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那度胺联合地塞米松治疗伴单克隆免疫球蛋白沉积的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评估来那度胺(lenalidomide)联合地塞米松(dexamethasone)方案(LD方案)治疗伴单克隆免疫球蛋白(Ig)沉积的增生性肾小球肾炎(proliferative glomerulonephritis with monoclonal Ig deposits,PGNMID)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9年10月于东部战区总医院采用LD方案治疗的PGNMID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于东部战区总医院行肾活检并接受LD方案治疗≥3个月的患者共6例。随访6~19个月,肾脏缓解3例,缓解率为50%(3/6)。所有患者肾脏病理光镜: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免疫荧光:单一κ型IgG3沉积于系膜区和血管袢。在服用LD方案前,6例患者的中位尿蛋白量7.76(1.27,14.57)g/24 h,中位血肌酐118.5(70.7,289.1)μmol/L,中位血白蛋白34.5(22.4,37.5)g/L。5例血清游离κ、λ轻链浓度升高,但血清游离轻链比值均正常。2例血补体C3下降。6例行骨髓流式细胞学检查,2例单克隆浆细胞升高,所占比例分别为0.7%和0.5%。1例患者血M蛋白阳性,为κ型IgG3。末次随访时,6例患者的中位尿蛋白量3.33(0.33,11.23)g/24 h,中位血肌酐108.7(80.4,160.9)μmol/L,中位血白蛋白35.9(24.5,45.6)g/L。5例血清游离轻链浓度升高患者中,4例浓度较服药前下降。2例补体C3下降的患者升高至正常浓度,另2例患者补体C3略有下降。随访期间,1例患者的血M蛋白阳性未见转阴。所有患者血清游离轻链比值均正常。不良反应有贫血、中性粒细胞减少、四肢麻木感和上呼吸道感染。结论:本文首次报道LD方案用于治疗PGNMID可能有效,但需进一步关注来那度胺的血液系统不良反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IgG-κ、IgG-λ双克隆型POEMS综合征1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IgG-κ、IgG-λ双克隆型POEMS综合征的临床特征及诊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甘肃省人民医院2023年5月收治的1例IgG-κ、IgG-λ双克隆型POEMS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女性,56岁。3个月前因颜面及双下肢水肿伴下肢无力半个月于各地就诊。下肢无力、麻木加重就诊于甘肃省人民医院后,实验室检查示M蛋白9.5%,免疫固定电泳IgG弱阳性,κ轻链弱阳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247.21 pg/ml,促甲状腺激素(TSH)4.1500 mIU/L,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1.64 pmol/L,游离四碘甲状腺原氨酸(FT4)5.38 pmol/L;CT检查示双肺多发炎症,双侧胸腔积液,心脏增大,心包少量积液,胸部皮下脂肪间隙絮状高密度影;超声示脾脏大(厚48 mm),腹腔积液,增大三尖瓣少中量反流,肺动脉压增高[收缩压约65 mmHg(1 mmHg=0.133 kPa)];肌电图示广泛神经源性损害。予泊马度胺+地塞米松治疗,周围神经感觉逐渐恢复,皮肤症状减轻。结论:双克隆型POEMS综合征罕见,临床表现多样,早期诊断困难,容易漏诊和误诊,特异性抗浆细胞治疗可显著缓解症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胃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继发伴浆细胞吞噬红细胞及血小板的多发性骨髓瘤1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加强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继发多发性骨髓瘤以及肿瘤性浆细胞吞噬血细胞现象的认识。方法:对长沙市第一医院2021年4月收治的1例DLBCL继发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该患者2014年3月确诊为胃DLBCL,行CHOP、R-CHOP方案治疗后病情缓解。7年后骨髓细胞学涂片见浆细胞增生并吞噬成熟红细胞及血小板。完善相关检查后诊断为IgG-λ型多发性骨髓瘤。结论:对于长期生存的DLBCL患者应密切随访,对第二肿瘤应尽可能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以提高患者生命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滤泡T细胞淋巴瘤1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患者,男,62岁,因"发现淋巴结肿大21个月,关节肿痛20个月,皮疹、发热1个月"于2017年10月19日入院。入院前就诊于多家医院,先后被诊断为慢性淋巴结炎并急性炎症、反应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类癌综合征等,予对症治疗临床症状无缓解。入院查体:面部、双手、双小腿及足部散在大小不一淡红色皮疹,部分皮肤破损、脱屑,双手指关节粗大、握拳困难。颈部、腋窝、腹股沟触及多个肿大淋巴结,大者约1.5 cm×1.0 cm,质韧,活动度差,无压痛。腹软,肝脏肋下未触及。脾脏甲乙线8 cm、甲丙线11 cm、丁戊线0 cm,质韧,表面光滑,未触及包块。血常规:WBC 6.75×10 9/L,HGB 68 g/L、PLT 239×10 9/L。IgG 23.5 g/L,血清免疫固定电泳IgG λ型,蛋白电泳γ球蛋白38.6%。骨髓穿刺细胞形态学示继发性贫血。骨髓细胞免疫分型:B细胞及NK细胞未见明显异常表型,可见T淋巴细胞群,具体表型CD3 dimCD4 +CD8 -CD7 -CD2 +CD5 +TCRγ/δ -,占淋巴细胞18.96%,CD7表达缺失,表型异常。骨髓细胞TCRβ、TCRγ及TCRD基因重排均阳性,IgH基因重排阴性。染色体核型:46,XY[20]。行颈部左侧淋巴结活检,可见被膜增厚,未见明显淋巴滤泡,小淋巴细胞增生,结合免疫组化,以T细胞增生为主。免疫组化:CD20(+),CD79α(+),CD3(+),CD5(+),CD10(+),BCL-2(部分+),CK-pan(-),CK5/6(-),Vimentin(+),Ki-67(30%~40%+)。病理送至天津某医院会诊示:结构破坏,小淋巴细胞广泛增生,胞核圆形或轻度不规则,浆细胞和组织细胞散在分布,可见一类大细胞,胞质丰富,胞核多不规则,核仁明显,可见双核和多核。免疫组化示大细胞CD30(+),CD15(少数+),CD45(-),PAX5(弱+),Fascin(+),MUM1(+);原单位免疫组化示大细胞CD20(-)。背景中的小淋巴细胞:CD2(较多+),CD4(较多+),CD8(少数+),CD7(-)。诊断:(左颈部淋巴结)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淋巴细胞为主型。考虑会诊结果与临床不符,标本送北京某医院淋巴瘤病理专家会诊,镜下见:淋巴结被膜纤维化、增厚,边缘窦开放,窦组织增生,淋巴滤泡不明显。血管增生明显,内皮肥胖。淋巴样细胞弥漫增生,部分似有结节状结构( 图1A)。增生细胞体积中等偏小,胞质丰富、淡染,核略不规则、深染。散在大细胞,单核或双核,可见核仁,部分呈R-S细胞样( 图1B),胞质丰富的组织细胞增生明显。加做免疫组化:CD4(+),CD21(FDC扩大),CXCL13(+),PAX5(大细胞+),PD1(+),CD30(散在+),BCL6(-),CD7(-),CD8(-),原位杂交:EBV-EBER(散在大细胞+)。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以反复出血起病的意义未明的单克隆丙种球蛋白血症1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患者,女,65岁,2021年6月10日因"左上肢瘀斑9个月余,左侧胸壁瘀斑7个月余"第一次入院。患者9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上肢瘀斑,伴局部隐痛,当地医院查血常规无异常,患者未行进一步治疗。7个月前患者左侧胸壁出现类似瘀斑,未行特殊治疗。4个月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齿龈出血,就诊于外院,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180 s,凝血酶时间(TT)32.50 s,血浆纤维蛋白原(FIB)0.30 g/L,D-二聚体32.07 mg/L,输注血浆、止血药物后好转出院。现患者为求进一步诊治入住我科,入院查体:左上肢可见1个15 cm×15 cm的瘀斑,左侧胸壁可见1个15 cm×10 cm瘀斑,其余未见异常。血常规示:RBC 4.53×10 12/L,HGB 133 g/L,WBC 9.15×10 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76.5%,PLT 105×10 9/L。肝肾功能正常。凝血功能示:凝血酶原活动度42%,PT 21.80 s,APTT 49.90 s,FIB<0.60 g/L,TT 32.40 s,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150 μg/ml,血浆D-二聚体>10 000 ng/ml,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原百分比290%。血电解质示钙2.35 mmol/L,钾3.54 mmol/L,磷0.91 mmol/L,氯101.70 mmol/L。尿液及大便隐血均阴性。查凝血因子示活性均轻度减低。抗磷脂抗体谱正常,抗增殖细胞抗核抗体(+),其余自身抗体阴性。易栓症筛查示蛋白C活性76%,蛋白S活性10%。全脊柱核磁共振示颈、胸、腰椎退行性改变、腰椎间盘变性并L5/S1轻度膨出、腰骶部软组织水肿。骨盆X线示双侧髋关节退行性变。血管超声检查示三尖瓣中度关闭不全,左室舒张功能减低。四肢血管超声示右侧腘静脉附壁血栓形成。骨髓细胞检查示粒系成熟加速,浆细胞增多,骨髓增生活跃。骨髓流式细胞术分析示异常浆细胞占0.77%。免疫固定电泳可见单克隆IgG及λ轻链条带。免疫球蛋白测定:IgG 18.40 g/L、λ轻链17.10 g/L、M蛋白带可疑(β区带)。骨髓细胞FISH检测分析未见异常。腹壁皮肤活检刚果红染色阴性。出凝血相关基因高通量测序(NGS)检测:1号染色体109510247外显子发生杂合变异。入院后根据相关检查考虑诊断:意义未明的单克隆丙种球蛋白血症(MGUS);凝血功能障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皮肤软组织感染;皮下血肿;颈椎退行性病变;三尖瓣关闭不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淋巴浆细胞淋巴瘤33例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淋巴浆细胞淋巴瘤(LPL)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生存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7月至2021年5月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的33例初治LPL患者资料,分析临床特点、骨髓细胞形态学、免疫分型、染色体核型、基因突变、治疗反应和预后,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患者生存情况。结果:33例患者中位发病年龄66岁(55~84岁);男性26例(78.8%),女性7例(21.2%);常见的临床表现为贫血(31例,93.9%)、淋巴结肿大(16例,48.5%)和B症状(8例,24.2%)。所有患者均骨髓受累并伴M蛋白,其中23例(69.7%)IgM-κ型,8例(24.2%)IgM-λ型,1例(3.0%)IgG-κ型,1例(3.0%)IgA-κ型。骨髓涂片可见淋巴细胞、淋巴浆细胞或浆细胞增多;22例患者行骨髓流式细胞术免疫分型检查,患者均表达B细胞表面抗原(CD19和CD20),16例(72.7%)患者CD5、CD10阴性,13例(59.1%)CD138阳性或弱阳性,5例(22.7%)CD38阳性。23例行染色体检查的患者中7例(30.4%)染色体核型异常,16例行MYD88 L265P突变检查患者中14例(87.5%)突变阳性。21例可评估疗效患者中,18例(85.7%)治疗有反应,可达到部分缓解或疾病稳定,但完全缓解率低(14.3%,3/21)。中位随访34个月(2~102个月),1例失访;中位总生存时间未达到,3年和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79.2%和67.9%。结论:LPL是一类少见的好发于老年男性的惰性小B细胞淋巴瘤,病程较长,临床表现多样。血清学检查、骨髓细胞形态学及活组织检查、免疫分型和MYD88 L265P突变检测对于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以全身水肿伴乏力为首发表现的多发性骨髓瘤并发结肠癌1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以全身水肿伴乏力为首发表现的多发性骨髓瘤(MM)并发结肠癌的表现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7月就诊于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四〇医院的1例以全身水肿伴乏力为首发表现的MM并发结肠癌患者的诊治经过,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男性,全身水肿伴乏力3个月,诊断为IgG-λ型,Ⅲ期B组。患者经多药联合化疗后病情缓解。2020年11月患者出现腹痛,行肠镜、活组织病理检查示(降结肠)绒毛状管状腺瘤,伴灶性区域高级别上皮内瘤变;行PET-CT检查示结肠多节段肠管骨髓瘤浸润可能。2021年4月1日行左半结肠根治性切除术,术后病理示(左半结肠)中分化腺癌。患者定期复查,病情稳定,且骨髓象示MM完全缓解。结论:MM并发结肠癌时,若及时治疗,短期效果好,长期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MYD88 WTCXCR4 MUT华氏巨球蛋白血症1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患者,女,76岁,2021年3月起多次无明显诱因出现腹泻,大便不成形,黄色水样便为主,7~8次/d,伴有腹胀,无明显腹痛,无发热,就诊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消化科门诊,增强CT检查提示部分小肠壁增厚水肿。给予止泻、调节肠道菌群等治疗后好转。既往高血压病史10年。2021年4月7日患者因"面、颈部疱疹2 d"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皮肤科住院。查体:贫血貌,头面部左侧散在分布多个绿豆大小红斑,部分红斑上覆水疱。血常规:WBC 4.04×10 9/L、HGB 86 g/L、PLT 211×10 9/L。生化常规:总蛋白90 g/L、白蛋白30 g/L、血钾2.99 mmol/L、LDH 128 IU/L、红细胞沉降率121 mm/1h。免疫球蛋白:IgG 10.09 g/L、IgA 2.12 g/L、IgM 51.23 g/L。心电图大致正常。心脏超声:轻度三尖瓣关闭不全,肺动脉高压,收缩压41 mmHg(1 mmHg=0.133 kPa),即时心率62次/min。腹部超声未见明显异常。住院期间再次出现腹泻,给予止泻、调节肠道菌群、补液支持等治疗,腹泻症状无好转。因球蛋白明显升高转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血液科。血清蛋白电泳:在γ区可见M峰(占24.51%);血免疫固定电泳:检出单克隆免疫球蛋白(M蛋白)为IgM、κ型。骨髓象:增生活跃,粒红比值减低,粒系增生活跃,红系增生活跃,以中晚幼红细胞为主,成熟红细胞可见缗钱状排列,巨核系增生活跃,血小板散在或成簇可见,成熟淋巴细胞比例偏高(占35%),可见少量幼稚淋巴细胞,部分可见浆样分化,成熟浆细胞占5.5%,考虑淋巴浆细胞淋巴瘤。骨髓免疫分型:可见3.4%的单克隆浆细胞,免疫表型为CD138 +CD38 +CD19 +CD56 -CD117 -CD27 +CD81 +CD45 dimcLambda -cKappa +,胞质Kappa限制性表达。另外可见5.6%的成熟小B淋巴细胞,免疫表型为CD19 +CD5 -CD10 -CD23p +CD22 +CD79b +CD20 +FMC7 +CD200 +CD43 -CD103 -CD11C -CD25 -CD38 -CD138 -Kappa +Lambda -,免疫球蛋白轻链Kappa限制性表达,提示为单克隆B细胞。骨髓染色体核型:44~46,XX,del(6q21),del(7q22),del(19q12),+M1~M3[cp5]/46,XX。骨髓细胞基因重排:IGH FR1-JH、IGH FR2-JH、IGK VK-JK重排阳性。骨髓病理:考虑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骨髓免疫组化:CD20 +PAX5 +、CD5 +、CD10 -、BCL6 -、MUM1 +、BCL2 +、CD138部分 +、VS38C部分 +、λ -、κ +、CyclinD1 -、CD23 -、Ki67<5% +、EBER -、MPO粒系 +、CD42b巨核 +、CD235红系 +、CD34血管 +、CD117肥大细胞 +,结合免疫组化,符合具有浆样分化的低级别B细胞淋巴瘤累及骨髓,考虑为淋巴浆细胞淋巴瘤。骨髓单克隆淋巴细胞二代测序检测到以下基因突变:TNFAIP3(29.55%)、CCND3(1.92%)、CXCR4(8.93%)、ATM(25.81%),未检测到MYD88突变。肠系膜血管CTA增强:小肠黏膜弥漫性水肿,回肠黏膜空肠化改变,考虑血液系统疾病累及可能。PET-CT:纵隔区淋巴结代谢指标稍高,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为3.2。综上,诊断为MYD88 WTCXCR4 MUT华氏巨球蛋白血症(WM),华氏巨球蛋白血症国际预后评分(IPSS WM)3分,高危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以泊马度胺为基础的方案治疗复发难治多发性骨髓瘤3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以泊马度胺为基础的方案治疗复发难治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收治的3例以泊马度胺为基础的方案治疗复发难治MM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患者治疗效果,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例1为71岁女性,2011年诊断为MM IgG-λ型,行硼替佐米+来那度胺方案治疗;2021年7月行PET-CT示脊柱旁软组织髓外复发,采用BenPD(苯达莫司汀+泊马度胺+地塞米松)方案治疗4个疗程后达完全缓解;第5个疗程后出现肺部感染,抗感染治疗明显好转,后予PD(泊马度胺+地塞米松)方案维持治疗。例2为71岁男性,2019年12月诊断为MM IgD-λ型,采用D-VRD(达雷妥尤单抗+硼替佐米+来那度胺+地塞米松)方案治疗4个疗程后达完全缓解;因周围神经炎更换方案中药物,予达雷妥尤单抗+伊沙佐米方案维持治疗15个月后复发;予IPD(伊沙佐米+泊马度胺+地塞米松)方案治疗4个疗程后达到非常好的部分缓解,并序贯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SCT)。例3为52岁男性,2019年5月诊断为MM λ型,予包括硼替佐米、表柔比星等方案治疗,2020年3月评估达部分缓解;于2020年5月行ASCT,予伊沙佐米维持治疗,移植后16个月复发,予硼替佐米、来那度胺等治疗仍疾病稳定,改用BenPD方案治疗2个疗程后达微小缓解;BenPD方案持续治疗4个月后疾病进展,最终死亡。结论:以泊马度胺为基础的方案治疗伴髓外复发、三重耐药、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复发的MM患者具有良好疗效,安全性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血NLR、β 2-MG和Cys-C对初诊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合并肾损伤的预测价值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血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 to lymphocyte ratio,NLR)、β 2-微球蛋白(β 2-microglobulin,β 2-MG)及胱抑素C(cystatin C,Cys-C)对初诊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患者合并肾损伤(renal impairment,RI)的预测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20年12月烟台市烟台山医院收治的初诊为MM的患者97例,按照血肌酐水平将MM患者分为RI组(22例)(血肌酐>176.80 mmol/L)及非RI组(75例)(血肌酐≤176.80 mmol/L)。对比分析RI组和非RI组临床分型及实验室指标。采用Logistic回归法分析MM发生RI的危险因素,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评估各危险因素对MM患者发生RI的预测价值。结果:97例初诊MM患者发生RI者占22.70%,RI组轻链型比例最高,比例最低者为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Ig)G-κ型和IgA-λ型,非RI组IgG-κ型最多,比例最低者为IgA-λ型。与RI组相比,非RI组血红蛋白(hemoglobin,HB)和红细胞(red blood cell,RBC)表达明显升高,血清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外周血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WBC)、血清唾液酸(sialic acid,SA)、单核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mtolymphocyte ratio,MLR)、NLR、Cys-C、β 2-MG表达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 z值分别为-2.54、-2.80、1.97、2.49、2.61、2.70、3.66、6.22、6.03, P值均<0.05)。二元logistic单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WBC、RBC、HB、ALP、NLR、MLR、Cys-C、β 2-MG是MM RI的危险因素,而SA对MM RI无显著影响。二元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NLR≥1.92,β 2-MG≥6.66 mg/L,Cys-C≥1.66 mg/L是MM RI的独立危险因素。NLR、β 2-MG、Cys-C预测MM RI的敏感度分别为0.77、0.73、0.91,特异度分别为0.68、0.99、0.87。NLR、β 2-MG、Cys-C联合检测的敏感度为0.91,特异度为0.96。 结论:NLR、β 2-MG、Cys-C均能较好地预测初诊MM患者发生RI的可能,与单独检测相比,三个指标联合检测对MM RI具有更高的预测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