;(3)夜间均值≥120/70 mmHg为标准诊断MH,计算相应检出率和一致性,并比较单纯夜间、单纯白天、24 h/白天+夜间MH对象的基本特征、血压、生化和超声结果.结果 依据白天、夜间和24 h血压MH的检出率分别为32.8%、47.7%和28.6%,而以任一时段血压水平诊断的MH患者为148例(56.5%).采用24 h和白天血压指标诊断的MH结果较为一致(Kappa=0.687,P<0.001),与用夜间血压指标诊断的MH差异较大.持续性MH组(占全部MH的57.4%)诊室收缩压值(F=11.414,P<0.001)和清晨高血压比例高于另两组(χ2=39.626,P<0.001).单纯白天MH组(占8.8%)的超杓型比例更高,单纯夜间MH组(占33.8%)的反杓型比例高.结论 采用ABPM不同时段的血压水平诊断的MH检出率有不同,不同MH亚组患者的诊室收缩压和血压昼夜节律也有不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治疗H型高血压有效性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系统评价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治疗 H 型高血压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WanFang Data)、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EMbase等中英文数据库,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 2022 年 2 月 25 日,收集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试验组)对比常规西药(对照组)治疗 H型高血压的随机对照试验(RCT).筛选文献并提取资料,同时采用Cochrane系统评价员手册 5.1.0推荐的偏倚风险评估工具评价纳入文献质量,运用 RevMan 5.4软件进行 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7项 RCT,涉及 1 327例病人.Meta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血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SMD=-2.77,95%CI(-3.52,-2.02),P<0.000 01]、收缩压[MD=-10.42,95%CI(-12.91,-7.93),P<0.000 01]、舒张压[MD=-8.92,95%CI(-10.38,-7.46),P<0.000 01]、C反应蛋白(CRP)水平[MD=-10.73,95%CI(-11.34,-10.11),P<0.000 01]、基质金属蛋白酶 9(MMP-9)水平[MD=-16.17,95%CI(-17.04,-15.30),P<0.000 0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MD=-30.69,95%CI(-31.90,-29.47),P<0.000 01]、不良反应发生率[RR=0.38,95%CI(0.15,0.92),P=0.03]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叶酸[MD=7.11,95%CI(6.61,7.61),P<0.000 01]、维生素 B12水平[SMD=2.44,95%CI(2.11,2.77),P<0.000 01]、临床疗效总有效率[RR=1.21,95%CI(1.15,1.28),P<0.000 01]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现有证据表明,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有可能提高 H型高血压病人的临床疗效,降低 Hcy水平,减少不良反应,安全性更高,但临床疗效结论仍需扩大样本量进一步验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老年高血压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关系及对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关系,以及Hcy对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影响.方法 选取自2020年3月至2022年1月于衡水市人民医院就诊的老年高血压患者259例.根据血清Hcy水平四分位数将患者分为H1组(<17.81 umol/L)64例,H2组(17.81~20.93 umol/L)65例,H3组(20.93~24.06 umol/L)65例,H4组(>24.06 umol/L)65例;统计研究对象颈动脉斑块形成的情况并检测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按照斑块形成情况分为斑块组(n=149)和无斑块组(n=110).比较4组不同血清Hcy水平患者的CIMT、颈动脉斑块形成情况,比较斑块组和无斑块组血清Hcy水平,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血清Hcy与CIMT的相关性,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CIMT的危险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CIMT增加和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影响因素.结果 四组研究对象的吸烟史、饮酒史、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血清Hcy、CIMT、颈动脉斑块形成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4组的总胆固醇、CIMT、颈动脉斑块形成率(78.46%)均明显高于其他三组(P<0.05),低密度脂蛋白、血清Hcy均明显高于H1、H2组(P<0.05);斑块组的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血清Hcy、CIMT均明显高于无斑块组(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CIMT与年龄、吸烟史、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血清Hcy呈正相关(r=0.298、0.178、0.214、0.293、0.305,P<0.05),与高密度脂蛋白呈负相关(r=-0.205,P<0.05);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血清Hcy是CIMT的影响因素(β=0.157、-0.211、0.204、0.269,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吸烟史、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血清Hcy均是颈动脉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β=0.864、0.243、1.546、0.026、0.549,P<0.05),高密度脂蛋白是颈动脉斑块形成的独立保护因素(β=-1.207,P<0.05).结论 老年高血压患者血清Hcy水平是颈动脉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并且与CIMT呈正相关,可作为临床上辅助诊断动脉粥样硬化的检测方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血浆Elabela水平预测大血管闭塞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管内机械取栓术后近期预后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大血管闭塞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LVO-AIS)患者接受血管内机械取栓术(EVT)后3个月预后和血浆Elabela水平的关系。方法:前瞻性选取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神经内科自2020年8月至2022年8月采用EVT治疗的94例LVO-AIS患者。术前、术后24 h和术后72 h采用ELISA法检测患者血浆Elabela水平,术后3个月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估患者的预后。比较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患者临床资料、血浆Elabela水平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LVO-AIS患者术后3个月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浆Elabela水平对LVO-AIS患者术后3个月预后的预测效能。结果:与预后不良组比较,预后良好组患者有脑卒中史、糖尿病者占比较低,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预后良好组患者术后72 h的血浆Elabela水平高于预后不良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脑卒中史( OR=0.148, P=0.037,95% CI:0.025~0.889)、糖尿病( OR=0.205, P=0.027,95% CI:0.050~0.836)、高血压( OR=3.488, P=0.024,95% CI:1.177~10.339)、术后72 h Elabela水平( OR=1.064, P=0.005,95% CI:1.019~1.111)是LVO-AIS患者术后3个月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术后72 h血浆Elabela水平预测LVO-AIS患者术后3个月预后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18( P<0.001,95% CI:0.614~0.822)。 结论:术后72 h血浆Elabela水平可能是预测LVO-AIS患者EVT术后近期预后的潜在生物标志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术前尿培养阴性患者输尿管软镜碎石术后发热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预测发热列线图模型的构建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术前尿培养阴性患者输尿管软镜碎石术(fURS)后发热的危险因素,并构建列线图模型预测术后发热的风险。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3年3月于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接受fURS且术前尿培养阴性的30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男235例,女73例;年龄(46.4±12.1)岁;合并高血压病86例,糖尿病41例,冠心病12例;57例有泌尿系结石手术史;91例有重度肾积水。结石位于左侧164例,右侧144例;肾结石88例,输尿管结石124例,肾输尿管结石96例。结石数量≤2枚者243例,>2枚者65例;结石最大径12.0(9.0,15.0)mm。尿白细胞阳性109例,阴性199例。尿亚硝酸盐阳性2例,阴性308例。记录患者术后48 h内有无发热。比较发热组与未发热组一般资料的差异。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fURS术后发热的危险因素。基于独立危险因素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采用1 000次Bootstrap重抽样进行内部验证,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和曲线下面积(AUC)评估其预测性能,采用校准曲线评估模型稳定性。结果:308例手术顺利完成,手术时间60.0(40.0,75.0)min。完全清除结石221例。其中14例(4.5%)术后出现发热,294例术后未出现发热。发热组较未发热组的女性比例更高[57.1%(8/14)与22.1%(65/294), P=0.007],合并糖尿病比例更高[50.0%(7/14)与11.6%(34/294), P<0.001],肾结石比例更高[64.3%(9/14)与26.9%(79/294), P=0.022],术中完全清除结石比例更低[42.9%(6/14)与73.1%(215/294), P=0.031],结石最大径更大[15.5(12.5,19.3)mm与11.0(9.0,15.0)mm, P=0.004],手术时间更长[87.5(58.8,106.3)min与55.0(40.0,75.0)min, P<0.001],血小板计数更高[267.0(225.8,354.0)×10 9/L与233.0(197.8,272.0)×10 9/L, P=0.026],肌酐更低[67.5(52.5,72.3)μmol/L与73.0(62.0,84.0)μmol/L, P=0.026],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更高[148.8(118.3,189.3)与119.5(93.2,156.0), P=0.030]。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女性、合并糖尿病、结石位置、不能完全清除结石、结石最大径、手术时间、血小板计数、肌酐、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和尿亚硝酸盐阳性是术后发热的危险因素(均 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女性( OR=11.073,95% CI 1.623~75.521, P=0.014)、合并糖尿病( OR=5.995,95% CI 1.441~24.952, P=0.014)和手术时间长( OR=1.024,95% CI 1.003~1.046, P=0.024)是术后发热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据危险因素构建的列线图模型表现出良好的预测性能(AUC=0.866,95% CI 0.781~0.935)。校准曲线展示出较好的一致性。 结论:女性、手术时间长和合并糖尿病是术前尿培养阴性患者fURS术后发热的危险因素,由此构建的列线图具有良好的预测性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老年病人胸科手术后睡眠障碍的危险因素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筛选老年病人胸科手术后睡眠障碍的危险因素。方法:择期行胸科手术老年病人200例,性别不限,年龄>65岁,ASA分级Ⅱ或Ⅲ级。术中采用静吸复合全身麻醉。记录病人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MI)、ASA分级、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手术方式、手术类型、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神经阻滞使用情况和病人自控静脉镇痛(PCIA)右美托咪定使用情况;随访记录术后48 h疼痛发生情况,同时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量表(PSQI)评价患者术后48 h的主观睡眠质量,PSQI评分≥5分为发生睡眠障碍。根据术后PSQI评分将病人分为术后非睡眠障碍组(PSQI评分<5分)和术后睡眠障碍组(PSQI评分≥5分)。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筛选老年病人胸科手术后睡眠障碍的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169例老年病人,其中术后发生睡眠障碍发生率为4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失眠史、BMI≥24 kg/m 2、合并糖尿病、开胸手术、肺癌根治术和食管癌根治术、手术时间≥120 min和术后中重度疼痛是老年病人胸科手术后睡眠障碍的危险因素,术中使用神经阻滞、PCIA使用右美托咪定是老年病人胸科手术后睡眠障碍的保护因素( P<0.05)。 结论:术前失眠史、BMI≥24 kg/m 2、合并糖尿病、开胸手术、肺癌根治术和食管癌根治术、手术时间≥120 min和术后中重度疼痛是老年病人胸科手术后睡眠障碍的危险因素,术中使用神经阻滞、PCIA使用右美托咪定是老年病人胸科手术后睡眠障碍的保护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中国中老年居民高血压、糖尿病和血脂异常共病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我国中老年居民高血压、糖尿病及血脂异常(三高)的共病现状及影响因素,为“三高共管”提供数据支撑。方法:利用2018年中国慢性病及危险因素监测收集的相关信息,以134 950名≥45岁的常住居民作为研究对象。对样本进行复杂加权后,分析不同特征居民三高患病及共病状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探讨三高共病的影响因素。结果:我国中老年居民高血压、糖尿病和血脂异常的患病率分别为46.0%(95% CI:45.1%~47.0%)、19.5%(95% CI:18.7%~20.2%)、43.3%(95% CI:42.3%~44.4%);高血压和糖尿病、高血压和血脂异常、糖尿病和血脂异常的共病率分别为12.3%(95% CI:11.7%~12.8%)、22.8%(95% CI:22.1%~23.4%)、11.6%(95% CI:11.1%~12.0%);三高共病率为7.6%(95% CI:7.2%~8.0%)。这些共病率均随年龄、BMI的增长呈上升趋势,城市高于农村,东北及华北地区较高( P<0.05)。高血压、糖尿病和高TC血症的共病率为1.9%(95% CI:1.7%~2.1%),高血压、糖尿病和高LDL-C血症的共病率为1.6%(95% CI:1.4%~1.7%),女性均高于男性( 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男性、年龄增长、城市、超重/肥胖、过量饮酒、身体活动不足、每日静态行为时间≥5 h和每日睡眠时间<7 h是三高共病的危险因素( P<0.05)。 结论:我国中老年居民三高共病情况较常见,且具有许多共同的危险因素。危险因素综合防控、“三高共管”是中老年人群健康促进的关键措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泌尿系结石代谢评估数据库的建立及临床初步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设计建立泌尿系统结石代谢评估数据库,并利用该数据库对患者进行代谢评估及结石防治指导。方法:本代谢评估数据库应用JAVA语言开发,使用Oracle11g数据库和浏览器/服务器架构进行构建。本研究从数据库中提取所有临床资料完整患者的相关数据,并对结石危险因素及相关病史、血尿检验及24 h尿检验结果等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360例明确诊断为结石的患者,男女比例为1.9∶1,患者首次诊断结石时的年龄为(35.5±13.5)岁,结石家族史阳性者占39.7%,代谢综合征占35.0%。男性和女性患者超重或肥胖分别占73.2%和50.0%,腹型肥胖分别占62.3%和56.1%。结石患者存在明显尿液异常,其中高钠尿占67.5%,高钙尿占53.6%,低枸橼酸尿占41.1%,高尿酸尿占29.7%,低镁尿占22.5%,高草酸尿占15.8%,高磷尿占11.7%,低尿量者占36.4%。结论:结石患者超重或肥胖、腹型肥胖、高血压、糖尿病、代谢综合征的患病率均明显高于普通人群。对高尿钠、低尿量、肥胖、代谢综合征等结石危险因素的干预是结石治疗的重要手段。该结石代谢评估数据库有助于高效开展结石代谢评估工作,并为结石治疗和预防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