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CU患者多重耐药菌感染危险因素及列线图模型构建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分析ICU患者感染多重耐药菌(Multi-drug resistance organism,MDRO)的危险因素,并构建列线图模型.方法 回顾性分析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0年1月-2023年12月入住ICU的383例MDRO感染患者临床资料,按照1∶1比例随机选取本院同时期入住ICU的非MDRO感染患者383例的临床资料作对照.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确立独立危险因素,建立模型方程,使用R软件绘制列线图模型.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MDRO感染患者与非MDRO感染患者入院类型、手术、简化急性生理学评分Ⅱ(SAPS Ⅱ)评分、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Ⅱ(APACHEⅡ)评分、骨科疾病、使用激素类药物、气管切开、机械通气、中心静脉置管、抗生素联用、抗生素使用时间、白介素-6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抗生素使用时间、使用激素类药物、入院类型、手术、SAPSⅡ评分、气管切开是ICU患者MDRO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基于以上6种因素构建列线图模型,经Hosmer-Lemeshow检验,x2=4.857,P=0.773;模型校准曲线与理想曲线吻合良好;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显示6种因素联合预测ICU患者MDRO感染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为0.829[95%CI:(0.800~0.858)],最佳截断值为0.548,灵敏度为0.708,特异度为0.841.结论 本研究构建的列线图模型拥有良好的临床实用价值,可为临床医务人员早期识别ICU患者MDRO感染风险及制定相应的防控措施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骨科创伤患者院内创面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骨科创伤患者院内创面多重耐药菌(MDRO)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收治的95例骨科院内创面感染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71例,女24例;年龄14~70岁[(42.6 ± 13.8)岁]。发生MDRO感染38例(MDRO组),未发生MDRO感染57例(非MDRO组)。观察创面感染的病原学特征。采用单因素分析比较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性别、年龄、住院时间、慢性合并症)、受伤诊治情况(是否外院转入、是否急诊入院、受伤至首次处理时间、是否开放性损伤、是否合并骨折、创面是否污染、创面深度、是否入住ICU、手术次数、累计手术时间、切口类型、确诊感染前住院时间、使用抗生素种类、是否使用激素/免疫抑制剂、入院时血红蛋白、入院时血清白蛋白、入院时血糖)。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MDRO感染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创面共检出119株致病菌,其中革兰阳性球菌21株(18%),革兰阴性杆菌91株(76%),其他7株(6%);菌株类型前五位依次为鲍曼不动杆菌、阴沟肠杆菌、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间住院时间、创面是否污染、是否入住ICU、确认感染前住院时间、使用抗生素种类、入院时血红蛋白、入院时血清白蛋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性别、年龄、高血压、糖尿病、是否外院转入、是否急诊入院等因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住院时间长( OR = 1.033, 95%CI 1.005~1.061, P < 0.05)、受伤至首次处理时间 > 6 h( OR = 4.282, 95%CI 1.174~15.616, P < 0.05)、使用抗生素种类 ≥ 3种( OR = 7.486, 95%CI 2.451~22. 863, P < 0.05)、入院时低血红蛋白值( OR =0.973, 95%CI 0.962~0.985, P < 0.05)与MDRO感染显著相关。 结论:住院时间、受伤至首次处理时间、使用抗生素种类、入院时血红蛋白值均为骨科创伤患者院内创面MDRO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提示对于骨科创伤患者,控制住院时间、尽量缩短首次伤口处理时间、个体化合理使用抗生素并及时纠正贫血是防治创面MDRO感染的重要措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肝移植术后多重耐药菌感染特点及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分布特征及相关危险因素,以指导临床识别高危患者,减少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发生。方法:收集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9年2月至2020年9月接受肝移植手术的187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50例,女性37例,年龄(50.6±9.6)岁。采集多重耐药菌感染相关数据,并通过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独立危险因素。结果:187例肝移植患者中发生多重耐药菌感染39例,其中9例死亡与其直接相关。肺部感染最多见,占82.1%(32/39);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和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是最常见菌株,分别占46.8%(36/77)和41.7%(32/77);术后呼吸机使用时间≥48h( OR=3.430,95% CI: 1.124~10.467, P=0.030)、重症监护室(ICU)住院时间≥7 d( OR=9.013,95% CI:3.054~26.594, P<0.001)是发生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肝移植患者术后早期拔除气管插管、尽量缩短ICU留置时间对于降低肝移植术后多重耐药菌感染风险非常重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自身免疫性大疱病患者创面感染多重耐药菌现况及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自身免疫性大疱病(AIBD)创面感染患者多重耐药细菌(MDRO)的现况并分析其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医院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AIBD创面感染住院患者。描述性分析患者的基本特征及MDRO的病原学特点,通过单因素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AIBD患者感染MDRO的独立危险因素。单因素分析采用 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和卡方检验比较感染MDRO组和普通细菌组间的差异。 结果:纳入AIBD创面感染患者271例,男159例(58.7%),女112例(41.3%),> 60岁142例(52.4%),AIBD诊断多为寻常型天疱疮(131例,48.3%)和大疱性类天疱疮(99例,36.5%)。所有患者细菌培养均阳性,MDRO感染74例(27.3%);共检出108株MDRO,葡萄球菌属(82株,75.9%)和肠杆菌属(15株,13.9%)的检出率较高。感染MDRO组和普通细菌组间在住院时长、累及体表面积、是否自行增减药量、是否外用抗生素药膏、是否使用免疫抑制剂、使用激素时间、激素最大量、入院首次白蛋白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 < 0.05),而在性别、年龄、是否首次住院、疾病诊断、受教育年限、体重指数、疾病病程、吸烟、饮酒、合并慢性病、手术史、低蛋白血症、累及黏膜、外用糖皮质激素、使用生物制剂、抗生素使用时间、入院首次总蛋白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 > 0.05)。logistic回归分析示,外用抗生素药膏、使用免疫抑制剂、糖皮质激素最大量、自行增减药量是MDRO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均 P < 0.05)。 结论:AIBD患者创面易发生MDRO感染,其中葡萄球菌最常见,外用抗生素药膏、使用免疫抑制剂、糖皮质激素使用量大、自行增减药量均会增加感染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浙江省永康市中医院2016-2018年多重耐药菌感染监测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调查浙江省永康市中医院多重耐药菌(MDRO)感染种类及分布特点,以便采取针对性的防控措施,控制MDRO感染的院内传播。方法:采用"医院感染实时监控系统"获取MDRO阳性结果,对浙江省永康市中医院2016-2018年住院患者MDRO感染的分布及病原菌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该院2016-2018年住院患者共39 481例,发生MDRO感染193例,感染率为4.89%;检出MDRO构成比最高为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肺炎克雷伯菌54株(27.98%),其次为ESBLs+大肠埃希菌39株(20.21%);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最多74例(38.34%),其次为泌尿道36例(18.65%);科室分布居前三位的依次为ICU 47例(24.35%)、呼吸内科26例(13.47%)和肿瘤科23例(11.92%)。结论:该院2016-2018年MDRO感染率逐年下降,MDRO感染的分布特征无明显改变;应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控措施,以有效减低感染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心脏外科术后多重耐药细菌感染的病原学特征与耐药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了解心脏外科术后患者多重耐药菌(multidrug-resistant organism, MDRO)感染的病原学特征以及耐药模式,指导临床医生合理应用指南推荐的抗菌药物,提高经验性抗菌治疗的成功率、改善住院患者预后。方法:收集2018年1月—2021年10月心脏外科术后409例确诊为医院感染患者的完整病历资料,根据合格的临床标本阳性培养结果分为多重耐药细菌感染组(MDR=176例)和非多重耐药细菌感染组(non-MDR=233例),分析MDRO感染的病原学特征以及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模式,同时对不同的外科手术类型和临床感染类型相对应的病原学分布、耐药情况以及临床结局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合格的临床标本检出多重耐药细菌306株,97例(97/176, 55.1%)患者同时存在两种及两种以上多重耐药细菌感染,主要表现为肺炎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和(或)铜绿假单胞菌混合感染,其中包括碳青霉烯类耐药细菌213株(213/306, 69.6%)。无论外科手术类型和临床感染类型如何,病原学分布均以鲍曼不动杆菌(114/306,37.3%)最常见,其次是肺炎克雷伯菌(72/306, 23.5%)和铜绿假单胞菌(55/306,18.0%),而且大部分的临床标本来源于痰液(528/601, 87.9%),通常表现为碳青霉烯类耐药、多重耐药和泛耐药,尤以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和主动脉大血管手术最严重,多重耐药细菌分离率分别高达53.7%和53.1%,全耐药细菌的分离率相对较低。体外药敏结果显示多重耐药细菌对左氧氟沙星(64.4%)、头孢吡肟(61.4%)耐药率最高,其次是环丙沙星(54.6%)、头孢他啶(53.9%)、复方新诺明(52.4%);而多黏菌素(5.5%)和阿米卡星(7.2%)耐药性较低。与非多重耐药细菌感染相比较,感染多重耐药细菌对头孢他啶(χ 2=156.663, P<0.001)、头孢曲松(χ 2=27.844, P<0.001)、头孢吡肟(χ 2=210.181, P<0.001)、亚胺培南(χ 2=173.242, P<0.001)、左氧氟沙星(χ 2=201.521, P<0.001)、环丙沙星(χ 2=180.187, P<0.001)、阿米卡星(χ 2=16.661, P<0.001)、庆大霉素(χ 2=46.047, P<0.001)、妥布霉素(χ 2=106.546, P<0.001)、哌拉西林(χ 2=7.325, P=0.007)、氨苄西林/舒巴坦(χ 2=5.415, P=0.020)、哌拉西林/他唑巴坦(χ 2=139.506, P<0.001)、头孢哌酮/舒巴坦(χ 2=102.832, P<0.001)、复方新诺明(χ 2=121.217, P<0.001)、氨曲南(χ 2=6.977, P=0.008)和米诺环素(χ 2=53.107, P<0.001)等具有更高的耐药性,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虽然不同的外科手术类型和临床感染类型在致病菌检出率比较上无明显差异,但心脏手术后并发感染尤其是多重耐药细菌感染导致高达30.0%的死亡率,而且死亡与临床感染类型密切相关,普通肺部感染和血流感染的全因死亡率在10.0%~20.0%,一旦患者病情难以控制进展为重症感染甚至感染性休克将导致全因死亡率成倍增加。 结论:心脏外科手术后患者多重耐药细菌感染面临巨大挑战,以肺炎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等革兰阴性杆菌最常见,而且超过一半的患者表现为上述细菌的混合感染,常常表现为碳青霉烯类耐药、泛耐药甚至全耐药,导致抗感染治疗药物选择有限,严重影响住院患者的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多重耐药菌信息化闭环管理干预对ICU感染防控效果及管理质量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多重耐药菌(MDRO)信息化闭环管理干预对ICU感染防控效果和管理质量的影响。方法: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ICU于2022年1~12月实施MDRO信息化闭环管理干预模式,比较实施前(2021年1~12月)的90例ICU患者和实施后(2022年1~12月)的90例ICU患者MDRO感染率、ICU防控措施执行率和患者护理满意度。结果:MDRO信息化闭环管理干预实施后,ICU患者MDRO总感染率为7.78%(7/90),显著低于实施前的18.89%(17/90);实施后环境物品消毒、手卫生等各项防控措施执行率、ICU患者的环境管理、护理质量、护理态度和健康教育等护理满意度评分显著高于实施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MDRO信息化闭环管理干预可降低ICU患者MDRO感染率,提高ICU感染防控效果和管理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颅脑损伤患者术后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影响因素及病原学特点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颅脑损伤术后多重耐药菌(MDRO)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及病原学特点,探讨其护理对策。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于2019年1月—2021年1月选取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478例颅脑损伤术后感染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性别、年龄、基础疾病、感染类型等资料,根据病原菌是否为MDRO将患者分为MDRO感染组( n=69)与非MDRO感染组( n=409)。采用二项Logistic回归分析MDRO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 结果: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合并脑血管病、合并营养不良、有休克史、有侵入性操作、联合使用抗生素是MDRO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 P<0.05)。478例患者感染样本共检出病原菌516株,目标菌株386株,其中MDRO 73株(18.91%),包含金黄色葡萄球菌22株(30.14%)、铜绿假单胞菌14株(19.18%)、肺炎克雷伯菌13株(17.81%)、大肠埃希菌11株(15.07%)、鲍曼不动杆菌10株(13.70%)、粪肠球菌3株(4.11%);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为主,其次为泌尿道、伤口和上呼吸道。 结论:合并基础疾病、有侵入性操作、联合应用抗生素均会增加颅脑损伤患者术后MDRO感染风险;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等为常见的MDRO。临床护理人员应加强颅脑损伤患者病情监测,做好隔离防护等,预防患者发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和伤口感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重症监护老年患者感染多重耐药菌的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通过对重症监护医学信息数据库(MIMIC)老年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探讨ICU老年患者发生多重耐药菌(MRDO)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使用结构化查询语言提取MIMIC-Ⅳ v2.0数据库中老年患者的基本信息、疾病严重性评分、实验室检查、使用药物、医疗操作、终点事件信息。根据患者是否感染多重耐药菌,分为非多重耐药菌感染组(non-MDRO)和多重耐药菌感染组(MDRO)。根据变量类型进行单因素分析,对于单因素分析有意义的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计算多重耐药菌感染的优势比及95%可信区间。使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并绘制生存曲线,采用Log-Rank检验对患者28 d生存率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患者31 237例,其中非多重耐药菌感染组26 032例,多重耐药菌感染组5 205例,多重耐药菌感染率16.7%。培养标本种类中尿液培养出多重耐药菌数量最多,病原微生物中肠杆菌属占比最高。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年龄( P=0.006)、男性( P<0.001)、冠脉疾病( P<0.001)、脑部疾病( P=0.042)、血红蛋白( P<0.001)、白蛋白( P<0.001)、有创机械通气( P<0.001)是多重耐药菌感染的保护因素;糖尿病( P<0.001)、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 P<0.001)、慢性肾病( P<0.001)、白细胞( P=0.001)、简化急性生理Ⅱ评分(SAPS Ⅱ)( P<0.001)、曾经使用抗生素( P<0.001)、使用质子泵抑制剂( P<0.001)、糖皮质激素( P<0.001)、免疫抑制剂( P<0.001)、镇静药物( P<0.001)、肾脏替代治疗( P=0.015)是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危险因素。non-MDRO组28 d死亡率为16.3%,MDRO组28 d死亡率为19.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 结论: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死亡率较非感染患者高,曾经使用抗生素、使用质子泵抑制剂、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镇静药物、肾脏替代治疗是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5M1E分析法的护理管理模式对ICU患者多重耐药菌院内感染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基于5M1E分析法的护理管理模式在ICU多重耐药菌(MDRO)院内感染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2月入住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的ICU患者为研究对象。将2019年1—12月入院的患者作为对照组( n=1 224),实施常规护理管理。将2020年1—12月入院的患者作为观察组( n=1 134),实施基于5M1E分析法的护理管理模式。比较两组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抗菌药物使用强度、新发MDRO每千住院日分离量、ICU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治疗费用的差异。 结果:观察组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抗菌药物使用强度、新发MDRO每千住院日分离量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观察组患者ICU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治疗费用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结论:基于5M1E分析法的护理管理模式可降低ICU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抗菌药物使用强度、新发MDRO每千住院日分离量,缩短ICU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减少治疗费用,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