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远端缺血预适应对开通慢性完全闭塞病变时造影剂诱导急性肾损伤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远端缺血预适应(RIPC)对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患者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造影剂诱导急性肾损伤(CI-AKI)发生的影响。方法:前瞻性入选2017年6月至2019年1月在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进行择期开通CTO病变的冠心病患者28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RIPC组( n=142)和对照组( n=140)。采用胱抑素C(CysC)水平变化作为CI-AKI诊断的标准:应用造影剂后24 h CysC水平高于基线水平≥10%。分析两组患者间的基线资料和CI-AKI发生率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CI-AKI的影响因素。 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合并吸烟、高血压、糖尿病、卒中及陈旧性心肌梗死、既往冠状动脉外科搭桥术、PCI术史及实验室检测指标、CTO病变靶血管及病变特征、造影剂用量、日本多中心CTO注册研究(J-CTO)评分、SYNTAX评分、PCI成功率及植入支架数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根据CysC水平变化,RIPC组CI-AKI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18.3%比29.3%, P=0.036)。Logistic分析显示,术前肌酐( OR=1.018,95% CI:1.006~1.030, P=0.003)、CysC( OR=5.200,95% CI:2.714~9.963, P<0.001)、造影剂用量( OR=1.013,95% CI:1.007~1.019, P<0.001)及J-CTO评分( OR=1.834,95% CI:1.145~2.939, P=0.012)是CI-AK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而RIPC( OR=0.391,95% CI:0.199~0.765, P=0.006)是其保护因素。 结论:CTO病变患者PCI术前采用RIPC干预可减少术后CI-AKI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机器学习方法构建老年心房颤动合并冠心病患者远期死亡的预测模型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利用机器学习方法建立老年心房颤动(房颤)合并冠心病患者的远期死亡预测模型,并确定相应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连续入组2013年1月至2015年3月北京医院收治的60岁及以上房颤合并冠心病患者329例,男性183例(55.6%)例,女性146例(44.4%),年龄(77.8±7.3)岁,80岁及以上142例(43.2%)。失访11例(3.3%),死亡151例(45.9%),最后纳入分析的患者共318例。根据患者生存结局,将318例患者分为死亡组(151例)和存活组(167例)。此外,另选取2015年4—7月入院的60岁及以上房颤合并冠心病患者60例为外部数据验证集。采集人口统计学参数、合并疾病、辅助检查和临床治疗情况。随访至少6年,记录包括死亡在内的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最后将入组患者按9∶1的比例随机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通过机器学习算法建立不同模型预测房颤合并冠心病患者远期死亡率,并通过外部数据(60例)验证比较确立最优模型,利用Shapley加法解释算法对变量的重要性进行排序,得出排名前20位的特征变量,以确定危险因素。结果:329例患者中,总体中位随访时间77.0月(95% CI:54.0~84.0),失访11例(3.3%),死亡151例(45.9%)。通过分析得出支持向量机模型、k-近邻算法(KNN)模型、决策树模型、随机森林模型、ADABoost模型、XGBoost模型、Logistic回归模型预测远期死亡率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下面积(AUC)分别为0.76、0.75、0.75、0.91、0.86、0.85和0.81。其中随机森林模型预测效能最高,其准确率达0.789,F1值高达0.806,且优于传统的Logistic回归模型(AUC:0.91比0.81, P<0.05)。D-二聚体、年龄、MACCE次数、左心室射血分数、人血白蛋白水平、贫血、纽约心脏病协会心功能分级、陈旧性心肌梗死病史、估测肾小球滤过率(eGFR)及静息心率是预测远期死亡率的重要危险因素。 结论:基于机器学习方法建立的随机森林模型可预测老年房颤合并冠心病患者的远期死亡率,具有较好的识别能力,其准确性高于传统的Logistic回归模型。可通过干预患者的D-二聚体水平、纠正低蛋白血症和贫血、改善心功能和控制静息心室率降低远期死亡率,改善患者远期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高龄骨科患者术后心血管事件及其危险因素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索高龄骨科手术患者发生术后心血管事件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5月至2021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心内科316例高龄骨科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影响高龄骨科手术患者发生术后心血管事件独立危险因素。结果:316例高龄骨科手术患者中,发生术后心血管事件10例(事件组),未发生术后心血管事件306例(无事件组)。两组性别构成、年龄、手术方式、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营养状况、衰弱程度、日常生命活动能力(ADL)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陈旧性心肌梗死(OMI)、高血压、糖尿病、心房颤动、陈旧性脑梗死、外周动脉狭窄病变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事件组冠心病比例明显高于无事件组[6/10比19.93%(61/3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冠心病是影响高龄骨科手术患者发生术后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 OR = 4.63,95% CI 1.22~17.56, P<0.05)。 结论:伴有冠心病可升高高龄骨科手术患者术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但是发生术后心血管事件并不延长患者的住院时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碎裂QRS波群与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率变异性分析及室性心律失常发生情况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碎裂QRS波群与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率变异性分析(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及室性心律失常发生情况的关系。方法:2018年8月至2019年10月首次就诊于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心脏功能检查科的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200例,依据患者首次就诊于我院的病例库资料及常规十二导联心电图诊断分为陈旧性心肌梗死碎裂QRS波群组99例与陈旧性心肌梗死无碎裂QRS波群组101例,之后回顾性分析患者出院后1年内复查的24 h动态心电图,采用χ 2检验比较两组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秩和检验比较两组心率变异性的差异,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心率变异性不同指标的对陈旧性心肌梗死碎裂QRS波群的评估价值,绘制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通过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分析心率变异性不同指标的对陈旧性心肌梗死碎裂QRS波群的诊断准确性。 结果:依据室性期前收缩Lown分级,Lown分级室性期前收缩Ⅰ级、室性期前收缩Ⅲ-Ⅴ级患者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陈旧性心肌梗死碎裂QRS组均高于陈旧性心肌梗死无碎裂QRS组[室性期前收缩Ⅰ级:54.5%(54/99)与39.6%(40/101)(χ 2=4.484, P<0.05;室性期前收缩Ⅲ-Ⅴ级:34.3%(34/99)与9.9%(10/101)(χ 2=17.406, P<0.05)]。室性期前收缩0级陈旧性心肌梗死碎裂QRS组发生率为8.1%(8/99),低于陈旧性心肌梗死无碎裂QRS组48.5%(49/101)(χ 2=37.995, P<0.05)。室性心律失常陈旧性心肌梗死碎裂QRS波群组发生率为91.9%(91/99)高于陈旧性心肌梗死无碎裂QRS波群组51.5%(52/101)(χ 2=57.146, P<0.05)。室性期前收缩Ⅱ级陈旧性心肌梗死碎裂QRS组室性心律失常阳性发生例数与陈旧性心肌梗死无碎裂QRS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陈旧性心肌梗死碎裂QRS波群组较陈旧性心肌梗死无碎裂QRS波群组HRV时域指标全部窦性心搏间期的标准差(standard diviation of NN intervals,SDNN)、窦性心搏间期均值的标准差(standard diviation of average NN intervals,SDANN)偏高[SDNN:143.00(122.00,166.00)与110.00(95.00,130.50), Z=5.780, P<0.05;SDANN:112.00(100.00,136.00)与96.00(76.00,118.50), Z=4.013, 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HRV不同指标显示,HRV时域指标SDNN、SDANN诊断陈旧性心肌梗死后碎裂QRS波均有统计学意义(SDNN: OR=0.949,95% CI:0.922~0.977, P<0.001;SDANN: OR=1.036,95% CI:1.005~1.068, P=0.022),HRV时域指标SDNN、SDANN的ROC曲线下面积显示,SDNN、SDANN对于陈旧性心肌梗死后碎裂QRS波具有一定诊断准确性(SDNN:AUC:0.737,95% CI:0.666~0.807,灵敏度:0.818,特异度:0.634;SDANN:AUC:0.664,95% CI:0.587~0.741,灵敏度:0.737,特异度:0.673。0.5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冠状动脉介入术后优化药物治疗冠心病患者临床预后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研究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后优化药物治疗(optimal medical therapy,OMT)的临床预后及影响OMT依从性的相关因素。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取2016年10月至2017年9月于泰达国际心血管医院确诊为冠心病并且成功接受PCI的3 818例患者,收集其住院期间和1年后的临床信息及OMT应用情况进行研究。根据出院1年后随访时是否坚持OMT分为OMT组和非OMT组,对高血压、糖尿病和高脂血症的不平衡基线数据进行倾向性评分匹配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人口学特征、冠状动脉血运重建史、冠状动脉病变情况、入院相关实验室检查、OMT各类药物使用等情况,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冠心病患者长期OMT与临床预后的关系,采用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影响远期OMT依从性的相关因素。结果:将3 818例冠心病患者进行倾向性评分匹配后共纳入2 596例患者。其中男1 609例,女987例;年龄(62.51±9.56)岁,1年后随访时坚持OMT的患者有1 298例(50%),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治疗、他汀类降脂药物、β受体阻滞剂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的使用率分别为97.0%(2 517/2 596)、94.5%(2 454/2 596)、69.6%(1 806/2 596)和64.2%(1 666/2 596),尤以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类和β受体阻滞剂的下降幅度最大。Cox回归分析显示,调整其他因素后,与非OMT组相比,PCI术后坚持OMT的患者预后较好( HR=0.416,95% CI 0.270~0.641, P<0.001);合并陈旧性心肌梗死病史( HR=1.804,95% CI 1.070~3.041, P=0.027)、心功能不全( HR=2.074,95% CI 1.161~3.702, P=0.014)、冠状动脉多支病变( HR=2.211,95% CI 1.228~3.983, P=0.008)、BMI>24 kg/m 2( HR=1.570,95% CI 1.037~2.377, P=0.033)的冠心病患者PCI术后预后较差。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示住院期间OMT是长期OMT服药依从性的强影响因素( OR=41.278,95% CI 29.961~56.871, P<0.001),拥有较高学历、职工医疗保险及有PCI病史的患者与OMT高依从性相关。 结论:PCI术后患者长期OMT的服药依从性仍较差,而OMT高依从性与较低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相关,包括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和卒中,若无明显禁忌,所有PCI术后患者均应坚持OMT。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优化药物治疗应用现状及其对预后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研究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冠心病患者优化药物治疗(OMT)的应用现状及其对术后患者1年预后的影响。方法:前瞻性收集2016年10月至2017年9月在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心内科通过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并成功完成PCI的3 812例患者资料,记录患者的院内及其出院后1、6、12个月的OMT使用情况及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发生情况。根据患者PCI术后是否坚持OMT分为OMT组( n=1 299)和非OMT组( n=2 289)。应用χ 2检验比较组间MACCE的差异,筛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及有临床意义的变量,应用Cox回归模型分析影响PCI术后MACCE发生的影响因素。 结果:3 588例(224例失访)PCI术后患者住院期间OMT应用比例为58.8%(2 110/3 588),随访12个月坚持OMT的患者有36.0%(1 293/3 588)。OMT各组分药物的应用比例均呈下降趋势,其中随访12个月时,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的下降程度最大,分别从75.3%(2 701/3 588)和75.1%(2 692/3 588)降至59.1%(2 122/3 588)和53.0%(1 903/3 588)。应用Pearson χ 2分析发现老年患者、合并疾病的数量、PCI病史、陈旧性心肌梗死病史、慢性肾功能不全病史、病变支数、病变类型、Gensini评分、随访期间坚持OMT和吸烟的情况与PCI术后MACCE发生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Cox回归模型显示PCI术后坚持OMT是患者术后发生MACCE事件的独立保护因素( HR=0.471,95% CI:0.300~0.734, P=0.001)。 结论:PCI术后OMT应用非最优,应用比例随着出院时间的延长而降低,其中ACEI/ARB、β受体阻滞剂的使用需要值得更加关注。PCI术后坚持OMT是独立的保护性因素,可以降低患者术后MACCE的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司美格鲁肽治疗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2型糖尿病1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中年男性患者。主因“发现血糖升高5年,血糖控制不佳半年”入院。既往有冠心病、陈旧性心肌梗死病史4年,高血压病史4年,有吸烟、饮酒史。入院诊断为2型糖尿病合并视网膜病变,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冠状动脉性心脏病,陈旧性心肌梗死,冠状动脉支架植入后状态,心功能Ⅰ级(NYHA分级),高血压3级(很高危),肥胖症,脂肪肝。给予生活方式干预、降糖、降压、调脂、抗血小板聚集、改善循环、营养神经等综合治疗。予二甲双胍缓释片1.0 g(2次/d)、司美格鲁肽0.5 mg(1次/周)、达格列净10 mg(1次/d)联合降糖治疗,空腹血糖控制在6 mmol/L左右,餐后2 h血糖为7~8 mmol/L。3个月后复查糖化血红蛋白6.5%,体重减轻7 kg。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急性缺血性卒中合并心脏病患者血压管理专家共识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急性缺血性卒中的血压管理不同于陈旧缺血性卒中的血压管理。当急性缺血性卒中合并心脏病(如急性心肌梗死或心力衰竭等)时,对于血压管理的要求就变得更加复杂。本共识围绕急性缺血性卒中合并急慢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合并心力衰竭等临床复杂情况,对降压时机、降压目标、降压用药及处置流程等进行专家意见的总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左心室射血分数改善的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射血分数改善的心力衰竭(HFrecEF)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其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改善的预测因子。方法:该研究为病例对照研究。纳入2009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因心力衰竭(心衰)在北京医院心内科住院并有随访记录的患者,根据LVEF的基线值和变化分为射血分数降低的心衰组(HFrEF组,入院时LVEF≤40%,复查时LVEF≤40%或LVEF>40%但上升幅度<10%)、HFrecEF组(入院LVEF≤40%,复查时LVEF>40%且LVEF上升幅度≥10%)和射血分数保留的心衰组(HFpEF组,入院时LVEF>40%)。通过电子病历系统收集入选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以及随访终点事件(全因死亡、心血管死亡和猝死)发生情况。采用Log-rank检验评估各组患者终点事件发生情况的差异,并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LVEF≤40%的心衰患者射血分数改善的预测因子。结果:该研究共纳入患者310例,其中HFrEF组91例(29.4%)、HFrecEF组38例(12.3%)、HFpEF组181例(58.4%)。三组间比较,HFrecEF组患者较为年轻,女性比例较高,收缩压和舒张压较高,静息心率较快,扩张型心肌病患者比例较高,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比例较低( P均<0.05)。随访36.7(18.0,63.9)个月,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显示,HFrecEF组患者全因死亡率最低(Log-rank P=0.047,HFrecEF组比HFpEF组 P=0.017,HFrecEF组比HFrEF组 P=0.016,HFpEF组比HFrEF组 P=0.782);心血管死亡率由低到高依次为HFrecEF组、HFpEF组和HFrEF组(Log-rank P<0.001,HFrecEF组比HFpEF组 P=0.029,HFrecEF组比HFrEF 组 P<0.001,HFrEF组比HFpEF组, P=0.005);三组患者猝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rank P=0.52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入院时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55 mm( OR=5.922,95% CI 1.685~20.812, P=0.006)、较高的舒张压( OR=1.058,95% CI 1.017~1.100, P=0.005)、较快的静息心率( OR=1.042,95% CI 1.006~1.080, P=0.024)、不合并陈旧性心肌梗死( OR=5.343,95% CI 1.731~16.488, P=0.004)是心衰患者治疗后LVEF改善的独立预测因子。 结论:HFrecEF患者临床预后较好,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55 mm、较高的舒张压、较快的静息心率以及不合并陈旧性心肌梗死是心衰患者治疗后LVEF改善的独立预测因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晚期转移性前列腺癌多学科诊疗一例报告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本文报道1例晚期前列腺癌患者(cT 4N 1M 1b期),有糖尿病、高血压病、痛风、陈旧性心肌梗死、哮喘病史。患者经过18个月传统内分泌治疗后前列腺癌进展至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mCRPC)阶段,给予雄激素剥夺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恩扎卢胺。因腰椎压缩性骨折,予手术治疗;后新增骨转移病灶,对新增骨转移灶行放疗。患者存活长达97个月,其中mCRPC阶段存活长达79个月,肿瘤相关症状基本消失,PSA控制在<0.003ng/ml,影像学检查示病灶维持稳定。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