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儿童胸部实体肿瘤外科诊疗流程的专家共识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儿童胸部实体肿瘤包括胸壁(骨骼和软组织)、肺、气道、纵隔脏器、食管、膈肌等部位的实体肿瘤,主要为胚胎组织残余所形成的异常组织或转移性肿瘤;先天性肿瘤约占50%,出生时即存在,临床以胚胎性肿瘤、神经源性肿瘤及肉瘤相对常见。绝大部分儿童胸部实体肿瘤为良性,临床表现多无特异性,患儿常因肿瘤体积增大到一定程度,压迫周围组织器官引起相关症状后前来就诊,或由于肿瘤向胸壁外生长而被发现。临床症状包括:咳嗽、发热、胸闷、胸痛、背痛、胸壁畸形、胸壁包块等,重者可合并有呼吸困难、上腔静脉压迫综合征、咯血、吞咽困难、声嘶、Horner综合征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不同容量罗哌卡因肩胛舌骨肌下aSSNB用于全麻肩关节镜手术患者效果的比较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比较不同容量罗哌卡因肩胛舌骨肌下前路肩胛上神经阻滞(aSSNB)用于全麻肩关节镜手术患者的效果。方法:择期行肩关节镜手术患者135例,性别不限,年龄18~64岁,ASA分级Ⅰ或Ⅱ级,BMI 18~30 kg/m 2,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 n=45):0.5%罗哌卡因容量分别为5 ml(L组)、10 ml(M组)和15 ml(H组)。麻醉诱导前,L组、M组和H组分别注入0.5%罗哌卡因5、10和15 ml行肩胛舌骨肌下aSSNB。注药后30 min时,记录膈肌活动度、膈肌麻痹发生情况和程度、SpO 2降低幅度、呼吸困难和Horner征发生情况。记录术中瑞芬太尼用量和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记录气管拔管时间、PACU停留时间和感觉阻滞持续时间。术后24 h时记录15项恢复质量量表评分和镇痛满意度评分。记录术后24 h内镇痛泵首次按压时间、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补救镇痛情况和恶心、呕吐、神经阻滞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结果:与L组比较,M组和H组膈肌麻痹发生率升高,膈肌麻痹程度加重,镇痛泵首次按压时间和感觉阻滞持续时间延长,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减少,补救镇痛率降低,H组SpO 2降低幅度升高,术中瑞芬太尼用量减少( P<0.05);与M组比较,H组SpO 2降低幅度和膈肌麻痹发生率升高,膈肌麻痹程度加重,镇痛泵首次按压时间和感觉阻滞持续时间延长( P<0.05),术中瑞芬太尼用量、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和补救镇痛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3组术中心血管事件发生率、镇痛满意度评分、呼吸困难发生率、气管拔管时间、PACU停留时间、术后15项恢复质量量表评分、恶心和呕吐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3组均未见Horner征和神经阻滞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结论:0.5%罗哌卡因10 ml肩胛舌骨肌下aSSNB用于全麻肩关节镜手术患者的效果最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立体脑电图引导射频热凝毁损治疗下丘脑错构瘤相关癫痫的长期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立体脑电图(SEEG)引导射频热凝毁损技术在下丘脑错构瘤相关癫痫治疗中的长期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8年11月北京丰台医院神经外科—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医疗联盟收治的15例下丘脑错构瘤相关癫痫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SEEG电极置入并进行视频脑电监测。根据SEEG结果和影像后处理结果确定毁损触点,利用电极触点进行热凝毁损。分别于术后3、9及24个月对患者进行门诊复查或电话随访。采用Engel分级标准评估临床疗效,同时观察记录远期并发症情况。结果:仅1例患者进行2次SEEG引导下射频热凝毁损,15例患者共完成16次电极置入。术后11例患者癫痫发作消失。6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并发症,其中中枢性发热、尿崩、电解质紊乱及嗜睡均在出院时缓解,Horner综合征和肌力下降等症状在首次随访时已缓解。15例患者均完成2年以上随访,随访时间为(39.6±13.0)个月(25~66个月)。3个月随访时所有患者的头颅MRI复查结果均显示瘤蒂被不同程度毁损,脑电图结果显示异常放电消失。至末次随访,15例患者中,11例癫痫发作完全消失(Engel Ⅰa级),2例明显改善(Engel Ⅰb~Ⅲ级),2例未见明显改善(Engel Ⅳ级)。2例患者出现长期并发症,包括体重增加、记忆力减退及内分泌紊乱。结论:长期随访证实,SEEG引导射频热凝毁损术治疗下丘脑错构瘤相关癫痫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均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臂丛上干阻滞与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用于全麻肩关节手术患者效果的比较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比较臂丛上干阻滞(STB)与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ISB)用于全麻肩关节手术患者的效果。方法:择期行肩关节镜手术患者60例,年龄18~70岁,ASA分级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 n=30):ISB+全麻组(IG组)和STB+全麻组(SG组)。IG组和SG组分别在颈5、6神经根之间和臂丛上干周围注射0.375%罗哌卡因15 ml。注药30 min后,记录SpO 2和膈肌活动度,记录膈肌麻痹、呼吸困难和Horner征发生情况。随后行气管插管全麻,使用瑞芬太尼或去氧肾上腺素维持血流动力学平稳。术毕记录瑞芬太尼使用情况,患者清醒后进行VAS评分,术后24 h时记录感觉和运动阻滞持续时间。 结果:与IG组比较,SG组阻滞后SpO 2降低幅度减小,膈肌活动度升高,膈肌麻痹发生率和程度降低,感觉阻滞持续时间延长,Horner征和呼吸困难发生率降低( P<0.05),瑞芬太尼使用率、术后VAS评分和运动阻滞持续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与ISB相比,STB用于全麻肩关节手术患者不仅提供更好的围术期镇痛,还可降低膈肌麻痹发生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肩胛舌骨肌下前路SSNB用于全麻肩关节镜手术患者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价肩胛舌骨肌下前路肩胛上神经阻滞(SSNB)用于全麻肩关节镜手术患者的效果。方法:择期行肩关节镜手术患者60例,性别不限,年龄18~64岁,ASA分级Ⅰ或Ⅱ级,BMI 18~30 kg/m 2,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 n=30):SSNB组(S组)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ISB)组(I组)。麻醉诱导前,I组在C 5-6神经根之间、S组在肩胛舌骨肌下的前路肩胛上神经周围分别注射0.375%盐酸罗哌卡因15 ml。注药后30 min,记录膈肌活动度,膈肌麻痹发生情况和程度、SpO 2降低幅度、呼吸困难和Horner征发生情况,C 5-T 1皮区感觉阻滞情况。记录术中瑞芬太尼用量。记录气管拔管时间、PACU停留时间。记录术后24 h 15项恢复质量量表(QoR-15)评分、镇痛满意度评分、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补救镇痛情况、恶心、呕吐及神经阻滞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与I组比较,S组膈肌麻痹发生率降低,程度减轻,膈肌活动度升高,SpO 2降低幅度减小,Horner征和呼吸困难发生率明显降低,气管拔管时间缩短( P<0.05),C 5-T 1皮区感觉阻滞发生率、术中瑞芬太尼用量、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补救镇痛率、镇痛满意度评分、恶心发生率、PACU停留时间和QoR-15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肩胛舌骨肌下前路SSNB用于全麻肩关节镜手术患者不仅围术期镇痛效果确切,还可降低膈神经麻痹发生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儿童先天性肺囊性病胸腔镜手术的围手术期并发症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儿童先天性肺囊性病胸腔镜手术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原因,讨论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的方法。方法:收集2012年5月至2019年12月于北京儿童医院胸外科进行胸腔镜手术的672例肺囊性病患儿的病例资料。其中,男418例,女254例;中位手术年龄为14个月,手术年龄范围为1~189个月。手术方式根据病变范围选择肺叶切除或肺段切除。术后常规心电监护、经皮血氧监测,低流量吸氧24 h,常规应用抗生素,根据血常规及临床表现调整用药,术后6 h可正常饮食。当引流管引流量<50 ml/d,胸部X线检查提示肺复张良好,无气胸或积液后拔除胸腔闭式引流管。结果:所有患儿均顺利完成手术,中位手术时间为56 min,范围为10~260 min;中位术中出血量为2 ml,范围为1~100 ml。术中出血5例[0.7%(5/672)],淋巴漏1例[0.1%(1/672)],气管损伤1例[0.1%(1/672)]。术后出现乳糜胸2例[0.3%(2/672)],Horner综合征2例[0.3%(2/672)](其中1例伴术侧膈肌抬高),肺不张2例[0.3%(2/672)],术后持续漏气2例[0.3%(2/672)],病灶残留3例[0.4%(3/672)]。结论:运用胸腔镜手术治疗儿童先天性肺囊性病是安全、有效的。应在术前充分评估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的风险,术后早期识别并发症并及时处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不同浓度罗哌卡因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用于全麻肩关节镜手术患者效果的比较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比较不同浓度罗哌卡因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用于全麻肩关节镜手术患者的效果。方法:择期全麻下行肩关节镜手术患者90例,年龄18~64岁,性别不限,BMI 18.0~26.9 kg/m 2,ASA分级Ⅰ或Ⅱ级,NYHA分级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 n=30):0.25%罗哌卡因组(A组)、0.375%罗哌卡因组(B组)和0.5%罗哌卡因组(C组)。A组、B组和C组分别注入0.25%、0.375%和0.5%罗哌卡因各20 ml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分别于术前(T 0)、给药后30 min(T 1)、4 h(T 2)、6 h(T 3)、8 h(T 4)、10 h(T 5)和12 h(T 6)时,采用M型超声测量不同呼吸位的膈肌活动度,应用便携式肺量仪测量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 1)和用力肺活量(FVC)。记录T 1-6时膈肌麻痹发生情况。记录感觉阻滞和运动阻滞持续时间。术后24 h内VAS评分>3分时,静脉注射氟比洛芬酯50 mg镇痛,记录氟比洛芬酯使用情况。记录给药后24 h内心血管事件、局麻药中毒、霍纳综合征、气胸、恶心和呕吐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 结果:与A组比较,B组T 1-3时平静呼吸位膈肌移动度减少,T 2-5时深呼吸位膈肌移动度减少,T 2,3时平静呼吸位和深呼吸位膈肌麻痹发生率升高,C组T 1-6时平静呼吸位和深呼吸位膈肌移动度减少,T 1-4时平静呼吸位和深呼吸位膈肌麻痹发生率升高,T 1时FEV 1%和FVC%下降,T 2时FVC%下降,B组和C组感觉和运动阻滞持续时间延长( P<0.05或0.01);与B组比较,C组T 4-6时平静呼吸位膈肌活动度减少,T 1-6时深呼吸位膈肌活动度减少,T 2-4时平静呼吸位膈肌麻痹发生率升高( P<0.05),T 3-4时深呼吸位膈肌麻痹发生率升高,T 1时FEV 1%和FVC%下降( P<0.05)。3组术后氟比洛芬酯使用率和给药后24 h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0.25%罗哌卡因20 ml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用于肩关节手术的效果更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超声引导前锯肌平面阻滞与胸神经Ⅱ型阻滞用于全麻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围术期镇痛效果的比较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下前锯肌平面阻滞和胸神经Ⅱ型(PecsⅡ)阻滞用于全麻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围术期镇痛效果。方法:选择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女性患者60例,年龄20~60岁,ASA分级Ⅰ或Ⅱ级,采用计算机随机分组法将患者分为2组( n=30):前锯肌平面阻滞组(S组)和PecsⅡ阻滞组(P组)。2组均于全麻诱导前行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阻滞药物均为0.5%罗哌卡因20 ml。术后均行舒芬太尼PCIA。采用肌肉注射曲马多100 mg进行补救镇痛。记录各节段皮区阻滞情况、术中瑞芬太尼和术后24 h内镇痛药(PCIA中舒芬太尼以及补救镇痛药)用量、神经阻滞时间、Horner综合征以及术后24 h内呼吸抑制、恶心呕吐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结果:与S组比较,P组T 5-T 7皮区阻滞率降低,术后舒芬太尼用量减少( P<0.01),术中瑞芬太尼用量和神经阻滞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2组均未使用补救镇痛药,未见神经阻滞相关并发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 结论:超声引导PecsⅡ阻滞用于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术后镇痛的效果优于前锯肌平面阻滞。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C7横突入路星状神经节阻滞的超声解剖研究及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研究C7横突毗邻高频超声解剖特征及其在星状神经节阻滞(SGB)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高频超声获得52例(共104侧)健康成人双侧C7横突平面超声解剖声像图特征后存储,供术者学习并正确标记各组织结构.选取50例接受超声引导下SGB治疗的患者,将其分为BC7组(学习前25例)和AC7组(学习后25例).记录2组患者手术时间、SGB成功率、调整针尖次数、麻醉药物剂量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C7平面中观察到的主要肌肉是颈长肌和前斜角肌,描述了迷走神经位于颈动脉鞘内、胸膜位于锁骨下动脉后方、喉返神经位于甲状腺下动脉分支附近的超声解剖关系,星状神经节在椎前筋膜深面,颈长肌外侧、椎动静脉及前斜角肌内侧区域可见扁平状低回声结构,并发出数根低回声神经束声像图特征.2组患者均顺利完成超声引导下SGB,并出现霍纳综合征,SGB成功率为100%.BC7组患者手术时间[(5.36±1.11)min]长于AC7组[(3.08±0.86)min],BC7组患者调整针尖次数[(4.20±1.00)次]多于AC7组[(2.24±0.87)次],BC7组患者麻醉药物剂量[(1.82±0.28)mL]大于AC7组[(1.64±0.22)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C7横突入路毗邻结构超声学习后SGB穿刺安全性高,简单易操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泪小管形态特点及其临床应用解剖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获取国人泪小管形态学数据,探明泪小管与内眦区域相关结构之间的关系.方法 通过解剖31侧成人内眦区域标本,观察泪小管与周围结构之间的关系,并测量国人泪小管相关数据.结果 ①男性上泪小管垂直部、水平部、下泪小管垂直部、水平部以及泪总管长度分别为(2.66±0.42)、(9.54±0.97)、(2.56±0.43)、(9.58±0.87)、(2.50±0.50) mm;女性上泪小管垂直部、水平部、下泪小管垂直部、水平部以及泪总管长度分别为(2.33±0.46)、(9.73±1.13)、(2.43±0.18)、(9.67±1.10)、(1.97±0.84) mm.②93.5%(29侧)上、下泪小管汇合形成泪总管;6.5%(2侧)上、下泪小管共同开口于泪囊.③睑板前部眼轮匝肌肌纤维分为前、后两束,沿泪小管前、后方向鼻侧走行,前束汇人内眦,形成内眦韧带前部;后部汇合成Homer肌,形成内眦韧带后部,止于泪后嵴及其后方骨面.结论 掌握泪小管各部分形态结构特征和毗邻结构关系对临床治疗泪小管损伤和内眦区域整形具有重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