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复经颅磁刺激在抑郁症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3天前
抑郁症(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MDD)是一种严重和危及生命的疾病,是全球疾病和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MDD的治疗目前仍以药物治疗为主,然而,药物治疗有一定副作用.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是一种新型、无痛、无创、操作方便、非常安全的神经电生理技术.而今,越来越多的研究聚焦于rTMS与MDD及相关疾病的治疗中,作为rTMS新模式的θ爆发刺激(theta burst stimulation,TBS)在MDD治疗中也展现出其独特且有效的一面.本文就MDD治疗中rTMS的重要作用作出综述,并简要说明在MDD治疗中TBS的疗效和涉及的生物标志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超声测量男性腹腔脂肪与骨质量的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索利用超声评估腹部脂肪量在骨质量预测方面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376例男性受试者(34~90岁),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及腰椎骨小梁评分(TBS)iNsight ?软件检测股骨颈、总髋部及腰椎骨密度(BMD)、TBS、腹部及臀部脂肪量,使用超声测量腹膜前脂肪厚度和腹腔内脏脂肪厚度。 结果:股骨颈BMD、总髋部BMD、腰椎BMD与体质指数呈正相关( r=0.346、0.378、0.218,均 P<0.001),而TBS与体质指数呈负相关( r=-0.353, P<0.001);总瘦体重含量和股骨颈BMD、腰椎BMD及TBS均呈正相关(分别为 β=0.296, P<0.001; β=0.280, P<0.001; β=0.182, P=0.009),总脂肪量和股骨颈BMD、总髋部BMD及TBS均呈负相关(分别为 β=-0.161, P=0.036; β=-0.160, P=0.041; β=-0.354, P<0.001);相较于脂肪量,各部位BMD均和体质指数更相关( P<0.001),而TBS与Android区脂肪量呈负相关( β=-0.297, P=0.017),与腹腔内脏脂肪厚度呈负相关( β=-0.244, P=0.04),而与腹膜前脂肪厚度无相关性( β=-0.119, P=0.256)。 结论:腹部脂肪,尤其是腹腔内脏脂肪量,对骨质量产生不利影响,利用超声测量腹腔内脏脂肪厚度在评估骨质量的临床应用上可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人工智能辅助诊断在宫颈液基薄层细胞学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宫颈液基薄层细胞学TBS报告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在宫颈癌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20年7至9月间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南方医院、广州华银医学检验中心、深圳市宝安人民医院(集团)及长沙远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共16 317例宫颈液基薄层细胞涂片临床样本及相关资料。利用南方医科大学与锟元方青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开发的基于深度学习卷积神经网络的宫颈液基薄层细胞学TBS报告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对所有临床样本进行人工智能辅助诊断。以2014版的TBS为评价标准,分析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及细胞病理医师运用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阅片的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度,并比较两种阅片方式所用的时间。结果: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在不同制片方式、不同胞质染色及不同仪器扫描下预测宫颈上皮内病变的灵敏度为92.90%,其他病变(包括>45岁妇女子宫内膜细胞及感染性病变)灵敏度为83.55%,阴性样本特异度为87.02%;而细胞病理医师运用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分别为99.34%,97.79%及99.10%,且比人工镜下阅片节省约6倍的阅片时间。结论:宫颈液基薄层细胞学TBS报告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具有高灵敏度、高特异度及强泛化性等优势,细胞病理医师运用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阅片能显著提高阅片的准确率和工作效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Bcl-2、Ber-EP4、CD10、CK20和Ki-67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在毛母细胞瘤和基底细胞癌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免疫组织化学在皮肤毛母细胞瘤(trichoblastoma,TB)与基底细胞癌(basal cell carcinoma,BCC)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9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集的58例TB与40例BCC,观察记录bcl-2、Ber-EP4、CD10、CK20和Ki-67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表达与差异,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5例(43.1%)TB bcl-2阳性表达定位于基底样上皮巢团周边细胞,BCC中仅有5例(12.5%),两组病例bcl-2阳性表达方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bcl-2阳性细胞数比例>75%的病例数在BCC组中所占比例高于TB组(40.0%和12.1%, P<0.01)。BCC组中Ber-EP4阳性细胞数比例>75%与51%~75%的病例数所占比例均多于TB组(分别为12.5%和1.7%,37.5%和8.6%),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在TB组中55例(94.8%)毛源性间质CD10阳性,而BCC组中仅16例(40.0%)存在少量或局部反应性纤维化间质CD10阳性( P<0.01)。TB组中37例(63.8%)有散在或星空状的CK20阳性表达,而BCC组中仅1例(2.5%)局部区域存在少量散在细胞阳性( P<0.01)。BCC组中Ki-67阳性指数平均值≥15%与Ki-67热点区域阳性指数≥25%的病例数所占比例均显著高于TB组( P<0.05)。 结论: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标记在TB与BCC的鉴别诊断中具有一定应用价值。基底样上皮CK20散在阳性和上皮巢团周边间质细胞成分表达CD10支持TB。bcl-2阳性定位于瘤巢周边的表达方式更常见于TB中。而BCC中Ber-EP4和Ki-67的阳性比例和阳性指数相对更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早期肠型胃腺癌中肿瘤出芽的分级及其在淋巴结转移风险评估中的意义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早期肠型胃腺癌的肿瘤出芽(tumor budding)在预测淋巴结转移时的价值,确定预测效果最佳肿瘤出芽个数的划分截值。方法:收集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人民医院2008—2018年早期肠型胃腺癌手术根治标本共202例。根据国际肿瘤出芽共识会议(ITBCC)确立的标准(肿瘤出芽定义、观测面积和计数方法),计数每例标本的肿瘤出芽个数。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肿瘤出芽对淋巴结转移的预测效能并确定最佳划分截值。Logsitic多因素回归评估较高的肿瘤出芽数量是否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分析符合内镜切除标准且发生淋巴结转移的病例中,是否具有较高肿瘤出芽的数量。结果:63.4%(128/202)的早期肠型胃腺癌存在肿瘤出芽。ROC曲线分析显示,以4个肿瘤出芽为截值时预测淋巴结转移的效果最佳(曲线下面积0.767,灵敏度0.657,特异度0.780)。据此将202例病例分为2组:≥4个肿瘤出芽为高出芽组(60例);<4个肿瘤出芽为低出芽组(142例);前者淋巴结转移风险高于后者(41.7%比9.1%, P<0.01)。肿瘤出芽数量与肿瘤侵犯深度、淋巴管侵犯密切相关(均 P<0.01)。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4个肿瘤出芽是发生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 HR 8.760,95% CI 2.648~28.987; P<0.01)。同时,以4个肿瘤出芽为截值预测淋巴结转移的效果优于ITBCC推荐的划分截值。此外,有3例符合早期胃癌内镜切除标准(扩展适应证)的病例发生淋巴结转移,而其中2例患者的肿瘤出芽数量均≥4个。 结论:≥4个肿瘤出芽是预测早期肠型胃腺癌淋巴结转移的有用指标,可作为内镜治疗标准的有益补充以识别淋巴结转移高风险的患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TBS和放疗后AFP稳定时间对肝细胞癌合并PVTT患者预后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肿瘤负荷评分(TBS)和放疗后甲胎蛋白(AFP)稳定时间对肝细胞癌(HCC)合并门静脉癌栓(PVTT)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18年7月至2022年3月符合入组标准的40例HCC合并PVTT患者的资料。观察全组患者客观缓解率(ORR)、总生存(OS)、无进展生存(PFS)、AFP反应及放疗后AFP稳定时间,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制订诊断界值,通过Kaplan-Meier法分析生存,并用log-rank检验比较生存率差异,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TBS的最佳截止值为4.27[曲线下面积(AUC)=0.752, P=0.018]。全组患者ORR为35.7%,中位OS期和PFS期分别为8、5个月,中位AFP稳定时间为6个月。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有9个因素与OS相关,分别为性别、肿瘤最长径、TBS、中国肝癌分期、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比值、谷氨酰转肽酶(GGT)、放疗剂量、AFP稳定时间、肿瘤反应。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TBS>4.27( HR=0.195,95% CI为0.060~0.638, P=0.007)、中国肝癌分期为Ⅲb期( HR=0.328,95% CI为0.144~0.745, P=0.008)、AFP稳定时间≤6个月( HR=10.282,95% CI为2.304~45.883, P=0.002)是影响HCC合并PVTT患者OS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低TBS、放疗后AFP稳定时间长的HCC合并PVTT患者OS可能会更长,TBS和AFP的联合有望成为新的风险评估模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θ短阵快速脉冲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老年慢性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及认知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θ短阵快速脉冲刺激(theta burst stimulation,TBS)模式下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ated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r-TMS)对老年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阴性症状及认知功能影响。方法:选取稳定期慢性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48例(r-TMS治疗组24例,r-TMS伪刺激对照组24例)。治疗组予以TBS模式重复经颅磁刺激,刺激部位选择左侧前额叶背外侧皮质区,对照组予以同部位伪刺激。治疗前后采用精神病量表(the brief psychiatric rating scale,BPRS)、阳性症状和阴性症状量表(positive and negative syndrome scale,PANSS)、阴性症状量表(scale for assessment of negative symptoms,SANS)评估精神症状,Mattis痴呆评定量表-2(Mattis-dementia rating scale,MDRS-2)和社会适应性功能评价(social adaptation functioning evaluation,SAFE)分别评估认知功能和社会功能。采用SPSS 20.0进行统计分析,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配对 t检验比较组间和组内差异。 结果:(1)治疗组在治疗前后的PANSS量表[(60.17±3.73)分,(56.67±3.12)分]、阴性症状分量表[(20.88±2.94)分,(17.96±2.33)分]、一般病理症状分量表[(30.67±1.66)分,(30.25±1.45)分]及SANS量表[(59.33±4.00)分,(54.21±5.32)分]的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BPRS量表( t=3.513, P=0.001)、PANSS量表( t=6.048, P<0.01)及其阴性症状分量表( t=6.610, P<0.01)、SANS量表( t=8.239, P<0.01)治疗前后的评分差值,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治疗组在治疗前后的MDRS-2量表及其各分量表的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MDRS-2量表( t=6.216, P<0.01)及其注意( t=4.596, P<0.01)、起始/保持( t=6.424, P<0.01)、概念形成( t=3.974, P<0.01)、结构( t=2.194, P=0.033)、记忆( t=3.162, P=0.003)分量表治疗前后的评分差值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治疗组与对照组SAFE量表评分治疗前后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138,0.142,均 P>0.05)。 结论:TBS模式rTMS治疗可以改善老年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阴性症状及认知功能,改善社会功能效果不明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骨搬运治疗胫骨骨缺损中滑移段外固定取出后发生回缩现象的相关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骨搬运治疗胫骨骨缺损过程中在对合端愈合前滑移段外固定去除后发生回缩现象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09年1月—2019年12月无锡市人民医院和无锡市骨科医院胫骨骨缺损应用骨搬运治疗,在对合端愈合前滑移段外固定去除或失效发生不同程度回缩的41例患者,男25例、女16例,年龄18~71(40±15)岁。用Pearson相关分析滑移段回缩距离与患者年龄、性别、受伤至手术时间、骨缺损长度、手术次数、滑移段长度、骨搬运长度、滑移段固定时间和外固定去除或松动失效前、后两次影像学检查的间隔时间等9个因素的相关性,筛选出有统计学意义的影响因素再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41例患者中,受伤至骨搬运时间7~95(40.54±25.65)d,骨缺损长度5.0~11.0(6.90±1.20)cm,手术次数1~5(1.64±0.82)次,滑移段长度4.8~12.0(9.68±2.24)cm,骨搬运长度4.5~11.0(6.76±1.64)cm,滑移段固定时间3.5~11.5 (7.47±1.94)个月,间隔时间5~21(10.16±4.07)d,滑移段回缩距离1.5~30.0(8.73±7.99)mm。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滑移段回缩距离与滑移段固定时间呈负相关,与骨搬运长度和滑移段长度呈正相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r=-0.897、0.501、0.419, P值均<0.05);滑移段回缩距离与年龄、性别、受伤至手术时间、骨缺损长度、手术次数和间隔时间均无相关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骨搬运长度和滑移段固定时间与滑移段发生回缩存在线性关系( t=-10.385、3.027, P值均<0.05)。回归方程: ?) 回缩距离(mm)=27.081-2.805 X滑移段固定时间(月)+0.447 X骨搬运长度(cm)( R2=0.805, F=13.256, P<0.01)。 结论:骨搬运过程回缩程度与滑移段长度、骨搬运长度、固定时间相关,其中骨搬运长度和固定时间与滑移段回缩程度存在线性关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人类婆罗双树样基因1新发变异致Townes-Brocks综合征1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总结Townes-Brocks综合征(Townes-Brocks syndrome,TBS)患儿的临床特征及基因变异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5月甘肃省妇幼保健院诊治的1例人类婆罗双树样基因1(spalt-like transcription factor 1, SALL1)变异导致的TBS患儿的临床资料。并以“ SALL1基因”“Townes-Brocks综合征”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及中华医学期刊网,以“ SALL1 gene”“Townes-Brocks syndrome”检索PubMed数据库,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2年7月。选择 SALL1基因变异所致TBS病例,并重点对 SALL1基因移码变异所致TBS患者的临床表型-基因型进行分析总结。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 结果:(1)本院患儿女,40 d,以多囊性肾发育不良、先天性外耳畸形、轴前多指畸形及直肠会阴瘘为主要临床表现。全外显子组测序及Sanger测序验证显示患儿 SALL1基因存在c.420delC(p.S141fs*42)杂合变异,该变异初步判定为致病:PVS1+PS2+PM2。父母及姐姐均为野生型。(2)文献复习:共检索到TBS病例161例,其中 SALL1基因移码变异所致TBS病例71例,加之本例,共72例。TBS的典型临床表现主要是外耳畸形、手部畸形和肛门畸形,并伴有听力损失、肾发育异常和足部畸形等,少部分患儿伴有眼部异常、甲状腺功能减退及发育异常等罕见临床表型。目前人类基因变异数据库共收录 SALL1基因变异110种,大部分变异位于2号外显子,包括移码变异、错义变异和无义变异等,其中移码变异(52%)最常见。 结论:当患儿出现耳部、手部及肛门畸形,并伴有肾功能异常、听力损失等表现时应考虑到TBS的可能,建议尽快完善基因检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间歇性θ短阵脉冲刺激对轻度认知障碍合并吞咽障碍患者认知及吞咽功能的影响及机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前额叶间歇性θ短阵脉冲刺激(iTBS)对轻度认知障碍(MCI)合并吞咽障碍患者认知及吞咽功能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神经机制。方法:选取MCI合并吞咽障碍患者2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17例)和对照组(11例),治疗组1例因个人原因退出,最终入组16例。治疗组给予右侧前额叶背外侧(DLPFC)iTBS刺激,频率50 Hz,刺激强度为右侧拇短展肌静息运动阈值(MT)的80%,对照组给予假刺激,共干预2周。治疗前、后,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连线测试(TMT)、数字广度测试(DST)及Stroop色词测试(SCWT)评估2组患者的认知功能。对2组患者行视频透视吞咽检查(VFSS)检查,记录口腔传送时间(OTT)、舌骨向前位移(HAD)及舌骨向上位移(HSD)等数据。行静息态fMRI检查,对局部脑指标低频振幅(ALFF)、局部一致性(ReHo)以及功能连接(FC)进行计算。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认知及吞咽功能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与组内治疗前比较,2组患者MoCA评分升高( P<0.05)。治疗组治疗后MoCA评分[(24.08±4.82)分]较对照组改善明显( P<0.05)。治疗后,2组患者10 ml食物测试的OTT均缩短( 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10 ml食物测试的OTT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 P<0.05)。静息态fMRI分析发现,治疗组患者经iTBS治疗后多个脑区局部兴奋指标及功能连接改变,右侧前楔叶ALFF和ReHo增加,左侧颞中回、左侧额下回眶部、左侧扣带中回ReHo减低,右侧DLPFC同双侧楔叶、右侧扣带中回FC增加。 结论:iTBS刺激右侧DLPFC可以改善MCI合并吞咽障碍患者的整体认知功能和口腔期吞咽功能。脑网络功能重组可能是iTBS改善MCI合并吞咽障碍患者认知及吞咽功能的神经机制之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