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声引导下经皮心肌内室间隔射频消融术治疗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对Lown分级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经皮心肌内室间隔射频消融术(PIMSRA)治疗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HOCM)对室性心律失常Lown分级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纳入2017年5月至2019年10月在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接受PIMSRA治疗的HOCM患者85例。所有患者分别在术前和术后1年行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获取Lown分级参数,比较手术前后Lown分级的变化。根据Lown分级是否显著改善将患者分为改善组和未改善组,比较两组间相关资料的差异。分析Lown分级改善的影响因素。结果:与术前比较,术后Lown分级有显著改善( P=0.001),其中Lown Ⅰ级例数显著增加( P=0.001),Ⅲ级例数显著减少( P=0.005),Lown 0级、Ⅱ级以及Ⅳ级例数无显著变化(均 P>0.05)。改善组伴有肥厚型心肌病(HCM)家族史的比例、基线Lown分级、最大左室壁厚度减薄率和左心室流出道激发压差降低率高于未改善组(均 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CM家族史( OR=3.95,95% CI=1.34~11.64, P=0.013)、基线Lown分级( OR=2.01,95% CI=1.25~3.22, P=0.004)和左心室流出道激发压差降低率( OR=1.02,95% CI=1.00~1.04, P=0.041)为术后Lown分级改善的独立影响因素。 结论:PIMSRA后HOCM患者Lown分级明显改善,HCM家族史、基线Lown分级和术后左心室流出道激发压差降低率是Lown分级改善的独立影响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心电图QRS碎裂波联合炎性因子对心肌梗死患者的预后评估价值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心电图QRS碎裂波联合炎性因子检测对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于2020年9月至2022年9月于嘉兴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接受治疗的110例心肌梗死患者作为此次研究的观察组,并选择同期到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人员115例作为本研究的对照组。空腹抽取静脉血,检测白细胞介素(IL)-6、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进行比较;并运用ROC曲线分析IL-6、IL-8、TNF-α对于心肌梗死的诊断效能;同时比较不同检测方式对于心肌梗死的诊断准确率;将心肌梗死患者依据预后状况分为并发症组与无并发症组,比较分析IL-6、IL-8、TNF-α检测结果;并对两组患者的冠脉造影结果和Lown分级进行比对。结果:观察组心肌梗死患者炎症因子IL-6、IL-8、TNF-α水平明显高于健康人群对照组(98.43±34.54、101.62±25.13、321.19±109.66比37.81±19.27、26.39±19.08、161.87±84.59, t=16.349、25.359、12.333, P<0.05);ROC曲线分析炎症因子检测对心肌梗死的诊断价值相对较高(AUC=0.852, P<0.001),最佳工作点为IL-6=76.82、IL-8=83.55、TNF-α=254.17,敏感度=0.861,特异度=0.653;运用心电图联合炎症因子对观察组患者进行诊断,观察组例数/准确率在心电图单一检测和炎症因子单一检测明显高于对照组[103(93.64%)比103(93.64%)、87(79.09%)比73(66.36%), χ2=9.881、25.568, P<0.05];观察组内的冠脉造影结果与炎症因子水平比较中,并发症组IL-6、IL-8、TNF-α水平明显高于无并发症组(124.53±34.16、137.62±25.37;409.64±93.28比54.82±11.34、49.26±17.09、201.91±107.72, t=14.672、21.617、10.753, P<0.05);在不同危险分层患者的冠脉造影结果血管病变率的比较中,并发症组患者的单支病变血管发生率明显低于无并发症组[6(11.54%)比37(63.79%), χ2=31.443, P<0.05],而并发症组患者的多支病变血管发生率则显著高于无并发症组[46(88.46%)比21(36.21%), χ2=31.443, P<0.05];在血管狭窄程度的比较中,并发症组患者的非完全闭塞发生率显著低于无并发症组[19(36.54%)比46(79.31%), χ2=20.750, P<0.05],而并发症组的完全闭塞发生率明显高于无并发症组[33(63.46%)比12(20.69%), χ2=20.750, P<0.05];不同危险分层患者的Lown分级情况比较中,并发症组的LownⅢ级患者所占比例明显低于无并发症组[11(21.15%)比40(68.97%), χ2=25.204, P<0.05];并发症组中LownⅣA级、Lown ⅣB级患者所占比例显著高于无并发症组[(19(36.54%)比10(17.24%)、22(42.31%)比8(13.79%), χ2=5.259、9.182, P<0.05]。 结论:心电图QRS碎裂波联合炎性因子检测对于心肌梗死的诊断及预后评估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两者联合检测有助于心肌梗死预后状况诊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碎裂QRS波群与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率变异性分析及室性心律失常发生情况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碎裂QRS波群与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率变异性分析(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及室性心律失常发生情况的关系。方法:2018年8月至2019年10月首次就诊于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心脏功能检查科的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200例,依据患者首次就诊于我院的病例库资料及常规十二导联心电图诊断分为陈旧性心肌梗死碎裂QRS波群组99例与陈旧性心肌梗死无碎裂QRS波群组101例,之后回顾性分析患者出院后1年内复查的24 h动态心电图,采用χ 2检验比较两组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秩和检验比较两组心率变异性的差异,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心率变异性不同指标的对陈旧性心肌梗死碎裂QRS波群的评估价值,绘制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通过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分析心率变异性不同指标的对陈旧性心肌梗死碎裂QRS波群的诊断准确性。 结果:依据室性期前收缩Lown分级,Lown分级室性期前收缩Ⅰ级、室性期前收缩Ⅲ-Ⅴ级患者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陈旧性心肌梗死碎裂QRS组均高于陈旧性心肌梗死无碎裂QRS组[室性期前收缩Ⅰ级:54.5%(54/99)与39.6%(40/101)(χ 2=4.484, P<0.05;室性期前收缩Ⅲ-Ⅴ级:34.3%(34/99)与9.9%(10/101)(χ 2=17.406, P<0.05)]。室性期前收缩0级陈旧性心肌梗死碎裂QRS组发生率为8.1%(8/99),低于陈旧性心肌梗死无碎裂QRS组48.5%(49/101)(χ 2=37.995, P<0.05)。室性心律失常陈旧性心肌梗死碎裂QRS波群组发生率为91.9%(91/99)高于陈旧性心肌梗死无碎裂QRS波群组51.5%(52/101)(χ 2=57.146, P<0.05)。室性期前收缩Ⅱ级陈旧性心肌梗死碎裂QRS组室性心律失常阳性发生例数与陈旧性心肌梗死无碎裂QRS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陈旧性心肌梗死碎裂QRS波群组较陈旧性心肌梗死无碎裂QRS波群组HRV时域指标全部窦性心搏间期的标准差(standard diviation of NN intervals,SDNN)、窦性心搏间期均值的标准差(standard diviation of average NN intervals,SDANN)偏高[SDNN:143.00(122.00,166.00)与110.00(95.00,130.50), Z=5.780, P<0.05;SDANN:112.00(100.00,136.00)与96.00(76.00,118.50), Z=4.013, 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HRV不同指标显示,HRV时域指标SDNN、SDANN诊断陈旧性心肌梗死后碎裂QRS波均有统计学意义(SDNN: OR=0.949,95% CI:0.922~0.977, P<0.001;SDANN: OR=1.036,95% CI:1.005~1.068, P=0.022),HRV时域指标SDNN、SDANN的ROC曲线下面积显示,SDNN、SDANN对于陈旧性心肌梗死后碎裂QRS波具有一定诊断准确性(SDNN:AUC:0.737,95% CI:0.666~0.807,灵敏度:0.818,特异度:0.634;SDANN:AUC:0.664,95% CI:0.587~0.741,灵敏度:0.737,特异度:0.673。0.5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左室射血分数联合Tei指数对射频导管消融术治疗右室流出道室性期前收缩的疗效评价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右室流出道室性期前收缩的特点,用左室射血分数(LVEF)联合Tei指数评价射频导管消融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选取2019年3月至2020年12月丹东市中心医院收治的70例右室流出道室性期前收缩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接受的不同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34例)和观察组(36例),对照组采取普罗帕酮治疗,观察组采取射频导管消融术治疗。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均行24 h动态心动图、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检查,比较2组患者的Tei指数、LVEF改善情况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88.89% vs 67.65%, P<0.05)。治疗前,2组患者的室性期前收缩次数、Tei指数、LVEF、H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室性期前收缩次数、Tei指数均较治疗前明显减少,LVEF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均 P<0.05),而HR水平与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室性期前收缩次数、Tei指数均明显少于对照组,LVEF明显高于对照组(均 P<0.05),观察组的Lown分级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用药期间,2组患者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治疗后2组患者的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检查结果也均未见异常。 结论:采用射频导管消融术治疗右室流出道室性期前收缩,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症状与Tei指数、心脏功能,提高临床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与室性心律失常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2024/6/1
目的 探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与室性心律失常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9月经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厦门医院睡眠中心初筛为OSAHS患者为研究对象,完成基本资料收集、多导睡眠图(PSG)及动态心电图监测,采用Lown分级系统对室性心律失常进行分级.根据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将OSAHS患者病情程度分为轻度、中度、重度组,比较各组一般临床特征和全天、清醒期及睡眠期室性心律失常发生情况;进一步对睡眠期Lown分级是否Ⅲ级及以上分组,单因素分析组间一般情况及其与PSG参数的相关性,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室性心律失常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入选199例,其中轻、中、重度组分别为63、65、71例.随着OSAHS病情程度增加,体质量指数(BM1)、睡眠期Lown分级Ⅲ级及以上患者比例呈上升趋势(P<0.05);与睡眠期Lown分级Ⅲ级以下患者相比,睡眠期Lown分级Ⅲ级及以上患者年龄、冠心病比例、夜间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90%的睡眠时间占比(T90)均增加,平均SpO2、最低SpO2均降低(P<0.05);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睡眠期Lown分级Ⅲ级及以上患者较Ⅲ级以下患者年龄增加[比值比OR=1.050,95%可信区间(CI)=1.017~1.085],而最低SpO2降低(OR=0.926,95%CI=0.865~0.991,P均<0.05).结论 OSAHS 病情程度越重,睡眠期 Lown 分级 Ⅲ 级及以上患者比例越高,年龄、最低SpO2是OSAHS患者合并睡眠期Lown分级Ⅲ级及以上的独立相关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1
-
急性重症心肌炎心力衰竭经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治疗的临床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研究经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ntra-aortic balloon pump,IABP)治疗急性重症心肌炎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1月-2016年11月于我院住院治疗的急性重症心肌炎合并心力衰竭病人共187例,根据处理方式分为IABP组和常规组.常规组采用药物处理,IABP组在药物处理的基础上,给予IABP治疗,对比两组的一般资料以及治疗前后心律失常和心功能改善情况.结果 两组治疗前血压和左室射血分数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血压和左室射血分数均显著升高(P<0.05),但ABP组的左室射血分数显著高于常规组(P<0.05),且IABP组的心功能NYHA分级和住院时间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两组治疗前心律lown分级比例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IABP组病人分级为0-Ⅰ级比例显著高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IABP组复律时间显著少于常规组(P<0.05).结论 IABP辅助治疗能改善急性重症心肌炎心力衰竭病人的心功能,同时能控制和改善心律失常的发生,缩短住院时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瑞舒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合并心律失常患者炎性因子变化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瑞舒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合并心律失常患者炎症和凋亡反应的作用.方法 选择2011年5月~2015年5月于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医院心内科确诊的50例单纯性ACS患者(单纯性ACS组)与50例ACS合并心律失常患者(ACS合并心律失常组)为研究对象,两组患者均于每晚睡前服用10 mg瑞舒伐他汀治疗.对两组治疗前后血脂指标、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同工酶(CK)、血浆vWF(%),治疗前后炎症因子,包括脂肪酸合成酶(FASN)、白介素-1β(IL-1β)、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8(IL-18)进行比较,并对ACS合并心律失常组治疗前后室性早搏Lown分级与炎症因子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 除LDL-C外,两组治疗前后其他血脂指标、AST、ALT、CK、血浆vWF水平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CS合并心律失常组治疗前各炎症因子水平均显著高于单纯ACS组治疗前各炎症因子水平(P<0.05),且两组治疗前后炎症因子水平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CS合并心律失常组患者治疗前后炎症因子水平随着室性早搏Lown分级的递增而升高.结论 ACS合并心律失常与炎症因子存在正相关,说明炎症因子可能是ACS并发心律失常的重要原因;瑞舒伐他汀具有抗炎及抗凋亡作用,治疗ACS合并心律失常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心率变异性和QT间期变异性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心率变异性(HRV)和QT间期变异性(QTV)与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室性心律失常(VA)的关系.方法 入选75例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心脏科住院的AMI患者,按室性期间收缩Lown's分级对VA进行评估,分为Lown's 1~2级组21例与Lown's 3~5级组54例,同时选择同期健康者50例为正常对照组.对所有受试者进行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监测室性心律失常、24 h正常R-R间期的标准差(SDNN)、24 h连续5 min正常R-R间期标准差的均值(SDNNindex)、24 h连续5 min正常R-R间期的标准差(SDANNindex)、相邻正常R-R间期差值的均方根(rMSSD)及24 hQT间期.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AMI组SDNN、SDNNindex、SDANNindex、rMSSD及24 h QTV均明显减小(P均<0.05);与Lown's 1~2级组比较,Lown's 3~5级组除rMSSD外,其它SDNN、SDNNindex、SDANNindex及24 h QTV均明显减小(P<0.05).结论 HRV与QTV与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严重程度明显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急性冠脉综合征QRS波群时限与恶性心律失常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分析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QRS波群时限与恶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150例ACS患者根据QRS波群时限分为QRS波群时限≤110 ms组(A组)、110 ms< ~ <120 ms组(B组)、QRS波群时限≥120 ms组(C组),对所有患者行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比较3组患者中不同LOWN分级(Ⅰ级、Ⅱ级、Ⅲ级、ⅣA级、ⅣB级及V级)患者百分比,检测心率变异性(HRV)指标[相邻NN之差>50 ms的个数占总窦性心搏个数的百分比(pNN50)、相邻RR间期差值的均方根(RMSSD)、全部窦性心搏RR间期的标准差(SDNN)、RR间期平均值标准差(SDANN)及三角指数]变化.结果:A、B两组ACS患者LOWN分级及HRV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ACS患者LOWN分级Ⅲ、ⅣA、ⅣB级的比例高于A组和B组,HRV各项指标低于A组和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QRS波群时限与恶性心律失常发生概率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前后心律失常及心率变异性变化与术后心功能相关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分析小儿先天性心脏病(CHD)介入治疗前后心律失常、心率变异性变化及其与术后心功能的相关性.方法:选取行介入封堵术治疗的79例CHD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儿病情分为房间隔缺损(ASD)组(n=26)、室间隔缺损(VSD)组(n=39)、动脉导管未闭(PDA)组(n=14).比较3组患儿介入治疗前后心律失常及心率变异性(HRV)变化情况,并分析术后心功能与HRV时域指标相关性.结果:79例患儿中术前共有28例(35.44%)检出40例次(50.63%)不同类型心律失常,其中以房性期前收缩(<30次/小时)、室性期前收缩(Lown's 1级)、不完全右束支阻滞为主,分别占32.50%、22.50%和12.50%;术后共有17例(21.52%)检出54例次(68.35%)不同类型心律失常,较术前升高(P<0.05),其中VSD组检出率最高,为53.70%(29/54),较术前升高(P<0.05);PDA组患儿术后24 h内每5 min节段R-R间期均值标准差(SDANN)高于术前(P<0.05);ASD、VSD组患儿术后24 h内R-R间期标准差(SDNN)、SDANN、正常R-R间期均值(R-R)均高于术前(P<0.05~P<0.01);Killip心功能分级为Ⅰ级、Ⅱ级患儿R-R、SDNN、SDANN均显著高于Ⅲ级和Ⅳ级患儿(P<0.01);Ⅰ级患儿24 h内每5 min节段R-R间期标准差均值(ASDNN)高于Ⅲ级和Ⅳ级患儿(P<0.05);Ⅰ级、Ⅱ级患儿相邻正常RR间期差值的均方根(rMSSD)均高于Ⅳ级患儿(P<0.05);HRV时域指标与心功能分级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CHD患儿介入治疗后会出现新发心律失常,治疗后HRV出现不同升高,且与患儿心功能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