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吲哚菁绿荧光显影导航联合改良胰胃吻合应用于腹腔镜保留十二指肠胰头切除术的临床疗效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吲哚菁绿荧光显影导航联合改良胰胃吻合应用于腹腔镜保留十二指肠胰头切除术(LDPPHR)的可行性、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肝胆胰外科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接受吲哚菁绿荧光显影导航联合改良胰胃吻合的LDPPHR治疗的14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性4例,女性10例,年龄(40.6±7.1)岁。记录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及随访情况。结果:14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围手术期无吲哚菁绿过敏反应,术中吲哚菁绿染色显影胆总管效果良好。手术时间(325.71±23.00)min,其中胰胃吻合时间(18.32±1.52)min。术中出血200(150,300)ml,无术中输血。术后发生A级胰瘘3例、胆瘘1例、胆道狭窄1例。全部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1~18个月,中位随访时间10个月。1例患者术后间断发热,于术后1月门诊复查磁共振胰胆管造影提示胆道狭窄,再次入院后经内镜下胆道支架置入治疗痊愈出院。结论:吲哚菁绿荧光显影导航技术辅助LDPPHR安全、可行,联合改良胰胃吻合减少了空肠吻合步骤,有效提升了手术效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腹腔镜下穿刺正染技术在解剖性后上肝段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6天前
解剖性后上肝段切除术一直是腹腔镜肝切除术中难度较大的手术方式,如何准确判断肝段之间的界面,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流域解剖性肝切除术是精准肝脏外科时代的新要求。门静脉穿刺荧光正染技术能有效解决此问题,其在解剖性后上肝段切除术中具有一系列优点,但同时也具有技术要求。吲哚菁绿荧光染色能够直观显示肝段流域的立体范围,是一种更精准的导航模式,有助于肝脏外科医师对后上肝段范围的识别,从而更加安全、规范地开展手术。笔者查阅相关研究,结合临床实践,探讨腹腔镜下穿刺正染技术在解剖性后上肝段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吲哚菁绿荧光引导下腹腔镜解剖性肝切除术的临床效果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吲哚菁绿(ICG)荧光引导下腹腔镜解剖性肝切除术治疗原发性肝细胞癌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收集2020年9月到2022年5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肝脏外科术中使用ICG荧光引导下腹腔镜肝切除术治疗的72例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资料。男性53例,女性19例,年龄(55.5±12.9)岁(范围:42.6~68.4岁)。患者肝功能Child-Pugh分级均为A级。其中接受超选择性经肝动脉荧光正染13例(动脉正染组),接受门静脉反染43例(门静脉反染组),接受门静脉穿刺正染16例(门静脉正染组)。三组间定量资料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或秩和检验。分类资料采用 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 结果: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所有手术均达到根治性切除。动脉正染组、门静脉反染组、门静脉正染组的肿瘤最大径[ M(IQR)]分别为2.5(2.4)cm、3.0(2.5)cm、3.0(2.4)cm,距肿瘤最小切缘分别为1.1(1.1)cm、1.0(1.0)cm、1.1(1.6)cm,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364、0.878)。动脉正染组、门静脉反染组、门静脉正染组的手术时间分别为(348±93)min、(277±112)min、(295±116)min,出血量分别为80(150)ml、200(350)ml、100(150)ml,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134、0.743)。所有病例术中均未输血,均未中转开腹。动脉染色组术后第1、2天的ALT水平较门静脉反染组高[(559±398)IU/L比307(257)IU/L, q=235.5, P=0.004;(611±389)IU/L比(331±242)IU/L, q=265.2, P=0.002]。门静脉正染组和反染组均有1例发生Clavien-Dindo并发症分级系统Ⅲ级并发症。所有病例术后2个月复查肿瘤标志物,均降至正常范围内。 结论:经动脉流域或门静脉流域进行ICG荧光引导的腹腔镜解剖性肝切除术治疗原发性肝细胞癌较为安全可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基于Python语言开发的荧光检测系统定量分析吲哚菁绿在黄斑前膜剥除术后眼内分布特点的临床观察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基于Python语言开发的吲哚菁绿(ICG)荧光面积检测系统观察并定量分析ICG在黄斑前膜剥除术后眼内分布特点及代谢规律的作用和优势。方法:前瞻性病例系列研究。纳入2019年3月至2021年3月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眼科行玻璃体切除术的特发性黄斑前膜患者,术中使用ICG染色后剥除黄斑前膜和内界膜。患者术前及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及12个月随访时均行最佳矫正视力、眼压、眼底照相、近红外眼底成像术(NIR-FF)和相干光层析成像术(OCT)检查。开发基于Python语言编程ICG眼内代谢过程检测系统测量NIR-FF的眼内ICG荧光残留面积,预测ICG代谢规律方程式,与术后视力和视盘旁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共纳入患者64例(64只眼),年龄为(64.6±8.4)岁,其中男性25例(39.1%),女性39例(60.9%)。NIR-FF图像显示患者术前无ICG强荧光影像,术后1周出现后极部呈弥漫ICG强荧光,内界膜剥除区域呈现环形弱荧光,随时间延长可见ICG强荧光沿血管弓及神经纤维走行并逐渐向视盘方向消退,直至1年时在视盘处仍可见ICG残留荧光。基于Python语言开发的ICG荧光面积检测系统可测量眼内ICG残留面积,并通过线性回归分析构建方程式预测术后12个月ICG残留面积=0.22×术后6个月ICG残留面积( R2=16%, P=0.002)。除术后1个月ICG残留面积与术后视力呈负相关( P=0.017, r=-0.195)外,其余随访时间眼内ICG荧光残留面积与术后视力预后和视盘旁神经纤维层厚度均无相关性(均 P>0.05)。 结论:特发性黄斑前膜患者采用ICG染色剥除内界膜后ICG在眼内的特征性代谢过程,表现为ICG强荧光沿血管弓及神经纤维走行,随时间延长逐渐向视盘汇集。基于Python语言开发的ICG荧光面积检测系统能够清晰显示ICG在黄斑前膜剥除术后的眼内分布特点,可用作预测ICG眼内代谢规律的工具。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近红外二区荧光靶向探针在肝癌体内显像的应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究半乳糖靶向纳米探针Gal-OH-BDP(GOB)在近红外二区(NIR-Ⅱ)进行原位肝癌荧光成像的可行性和成像效果。方法:合成NIR-Ⅱ纳米荧光探针GOB,通过人源HepG2肝癌细胞构建BALB/c裸鼠原位肝癌模型,将12只裸鼠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法分为2组,每组各6只。使用GOB瘤内注射法进行NIR-Ⅱ成像的记为NIR-Ⅱ GOB组,使用吲哚菁绿(ICG)静脉注射法并先后进行近红外一区(NIR-Ⅰ)和NIR-Ⅱ成像,分别记为NIR-Ⅰ ICG组和NIR-Ⅱ ICG组。利用NIR-Ⅰ/Ⅱ相机进行体内成像试验。使用Image J软件对图片进行荧光图像处理,定量计算肝癌荧光图像的肿瘤-正常组织比(TNR)和肿瘤边缘分辨率,通过石蜡切片及苏木精-伊红染色法进行病理学验证。样本数据采用 t检验和方差分析。 结果:通过病理学成功验证了瘤内注射后GOB在肝癌组织内的靶向积累。NIR-Ⅱ GOB组的TNR高于NIR-Ⅱ ICG组和NIR-Ⅰ ICG组(5.61±0.98比3.35±0.63比2.01±0.54, F=29.022, P<0.05)。对组成TNR的3项指标(肿瘤区域荧光、正常肝组织背景荧光和环境背景荧光)进行的亚组分析结果表明,在肿瘤区域荧光方面,NIR-Ⅱ GOB组高于NIR-Ⅱ ICG组(228.04±5.60比207.62±14.86, t=3.149, P<0.05);在正常肝组织背景荧光方面,NIR-Ⅱ GOB组低于NIR-Ⅱ ICG组(43.22±8.68比63.47±8.88, t=-3.992, P<0.05)。通过计算跨越肿瘤边缘像素点的灰度值变化率来量化肿瘤边缘分辨率,NIR-Ⅱ GOB组高于NIR-Ⅱ ICG组和NIR-Ⅰ ICG组(170.01±30.92比98.96±23.99比36.82±10.19, F=48.882, P<0.05)。 结论:通过瘤内注射Gal-OH-BDP纳米荧光团在NIR-Ⅱ窗口实现优于传统ICG介导的原位肝肿瘤荧光成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自体荧光成像观察吲哚氰绿辅助黄斑手术后的眼底组织荧光表现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观察应用795 nm近红外自体荧光成像技术观察吲哚氰绿辅助黄斑手术后的眼底组织荧光表现。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山西省眼科医院黄斑病变14例(14只眼)的临床资料。患者均于玻璃体切除术中使用吲哚氰绿(2.5 mg/ml)染色辅助剥除距黄斑中心2个视盘直径范围的内界膜,或将残留黄斑病变边缘部分内界膜组织翻转覆盖于孔上。术后应用795 nm自体荧光成像技术观察眼底组织荧光,以SD-OCT观察黄斑结构,记录患者视力。随访1~22个月。结果:所有患者随访期末视力均提高。795 nm自体荧光成像观察,14只眼术后可见视盘周、沿视网膜大血管弓处呈高强荧光,内界膜剥膜区呈低荧光;8只眼可见内界膜翻瓣覆盖黄斑孔并于下方视网膜上,呈强度不同的高荧光。黄斑中心区表现3种不同荧光形态:低荧光、颗粒状高荧光及斑片状高荧光。随访期间,视盘周、视网膜大血管弓处荧光强度减弱,逐渐消失;内界膜瓣膜荧光及闭合的黄斑孔部位荧光减弱但持续存在。结论:795 nm自体荧光成像可用于观察吲哚氰绿辅助的黄斑手术后眼底不同组织的荧光表现,吲哚氰绿在眼内组织的残留可能是术后荧光来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腹腔镜肝肿瘤手术中吲哚菁绿荧光成像质量影响因素探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随着吲哚菁绿(ICG)荧光成像技术近年来在腹腔镜肝切除中的应用,术中肝肿瘤切缘及肝段边界高度可视化成为可能。然而,尽管该技术在肝肿瘤手术领域中应用已渐趋成熟,其荧光成像质量相关的影响因素仍未完全明确。本文综述了现有肝切除ICG染色相关文献,分析总结了ICG给药方案、成像获取、患者肿瘤特性及术前肝功能指标等不同因素对术中ICG成像质量的影响,以期为临床及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吲哚菁绿同轴荧光投影在肢端恶性黑色素瘤前哨淋巴结活检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观察吲哚菁绿(ICG)同轴荧光投影和亚甲蓝(MB)染色法在肢端恶性黑色素瘤前哨淋巴结活检(SLNB)中的示踪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3月至2022年10月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确诊的需要行SLNB的肢端恶性黑色素瘤患者资料。术中同时注射ICG和MB追踪前哨淋巴结(SLN),根据荧光标记行SLNB术。记录术中ICG、MB、ICG联合MB的SLN及转移性SLN检出情况。使用GraphPad Prism 6软件进行统计分析,SLN检出数量以 ± s表示,采用自身对照的方法,进行配对 t检验;SLN检出率用%表示,采用 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共纳入21例患者,检出62个SLN,其中ICG、MB、ICG联合MB分别检出58个(93.5%)、41个(66.1%)、62个(100.0%),ICG检出率显著高于MB,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22.34, P=0.001)。ICG、MB、ICG联合MB的SLN检出数量分别为(2.76±0.23)、(1.95±0.21)、(2.95±0.25)个/人,ICG明显多于MB,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60, P=0.013)。共检出10个转移性SLN,其中ICG检出10个,MB检出7个,ICG联合MB检出10个。 结论:与MB染色法相比,ICG同轴荧光投影系统在肢端恶性黑色素瘤SLNB中具有更好的应用表现,且ICG同轴荧光投影联合MB染色法比单独使用ICG同轴荧光投影有更良好的表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腹腔镜治疗腹股沟嵌顿疝中应用吲哚菁绿评估肠管灌注一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通过对腹腔镜治疗腹股沟嵌顿疝现状及目前吲哚菁绿(ICG)临床应用的相关文献复习,探讨在腹股沟嵌顿疝微创治疗中ICG对肠管灌注评估的作用。方法:该患者为56岁女性,于2020年10月29日入院,临床表现为腹痛腹胀,伴有右侧腹股沟不可回纳包块;腹部CT提示右侧腹股沟嵌顿疝伴部分小肠梗阻,急诊B超提示右侧腹股沟嵌顿疝,腹腔内小肠扩张伴肠内容物潴留,考虑急性肠梗阻。常规术前实验室检查未发现手术禁忌证。结果:急诊全麻下行腹腔镜经腹腹膜前疝修补术(TAPP),术中应用ICG荧光染色评估嵌顿肠管灌注,明确嵌顿肠管无缺血坏死,顺利完成手术,术后6 d出院。随访6个月,患者无疝复发。结论:在腹腔镜治疗腹股沟嵌顿疝中,ICG荧光染色对于评估嵌顿肠管灌注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在外科医师决定是否需要进行肠切除时能够提供客观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ICG-001对大鼠孤独症样行为及海马树突棘形态发育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ICG-001对大鼠孤独症样行为及海马锥体神经元树突棘形态发育的影响。方法:健康雌性Wistar大鼠自然受孕,出生子代大鼠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生理盐水对照组、ICG-001对照组、丙戊酸钠(VPA)组和ICG-001处理组。每组12只。运用三箱社交、埋珠、旷场和高架十字迷宫实验检测大鼠社交、重复刻板和焦虑样行为。应用免疫荧光检测大鼠海马CA1区神经特异核蛋白(NeuN)阳性神经元数目。高尔基染色法观察大鼠海马锥体神经元树突棘密度和形态改变。Western blot检测大鼠海马磷酸化LIM激酶1(LIMK1)、肌动蛋白结合蛋白(Cofilin)、纤维状肌动蛋白(F-actin)和脑发育调节蛋白A(Drebrin A)蛋白表达。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统计学差异,以 Tukey法进行组间比较。 结果:1.三箱社交行为实验:生理盐水对照组、ICG-001对照组、VPA组和ICG-001处理组与新奇大鼠接触时间分别为(219.42±5.38) s、(218.67±10.12) s、(126.58±5.02) s、(218.58±6.63) s,偏好指数分别为0.43±0.05、0.43±0.04、0.22±0.01、0.42±0.04;与VPA组相比,ICG-001处理组接触时间及偏好指数均显著增加(均 P<0.05)。2.埋珠实验:4组大鼠埋珠数量分别为(9.13±0.52)个、(9.08±0.64)个、(15.13±0.82)个、(9.42±0.86)个;与VPA组相比,ICG-001处理组埋珠数量显著减少( P<0.05)。3.旷场实验:4组大鼠的中央区域停留时间分别为(82.33±1.83) s、(81.32±4.19) s、(45.51±3.02) s、(81.44±3.19) s;与VPA组相比,ICG-001处理组中央区域停留时间明显增加( P<0.05)。4.高架十字迷宫实验:4组大鼠在开臂停留时间分别为(107.75±7.23) s、(106.08±7.50) s、(63.42±1.91) s、(106.67±7.07) s;与VPA组相比,ICG-001处理组在开臂停留时间显著增加( P<0.05)。5.免疫荧光实验:4组大鼠海马CA1区NeuN阳性神经元数量分别为(41.83±1.17)×10 4/μm 2、(41.00±0.77)×10 4/μm 2、(27.17±0.95)×10 4/μm 2、(40.00±0.90)×10 4/μm 2;与VPA组相比,ICG-001处理组NeuN阳性神经元数量明显较多( P<0.05)。6.高尔基染色实验:4组大鼠海马CA1区锥体细胞树突棘密度分别为(0.74±0.04)个/μm、(0.73±0.03)个/μm、(0.49±0.03)个/μm、(0.70±0.02)个/μm,其中蘑菇型顶树突棘所占百分比(0.49±0.02)%、(0.49±0.02)%、(0.33±0.02)%、(0.43±0.02)%,瘦长型顶树突棘所占百分比(0.27±0.02)%、(0.26±0.02)%、(0.34±0.01)%、(0.26±0.01)%。与VPA组相比,ICG-001处理组海马CA1区锥体细胞顶树突棘密度明显增加( P<0.05),蘑菇型树突棘增多和瘦长型顶树突棘减少(均 P<0.05)。7.Western blot实验:4组大鼠海马磷酸化LIMK1/LIMK1比值分别为100.33±2.30、99.34±2.28、57.76±4.10、99.13±1.90,磷酸化Cofilin/Cofilin比值分别为100.18±2.43、100.18±1.70、57.12±1.88、99.53±1.69,F-actin/球状肌动蛋白(G-actin)比值分别为100.07±0.86、99.99±1.72、51.19±1.23、99.28±3.17,Drebrin A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00.79±1.19、100.12±2.04、52.86±3.26、99.97±2.44;与VPA组相比,ICG-001处理组显著上调了海马中磷酸化LIMK1、Cofilin、F-actin和Drebrin A表达(均 P<0.05)。 结论:ICG-001可能通过调控LIMK1/Cofilin信号通路,促进F-actin形成和上调Drebrin A表达,增强树突棘形态发育,进而改善大鼠孤独症样行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