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文献检索的多部位恶性肿瘤ICD-10编码规则分析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 通过对文献系统梳理,总结归纳分析多部位恶性肿瘤ICD-10编码规则,为编码员准确分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检索2004年1月-2023年6月在中国知网(CNKI)、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VIP)及《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病案信息学》等编码指导手册上发表的关于多部位恶性肿瘤编码规则的文献并进行归纳分析.结果 最终筛选符合条件的文献共7篇,通过文献归纳,多部位恶性肿瘤可分为原发恶性肿瘤伴侵袭或转移、交搭跨越恶性肿瘤、多原发恶性肿瘤及其他的多部位恶性肿瘤四大类,其类型不同,编码规则不同.结论 编码员要理解多部位恶性肿瘤各类型的内涵及编码规则,必要时与病理及临床科室沟通联系,提高多部位恶性肿瘤编码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上海市某区老年慢性肾脏病患者住院总费用因子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 分析老年患者住院总费用支出情况,找出影响成本的关键因素,为控制住院成本,减轻疾病经济负担提供可行性建议.方法 以2015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上海市某区区级医疗机构的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主要诊断编码或次要诊断编码为"ICD-10=N18"的患者,排除年龄小于65岁的病例,期间住院人次数共计79 274例.因子分析采用主成分法对初始因子进行提取,采取最大方差法对因子进行旋转从而找出新的共性因子.结果 人均住院总费用从2015年的22 208.9元下降至2022年的17 089.21元,检查化验费和治疗费占比分别从2015年的21.82%和6.82%上升至2022年的27.05%和13.52%,药占比从2015年的48.91%降至2022年的30.6%;检验与西药因子、手术材料因子、治疗与护理因子、中药与诊疗因子、其它影响因子和输血因子是6个共性因子.结论 药占比趋于合理,住院总费用控制的成效显著,现阶段进一步减轻住院成本的关键是控制治疗费和手术材料费的增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肿瘤类疾病临床诊断术语集的构建与实践
编辑人员丨1天前
针对目前存在肿瘤类疾病诊断不规范,导致疾病分类不准确,影响医疗数据的客观性和科学性的问题,基于国际疾病分类(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ICD)分类规则,参考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各系统肿瘤分类,并以国家临床版编码库为框架,构建一个规范的、全面的肿瘤类疾病临床诊断术语集,逐步应用于临床实践,并实时进行更新维护.通过构建此临床诊断术语集,规范了医师的疾病诊断书写,使疾病分类更加准确,为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医保付费、医院管理和科研教学等领域提供更加准确和标椎化的数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2017年-2021年新疆兵团某市住院患者疾病谱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 分析兵团某市住院患者疾病构成、顺位变化以及年龄分布特征,为合理分配医疗资源、促进疾病有效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提取新疆兵团某市医疗保障局信息管理系统中2017年1月1日-2021年12月31日某市市级医院84 528例住院患者病案首页信息,根据ICD-10(编码范围为A00-Z99)提取主要诊断所对应的系统疾病和病种疾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017年-2021年新疆兵团某市市级医院住院病例共计84 528例,住院病例按系统统计前十位累计占比85.81%,顺位前三位的疾病依次是循环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肿瘤;循环系统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稳居第一位和第二位;肿瘤疾病的位次从第六位上升到第三位.0岁-14岁住院患者呼吸系统疾病居首位,15岁-34岁的住院患者妊娠、分娩和产褥期为第一位系统疾病,35岁-44岁住院患者位居首位的是泌尿生殖系统疾病,45岁以上的中老年患者循环系统疾病为第一位系统疾病,35岁-64岁住院患者肿瘤疾病居首位.结论 循环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肿瘤是影响该地区居民健康的主要疾病,不同年龄段病种差异显著,65岁以上人群是需重点关注的人群,应结合疾病谱的变化及其人群年龄等分布特点对疾病进行预防控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儿童单侧腹股沟疝住院费用的回归树模型构建及DRG分组探索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索同一主诊断疾病(儿童单侧腹股沟疝)下的住院费用变异及其影响因素,基于回归树模型进行分组,为该疾病的DRG分组提供参考。方法:提取2016年至2018年某儿童专科医院出院的以单侧腹股沟疝(ICD-10编码亚目K40.3和K40.9)为主要诊断的病案首页数据,以住院费用作为结局变量,性别、年龄、手术类型、住院时间及合并症作为预测变量,构建回归树模型,对患儿进行亚组分类。结果:回归树模型结果显示,对儿童单侧腹股沟疝患者住院费用影响较大的指标为住院时间、手术类型、是否有合并症,年龄和性别对住院费用无显著影响。根据这3个变量将患儿分为5个亚组,其中位住院费用依次为1 190.8、6 387.2、7 037.7、11 413.7、18 499.1元;除1组住院费用变异系数大于1,其余4组变异系数均≤0.5。结论:对于单侧腹股沟疝的患儿,可根据住院时间、手术方式、有无合并症进行分组,分组结果较为合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基于病案首页信息的多中心胆道闭锁诊疗现况调查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了解目前国内住院治疗的胆道闭锁患儿诊疗现况,调查患儿的基线信息、治疗方式选择和近年来住院治疗胆道闭锁患儿Kasai手术比例的变化趋势。方法:基于国内23家儿童专科医院的病案首页信息,调查出院日期为2016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主要诊断为ICD-10编码"Q44.2胆管闭锁"患儿的信息,排除入院年龄大于180 d及再次入院的患儿信息,描述患儿的性别比例、入院年龄和治疗方式选择情况,比较不同年龄组患儿治疗方式选择的差异,分析近年来Kasai手术比例的变化趋势。结果:共纳入国内23家儿童专科医院2 471例住院治疗的胆道闭锁患儿病案首页信息。男1 154例(46.7%,1 154/2 471),女1 317例(53.3%,1 317/2 471);中位入院年龄为55 d,范围在43~72 d。1 417例(57.3%,1 417/2 471)患儿接受了Kasai手术,445例(18.0%,445/2 471)患儿仅做了胆道探查手术,609例(24.6 %,609/2 471)未做任何手术。入院年龄为21~100 d的患儿Kasai手术比例(60.8%,1 328/2 183)高于0~20 d组(37.9%,33/87)和101 d以上组(27.9%,56/201)( P<0.001)。2016年至2019年患儿选择Kasai手术比例逐渐增高(45.2%增至72.3%),选择仅探查或不手术的比例逐渐降低,变化趋势有统计学意义( P<0.001)。 结论:2016年至2019年国内约42.7%胆道闭锁住院患儿放弃Kasai手术治疗,入院年龄为20~100 d的患儿选择Kasai手术的比例高于其他入院年龄段患儿,近年来选择Kasai手术的患儿比例逐渐提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基于哨点医院电子病历计算机自动识别技术的流感样病例试点监测评价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比较基于病历资料的医生报告与计算机自动识别方式对门急诊流感样病例(ILI)监测的准确性。方法:2019年4—10月在宜昌市中心医院发热门诊、呼吸内科门诊及急诊内科门诊就诊的患者中,选取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诊断编码属于J00-J22范围且病历症状信息完整的病例,共3 542例,以流感监测专业人员根据ILI病例定义的判断结果为金标准,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灵敏度、特异度、诊断一致率,分析计算机自动识别与医生报告两种方式对ILI病例监测的准确性。结果:病例年龄 M( P25, P75)为30(24,38)岁;其中符合定义标准ILI病例为1 179例(33.29%),医生报告ILI 为1 306例(36.87%),计算机自动识别ILI为 1 150例(32.47%);男性为1 391例(39.27%)。计算机自动识别和医生报告与金标准判断的结果一致性Kappa值分别为0.97和0.66,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8和0.84。计算机自动识别方式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6.95%和99.70%)均高于医生报告方式(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2.27%和85.78%)( P值均<0.001)。 结论:基于电子病历的计算机自动识别方式开展ILI病例监测,具有良好的灵敏度和特异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我国职业性放射性疾病ICD编码初探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提高我国职业性放射性疾病编码的准确性,对该类疾病管理、病案信息化管理研究及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规范化依据,提升防治水平。方法:结合我国职业性放射性疾病的命名方法及疾病特点,按照《国际疾病分类第十次修订本(ICD-10)》的规则,对此类疾病进行编码。结果:我国职业性放射性疾病体系是电离辐射造成的各类疾病的总和,区别于普通的临床症候群,对此类疾病的编码必须要根据不同疾病的发病部位、临床表现、病理改变等特点来进行。结论:对我国职业性放射性疾病编码的准确性直接影响到疾病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对此类疾病的编码进行规范并使其标准化,对我国的职业性放射性疾病体系是非常必要的补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1972—2015年广州市城区居民结直肠癌发病率和死亡率趋势分析及预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分析1972—2015年广州市城区居民结直肠癌死亡率和发病率趋势并预测2016—2025年结直肠癌死亡率。方法:广州市城区居民结直肠癌死亡资料分别来自广州市卫生统计局恶性肿瘤死亡登记(1972—1979年)、广州市卫生统计数据(1980—2001年)、《广州市肿瘤登记年报》(2002—2009年)和《中国肿瘤登记年报》(2010—2015年);结直肠癌发病资料来自《广州市肿瘤登记年报》(2002—2009年)和《中国肿瘤登记年报》(2010—2015年)。在上述资料中分别获取结直肠癌[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编码为C18~C21]发病和死亡数据,人口学资料来自广州市统计局。采用Joinpoint模型计算广州市城区居民1972—2015年结直肠癌死亡率和2002—2015年结直肠癌发病率年度变化百分比(APC)和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APC)并分析其变化趋势。采用ARIMA模型预测2016—2025年结直肠癌死亡率。结果:1972—2015年广州市城区居民结直肠癌死亡共19 309例,结直肠癌粗死亡率由4.33/10万上升至24.89/10万,AAPC=4.2% ( P<0.001)。2002—2015年广州市城区共报告结直肠癌新发病例24 033例,结直肠癌粗发病率由22.95/10万上升至52.81/10万,AAPC=6.6% ( P<0.001)。预测2016—2025年广州市城区居民结直肠癌死亡率逐年升高,2025年将达到29.53/10万。 结论:1972—2015年广州市城区居民结直肠癌死亡率和2002—2015年结直肠癌发病率均呈上升趋势,2016—2025年死亡率仍将升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基于检验大数据的结直肠癌风险预测模型建立与验证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通过机器学习算法挖掘常规检验大数据构建结直肠癌(CRC)风险预测模型。方法:收集长海医院2013年1月1日至2019年6月30日结肠镜检查者,收集2010年1月1日至2019年6月30日全院门诊和住院患者,根据肠镜联合病理结果标注或参照ICD-10编码,分别纳入CRC组和非CRC组。采用极限梯度提升(Xgboost)、人工神经网络(ANN)、支持向量机(SVM)、随机森林(RF)4种机器学习算法挖掘入组患者的所有常规检验项目数据,选择模型特征并建立CRC的分类模型。在2019年7月1日至2020年8月31日长海医院所有就诊者对模型效能进行前瞻性验证,并验证模型对<50岁患者及粪隐血阴性患者CRC鉴别能力。结果:采用XgBoost算法构建了包含粪隐血,癌胚抗原、红细胞分布宽度、淋巴细胞计数、白蛋白/球蛋白、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7个特征的CRC风险预测模型CRC-Lab7。模型在验证集与前瞻性验证集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99和0.816,明显高于粪隐血(AUC为0.68和0.706)。CRC-Lab7对50岁以下及粪隐血阴性的CRC也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性(AUC分别为0.84和0.69)。结论:本研究通过挖掘常规检验大数据建立了CRC风险预测模型,模型效能优于粪隐血,且对粪隐血阴性及小于50岁人群的CRC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