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度抑郁症伴肥胖患者的血清CRP水平与认知功能的相关性及中介效应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 分析重度抑郁症(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MDD)伴肥胖患者的血清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水平与认知功能的关系,并探究血清CRP在BMI和认知功能之间是否具有中介效应.方法 选取2022年12月~2023年6月于潍坊市精神卫生中心收治的MDD患者82名,按照是否伴有肥胖分组,观察组(合并肥胖)40人,对照组(不伴肥胖)42人,对两组分别进行血清CRP水平检测.分别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项(Hamilton Depression Srale,HAMD-17)评估患者抑郁程度,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中文版(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CA)评估患者认知功能,分析观察组血清CRP水平与认知功能的相关性并探究血清CRP在BMI和认知功能之间是否具有中介效应.结果 观察组血清CRP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MoCA总分、视空间执行功能、延迟回忆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清CRP水平与MoCA总分、视空间执行功能、注意及延迟回忆评分均呈显著负相关(P<0.05),中介效应分析结果显示,血清CRP在BMI与延迟回忆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结论 伴肥胖的MDD患者血清CRP水平高于不伴有肥胖的MDD患者,血清CRP水平与认知功能呈负相关,并可能部分介导BMI与延迟回忆之间的关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重复经颅磁刺激在抑郁症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抑郁症(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MDD)是一种严重和危及生命的疾病,是全球疾病和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MDD的治疗目前仍以药物治疗为主,然而,药物治疗有一定副作用.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是一种新型、无痛、无创、操作方便、非常安全的神经电生理技术.而今,越来越多的研究聚焦于rTMS与MDD及相关疾病的治疗中,作为rTMS新模式的θ爆发刺激(theta burst stimulation,TBS)在MDD治疗中也展现出其独特且有效的一面.本文就MDD治疗中rTMS的重要作用作出综述,并简要说明在MDD治疗中TBS的疗效和涉及的生物标志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血清单核细胞趋化蛋白-2和生长分化因子-15对重度抑郁症患者自杀意念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分析血清单核细胞趋化蛋白-2(MCP-2)、生长分化因子-15(GDF-15)与重度抑郁症(MDD)患者人格特征的相关性及对自杀意念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6月哈尔滨市第一专科医院收治的149例MDD患者作为MDD组,选取同期体检健康的志愿者75例作为健康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MCP-2、GDF-15水平,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EPQ)评估人格特征.Pearson法分析血清MCP-2、GDF-15与EPQ评分的相关性.根据有无自杀意念分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及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各因素对MDD患者产生自杀意念的预测价值.结果 MDD组血清MCP-2、GDF-15水平均高于健康组(P<0.05).149例MDD患者中56例(37.58%)产生自杀意念.HAMD评分高、睡眠质量较差、重度焦虑、有自杀未遂史及血清MCP-2、GDF-15高水平是MDD患者产生自杀意念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血清MCP-2、GDF-15单独及联合预测MDD产生自杀意念的AUC分别为0.679、0.675和0.819.结论 MDD患者血清MCP-2、GDF-15水平与MDD患者人格特征关系密切,血清MCP-2、GDF-15升高为MDD患者产生自杀意念的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氯胺酮抗抑郁作用的神经生物学机制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重性抑郁障碍又称临床抑郁症,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治愈率低等特点.传统的抗抑郁药物起效缓慢、治愈率低,对难治性抑郁症治疗效果不佳.有研究提示,非选择性N-甲基-D-天门冬氨酸受体拮抗剂氯胺酮,单次亚麻醉剂量治疗即可产生快速起效和持续的抗抑郁作用,并且对难治性抑郁症患者有效,明显缓解了难治性抑郁症患者的自杀倾向,但其作用机制尚不完全清楚.既往研究显示,氯胺酮的抗抑郁作用机制可能涉及单胺能系统、谷氨酸能系统、多巴胺能系统,该文将从以上几个系统分别总结氯胺酮抗抑郁的药理学机制,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首发及复发抑郁症患者静息态fMRI研究:基于低频振幅和脑功能连接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采用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基于低频振幅(ALFF)及静息态脑功能连接(rs-FC),对比分析首发、复发抑郁症(MDD)患者和健康对照者之间脑自发活动及脑功能连接的差异,旨在探索首发及复发MDD的神经病理机制的差异.方法:前瞻性纳入2018年6月—2019年12月在本院就诊的47例首发MDD患者和35例复发MDD患者作为研究组.同期通过广告招募113例健康志愿者作为正常对照组.采集所有受试者的静息态fMRI数据,采用单因素协方差分析比较三组间各脑区ALFF值的差异,进而将有统计学差异的脑区作为种子点进行rsFC分析.结果:三组之间左侧颞上回和颞中回ALFF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FWE=0.007).事后分析发现复发MDD组左侧颞上回和颞中回的ALFF值均高于首发MDD组和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s<0.001,Bonferroni校正);而首发MDD组与对照组之间此指标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onferroni校正).三组之间左侧颞上/中回-右侧楔前叶rsFC值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FWE=0.002).事后分析发现首发和复发MDD组的rsFC值均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s<0.05,Bonferroni校正);复发组rsFC值高于首发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onferroni校正).结论:首发及复发MDD患者表现出左侧颞叶脑自发活动和左侧颞叶-楔前叶脑功能连接的异常及不同,这有助于区别首发及复发MDD的神经病理机制差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默认网络内部功能连接能预测抑郁症患者睡眠障碍因子分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探究抑郁症(major depression disorder,MDD)患者大脑默认网络(default mode network,DMN)功能连接(functional connectivity,FC)能否预测其睡眠障碍因子分.材料与方法 基于REST-meta-MDD公开数据集中满足本实验需求的326例MDD被试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数据.采用Power模板在全脑中定义了264个脑区节点,分别获取患者的DMN内部FC和DMN与其他网络间的外部FC.采用基于连接组的预测模型在发现数据集上分别基于DMN内部和DMN外部FC对MDD患者的睡眠障碍因子分进行回归预测,独立验证集上检验模型的稳定性.结果 在DMN内部FC,发现数据集对MDD患者的睡眠障碍因子分具有一定的预测性(r=0.244,P<0.001),外部独立验证集也有很好的泛化预测效果(r=0.345,P=0.046).DMN外部FC在发现数据集上对其可进行预测(r=0.238,P<0.001),而独立验证集其泛化性能不足(r=0.256,P=0.143).结论 DMN内部FC对MDD患者睡眠障碍因子分具有一定的预测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首发未治疗青少年抑郁症患者肥胖与抑郁严重程度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青少年抑郁症(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MDD)患者肥胖的患病特点及其与抑郁严重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根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共选取278例青少年抑郁症患者,收集一般人口学资料,采用24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24-item 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24)评估抑郁严重程度。根据我国青少年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分类标准,将研究对象分为四组(消瘦组、正常组、超重组和肥胖组)。使用SPSS 26.0进行统计分析,组间比较分别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和 χ2检验,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BMI与HAMD-24总分、抑郁严重程度之间的关系。 结果:278例青少年抑郁症患者中,体型异常率为32.4%(90/278),其中消瘦、超重、肥胖率分别为9.0%(25/278)、14.4%(40/278)、9.0%(25/278)。四组患者在性别( χ2=17.018, P<0.001)、HAMD-24总分( H=9.427, P=0.024)、抑郁严重程度( H=8.508, P=0.037)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重比较结果显示:与正常组相比,男性肥胖率较女性高( χ2=13.631, P<0.001),肥胖组HAMD-24总分( Z=2.956, P=0.003)、抑郁严重程度( Z=2.832, P=0.005)更低。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BMI与HAMD-24总分呈负相关( r=-0.162, P=0.007)。 结论:首发未治疗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的肥胖率存在性别差异,肥胖患者较BMI正常患者抑郁程度更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首次发病未服药成年抑郁症患者大脑皮质厚度变化的Meta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通过Meta分析探讨首次发病未服药抑郁症患者大脑灰质皮质厚度的变化特征。方法:以“depression”或“depressive disorder”或“unipolar depression”以及“cortical thickness”或“thickness”为关键词,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数据库自建库开始截至2023年7月23日发表的与抑郁症大脑皮质厚度变化有关的基于全脑皮质顶点分析的研究。采用标记差异映射分析(signed differential mapping,SDM)软件进行基于全脑体素的数据分析,通过Meta回归分析探讨疾病严重程度对抑郁症皮质厚度的影响,并检验异质性及评估发表偏倚。结果:共纳入8项研究,包括417例首次发病未服药抑郁症患者和409名健康对照者。与健康对照者相比,首次发病未服药抑郁症患者在辅助运动区( Z=-2.471)和中央沟盖区( Z=-2.190)等多个脑区呈现皮质厚度降低(均 P<0.000 5)。进一步回归分析发现首次发病未服药抑郁症患者的疾病严重程度与辅助运动区( Z=2.265, P<0.000 5)和右侧中央沟盖区( Z=1.560, P<0.000 5)的皮质厚度变化呈正相关,平均疾病持续时间与右侧额下回岛盖部皮质厚度变化呈正相关( Z=1.922, P<0.000 5),与右侧中扣带回的皮质厚度变化呈负相关( Z=-3.035, P<0.000 5)。 结论:首次发病未服药抑郁症患者在疾病早期即出现辅助运动区以及岛盖区的皮质厚度降低,并且这种皮质变化与疾病严重程度和病程均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与抑郁症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抑郁症(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MDD)是一类以心境抑郁、兴趣减退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精神障碍疾病。其病因机制不清,具有高发病率、高复发率及高自杀率特点。当下主流的单胺类假说不能充分阐明其病理学特征,部分抑郁症患者对现有抗抑郁药治疗应答不佳。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ethyl-D-aspartate receptor,NMDAR)拮抗剂和γ-氨基丁酸A(γ-aminobutyric acid A,GABAA)受体正向变构调节剂具有潜在快速抗抑郁效果,可能是抑郁症发病的新机制和临床治疗的突破口。NMDAR具有双向调节作用,适当激活可促进树突发育、神经元生长和长时程增强,但过度刺激会引起毒性反应,导致突触萎缩和神经元死亡。此外,炎症反应可诱导NMDAR功能改变从而产生抑郁症状。目前临床上新型抗抑郁药物NMDAR拮抗剂氯胺酮可能通过促进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释放增加、激活雷帕霉素靶蛋白复合物1(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 complex 1,mTORC1)信号通路,进而促进蛋白质合成、增强突触可塑性,从而起到快速抗抑郁和延缓抑郁复发的作用,但由于MDD患者NMDAR基因变异性较大,其潜在功能多态性影响临床症状表现和药物敏感性。本文通过梳理分析国内外最新研究,综述NMDAR功能异常与抑郁症发病、抗抑郁治疗作用以及临床应用现状,以期为抑郁症患者精准治疗提供理论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抑郁症与精神分裂症患者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与认知功能的差异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抑郁症与精神分裂症患者脑功能活动及认知功能损害的特点及其相关性。方法:对健康对照组、抑郁症组及精神分裂症组(每组各36例)患者进行数字符号测试(digital symbol test,DST)、数字广度测试(digital span test,DSPT)和语言流畅性测试(verbal fluency test,VFT),同时行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esting-state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rs-fMRI)扫描,对rs-fMRI数据进行常规预处理,计算3组局部一致性(regional homogeneity,ReHo)及比率低频振幅(fractional amplitude of low frequency fluctuation,fALFF)值,分别比较3组认知功能测评及脑功能活动特点,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认知功能与脑功能活动的相关性。结果:(1)与健康对照组(68.75±10.40、9.22±1.07、5.95±1.67、22.39±4.53)比较,抑郁症组(60.86±10.75、8.06±0.80、5.19±1.12、19.36±2.85)与精神分裂症组(46.64±9.50、7.50±0.91、4.08±1.05、14.86±3.78) DST、DSPT顺背、DSPT倒背及VFT评分均下降, 精神分裂症组较抑郁症组下降更显著( F=2.39、1.43、1.52、2.16, 均 P<0.01);(2)3组ReHo值存在差异的脑区为左侧豆状核-脑岛-罗兰岛盖( F=22.1, P<0.001,AlphaSim校正,体素个数>99),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抑郁症组在该脑区ReHo值升高,与抑郁症组相比,精神分裂症组在该脑区ReHo值降低。3组fALFF值存在差异的脑区为左侧顶上回及双侧脑岛-豆状核( F=28.46, 13.12, P<0.001,AlphaSim校正,体素个数>90),与健康对照组和抑郁症组相比,精神分裂症组在左侧顶上回及双侧脑岛-豆状核的fALFF值均升高( P<0.05);(3)相关分析显示,抑郁症患者DST评分与左侧豆状核-脑岛-罗兰岛盖区ReHo值呈负相关( r=-0.38, P=0.02);精神分裂症患者DSPT倒背评分与脑岛-豆状核的fALFF值呈负相关( r=-0.39, P=0.02)。 结论:精神分裂症较抑郁症患者认知功能损害更为严重;抑郁症及精神分裂症患者顶叶、脑岛及纹状体活动异常,这些功能活动异常脑区可能是区分精神分裂症与抑郁症的核心脑区,且与认知功能损害密切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