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人藻酸受体功能调节机制在脊髓痛觉敏化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海人藻酸(kainate, KA)受体在中枢神经系统中广泛分布,通过调节外周和中枢感觉神经元之间的兴奋性信号参与疼痛处理。近年研究发现,多个与KA受体功能相关的蛋白在KA受体功能调节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从而参与伤害性疼痛信号的传递。文章通过综述KA受体特点、KA受体在疼痛通路中的表达与分布以及KA受体功能调节机制,包括与之互相作用的多种蛋白,深入探讨KA受体在神经突触可塑性和痛觉敏化中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帕博利珠单抗联合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和铂类一线治疗复发转移性头颈部鳞癌:一项前瞻性Ⅱ期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评价帕博利珠单抗联合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和铂类一线治疗复发/转移性头颈部鳞状细胞癌(recurrent or metastatic head and neck squamous-cell carcinoma,R/M HNSCC)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单臂、开放、Ⅱ期临床研究,纳入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即将接受晚期一线治疗的R/M HNSCC患者,进行帕博利珠单抗联合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和顺铂或卡铂方案治疗;治疗6周期,疾病获得控制的患者继续帕博利珠单抗维持治疗至疾病进展或出现不可耐受的毒性或完成共35周期的治疗。主要研究终点为客观缓解率,次要研究终点包括总生存期、无进展生存期和安全性指标。按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1.1版进行疗效评价,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不良事件采用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不良事件通用术语标准5.0版进行评估。结果:2021年4月23日至2023年3月22日共纳入30例R/M HNSCC患者,其中男性28例,女性2例,中位年龄为67岁。中位随访时间为14.5个月,客观缓解率为70.0%,疾病控制率为96.7%,中位无进展生存期和总生存期分别为11.6个月和18.8个月,中位缓解持续时间为17.3个月。≥3级的治疗相关不良事件包括白细胞减少(26.7%)、中性粒细胞减少(26.7%)、外周神经毒性(3.3%)、皮疹(3.3%)、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3.3%)和免疫相关性肺炎(3.3%);最常见的免疫相关不良事件是甲状腺功能减退(40.0%)。结论:帕博利珠单抗联合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和铂类方案一线治疗中国R/M HNSCC患者初步显示出较好的抗肿瘤活性和良好的耐受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持续激活脊髓代谢型谷氨酸受体4对神经病理性痛大鼠痛觉过敏的影响:与Gαi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评价持续激活脊髓代谢型谷氨酸受体4(mGluR4)对神经病理性痛大鼠痛觉过敏的影响及其与抑制性G蛋白α(Gαi)的关系。方法:清洁级健康雄性成年SD大鼠,体重200~250 g,取鞘内置管术成功的大鼠41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假手术组(Sham组, n=8)、假手术+mGluR4正性变构调节剂VU0155041组(Sham+V组, n=8)、神经病理性痛组(NP组, n=8)和神经病理性痛+VU0155041组(NP+V组, n=17)。采用脊神经根结扎(SNL)方法建立大鼠神经病理性痛模型。于SNL后第7天,Sham+V组和NP+V组鞘内注射VU0155041 500 nmol,10 μl,2次/d,连续7 d;Sham组和N注射等容量生理盐水。于SNL前、SNL后第7天、每次鞘内注射前后30 min、末次鞘内注射后24 h时测定50%缩足反应阈(PWT)。NP+V组于SNL前、SNL后第7天和末次鞘内注射后24 h时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脊髓mGluR4、Gαi1、Gαi2、Gαi3的表达。 结果:与Sham组比较,NP组和NP+V组SNL后第7天和末次鞘内注射后24 h时PWT降低( P<0.05);与NP组比较,NP+V组末次鞘内注射后24 h时PWT升高( P<0.05)。与SNL后第7天时比较,NP+V组末次鞘内注射后24 h时PWT升高( P<0.05),NP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与给药前比较,NP+V组每次鞘内给药后PWT均升高( P<0.01)。与SNL前比较,NP+V组SNL后第7天脊髓mGluR4和Gαi3表达下调( P<0.05);与SNL后第7天时比较,NP+V组末次鞘内注射后24 h时脊髓mGluR4和Gαi3表达上调( P<0.05)。 结论:持续激活脊髓mGluR4可减轻神经病理性痛大鼠已形成的痛觉过敏,机制可能与Gαi3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前扣带回调控慢性非特异性腰痛模型大鼠疼痛及焦虑样行为的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前扣带回(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ACC)调控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诱导的慢性非特异性腰痛大鼠痛行为与焦虑样行为的潜在机制。方法:成年雄性8周龄SPF级SD大鼠96只,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每组24只):对照组、模型组、对照+D-AP5组(D-AP5为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拮抗剂)和模型+D-AP5组。采用第5腰椎左侧多裂肌注射NGF建立腰痛大鼠模型(注射2次,间隔5 d)。造模5 d后,对照+D-AP5组和模型+D-AP5组大鼠右侧前扣带回注射D-AP5(2 μg,0.3 μL,1次/d,连续3 d),模型组和对照组则注射等体积0.9%氯化钠溶液。采用机械刺激和冷热板实验评估大鼠疼痛阈值,旷场实验评估大鼠焦虑样行为,免疫荧光法检测脊髓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阳性细胞和c-Fos(一种即早基因)阳性细胞密度,Western blot实验检测脊髓GFAP、c-Fos蛋白、磷酸化c-Jun氨基末端激酶(phosphorylated c-Jun N-terminal kinases,p-JNK)、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 (monocyte chemoattractant protein-1,MCP-1)和趋化因子(C-X-C基序)配体1[chemokine (C-X-C motif) ligand 1,CXCL-1]的表达。采用SPSS 2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正态分布的数据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Tukey检验;非正态分布的数据组间比较采用Krusal-Wallis H检验,两两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并对 P值进行Bonferroni校正。 结果:4组大鼠腰部压力疼痛阈值(pressure pain threshold,PPT)、机械缩足阈值(paw withdrawal threshold,PWT)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53.498,41.939,均 P<0.001)。造模后7 d,模型+D-AP5组PPT[(418.5±46.9)g]、足底PWT[(55.6±7.1)g]均高于模型组[(290.0±32.0)g,(30.5±7.5)g](均 P<0.001)。各组旷场实验中央区活动距离百分比( H=11.922, P<0.01)、中央区活动时间百分比( H=21.614, P<0.001)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模型+D-AP5组中央区活动时间百分比高于模型组[5.6(4.3,7.9)%,3.1(2.1,3.8)%]( P<0.01)。各组左侧脊髓背角浅层GFAP、c-Fos阳性细胞密度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H=49.085, F=18.120,均 P<0.001)。模型+D-AP5组左侧背角浅层GFAP [34.3(21.1,47.5)个/mm 2]、c-Fos阳性细胞密度[(52.7±39.4)个/mm 2]低于模型组[76.5(68.6,94.9)个/mm 2,(112.4±63.7)个/mm 2](均 P<0.001)。各组腰2节段GFAP、c-Fos、p-JNK、MCP-1、CXCL-1蛋白表达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49.413,38.437,41.867,36.735,130.951,均 P<0.001)。模型+D-AP5组腰2节段GFAP(1.7±0.5)、c-Fos(1.1±0.1)、p-JNK(1.7±0.3)、MCP-1(1.0±0.4)、CXCL-1(0.8±0.1)蛋白表达均低于模型组[(4.3±0.7),(2.6±0.5),(2.8±0.4),(2.9±0.4),(3.5±0.4)](均 P<0.01)。 结论:ACC可调控慢性非特异性腰痛大鼠机械性痛觉过敏及焦虑样行为,这可能与脊髓星形胶质细胞、p-JNK通路、MCP-1和CXCL1的参与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氟比洛芬酯复合地佐辛对高度尼古丁依赖患者腹腔镜术后疼痛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氟比洛芬酯复合地佐辛对高度尼古丁依赖患者术后疼痛的影响。方法:择期全身麻醉腹腔镜胆囊切除的高度尼古丁依赖男性患者100例,ASA分级Ⅰ、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4组(每组25例):对照组(C组)、地佐辛组(D组)、氟比洛芬酯组(F组)、地佐辛+氟比洛芬酯组(DF组)。麻醉诱导前,C组给予等容量生理盐水,D组静脉注射地佐辛0.2 mg/kg,F组静脉注射氟比洛芬酯2 mg/kg,DF组静脉注射地佐辛0.1 mg/kg+氟比洛芬酯l mg/kg。评估入PACU即刻(T 1)、入PACU 15 min(T 2)、离开PACU(T 3)、术后24 h(T 4)的VAS评分和布氏舒适评分(Bruggrmann Comfort Scale, BCS),记录各组患者手术时间、麻醉时间、苏醒时间、拔管时间、PACU停留时间,术后各时点VAS与BCS评分,术后补救地佐辛、恶心呕吐、嗜睡的发生率。 结果:4组患者手术时间、麻醉时间、苏醒时间、拔管时间、PACU停留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C组T 1、T 2、T 4时VAS评分高于D组、F组和DF组( P<0.05)。C组T 3时VAS评分高于F组和DF组( P<0.05)。DF组T 4时VAS评分低于D组和F组( P<0.05)。C组各时点BCS评分均低于D组、F组和DF组( P<0.05),DF组T 4时BCS评分高于D组和F组( P<0.05)。C组术后补救地佐辛发生率高于D组、F组和DF组( P<0.05),F组术后补救地佐辛发生率高于DF组( P<0.05)。D组嗜睡发生率高于C组和DF组( P<0.05)。4组患者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结论:氟比洛芬酯和地佐辛联合应用对尼古丁高度依赖患者腹腔镜术后镇痛效果更好,提高了患者舒适度和满意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初级感觉神经元与巨噬细胞的交互作用在痛觉敏化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急性疼痛是由伤害性感受器激活引起的一种保护机体的反应,相比之下,慢性疼痛通常作为炎症性疾病的临床症状出现,逐渐发展为中枢敏化或外周敏化。目前普遍认为免疫系统对慢性疼痛的发生与维持有重要影响。神经损伤后,免疫系统的巨噬细胞与痛觉感受器进行双向通信在疼痛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具体表现为组织常驻巨噬细胞的增殖、外周巨噬细胞的浸润以及周围和中枢神经系统中炎症介质的产生。文章重点介绍了介导初级感觉神经元与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a, DRG)内巨噬细胞相互作用的分子,以及近期出现的治疗痛觉敏化新靶点,如P物质(substance P, SP)、血管紧张素Ⅱ受体(type 2 angiotensin Ⅱ receptor, AT2R)、微RNA(microRNA, miRNA)以及外泌体,为痛觉敏化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饮酒对疼痛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饮酒与疼痛的关系密切。不同的饮酒方式对于急、慢性疼痛的发生和发展影响不同。为明确上述影响,分析酒精戒断后痛觉过敏情况,并为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文章从饮酒量、饮酒方式和饮酒频率多个方面进行探讨。长期适度饮酒可通过γ-氨基丁酸(gamma-aminobutyric acid, GABA)的介导来抑制慢性疼痛,但长期过量乙醇摄入使中枢内源性阿片类系统失调,导致急性戒断期诱发痛觉过敏;短时间急性乙醇摄入通过酶的调节达到短时间的镇痛效果,而长期适度或过量乙醇摄入均可通过增强受体磷酸化使术后疼痛持续时间延长。今后需要更加确切的以人群为基础的饮酒与疼痛的研究报道,探讨饮酒对疼痛以及疼痛对饮酒造成的影响及其机制,并为临床治疗酒精依赖、慢性疼痛和戒断性高敏提供线索。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自噬在疼痛调节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感受疼痛是神经系统一个复杂的功能,其具体调节机制仍不完全明确。自噬是真核生物中普遍存在的一种保守的高度调节的"自我清理"过程。近来自噬被发现与损伤性神经痛、阿片类药物诱发神经痛、癌症相关疼痛等多种疼痛现象及调节相关。文章将自噬与疼痛的相关报道主要按临床疼痛性疾病进行整理,总结了目前自噬与疼痛相关的交叉调节机制,以期为理清自噬在疼痛性疾病中的作用机制提供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酒石酸布托啡诺在临床麻醉中的应用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酒石酸布托啡诺是阿片受体的激动-拮抗剂,与传统的阿片类药物相比,在发挥良好镇痛镇静作用的同时,恶心、呕吐和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广泛应用于临床麻醉。文章通过简介酒石酸布托啡诺的药理学特性,综述该药物在超前镇痛、分娩镇痛以及全身麻醉诱导期和苏醒期多个方面相关研究情况,为未来布托啡诺的应用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抑郁症伴发痛觉过敏的发病机制及治疗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抑郁症是精神障碍的主要类型之一,除了情绪改变之外,还常伴随痛觉过敏的发生。目前抑郁症伴发痛觉过敏的机制研究主要集中在单胺类物质、炎性细胞因子、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及相关神经环路等方面。现阶段尚缺乏抑郁症伴发痛觉过敏的特效治疗药物,心理治疗、针灸疗法可发挥积极作用。本文现围绕上述内容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该病的机制研究及防治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