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3年至2019年成都市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暴露未感染儿童体格生长发育的纵向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纵向对比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暴露未感染(HEU)组与健康对照组儿童0~18月龄的生长发育差异,以评估HEU儿童早期体格生长发育的情况。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设计,收集2013年1月至2019年12月成都市出生并上报国家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管理信息系统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母亲的孕产期信息,以及其所生HEU儿童0、1、3、6、9、12、18月龄的随访信息,并按母亲分娩年龄、分娩孕周和出生性别1∶1匹配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未暴露未感染(HUU)儿童作为健康对照组,HEU组与HUU组各纳入385名儿童。采用配对样本 t检验、多水平模型比较两组儿童0~18月龄体格生长发育的差异。 结果:HEU组儿童0、3、6月龄的年龄别体重Z评分(WAZ)分别为-0.72±1.03、-0.09±1.18、0.05±1.09,分别低于HUU组的-0.21±1.04、0.42±1.19、0.41±1.1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8.41、7.47、5.18,均 P<0.001);HEU组儿童3、6、12、18月龄的年龄别身长Z评分(LAZ)分别为-0.23±1.36、-0.01±1.48、-0.18±1.20、-0.32±1.13,分别低于HUU组的0.24±1.26、0.30±1.26、0.07±1.11、0.04±1.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6.14、4.04、2.72、4.30,均 P<0.01);HEU组儿童0、3、6月龄的身长别体重Z评分(WLZ)分别为-1.05±1.18、0.23±1.03、0.22±0.95,分别低于HUU组的-0.20±0.98、0.44±1.03、0.45±1.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10.90、2.95、2.96,均 P<0.01)。矫正可能的混杂因素后,HEU儿童0、3、6月龄WAZ,3、6、12、18月龄LAZ,以及0、3、6月龄WLZ仍分别低于HUU儿童。 结论:成都市HEU和HUU儿童的体格生长发育差异主要发生在婴儿早期6月龄内,但身长差异持续至18月龄。产前暴露于HIV感染会影响胎儿和出生后的体格生长发育。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湖南省2013年至2019年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暴露未感染儿童的营养不良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了解湖南省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暴露未感染(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exposed uninfected,HEU)儿童营养不良发生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纳入2013年7月至2019年6月湖南省"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管理信息系统"报告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母亲所生儿童为研究对象,收集母亲的人口学特征、妊娠合并症/并发症、妊娠期抗反转录病毒治疗方案,以及儿童的预防性用药、出生体质量、随访期间是否患病等资料。于1、3、6、9、12、18月龄时随访儿童的身长和体质量,评估各随访时间点的生长迟缓率、低体质量率、消瘦率和营养不良发生率。采用广义估计方程拟合logistic回归分析营养不良相关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656名HEU儿童。HEU儿童的生长迟缓率、低体质量率、消瘦率和营养不良发生率均在1月龄时最高,分别为11.9%(78/656)、9.1%(60/656)、7.0%(46/656)和21.0%(138/656)。母亲有妊娠合并症/并发症[调整后的比值比(adjusted odds ratio, a OR)=2.30, 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CI)1.48~3.58]、妊娠期抗病毒治疗为单/双药治疗(a OR=2.38, 95% CI 1.54~3.68),以及儿童出生体质量<2 500 g(a OR=2.66, 95% CI 1.69~4.21)和随访期间患有疾病(a OR=1.73, 95% CI1.10~2.70)是HEU儿童发生营养不良的危险因素(均 P<0.050);而服用齐多夫定(a OR=0.60, 95% CI 0.38~0.94)、奈韦拉平(a OR=0.31, 95% CI 0.18~0.52)进行预防性治疗均是HEU儿童发生营养不良的保护因素(均 P<0.050)。 结论:HEU儿童营养不良发生率较高,并且受母亲有妊娠合并症/并发症、抗病毒治疗方案,以及儿童出生体质量、随访期间患有疾病和是否接受预防性治疗等因素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中国2019年HIV感染孕产妇所生儿童的失访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分析2019年中国HIV感染孕产妇所生儿童(HIV暴露儿童)的失访状况及影响因素。方法:资料来源于我国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型肝炎母婴传播管理信息系统2019年全国医疗机构报告的HIV感染孕产妇和HIV暴露儿童的基本信息和随访记录,HIV暴露儿童失访的定义为出生后满18月龄无法随访到且21月龄时仍未随访到的存活儿童。采用回顾性资料分析方法,HIV暴露儿童的失访影响因素分别采用 χ2检验和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采用SPSS 2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在5 039例HIV感染孕产妇中,分娩的HIV暴露儿童5 035例,HIV暴露儿童的失访率为5.62%(283/5 03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孕产妇职业为农(牧、渔)民(a OR=0.34,95% CI:0.22~0.53)、婚姻状况为未婚(a OR=0.47,95% CI:0.24~0.93)、初婚(a OR=0.38,95% CI:0.22~0.67)、再婚(a OR=0.36,95% CI:0.20~0.67)与同居(a OR=0.47,95% CI:0.23~0.97)和本次妊娠前知晓自己感染HIV(a OR=0.53,95% CI:0.40~0.70)的HIV暴露儿童失访率较低;孕产妇为汉族(a OR=1.52,95% CI:1.09~2.13)、小学(a OR=2.06,95% CI:1.10~3.89)和初中文化程度(a OR=1.81,95% CI:1.03~3.17)、未抗病毒治疗(a OR=6.21,95% CI:4.32~8.93)和在乡(街道)级助产机构分娩(a OR=5.72,95% CI:1.61~20.27)的HIV暴露儿童失访率较高。 结论:2019年我国HIV暴露儿童存在一定的失访,为进一步降低其失访率,提高妇女孕前HIV检测率和HIV感染孕产妇的抗病毒治疗率,对有效实施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综合干预措施有重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HIV暴露儿童血清逆转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7/6
目的 研究HIV暴露儿童血清逆转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期间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管理的49例HIV感染孕产妇及所生HIV暴露儿童的一般情况、临床资料及血清结果等.结果 49例HIV暴露儿童在出生后48 h、6周、3月龄HIV核酸检测均为阴性.在12、18、21月龄时血清逆转率分别为59.18%、93.87%和100.00%.HIV暴露儿童在12月龄血清是否逆转与母亲分娩方式、抗反转录病毒开始时间、孕期核酸检测结果、CD4+T淋巴细胞计数无关;与HIV暴露儿童的性别、出生胎龄与体重、阻断药物使用种类等也无关.结论 未发现12月龄HIV暴露儿童血清逆转的明确影响因素,其3月龄核酸检测与最终血清逆转结果一致性为100%.为尽早排除HIV感染,减少家属顾虑,未来可考虑HIV暴露儿童3月龄前3次核酸阴性结果代替血清逆转.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
广西2014-2016年婴儿HIV感染早期诊断检测情况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了解2014-2016年广西婴儿艾滋病病毒(HIV)感染早期诊断检测情况.方法 对2014-2016年间在广西婴儿HIV感染早期诊断区域实验室进行的广西婴儿早期诊断样本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4-2016年,广西婴儿早期诊断样本中,第1次送检样本为1 322份,在HIV暴露儿童出生后6周(42天)及以内采集的比例为32.68%(432/1 322),在HIV暴露儿童出生后2个月(60天)及以内采集的比例为87.07%(1 151/1 322),采集周期中位数45天;第2次送检样本为1 162份,在HIV暴露儿童出生后3个月(90天)及以内采集的比例为9.55%(111/1 162),在HIV暴露儿童出生后4个月(120天)及以内采集的比例为87.52%(1 017/1 162),采集周期中位数97天.两次早期诊断样本采集时点均滞后于国家方案的要求.两次检测结果均为阳性的样本为22份,阳性率为1.66%(22/1 322).结论 早期诊断样本量逐年增加,说明HIV病毒感染孕产妇数在增加,各级妇幼机构的随访能力在提高,但是样本采集时点滞后和时点范围差距大,要求区域实验室需完善项目管理和质控方面的工作,进一步提高我区HIV感染产妇及其所生婴儿的随访和管理工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河南省2002-2014年HIV暴露儿童死亡水平及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了解2002-2014年河南省HIV暴露儿童生存与死亡情况,分析HIV暴露儿童死亡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2002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河南省开展预防HIV母婴传播工作中发现并报告的HIV暴露儿童1 705例,年龄范围为0~18月龄,存活儿童随访至18月龄.分别对HIV暴露儿童l、3、6、9、12、18月龄进行随访,收集孕产妇母婴阻断服务、儿童药物阻断、儿童传染病发病、生存状况等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对影响HIV暴露儿童死亡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截止2014年12月31日,共随访到1 705例HIV暴露的儿童,其中18月龄随访时存活儿童共1 536例(占90.09%),随访过程中失访58例(占3.40%),死亡111例(占6.51%),HIV暴露儿童累计死亡率为67.39‰,新生儿死亡率为23.07‰,婴儿死亡率为57.01‰.不同年份的儿童死亡率无下降趋势(x2=l.57,P=0.201).死因构成以肺炎为主(36例,占32.43%),其次为疑似AIDS(18例,占16.21%).死亡儿童均未进行过HIV早期检测.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HIV暴露儿童死亡的危险因素主要是儿童低出生体重(OR=4.97,95%CI:3.12~7.92).可能的保护因素包括产妇孕12周前初检(OR=0.46,95%CI:0.26~0.80),儿童联合药物阻断(OR=0.25,95%CI:0.15 ~ 0.42).结论 2002-2014年河南省HIV暴露儿童的死亡率较高,应积极开展HIV暴露儿童早期诊断及抗病毒治疗,预防肺炎等常见传染病,加强营养指导及生长发育监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中国破伤风免疫预防专家共识
编辑人员丨2023/8/6
破伤风是一种由专性厌氧菌感染引起的急性特异性感染,目前仍是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破伤风杆菌为专性厌氧菌,在自然界分布广泛,可存在于灰尘、土壤、人或动物粪便等,主要通过皮肤或黏膜伤口侵入人体,常见于外伤和烧烫伤患者、不洁接生的新生儿及手术器械消毒不严等情况.破伤风杆菌在化脓菌感染的伤口中繁殖产生外毒素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暂时性功能改变,表现为全身骨骼肌持续性强直和阵发性痉挛,重症患者可发生喉痉挛、窒息、肺部感染和器官功能衰竭,是一种极为严重的潜在致命性疾病.本文是关于破伤风免疫预防的专家共识,目的是预防开放性外伤后的破伤风并协助制定临床决策.根据国内外破伤风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受伤人群的类型、伤口的暴露情况和免疫预防误区等的研究显示,预防破伤风至关重要的措施是良好的伤口处理和免疫接种.本共识描述了破伤风免疫预防过程的时间表,包括婴幼儿的破伤风免疫接种程序、妊娠期妇女的破伤风免疫接种程序、潜在高危人群的破伤风免疫接种程序、免疫缺陷患者的破伤风免疫接种程序和HIV感染母亲所生儿童的破伤风免疫接种流程.本共识仅提供学术性指导意见,具体实施时必须依据患者的医疗条件而定.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昆明市HIV暴露婴儿营养膳食情况调查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了解昆明市HIV感染产妇分娩婴儿的膳食结构,为该群体特殊儿童的健康成长制定措施提供科学指导.方法 选取2010年7月-2013年11月昆明市HIV感染产妇分娩的婴儿44例为研究对象,按条件配对,在满12个月龄时,采用24 h膳食回顾问卷收集有关信息,获取婴儿喂养情况.结果 昆明市HIV暴露婴儿的膳食与非暴露婴儿比较,在摄入量方面差别不大,仅维生素B1及烟酸摄入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摄入量占参考量百分比方面比较:脂肪占比高、烟酸占比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能量来源方面:暴露组脂肪供能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餐供能及占比方面:早点占比少而夜奶占比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饮食结构、合理搭配、喂养安排方面暴露组仍有待加强,膳食应注意保留B族维生素,增加动物性食物摄入,保证优质睡眠,且研究发现昆明市婴儿的总体膳食摄入能量不足,建议该月龄段的婴儿增加高能量密度辅食、科学摄人优质脂肪.昆明市HIV感染产妇分娩的婴儿早期喂养指导仍需加强,昆明市儿童保健工作应因地制宜,制定适合该地区婴儿的早期膳食喂养建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云南省74例孕妇干血斑样本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基因型及耐药情况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艾滋病的传播方式主要有性传播 、血液及母婴传播 ,其中母婴传播为 > 15 岁儿童 HIV 感染的主要途径[1] . 为了最大限度的预防 HIV 母婴传播 ,避免孕妇及婴儿耐药的发生 ,云南省自 2005 年起就开始在全省开展艾滋病母婴阻断工作 ,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 有研究显示 ,如果在无任何干预措施的情况下 ,HIV-1 阳性产妇所生婴儿感染 HIV 的风险为 25% ~ 45% ,通过母婴阻断的措施可将这一风险降低到5% 以下[2] . 云南省 2005 至 2012 年的研究数据显示 ,通过母婴阻断 的 婴 儿干 血斑 检 测 ,在 已有 HIV 检测结果的1584 例暴露婴儿中 ,阳性 25 例 ,阳性率为 1 .58% [3] . 虽然云南省的母婴阻断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但仍然有部分阻断不成功的情况 . 本研究为分析云南省 HIV-1 孕妇原发性耐药情况 ,为母婴阻断提供数据支持 .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2012-2016年吸毒感染HIV产妇及所生儿童抗病毒药物应用情况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分析2012-2016年因注射吸毒感染艾滋病(AIDS)产妇及所生儿童的抗病毒药物应用情况及变化趋势.方法 对在2012-2016年通过国家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管理信息系统报告艾滋病感染途径为注射吸毒的产妇进行调查,并对其人口学特征、初次产前保健服务及用药信息进行分析.结果 1021名研究对象分布在全国312个县(市、区),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占87.9%,43.1%的调查对象有过2次及以上的分娩经历,妊娠前已知HIV感染者所占比例为63.2%.调查对象的平均初次产前保健孕周为(27.28±12.79)周,孕晚期或产时占57.2%,2016年比2012年延迟了近5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Dunnett t=4.74,P<0.01).HIV产妇总体用药率为78.4%,5年的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2.69,P<0.05),暴露儿童应用了抗病毒药物的比例为89.3%,2016年与2012年相比,上升了将近10个百分点(x2=8.80,P<0.01).结论 因注射吸毒而感染HIV的产妇中既往已知感染状态的比例较高,但接受规范的孕产期保健服务与预防母婴传播服务时期相对较晚,产妇与暴露儿童各自的用药率相对较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