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基因检测确诊的3例成人家族型神经元核内包涵体病患者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成年起病的家族型神经元核内包涵体病(NIID)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神经内科在2021年8月、2022年1月、2022年8月经基因检测确诊3例成人家族型NIID患者,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特点、病理特征、 NOTCH2NLC基因突变特点、治疗方法及预后。 结果:3例患者的年龄分别为73、67、65岁,发病年龄分别为68、64、56岁。临床表现呈高度异质性。患者1中枢神经、周围神经及自主神经均受累,出现痴呆、癫痫、帕金森综合征、肌无力、尿毒症等症状;患者2仅累及中枢神经,出现帕金森综合征症状;患者3累及周围神经及自主神经,以反复呕吐为突出表现。3例患者头颅弥散加权成像(DWI)显示皮髓交界处持续非对称高信号。皮肤活检显示2例患者的部分汗腺导管上皮细胞、血管内皮细胞核内检出多个嗜酸性包涵体。基因检测显示3例患者 NOTCH2NLC基因均存在GGC重复扩增突变,突变次数>134次。3例患者均以对症治疗为主,病情仍在逐渐进展。 结论:家族型NIID患者临床表现呈高度异质性,头颅DWI及皮肤活检有助于诊断, NOTCH2NL基因检测可确诊NIID。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表现为脑后部皮层强化的神经元核内包涵体病1例患者的临床及遗传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1例成人散发型神经元核内包涵体病(NIID)患者的临床、影像学特征及基因检测结果。方法:以2023年8月6日就诊于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的1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临床信息、神经影像学资料以及基因检测结果,结合文献总结其影像学特点。检测患者 NOTCH2NLC基因5′-非翻译区的三核苷酸GGC重复的扩增情况。 结果:患者表现为发作性脑病,头颅增强磁共振成像表现为急性发作期相关的后部脑皮层强化,基因检测发现其 NOTCH2NLC基因5′-非翻译区的三核苷酸GGC重复达97次,确诊为NIID。 结论:在临床上应关注成人起病NIID患者的增强磁共振表现,局限于后部皮质的强化现象可能是该病急性发作期的特异性表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眼咽远端型肌病的第四个致病基因——RILPL1基因CGG重复扩增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眼咽远端型肌病(oculopharyngodistal myopathy,OPDM)是一种罕见的遗传性神经肌肉病。其典型的临床表现为缓慢进展性的眼外肌、面肌、球部肌肉以及肢体远端为主的肌无力。长期以来,该病的致病基因未明。寻找OPDM的致病基因对该病的精准诊断、治疗和发病机制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2019年,日本Tsuji团队首次报道了LRP12基因的5′UTR区域CGG异常重复扩增是OPDM的第一个致病基因,紧随其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王朝霞、袁云团队与国内其他神经肌肉病研究团队合作,又报道了2个OPDM的致病基因——GIPC1基因和NOTCH2NLC基因的5′UTR区域CGG异常重复扩增,已被国内外同行证实。然而,仍有部分OPDM患者的致病基因未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神经元核内包涵体病相关神经营养性角膜炎1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患者男,53岁,因双眼视物模糊多年于2022年7月11日至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眼科就诊,无眼痛、畏光、流泪等。视力右眼数指/30 cm,左眼0.05,矫正无助。在裂隙灯显微镜下检查可见双眼结膜混合充血(图1A,B),角膜上皮粗糙,荧光素钠染色(+),睑裂区角膜上皮水肿、缺损,睑裂上下方角膜较透明,右眼睑裂区颞侧角膜新生血管生成(图1C),双眼瞳孔小,直径约1 mm,眼底窥不清。瞬目次数少,平均1次/3 min,角膜反射基本消失。角膜活体共聚焦显微镜( in vivo confocal microscopy,IVCM)检查提示,角膜基底膜层未见神经纤维走行;基质层细胞激活、水肿、边界不清(图2)。既往患者因反复发热、头痛、智力下降、言语不清、四肢无力、震颤等神经系统症状于神经内科就诊,经基因检测提示 NOTCH2NLC基因5'UTR区域GGC异常重复扩增,皮肤活检提示皮下脂肪间质组织中成纤维细胞可见嗜酸性核内包涵体(图3),诊断为神经元核内包涵体病(neuronal intranuclear inclusion disease,NIID),结合患者双眼同时发病、明显瞬目减少,最终诊断为双眼NIID相关神经营养性角膜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8例神经元核内包涵体病临床特点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总结8例成人型神经元核内包涵体病(NIID)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提高对该病的认识,避免误诊。方法:收集湖南地区8例成人型NIID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表现、头颅影像、基因检测、皮肤活检等方面的特点。结果:8例患者中4例男性,4例女性;2例患者首发症状为头晕,2例为精神异常,2例为卒中样发作,1例为小便失禁,1例为肢体抖动;6例患者病情缓慢进展,2例患者在病情缓慢进展数年后出现病情突发进展;NOTCH2NLC基因5′-非翻译区GGC重复扩增突变、头颅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示大脑皮髓交界区花边征、皮肤活检见核内嗜酸性透明样包涵体有助于诊断NIID。结论:NIID的临床表现具有高度异质性,部分患者首发临床症状罕见,容易误诊、漏诊,需结合影像学、基因检测和皮肤活检来确诊;部分患者可在病情缓慢进展多年后出现突发进展,预后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以卒中样发作为主要表现的神经元核内包涵体病1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神经元核内包涵体病(NIID)是一种以中枢、周围神经系统及外周组织细胞核内出现嗜酸性透明包涵体为特征的少见的神经系统变性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包括认知障碍、肌无力、发作性症状、运动障碍及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本文报道1例经基因检测确诊的以卒中样发作为主要表现的神经元核内包涵体病。患者为62岁女性,急性起病,表现为发作性失语、失写、失读,不伴发热、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既往诊断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通过本病例资料的复习,提高对卒中样发作为主要表现的NIID的认识,避免误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因确诊的九例神经元核内包涵体病的临床和外周组织病理改变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总结基因确诊的神经元核内包涵体病(NIID)患者的临床特点和外周组织病理改变特征。方法:用重复引物聚合酶链反应方法对2018年1月至2020年2月就诊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拟诊为NIID的患者进行NOTCH2NLC基因5′端非翻译区GGC重复扩增检测。回顾分析经基因确诊的NIID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外周组织活组织检查(活检)病理改变特点,并对外周活检组织行p62和泛素的免疫组织化学和荧光染色。结果:共发现9例NOTCH2NLC基因5′端非翻译区GGC重复扩增突变的NIID患者。其中5例患者为家族性(来自3个家系),其余4例为散发性。所有患者起病年龄在36~61(51.33±7.12)岁,其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发作性的人格情绪改变(8/9)、发作性意识障碍(6/9)和发作性头晕或头痛(6/9),其他症状包括认知功能障碍、癫痫发作、肢体无力、肢体感觉障碍、精神症状、震颤和排尿功能障碍等。8例患者头颅磁共振成像可见弥散加权成像皮髓质交界区高信号。9例患者行皮肤活检,均可在细胞内发现嗜酸性的核内包涵体(IIs)。IIs可出现在皮肤组织的汗腺导管上皮细胞、脂肪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免疫组织化学及免疫荧光染色示p62和泛素阳性;电镜下IIs为细丝状物质缠绕沉积,边缘不具有膜结构。2例患者行肌肉活检,其中1例患者可见个别镶边空泡肌纤维,另外1例未见明显肌源性或神经源性病理改变;1例患者行腓肠神经活检示重度髓鞘性病理改变。对3例患者的肌肉或周围神经组织运用组织学、p62和泛素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均未发现IIs,但用免疫荧光染色均发现p62和泛素异常沉积形成的IIs。结论:该组患者主要为成人型NIID患者,以发作性脑病为主要临床表现。皮肤活检作为微创的病理检查对NIID具有很高的病理诊断价值,且p62和泛素的免疫荧光染色较组织学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更易发现IIs的存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因确诊的10例成人型神经元核内包涵体病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通过总结10例基因确诊的成人型神经元核内包涵体病(NIID)患者临床及影像学特点,为避免临床误诊提供依据。方法:选择河南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自2020年1月至2022年3月诊治的10例NIID患者进入研究,所有患者均经 NOTCH2NLC基因检测确诊。总结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基因检测结果及皮肤组织病理结果。 结果:本组10例患者年龄为57~84岁,女性8例,男性2例。以发作性症状为主要表现者6例,其中3例表现为脑病,1例表现为短暂性全面性遗忘(TGA),1例表现为脑卒中样发作,1例表现为偏头痛;以慢性进展性症状为主要表现者4例,3例患者以痴呆为主,1例以帕金森综合征表现为主。DWI序列上双侧额叶皮髓交界处均出现特征性条带状高信号,T2 FLAIR序列上脑白质病变可早于DWI数年出现,病灶范围更广泛。10例患者均有 NOTCH2NLC基因非编码区GGC重复突变且突变次数>60次。6例患者行皮肤活检,不同细胞内可见核内包涵体形成,免疫组化染色结果示泛素及p62阳性。 结论:NIID患者临床异质性大,以发作性症状为主要表现者多见,常合并慢性进展症状,其中脑卒中发作和偏头痛为NIID罕见的临床表型。头颅MRI DWI序列中皮髓交界区高信号是该病特征性影像学改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神经元核内包涵体病的再认识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神经元核内包涵体病(neuronal intranuclear inclusion disease, NIID)是一种主要累及神经系统的罕见病,皮肤活组织检查作为筛查手段极大地提高了该病的诊断效能。最近国内外学者确定了NIID的致病突变为NOTCH2NLC基因的GGC重复扩展,同时发现该基因变异除了导致以发作性/进展性脑病、周围神经病和自主神经病等为主要表现的经典型NIID外,在少数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综合征、多系统萎缩、特发性震颤等神经系统变性病患者中也检测到此基因变异。因此NIID疾病名称变更为NOTCH2NLC-相关重复扩展性疾病更为合适。我们对NIID的研究历程、病理改变特点、临床表型和辅助检查以及诊断和治疗新进展进行述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以脑炎为主要表现的成人散发性神经元核内包涵体病研究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旨在探讨散发成年型神经元核内包涵体病(Neuronal intranuclear inclusion disease,NI-ID)的临床和病理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4月-2023年4月在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确诊的5例NI-ID患者的临床资料、影像学、基因检测和皮肤活检病理表现.结果 5例患者中男3例,女2例,平均发病年龄(59.6±12.9)岁;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意识改变、语言障碍、肢体无力等;头颅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显示广泛的脑白质高信号,部分患者伴有其他脑部异常如脑萎缩、脑积水、脑微出血等;基因检测发现5例患者均存在NOTCH2NLC基因GGC重复变异,拷贝数超过40次;电镜下发现个别细胞核内有细纤维丝样的低密度包涵体;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 eosin,HE)染色和免疫组化显示少许汗腺细胞核内有嗜酸性和泛素P62阳性的包涵体,符合NIID病理特征.4例患者以病变累及周围和中枢神经系统及内脏器官为主,主要病理改变为神经元核内嗜酸性透明包涵体形成.5例患者均进行了脑脊液检查显示,患者脑脊液中的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数量均明显增加,1例患者脑脊液中细胞数量、蛋白质水平升高,即其疾病的发生可能与自身免疫性脑炎相关.其余诊疗无特殊.结论 NIID是一种罕见的多系统受累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具有临床表现多样、影像学特征性和基因检测敏感性高等特点;基因检测和皮肤病理检查是诊断该病的必要手段,也是探索其发病机制的重要途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