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种泪道冲洗器的设计
编辑人员丨1天前
临床医生进行诊疗时,常应用泪道冲洗器进行冲洗,检查泪道是否通畅。目前临床应用的泪道冲洗器针头仅可确定患者泪道发生堵塞的大概位置,但无法探知具体位置,并且由于鼻泪管与泪总管之间的生理弧度,导致硬质针头无法伸入鼻泪管直接朝向堵塞处冲洗,对泪道堵塞的冲洗效果不理想。为此,笔者设计了一种泪道冲洗器。现报道如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泪囊瓣与前组筛窦黏膜瓣吻合的内镜下泪囊鼻腔吻合术治疗前组筛窦过度气化的慢性泪囊炎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前组筛窦气化至上颌骨额突时的成年慢性泪囊炎患者采取泪囊瓣与前组筛窦黏膜瓣吻合的内镜下泪囊鼻腔吻合术(En-DCR)的可行性。方法::前瞻性研究。收集2017年7月至2019年3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通过泪道CT造影(CT-DCG)确诊的前组筛窦气房气化至上颌骨额突的成年慢性泪囊炎并接受En-DCR的患者。手术步骤:切开鼻黏膜的同时开放并扩大前组筛窦,再进行常规En-DCR手术,最后将泪囊瓣与前组筛窦黏膜瓣进行吻合。对随访超过12个月的患者,记录手术的成功率及并发症。结果::纳入前组筛窦气房气化至上颌骨额突并接受En-DCR的成年慢性泪囊炎患者84例(90眼)。En-DCR的成功率为87%(78/90)。术后出现再次泪道阻塞12眼,其中肉芽阻塞造瘘口7眼,瘢痕闭锁造瘘口4眼,泪总管阻塞1眼。术后均未出现眼眶脂肪脱垂、脑脊液漏、鼻窦炎、视力损害等严重并发症。结论::开放前组筛窦完整暴露泪囊窝行En-DCR,通过泪囊瓣与前组筛窦黏膜瓣的吻合方法,对前组筛窦气房气化至上颌骨额突的慢性泪囊炎患者是可行且有效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内窥镜下经鼻径路泪囊切开术在上泪道远端异物取出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内窥镜下经鼻径路泪囊切开术进行上泪道远端异物取出并重建泪液引流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连续收集2008年5月至2021年10月期间就诊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且采取内窥镜下经鼻径路泪囊切开术进行上泪道远端异物取出的患者17例(17眼)进行分析。分析异物是否取出、异物种类、术后泪液引流重建的成功率及手术并发症。结果::患者年龄21~60(38.5±12.2)岁,其中右眼7眼,左眼10眼,病程2~65(21.5±4.8)d。所有异物均顺利取出,其中圆形金属异物7眼,破碎小硅胶异物5眼,断裂猪鬃毛4眼,断裂探针小金属1眼。术后随访12~24(16.1±3.8)个月,所有患者均未诉溢泪、溢脓,泪道冲洗通畅,且未见明显上泪道狭窄或阻塞、泪囊鼻腔吻合口闭锁、鼻部不适等并发症。结论::内窥镜下经鼻径路泪囊切开术为上泪道远端异物取出的一种可行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先天性泪道瘘临床特征的初步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总结先天性泪道瘘管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11年7月至2017年11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三医学中心眼科泪器病中心接诊的27例(32只眼)先天性泪道瘘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性别、确诊年龄、患病眼别、家族史、全身情况,眼科检查指标(瘘口位置、瘘口外观、泪道冲洗情况、CT泪道造影三维重建和泪道内窥镜检查结果)以及治疗、随访情况。结果:27例先天性泪道瘘患者中,男女比例为1∶2。确诊年龄1~74岁,中位数为32岁。单眼瘘管与双眼瘘管比例为4.4∶1(22/5),单眼瘘管中左、右眼比例为1.2∶1(12/10)。27例就诊患者中22例为散发病例,5例为家族性发病病例。经家系图谱分析显示先天性泪道瘘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表现。27例32只眼有泪道瘘管,30只眼瘘管口位于内眦韧带下方泪囊区皮肤面,1只眼瘘管口位于泪阜部;1只眼瘘管口位于内眦部结膜面。32只眼均有溢泪表现,18只眼泪道冲洗可见冲洗液自瘘口流出,伴脓性分泌物流出。4例行泪道内窥镜检查发现泪道瘘管开口于泪总管同时发现泪道内有结石。27例患者中有8例采取随访观察;3例行治疗性泪道冲洗;16例接受瘘管切除术治疗,术后随访1~6年,全部治愈,无复发。结论:先天性泪道瘘以单眼多见,其开口多数位于内眦韧带下方泪囊区皮肤面,多数为散发病例,部分病例表现为家族遗传性,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中华眼科杂志,2020,56:688-692)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预置标记线在泪道内窥镜手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应用预置标记线在泪道内窥镜手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评估其对手术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选取2015年6月至2018年12月在常熟市第二人民医院眼科就诊的泪道阻塞患者60例(60眼)进行泪道内窥镜手术,按患者住院号的单双号分为2组,单号作为对照组术中不预置标记线,即传统方法治疗;双号作为观察组,即先预置标记线。观察并记录2组患者术中泪道黏膜损伤、出血、穿孔(假道)、眼睑水肿及术后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采用 χ2检验对数据进行分析。 结果::观察组术中可清晰地观察预置标记线的数量,结合泪道解剖学特征来判断泪道内窥镜探头所处位置,如泪道内窥镜下显示1根标记线提示在泪小管内;显示2根标记线汇聚处提示在泪总管内;显示2根标记线并且操作空间增大提示在泪囊内;显示2根标记线,可见黏膜皱襞提示在鼻泪管内。观察组术中泪道黏膜损伤发生率(16%)、术中出血发生率(13%)和眼睑水肿发生率(10%)明显低于对照组(分别为52%、52%、3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χ2=8.543, P=0.003; χ2=8.718, P=0.003; χ2=4.069, P=0.044);而术中穿孔(假道)对照组中发生了1例,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001, P=0.973)。术后组间出血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1.898, P=0.168)。2组中所有患者术中、术后出血量均为少量,术中注水后不影响操作,术后少许出血者2 d内均能自行止血。 结论::泪道内窥镜手术中应用预置标记线能更好地操控内窥镜检查及手术,能准确定位操作所处的位置,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泪小管形态特点及其临床应用解剖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获取国人泪小管形态学数据,探明泪小管与内眦区域相关结构之间的关系.方法 通过解剖31侧成人内眦区域标本,观察泪小管与周围结构之间的关系,并测量国人泪小管相关数据.结果 ①男性上泪小管垂直部、水平部、下泪小管垂直部、水平部以及泪总管长度分别为(2.66±0.42)、(9.54±0.97)、(2.56±0.43)、(9.58±0.87)、(2.50±0.50) mm;女性上泪小管垂直部、水平部、下泪小管垂直部、水平部以及泪总管长度分别为(2.33±0.46)、(9.73±1.13)、(2.43±0.18)、(9.67±1.10)、(1.97±0.84) mm.②93.5%(29侧)上、下泪小管汇合形成泪总管;6.5%(2侧)上、下泪小管共同开口于泪囊.③睑板前部眼轮匝肌肌纤维分为前、后两束,沿泪小管前、后方向鼻侧走行,前束汇人内眦,形成内眦韧带前部;后部汇合成Homer肌,形成内眦韧带后部,止于泪后嵴及其后方骨面.结论 掌握泪小管各部分形态结构特征和毗邻结构关系对临床治疗泪小管损伤和内眦区域整形具有重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泪总管阻塞患者泪道再通管植入手术围术期护理效果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分析泪道再通管植入围术期护理对泪总管阻塞患者手术疗效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行泪道再通管植入手术的110例128眼泪总管阻塞患者,比较术前泪道探通、术后泪道冲洗及术后规律抗炎等围术期护理对泪道再通管植入术手术有效率的影响.结果 泪总管阻塞患者总手术成功率为87.5%;泪道再通管植入手术成功率与术前泪道探通、术后泪道冲洗及规律抗炎有关:手术有效率随术前泪道探通次数增多而降低(P<0.05);术后泪道冲洗次数过多或过少均降低手术有效率(尸<0.05);术后规律抗炎可有效提高手术有效率(P<0.05).结论 泪总管阻塞患者泪道再通管植入术围术期护理对手术成功率有重要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泪道激光联合植管术治疗泪道阻塞效果及对眼表视觉质量影响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观察泪道激光联合泪道植管术治疗泪道阻塞的疗效,并探讨该方法对患者眼表视觉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在本院就诊的泪道不同部位阻塞319例336眼,均采用泪道激光联合泪道植管术治疗.随访9个月,观察临床疗效;分别于术前、术后1个月和拔管后3个月,采用干眼症问卷调查表(DEQ)对干眼症状进行调查,并记录泪液分泌量、泪膜破裂时间及泪液中神经肽P物质(SP)含量,比较治疗前后眼表视觉质量变化情况.结果:(1)本组336眼,治愈172眼,占51.2%;显效118眼,占35.1%;无效46眼,占13.7%;总有效率86.3%.泪道不同部位阻塞的治疗情况,以泪小点闭锁的总有效率为最高,达100.0%;其次是泪小管阻塞和泪总管阻塞,分别为95.4%、92.9%;鼻泪管阻塞的总有效率为86.0%.(2)本组319例336眼,干眼症状评分总分值0~32分,术前(27.10士1.85)分,术后1个月(27.03±2.04)分,拔管后3个月(24.60±0.98)分;术后1个月干眼症状评分虽较术前有所降低,但两者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拔管后3个月干眼症状评分较术前非常显著降低(P<0.01).术后1个月,泪液分泌量及泪液SP含量均较术前非常显著增加(P<0.01),泪膜破裂时间与术前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拔管后3个月,泪液分泌量、泪膜破裂时间及泪液SP含量虽较术前有所改善,但两者比较均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泪道激光联合泪道植管术治疗泪道阻塞疗效好,且对眼表视觉质量影响不显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人工鼻泪管置入术患者泪总管前壁息肉增生游离至泪点外1例
编辑人员丨2023/8/6
资料患者女性,37岁,农民.主因左下泪小点红色赘生物3个月于2016年2月18日就诊.既往史:2013年3月22日因左眼鼻泪管阻塞在我科行非直视下鼻泪管再通联合人工鼻泪管置入术,术后3个月内遵医嘱按时复诊,泪道冲洗均通畅,此后失访.否认胃肠息肉、鼻息肉、胆囊息肉、阴道及子宫息肉等病史,否认家族性息肉病史.右眼视力1.0,眼压14 mmHg(1 mmHg =0.133 kPa),眼睑无肿胀,结膜无充血,屈光介质透明,眼底未见明显异常;左眼视力1.0,眼压13.5 mmHg,眼睑无肿胀,睫毛呈束状,根部附着少量稀薄浆液性、黏性分泌物,睑缘无充血,睑板腺开口通畅,左下泪小点外可见长约5 mm的暗红色圆索状增生物(图1、2).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内眦区域组织结构薄层切片三维可视化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观察内眦区域组织显微结构,探讨泪小管及其周围结构的三维空间配布与毗邻关系.方法:选用成年国人内眦标本,石蜡包埋行鼻侧向颞侧的组织切片,分别用H-E染色及Masson染色,显微拍照,用Adobe Photoshop CS6软件进行图像拼接和配准.用3D-Doctor软件将图像中内眦区域划分为泪小管、眼轮匝肌睑板前部浅头和深头(Homer肌)等区,对这些分区进行三维重建和可视化.结果:泪小管及泪总管内衬未角化的复层鳞状上皮,泪囊内衬复层柱状上皮.泪小管部周围纤维大致可分为3层,靠近基底细胞层的纤维致密并环绕泪小管;中间的纤维较疏松,斜行环绕泪小管;最外层的纤维垂直泪小管,穿行于周围肌纤维之间,将肌纤维分割成小的肌纤维束,呈网状和皮肤及睑结膜下方的纤维相连.Horner肌斜行走行于泪小管后方,眼轮匝肌睑板前部浅头肌纤维平行于泪小管,走行于其前方.结论:组织切片可清楚地显示出泪小管、眼轮匝肌睑部浅头、Horner肌在内眦区域的走行分布.三维重建可呈现泪小管毗邻结构立体关系,为解剖学学习、泪道引流功能分析和泪小管手术提供形态学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