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筛选儿童神经母细胞瘤中MYCN扩增相关基因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探究儿童神经母细胞瘤中与MYCN(N-myc)基因相关的共表达基因。方法:下载TARGET数据库神经母细胞瘤表达数据共179例,WGCNA分析筛选MYCN扩增共表达基因模块;针对目标基因模块个基因行GO、KEGG富集分析筛选MYCN扩增相关基因可能参与生物过程及信号通路;以MYCN扩增状态将神经母细胞瘤表达数据分为扩增组65例、非扩增组114例,行差异表达基因分析;筛选的差异表达基因同MYCN扩增相关基因取交集后运用K-M法行生存分析(log-rank检验),筛选预后相关基因,Logistics回归探究MYCN扩增状态同预后基因的关系。结果:WGCNA分析提示MEgreenyellow模块同MYCN基因扩增状态相关性最强( R=0.46, P<0.05),为共表达基因,包含基因1 216个,富集分析提示MYCN扩增共表达基因多参与RNA相关通路(RNA的转运、剪切、修饰,RNA相关酶的活性等过程);差异表达基因分析显示,MYCN扩增组相较于非扩增组,基因表达上调47个,表达下调123个;WGCNA分析同差异表达基因取交集筛选出22个关键基因,行生存分析显示同预后相关的基因( P<0.05)有12个,其中DDX1与其他关键基因相关性相对较弱,或为神经母细胞瘤独立预后因素。 结论:LINC00839、ATP结合盒亚家族C4(ABCC4)、亚甲基四氢叶酸脱氢酶(NADP +依赖)2(MTHFD2)、磷酸甘油酸脱氢酶(PHGDH)、序列相似性家族13 A(FAM11A)、磷酸丝氨酸转氨酶1 (PSAT1)、假尿苷酸合酶7(PUS7)、DEAD-box解旋酶1(DDX1)、溶质载体有机阴离子转运蛋白家族5A1(SLCO5A1)、Junctophilin 1(JPH1)、溶质载体家族16 1(SLC16A1)、MYCN Opposite Strand(MYCNOS)为神经母细胞瘤中MYCN扩增的共表达基因,与较差的预后相关,是神经母细胞瘤潜在的治疗靶点及预后指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循环肿瘤细胞在神经母细胞瘤临床诊断及预后评估中的应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研究循环肿瘤细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s,CTCs)与神经母细胞瘤(neuroblastoma,NB)临床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探讨CTCs检测在NB诊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9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肿瘤外科收治的87例经病理检查确诊的NB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并将其设为病例组,收集患儿年龄、性别、肿瘤分期、转移、生存情况等临床资料,以及尿香草扁桃酸(vanillyl mandelic acid,VMA)水平、CTCs检测结果等。选取20名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两组均采用乙二胺四乙酸(ethylenediaminetetraacetic acid,EDTA)抗凝的真空采血管采集静脉血6 mL,采用CytoSorter ? CTCs检测系统,通过细胞表面波形蛋白(cell surface vimentin,CSV)抗体纳米微流控芯片免疫捕获CTCs,采用anti-CSV Ab和anti-GD2 Ab鉴定肿瘤细胞。使用SPSS 26.0和Graphpad Prism 9进行数据处理和图表制作。 结果:CTCs阳性率病例组为67.8%(59/87),对照组为5%(1/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CTCs阳性率与年龄、肿瘤大小、国际神经母细胞瘤危险度分级协作组(International Neuroblastoma Risk Group,INRG)分期及危险度分层、骨髓转移、骨转移、生存状态、VMA水平相关( P<0.05);与性别、肿瘤类型、Shimada分型、淋巴结转移、Mycn扩增与否无关( P>0.05)。CTCs的检出数量在年龄≥18个月、Shimada分型为预后不良型,肿瘤长泾大于5 cm、伴有骨/骨髓转移、更高INRG分期及危险度分层的患儿中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CTCs检出数量与生存状态明显相关,存活患儿CTCs检出数量明显低于死亡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02)。本组87例NB患儿最长随访时间2.5年,总体生存率为53.9%(62/87),CTCs阳性患儿生存率明显低于CTCs阴性患儿(46.8%比8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相比24 h尿VMA,CTCs检出率对于NB有更高的诊断效能( P=0.009)。 结论:CTCs在NB患儿中有较高检出率,其阳性率与临床不良预后结局相关。CTCs可以作为判断NB预后的一个指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伴骨髓转移的神经母细胞瘤患儿初诊时骨髓染色体核型的临床意义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总结伴骨髓转移的神经母细胞瘤(NB)患儿初诊时骨髓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G显带的方法,对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北京儿童医院血液肿瘤中心收治的伴骨髓转移的NB患儿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总结临床特点、分析预后,随访至2018年12月31日。结果:1.共120例患儿,男74例,女46例,≥18个月者98例(81.7%)。染色体正常组60例,其中56例(93.3%)国际神经母细胞瘤分期系统(INSS)-Ⅳ期,余4例为INSS-Ⅳs期;低危(LR)2例,中危(MR)9例,高危(HR)49例(81.7%);7例患儿 MYCN基因扩增。染色体异常组60例患儿均为INSS-Ⅳ期,MR 1例,余59例(98.3%)均为HR,14例 MYCN基因扩增。2.染色体异常患儿60例中单纯数目异常和结构异常者分别为4例、14例,42例患儿同时合并染色体数目及结构异常。数目异常方面,21号、10号、11号染色体缺失最为常见;结构异常方面涉及11q、1p、3p区段的异常发生率高。3.染色体正常组患儿随访时间为4~44个月,17例出现肿瘤进展或复发;染色体异常组患儿随访时间2~42个月,其中31例出现肿瘤进展或复发。所有患儿3年累积总生存率和累积无事件生存率分别为60.0%、48.4%;染色体正常组患儿3年累积生存率为74.2%,3年累积无事件生存率为65.7%;染色体异常组患儿3年累积生存率为47.5%,3年累积无事件生存率为24.9%;出现进展或复发患儿染色体数目异常以10号染色体缺失常见,结构异常以11q、1p、2p区域较多。 结论:NB患儿肿瘤细胞染色体异常率高,但重复率低,个体间差异明显。10号染色体缺失、11q、1p、2p区域结构异常可能为提示NB预后不良因素;通过骨髓标本进行肿瘤染色体核型分析可行,可为更精准的危险度分层和治疗提供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血小板分布宽度对神经母细胞瘤预后的预测价值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血小板分布宽度(PDW)能否有效预测神经母细胞瘤(NB)患儿的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8年1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初治的67例NB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PDW分为低PDW组与高PDW组,比较2组患儿临床指标的差异,并采用 Kaplan- Meier方法和 Cox回归模型评价PDW的预后评估价值。 结果:67例NB患儿中男41例,女26例,男女比例为1.58∶1.00;平均年龄为44个月(2~156个月);Ⅰ期5例,Ⅱ期1例,Ⅲ期15例,Ⅳ期46例。诊断时年龄≤18个月14例,>18个月53例,初诊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100 μg/L者47例,<100 μg/L者20例。随访中位时间为20.4个月,至随访结束死亡35例,存活32例。低PDW组与高PDW组患儿在年龄、性别、首发部位、分期、平均血小板体积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高PDW组高危患儿比例、NSE水平、骨髓转移率、 MYCN基因扩增率、红细胞分布宽度等均高于低PDW组,而血小板压积则低于低PDW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生存率分析显示,低PDW组2年生存率显著高于高PDW组(69.8%比25.3%, χ2=15.761, P<0.05)。单变量分析表明,NSE( HR=6.606,95% CI:2.018~21.620), MYCN基因( HR=1.977,95% CI:0.794~4.919),危险度分层( HR=5.926,95% CI:1.416~24.794),PDW( HR=4.036,95% CI:1.957~8.322),红细胞分布宽度( HR=1.120,95% CI:1.005~1.249)等因素为NB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血小板压积( HR=0.012,95% CI:0.000~0.427)为NB预后良好的保护因素。多变量分析表明,PDW是NB患儿的独立危险因素( HR=2.524,95% CI:1.017~6.264, P=0.046)。 结论:PDW增高和已知的NB患儿预后危险因素、肿瘤标志物升高及骨髓转移有较好的一致性,PDW增高与NB预后较差相关,且PDW是NB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儿童颈部神经母细胞瘤的临床及预后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索原发于颈部的神经母细胞瘤(neuroblastoma,NB)患儿的临床特征以及手术切除范围对其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2013年4月至2020年8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接受颈部NB治疗患儿的临床特征,并根据临床分期分组不同采用个体化诊疗方案,分为肿瘤部分切除组与肿瘤全部切除组,比较2组患儿的无事件生存率和总生存率,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共收集符合入组标准患者32例,其中男17例,女15例,年龄1~81个月,中位年龄11个月。29例(90.6%)患儿临床表现为颈部无痛性包块。肿瘤原发灶直径为(5.12±1.43)cm,25例(78.1%)瘤灶位于咽旁间隙,7例(21.9%)位于颈根部。所有患儿均无 MYCN基因扩增。国际NB分期系统(INSS)1期15例(46.9%),2B期11例(34.3%),3期3例(9.4%),4期3例(9.4%)。儿童肿瘤协作组(COG)危险度分组低危组12例(37.5%),中危组17例(53.1%),高危组3例(9.4%)。所有患儿均接受手术治疗,术后出现Horner综合征者13例次(40.6%),肺炎9例次(28.1%),吞咽功能障碍8例次(25.0%),单侧声带麻痹4例次(12.5%)。本研究中位随访时间36.5个月(0.5~75个月),总生存率为96.4%,无事件生存率为78.1%。肿瘤部分切除组与肿瘤全部切除组之间的无事件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0.0%比85.2%, χ2=6.71, P=0.010),总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0.0%比96.3%, χ2=0.19, P=0.667)。 结论:原发于颈部的NB起病年龄较小,多为低、中危组,规范治疗预后较好。推荐对儿童颈部NB采用最小破坏性的手术方法,即在保留重要结构的前提下尽可能完整切除肿瘤,但不应为了追求肿瘤完全切除而牺牲重要结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单中心458例高危神经母细胞瘤患儿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总结单中心诊治的高危神经母细胞瘤(HR-NB)患儿的临床特征,分析影响HR-NB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2月1日至2018年6月30日在北京儿童医院血液肿瘤中心治疗并随访的458例HR-NB患儿临床资料。对患儿临床特征进行分析,采用Kaplan-Meier方法进行生存分析,使用Cox模型进行预后因素分析。最后随访时间截至2019年6月30日。结果:458例HR-NB患儿中男265例(57.9%),女193例(42.1%),诊断年龄40.0(4.5~148.0)月龄,随访时间22.0(0.2~138.0)个月,发生肿瘤复发或进展时间为15(1~72)个月。458例HR-NB患儿5年无事件生存率(EFS)为(31.2±2.6)%,5年总生存率(OS)为(43.9±3.2)%。142例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的骨髓转移患儿5年EFS、5年OS均优于196例未移植的骨髓转移患儿[(26.5±4.5)%比(25.1±3.6)%,χ2=13.773, P=0.001;(38.1±5.5)%比(35.7±4.7)%,χ2=9.235, P=0.002]。128例接受移植的骨骼转移患儿5年EFS、5年OS均优于188例未移植的骨骼转移患儿[(28.5±5.0)% 比(26.7±3.8)%,χ2=10.222, P=0.001;(37.1±6.0)%比(36.2±4.8)%,χ2=7.843, P=0.005]。37例接受移植的MYCN扩增患儿5年EFS优于49例未移植的MYCN扩增患儿[(26.8±8.0)%比(20.5±6.4)%,χ2=5.732, P=0.017],5年O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1.4±8.6)%比(26.2±7.4)%,χ2=3.230, P=0.072]。单因素分析显示乳酸脱氢酶(LDH)≥1 500 U/L是MYCN扩增患儿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χ2=6.960, P=0.008),Cox多因素分析显示骨髓转移及LDH≥1 500 U/L是影响MYCN未扩增HR-NB患儿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HR=2.427、1.618,95 %CI 1.427~4.126、1.275~2.054, P均<0.05)。 结论:LDH≥1 500 U/L是MYCN扩增患儿预后不良因素,骨髓转移及LDH≥1 500 U/L是MYCN未扩增HR-NB患儿预后不良因素;HSCT可以提高骨髓或骨骼转移HR-NB患儿预后,可以延缓MYCN扩增患儿肿瘤复发或进展时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近二倍体神经母细胞瘤患儿临床特征及预后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染色体数目为近二倍体神经母细胞瘤(NB)患儿的临床特征、治疗效果及预后。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收治的通过常规G显带技术检测骨髓染色体为近二倍体NB患儿的一般临床特征(包括年龄、性别、危险度分组、原发瘤灶部位等)、实验室检查结果、治疗和近期预后情况,采用 Kaplan- Meier法计算生存率,单因素分析采用 Log- Rank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 Cox回归模型分析。 结果:共纳入43例符合诊断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7例,女16例;亚二倍体组14例,超二倍体组29例;中位年龄35.5个月。43例患儿均为国际神经母细瘤分期系统(INSS)Ⅳ期高危组,原发瘤灶多位于腹膜后肾上腺区域(83.7%,36/43例),瘤灶最大直径多>10 cm(53.5%,23/43例),且就诊时常伴2个及以上部位转移。染色体核型方面,14例亚二倍体组患儿染色体核型为41~45条,以45条染色体核型最多见,共9例(64.3%);29例超二倍体组患儿中,以47条染色体核型多见,共11例(37.9%)。肿瘤标志物:41例(95.3%)患儿初诊时神经元烯醇化酶(NSE)升高,25例(58.1%)>370 μg/L;42例(97.7%)患儿乳酸脱氢酶(LDH)升高,亚二倍体组患儿LDH均>500 U/L,其中1例>10 000 U/L。荧光原位杂交(FISH)方法检测 MYCN基因9例(20.9%)扩增。治疗及预后情况:43例患儿化疗总疗程为1~12个疗程;19(44.2%)例患儿进行了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21例(46.5%)患儿进行术后或自体移植后放疗或间位碘代苄胍治疗;28例患儿出现疾病的进展或复发,中位进展时间为13.8个月,15例(34.9%)死亡。亚二倍体组14例患儿中位随访时间14.9个月(2~38个月),12例出现进展或复发,7例死亡。超二倍体组29例患儿中位随访20.0个月(8.1~51.6个月),其中16例进展或复发,8例死亡。 Kaplan- Meier生存率分析显示,43例患儿3年预计无事件生存(EFS)率为18.4%,其中亚二倍体组17.1%,超二倍体组29.8%。 结论:近二倍体NB患儿多为年龄18个月以上的Ⅳ期高危组患儿,就诊时均有2个及以上部位转移,3年预计EFS率为18.4%,其中亚二倍体组预后更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血清循环MYCN基因扩增在神经母细胞瘤预后及复发监测中的应用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MYCN基因在神经母细胞瘤(neuroblastoma,NB)细胞生长、凋亡、分化、浸润、转移及血管形成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临床中,MYCN基因扩增是NB危险度分级的重要指标之一。然而,MYCN基因检测面临检测方法操作复杂、检测成本高及不易获得瘤组织细胞等问题。研究表明,NB患儿血清循环MYCN基因扩增情况与瘤组织中一致,血清循环MYCN基因扩增情况作为NB预后及复发监测指标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好、操作简便及无创等优势。因此,血清循环MYCN基因扩增检测有望替代瘤组织中MYCN基因扩增检测,用于NB预后及复发监测。本文通过介绍NB患儿血清循环MYCN基因扩增情况在NB诊断、预后及复发监测中的应用研究进展,并对其未来发展进行展望,以期推进其临床转化应用的速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新生儿神经母细胞瘤14例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总结新生儿神经母细胞瘤(neuroblastoma, NB)患儿的临床特点,探讨新生儿NB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2月1日至2020年2月1日在国家儿童医学中心(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新生儿中心诊断为NB的14例患儿的临床资料。研究方法包括调阅住院病历和收集随访资料。随访截至2020年2月29日。分析新生儿NB临床分期(国际神经母细胞瘤分期系统)、危险度分组(美国儿童肿瘤协作组危险度分组系统),以及诊断、治疗及预后。根据新生儿期是否行手术治疗,将这些患儿分为手术组和非手术组进行分析。对数据资料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1)NB患儿占同期本单位收治新生儿总数的0.063%(14/22 006)。14例均为足月儿,就诊日龄为15 d(8 h~23 d)。14例中,产前检查发现肿物7例,生后气促3例,腹胀2例,发热和排尿、排便困难各1例。(2)8例肿瘤原发部位为肾上腺,3例为后纵隔,2例为腹膜后,1例为骶尾部。3例就诊时已有广泛弥漫性肝转移。(3)除2例拒绝检查者外,12例住院期间血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水平为57.2 ng/ml(35.9~158.3 ng/ml),其中4例尿香草杏仁酸/肌酐水平为2 304.940(685.748~9 595.314)。(4)14例通过影像学检查发现原发部位瘤灶。3例进行骨扫描,其中1例提示右侧骶髂关节浓聚影,2例未见异常。10例行骨髓穿刺均未见异常。(5)10例新生儿期手术(手术组),其中9例术中完整切除原发瘤灶,术后无化疗,无瘤生存期为19个月(1~45个月)。1例(例5)原发瘤灶巨大,未能完整切除,术后5个月病情进展,行二次手术,术后化疗。随访截止时,患儿已停化疗24个月,无瘤生存。(6)新生儿期未手术(非手术组)4例。例11拒绝化疗,出院后肿瘤自然缩小,带瘤生存20个月。例12住院期间家长拒绝治疗,出院后复查示原发瘤灶及转移灶消失,特异性肿瘤标记物逐渐降至正常水平,已无瘤生存25个月。例13婴儿期行纵隔肿瘤切除术+化疗。随访截止时已停化疗12个月,无瘤生存。例14放弃治疗死亡。(7)手术组10例中,1例病理结果为复合瘤,9例为神经母细胞瘤分化差型。10例均无 MYCN基因扩增,无1p36缺失或11q23缺失。(8)10例手术组患儿中,1期9例,4S期1例(例5)。9例为极低危组,1例为低危组。非手术组4例无法进行危险度分组。 结论:新生儿NB的临床表现多不典型。4S期NB可能自然消退,可考虑采取期待性观察。新生儿NB整体预后一般较好,但需要积累病例进一步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483例神经母细胞瘤基于危险因素分层治疗结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评估和分析神经母细胞瘤(neuroblastoma,NB)患儿采用危险因素分层治疗的结果。方法:收集2002年9月至2018年12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收治的483例采用危险因素分层治疗的初诊为NB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90例[60.0% (290/483)] ,女193例[40.0% (193/483)] ;患儿的中位年龄为3.48岁,年龄范围为7 d至18岁;按国际NB分期系统分期,1期19例,2期25例,3期95例,4期334例,4S期10例。按照年龄、临床分期、病理类型和N-MYC基因状态分为低危、中危和高危组。低危组46例[9.5% (46/483)] ,中危组102例[21.1% (102/483)] ,高危组335例[69.4% (335/483)] 。低危组采用手术+观察或手术+低强度化疗4~6个疗程的治疗方案;中危组采用手术+中等强度化疗6~8个疗程+放疗(按需实施)的治疗方案;高危组2013年前采用"环磷酰胺、长春新碱、吡柔比星"与"顺铂、依托泊苷"方案交替化疗8个疗程+手术+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logous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SCT)(按需实施)+放疗+生物治疗(按需实施)+异维甲酸维持治疗1年的治疗方案;2013年后采用"环磷酰胺、长春新碱、吡柔比星"与"依托泊苷、异环磷酰胺、顺铂"方案交替化疗8个疗程+手术+放疗+生物治疗(按需实施)+口服化疗药物维持治疗1年的治疗方案。复发患儿采用再次手术、化疗或放疗等挽救治疗。结果:全组322例行N-MYC基因检测,N-MYC基因扩增阳性率为22.4% (72/322),高危组N-MYC基因扩增阳性率为33.8%(72/213)。高危患儿行ASCT仅15例,占4.5%(15/335 )。中位随访时间为38.1个月,范围在2.5~208.0个月。低危组3年无事件生存率(event free survival,EFS)和总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分别为(86.5±5.1)%和100%,中危组为(79.1±4.3)%和(89.2±3.3)%,高危组为(30.6±2.7)%和(60.3±2.9)%。335例高危组单因素和多因素生存分析显示,临床分期4期、单纯化疗和(或)腹部原发病灶是影响EFS和OS的独立不良预后因素( P均<0.05)。N-MYC基因扩增阳性和阴性的高危患儿3年EFS为(27.4±6.3)%和(36.7±4.4)%,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49)。N-MYC基因扩增阳性的4期高危患儿3年EFS为(18.7±6.7)%,N-MYC基因扩增阳性的3期和4S期高危患儿,3年EFS为(49.4±13.1)%,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9)。未行ASCT治疗的完全缓解或部分缓解的高危患儿,口服异维甲酸维持治疗,3年EFS为(28.0±5.1)%,而口服化疗药物维持治疗,3年EFS为(42.1±5.1)%,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9)。采用化疗+手术+放疗治疗模式的高危患儿,3年EFS为37.1 %;采用化疗+手术治疗模式的高危患儿,3年EFS为19.0%;单纯化疗的高危患儿,3年EFS为7.7%,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2013年前后高危组3年EFS为(21.5±4.1)%和(34.9±3.6)%,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4);3年OS为(47.7±4.9)%和(66.7±3.6)%,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 )。 结论:采用危险因素分层治疗低危和中危NB患儿生存率高,高危患儿预后仍差,还需要探索新的治疗方式。复发患儿挽救治疗仍可有生存获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