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软件模拟骨科导航机器人定位肘关节屈伸轴准确性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探讨不同医生在应用Mimics软件模拟三维导航机器人导航软件定位肘关节屈伸轴中是否存在误差,并且比较医生视觉定位屈伸轴与计算机辅助技术定位屈伸轴之间的差异.从而提出建议:机器人导航软件设计可以持续优化以减少误差,让机器人定位更广泛地应用于手术,并且定位更加准确.方法 在我院影像科数据库中随机抽取自2023年1月至2023年6月成人肘关节CT数据10例,导出后均在Mimics软件中操作,先进行三维重建,再由实验者确定肘关节屈伸参考轴后隐藏该轴及尺桡骨,3名受试者(分别为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凭个人经验分别在软件中自定义这10个肘关节的虚拟屈伸轴并分别标明.最后实验者运用软件运算得出受试者各虚拟轴与实验者设定的参考轴的夹角数据和拟合的肱骨小头球体圆心、滑车切迹球体圆心与参考之间的直线距离数据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医生视觉定位屈伸轴与计算机辅助技术定位屈伸轴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名受试医生视觉定位屈伸轴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3名受试者根据在Mimics软件中模拟机器人导航软件进行肘关节屈伸轴的定位是存在差异性的,这增加了实际的定位误差.通过本实验提示,这与受试者对肘关节屈伸轴的认知和在软件中采用主观的视觉定位有关,也提示机器人导航软件的开发者应针对三维定位肘关节屈伸轴设计相应的辅助工具以减少医生规划屈伸轴存在的误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电磁导航鼻肠管置入技术在神经外科重症患者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观察电磁导航鼻肠管置入技术在神经外科重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3年1月至2023年12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收治的60例神经外科重症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试验组采用电磁导航鼻肠管置管技术留置鼻肠管,对照组采用盲插法留置鼻肠管,比较两组的总置管成功率、一次置管成功率、置管用时、置管相关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分析并比较两组干预前、干预10 d后营养指标[血红蛋白(Hb)、血清白蛋白(Alb))].结果 试验组总置管成功率为96.7%,对照组为80.0%;试验组一次置管成功率为93.33%,对照组为73.33%;试验组置管用时为(16.20±5.65)min,对照组为(34.13±13.60)min;以上数据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置管相关不良事件发生方面,试验组鼻黏膜出血1例、呛咳1例,对照组鼻黏膜出血4例、呛咳5例、恶心呕吐3例,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意义(P=0.036);两组均未发生气胸、穿孔、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在营养指标方面,两组患者比较置管后10 d营养指标改善情况无统计学差异,试验组患者置管前后营养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电磁导航鼻肠管置管技术为神经外科重症患者留置鼻肠管的成功率高,操作用时短,能够为神经外科重症患者提供早期营养支持,且置管相关不良事件的发生率较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神经导航联合神经内镜小骨窗下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探讨神经导航联合神经内镜小骨窗下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山西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2019年4月至2023年5月收治的14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神经导航联合神经内镜小骨窗治疗组90例(导航内镜微创组),采用颞瓣小骨窗显微镜手术组50例(显微镜组).对比两组的血肿清除率、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长、住院费用、术中扩大去骨瓣比例、二次手术比例及术后6个月的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结果 导航内镜微创组和显微镜组的血肿清除率[分别为(92.4±9.5)%和(81.3±11.6)%,P<0.05],术中出血量[分别为(100.0±15.3)ml和(230.0±24)ml,P<0.05],手术平均时间[分别为(1.9±0.5)h和(2.6±0.8)h,P<0.05],住院时间[分别为(11.4±2.4)d和(13.4±2.6)d,P>0.05],住院费用[分别为(4.25±0.85)万元和(4.88±0.90)万元,P>0.05],术中扩大去骨瓣比例[分别为3.33%和4.00%,P>0.05],术后少量渗血比例[分别为(27.8±4.3)%和(30.0±4.0)%,P>0.05],二次手术比例[分别为4.44%和4.0%,P>0.05],随访6个月MRS评分[分别为3.4±1.3和4.4±1.2,P<0.05].结论 神经导航联合内镜小骨窗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微创、高效、预后佳,效果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计算机导航技术在前交叉韧带重建术中应用效果的meta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系统性评价计算机导航技术在前交叉韧带重建术(ACLR)中骨隧道位置定位中的准确性及对术后功能恢复的效果.方法 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中国知网、万方、维普数据库中有关计算机导航技术辅助ACLR的对照试验,检索时限从建库至2023年9月.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运用NoteExpress V3.0软件筛选文献,采用Cochrane风险偏倚评估工具评估纳入文献质量,采用RevMan5.4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最终纳入10项研究,共705例患者,其中导航组354例,常规组351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常规组比较,导航组骨隧道位置定位明显改善[股骨侧(MD=5.59,95%CI:1.21~9.97,P=0.01)、胫骨侧(MD=1.32,95%CI:0.20~2.43,P=0.02)];但两组国际膝关节文件编制委员会(IKDC)评分(MD=1.76,95%CI:-0.17~3.70,P=0.07)、Lysholm评分(MD=0.49,95%CI:-0.16~1.14,P=0.14)、Tegner评分(MD=-0.08,95%CI:-0.35~0.20,P=0.58)、KT-1000前移距离(MD=0.01,95%CI:-0.49~0.52,P=0.96)、拉赫曼试验阳性率(RD=-0.01,95%CI:-0.09~0.07,P=0.75)及轴移试验阳性率(RD=-0.09,95%CI:-0.22~0.04,P=0.2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计算机导航技术有助于提升ACLR中胫骨、股骨骨隧道位置定位的准确性,然而并不能改善患者术后功能恢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外科导航系统引导下口腔颌面颈部深部间隙异物取出术的临床应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探究外科导航系统在口腔颌面颈部深部间隙异物取出术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该院口腔科2014-2021年64例异物取出术患者资料,其中对照组(n=52)接受传统外科手术进行异物取出,观察组(n=12)接受外科导航系统引导下口腔颌面颈部深部间隙异物取出术.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男性构成比高于女性,诊断部位多见于口腔颌面部,以非金属异物为主.观察组患者异物均成功取出,对照组96.15%的患者异物成功取出.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减少,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缩短,手术切口长度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0 vs.32.69%,P<0.05).结论 使用外科导航系统引导口腔颌面颈部深部间隙异物取出术可对异物进行精准定位,有助于缩短手术时间,减小创口长度,改善患者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垂荡模拟联合视觉虚拟涌浪防晕动症习服训练改善认知作业能力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探讨正弦垂荡刺激、正弦垂荡联合视觉虚拟现实(VR)涌浪刺激2种防晕动症习服训练方法对极重度晕动症者认知作业能力下降的改善作用.方法 根据海上连续航行6 h期间Graybiel评分,筛选出极重度晕动症者90名,随机分为垂荡训练组、垂荡+VR训练组和对照训练组(n=30).利用自主开发的认知作业能力评测软件对受训者习服训练前后的警觉性、记忆力、快速计算能力、信息处理能力、视觉操作控制能力进行评测.结果 垂荡训练组、垂荡+VR训练组受训者在训练第1天的警觉性测试遗漏目标数增加,短期记忆、快速计算、信息处理、视觉操作控制反应时间均延长,快速计算效率下降.经训练达习服水平后,垂荡训练组、垂荡+VR训练组受训者的警觉性测试遗漏目标数恢复至训练前水平,短期记忆、快速计算、信息处理、视觉操作控制反应时间及快速计算效率均得到明显改善.结论 垂荡刺激和垂荡联合视觉VR涌浪刺激引起的晕动症可导致警觉性、短期记忆力、快速计算能力、信息处理能力、视觉操作控制能力下降,防晕动症习服训练对以上认知作业能力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垂荡模拟联合视觉虚拟涌浪防晕动症习服训练的效果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研究正弦垂荡刺激、视觉虚拟现实(VR)涌浪刺激和两者联合刺激条件下的防晕动症习服时间和习服效果.方法 通过海上实航6 h筛选120名极重度晕动症者,随机分为4组(n=30):垂荡训练组、VR训练组、垂荡+VR训练组和对照训练组.采用Graybiel量表评估训练期间每日的症状严重程度,记录VR训练组的弹性踏台掉落次数,以连续3 d Graybiel评分为0分和/或弹性踏台掉落次数为0次判定为完全习服.采用比筛选时更恶劣海况条件下的海上实航验证训练效果.结果 垂荡训练组、垂荡+VR训练组的Graybiel评分及VR训练组的弹性踏台掉落次数均随着训练天数的增加而下降,并分别于训练第3天、第5天和第2天达到习服水平.垂荡训练组、垂荡+VR训练组、VR训练组的最长习服时间分别为8、8、5d,平均习服时间分别为3.6、3.9、2.7 d,5 d习服率分别为93.33%(28/30)、76.67%(23/30)、100.00%(30/30),海上实航验证期间习服训练有效人数占比分别为 86.67%(26/30)、96.67%(29/30)、66.67%(20/30),训练有效率分别为 85.19%、96.30%、62.97%.结论 3种训练方法均有明确的防晕动症习服训练效果,且习服时间仅为5~8d.垂荡和垂荡+VR训练的习服效果优于VR训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可视化智能辅助髋臼镜像重建技术治疗CroweⅡ、Ⅲ型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镜像重建理念在可视化智能辅助系统(visual treatment solution,VTS)辅助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治疗CroweⅡ、Ⅲ型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DDH)中应用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6月至2023年8月于解放军总医院第四医学中心骨科医学部接受初次THA的单侧CroweⅡ、Ⅲ型DDH患者67例。按旋转中心重建位置不同进行术前规划及手术,依照对侧正常关节旋转中心重建(镜像组)37例,男8例、女29例,年龄为(40.9±13.1)岁;选取骨量丰富区域直接高位重建(高位组)30例,男7例、女23例,年龄为(38.3±11.1)岁。比较两组术后12个月时患侧与健侧髋关节旋转中心高度、大转子高度及股骨偏距,比较两组手术前后组间的Harris髋关节评分(Harris hip score,HHS)和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the Western Ontario and McMaster University,WOMAC)骨关节炎指数评分。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镜像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随访时间分别为(113.9±22.9)min、(287.8±181.6)ml、(12.8±1.8)个月,高位组分别为(118.0±26.2)min、(293.3±125.8)ml、(13.7±2.3)个月,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镜像组术后12个月患侧旋转中心高度、大转子高度及股骨偏距分别为(16.1±3.8)、(17.7±5.2)、(34.4±5.1)mm,与健侧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HHS和WOMAC骨关节炎指数评分分别为(84.3±6.3)、(9.4±2.5)分,较术前的(32.3±5.3)、(76.9±5.4)分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4.222, P<0.001; t=64.486, P<0.001);高位组患侧旋转中心高度、大转子高度及股骨偏距分别为(27.9±3.7)、(25.4±7.9)、(35.4±6.2)mm,较健侧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5.706, P<0.001; t=-6.494, P<0.001; t=-2.555, P=0.016);HHS和WOMAC骨关节炎指数评分分别为(79.5±4.9)、(13.9±3.3)分,较术前的(30.9±4.8)、(78.7±5.3)分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7.339, P<0.001; t=64.375, P<0.001)。镜像组与高位组术前HHS和WOMAC骨关节炎指数评分术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12个月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404, P=0.001; t=-6.315, P<0.001)。至末次随访所有假体与组件均稳定在位,无患者出现并发症或二次手术。 结论:与高位重建相比,VTS导航辅助THA的单侧CroweⅡ、Ⅲ型DDH患者镜像重建术后均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短期临床与影像学结果,镜像重建技术有助于实现THA术后恢复原生关节解剖结构与功能状态的目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人工智能在胰腺癌中的应用及展望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胰腺癌是一种高度恶性的消化系统肿瘤,缺乏典型的早期症状,且具有高度侵袭性。多数胰腺癌患者就诊时已无根治性手术切除的机会,总体预后极差。近年来,人工智能在医学领域的应用迅速发展,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是其中运用最广泛的人工智能方法。基于人工智能技术建立的各种模型被运用到胰腺癌患者的早期筛查、诊断、治疗、预后预测等方面。三维可视化和增强现实导航技术在胰腺癌手术中亦得到了发展和运用。本文就人工智能技术在胰腺癌中的应用现状进行简要总结,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展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足踝外科手术微创智能化创新技术的发展现状和展望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科技的发展开启了外科手术微创化和智能化的新时代。以微创小切口、经皮微创、关节镜下微创手术、内镜下微创手术为代表的微创化技术,使得手术创伤更小、外观更美观、患者恢复更快。同时,随着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的崛起,微创足踝外科手术迎来了全新的助力。借助先进的人工智能算法,医师能够更加准确地识别病变,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手术导航系统和手术机器人的应用,提高了手术操作精准度,并可实现实时手术结果确认。足踝外科相较于其他外科起步较晚,以上各种形式微创手术的相互交融以及与人工智能技术的进一步融合成为微创足踝外科手术发展的主要趋势。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微创智能化足踝外科手术将真正成为主流术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