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雷火灸配合中西医疗法及护理干预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 观察雷火灸配合中西医疗法及护理干预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 2017 年1 月至 2018 年 10 月在山西中医药大学针灸医院确诊为周围性面瘫的 50 例住院和门诊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简单随机方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 25 例.对照组给予面瘫的常规治疗和护理;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和护理基础上采用雷火灸配合并辅助有效的护理干预方式,连续 5d为 1 个疗程,共治疗 2 个疗程:①雷火灸:点燃雷火灸,灸条距离患侧皮肤 2~3 cm,横向和纵向灸法,灸条每晃动 10 次,即用手指按压被灸处皮肤 1 次,再用回旋法,取地仓、颊车、颧髎、阳白穴,距穴位 1.5 cm施灸,每穴灸 8~10 min;②针刺:取患侧阳白、颧髎、太阳、地仓、颊车、睛明、迎香、丝竹空、鱼腰、头维穴,对侧取合谷、双侧足三里穴行针,得气后留针 30 min,每日 1 次;③中药熏蒸:采用本院自拟方(由桂枝、茯苓、红花、木瓜、当归、赤芍、鸡血藤、防风各 15g组成),煎煮取汁倒入加药处,熏洗温度 40~45℃,熏蒸喷口与患侧面部距离 25~30 cm,熏蒸 20 min,每日 1 次;④ 药物治疗:早期给予注射用阿昔洛韦等抗病毒,中药以祛风化痰,舒经通络煎剂为主;⑤护理干预:雷火灸疗时火头不能接触皮肤,防止烫伤;点穴配合按摩手法;灸疗中随时注意观察,询问患者感受;灸疗后,头面部血管处于扩张状态,告知患者面部皮肤发红,有痒感是正常现象,指导患者注意休息,适当运动,外避风寒,禁生冷厚腻,忌烟酒辛辣,并教授其自我训练操.比较两组疗效积分、临床疗效和患者依从率及满意度的差异,并观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治疗和护理 2 个疗程后临床疗效积分均较治疗和护理 1 个疗程明显降低,且治疗组的降低程度较对照组更明显(分:1.12±0.88比1.79±0.76,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100.0%(25/25)比 96.0%(24/25)],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依从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100.0%(25/25)比 20.0%(5/25),P<0.05];两组满意度均较高,均为 100.0%.两组均无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结论 雷火灸药力足、药效强、渗透作用明显,操作简便,配合中西医疗法护理干预周围性面瘫疗效满意,疗程短,患者依从性和满意度较高,且无不良反应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单丝皮肤阈值测验在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触觉障碍评定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观察单丝皮肤阈值测验在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所致触觉障碍患者中应用的效果。方法:入组脑卒中及脊髓损伤患者各30例,对脑卒中患者双侧额部、面部、手掌及足背部以及脊髓损伤患者双侧L 4、L 5、S 1部位的皮肤分别进行单丝阈值测验及棉签测试。初评结束后1周,对全部60例患者再进行一次与前一次单丝及棉签测试完全相同的测试,应用组内相关系数(ICC)对单丝及棉签的重测信度进行分析;应用诊断试验的一致性检验(Kappa值)比较单丝与棉签检测结果之间的一致性;应用逐步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对单丝触觉阈值与患者年龄、身高、性别、组别、损伤类型以及损伤部位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 结果:①单丝的重测信度良好(ICC为0.74~0.95),均高于棉签(ICC为0.60~0.83);②单丝与棉签之间的Kappa值为0.550,表明两种测试结果的一致性较差;③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者的损伤类型和损伤部位是触觉阈值的独立相关因素( R2=0.471, P<0.05),而年龄、身高、性别、组别与触觉阈值之间无明显相关关系( P>0.05)。 结论:单丝皮肤阈值测验的重测信度较高且优于传统棉签检测方法,适用于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所致的触觉障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胃癌的膜解剖理念与肿瘤整体化切除原则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肿瘤的整体化切除( en-bloc)原则和不接触无瘤(No touch)原则,是肿瘤外科手术中始终坚持的手术原则。整体化切除可以减少血管和淋巴管的切断,尽可能减少潜在的血液和淋巴液中肿瘤细胞的泄露和种植。虽然这一原则提出已有几十年,但通过何种手术解剖理念才能更好地做到肿瘤整体化切除?外科学界提出了多种解剖理念和思路方法并一直是讨论的热点。近年来,膜解剖理念的发展和完善为整体化切除提供了较为合理的解剖方法学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保留上睑感觉神经分支的切开重睑术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介绍一种保留上睑感觉神经分支的切开重睑术。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3月至2022年2月江苏省中医院整形外科采用保留上睑感觉神经分支的切开重睑术治疗的患者资料。术中沿设计线切开皮肤及眼轮匝肌,分离眼轮匝肌并暴露睑板前筋膜层,于瞳孔中线偏内侧可见1、2支斜向内走行的神经,仔细解剖并予以保留,于眶隔深面上行分离并去除部分眶隔脂肪,将切口下唇眼轮匝肌浅层和上睑提肌腱膜固定,形成自然的重睑弧度,无张力缝合皮肤。术后随访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3~12个月以Semmens-Weinstein单丝采用轻触法检查重睑线上、下对应部位的触觉,评估重睑线下皮肤的触觉减退情况,分为无差别、轻度差别、明显差别3个等级;术后3~12个月由患者对手术效果满意度进行评价,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4个等级。结果:共纳入79例双侧单睑患者(共158只眼),均为女性,年龄18~44岁,平均26.6岁。术后随访3~12个月,平均9.4个月。89.9%(142/158)上睑感觉评价为"无差别",10.1%(16/158)评价为"轻度差别"。无上睑麻木或感觉异常等不适症状发生。患者对手术效果满意率为94.9%(75/79)。2例患者术后外观轻度不对称;1例患者术后出现血肿,2周后自行吸收,重睑轻微不对称;1例患者切口瘢痕增生,予硅凝胶外涂结合脉冲染料激光干预后,于术后9个月恢复。结论:保留上睑感觉神经分支的切开重睑术是一种效果确切、重睑形态逼真、可保留重睑线下的皮肤感觉、损伤小、恢复快的新术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以胸廓内动脉穿支为蒂的预扩张胸三角皮瓣游离移植整复面部瘢痕的临床效果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行术前血管评估,选取合适的胸廓内动脉穿支并以其为蒂,行预扩张胸三角皮瓣游离移植整复面部瘢痕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方法。2017年9月—2021年3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11例符合入选标准的面部瘢痕患者,其中男6例、女5例,年龄16~58(31±12)岁,瘢痕面积7 cm×5 cm~14 cm×9 cm,均采用以胸廓内动脉穿支为蒂的预扩张胸三角皮瓣游离移植整复。手术分2期或3期进行,术前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胸廓内动脉血管穿支进行评估。Ⅰ期行皮肤软组织扩张器(以下简称扩张器)置入术,于胸壁置入1个额定容量为400~600 mL的圆柱形扩张器,扩张3~4个月,注水量为扩张器额定容量的1.2~1.5倍。Ⅱ期行瘢痕切除+预扩张胸三角皮瓣游离移植术,皮瓣切取面积为9 cm×7 cm~16 cm×10 cm。将皮瓣血管蒂(胸廓内动脉肋间穿支血管)与面动静脉或者颞浅动静脉进行端端吻合,供区创面直接缝合。5例患者因皮瓣蒂部臃肿在Ⅱ期术后3~6个月行Ⅲ期皮瓣修薄术。在末次手术后6个月统计皮瓣存活、并发症发生情况,并采用塞姆斯温斯坦单丝测验评价皮瓣感觉,将皮瓣与周围正常皮肤颜色进行对比来评价色泽,采用利克特5级量表评价患者的疗效满意度。结果:末次手术后6个月,11例患者皮瓣全部存活良好。1例患者皮瓣移植术后出现静脉危象,行二次血管吻合后皮瓣成活;1例患者在Ⅰ期扩张器置入术后出现血肿,清除后未影响后续治疗;所有患者均无感染、扩张器外露等并发症发生。末次手术后6个月,患者皮瓣感觉:9例达到保护性感觉减弱及以上,1例保护性感觉缺失,1例仅存在深部触压觉;患者皮瓣色泽:3例与周围正常皮肤颜色非常接近,6例与周围正常皮肤颜色接近,2例与周围正常皮肤颜色有差异;患者的疗效满意度:2例非常满意,6例满意,2例一般满意,1例有点不满意。结论:对于大面积面部瘢痕,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行术前血管评估,选取合适的单一胸廓内动脉穿支作为血管蒂进行预扩张胸三角皮瓣游离移植整复安全有效。术后患者面部皮瓣颜色与周围正常皮肤组织接近,并可恢复部分感觉,患者对疗效的满意度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多种形式显微修薄穿支皮瓣在四肢创面修复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多种形式显微修薄穿支皮瓣在四肢创面修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6月至2022年6月徐州仁慈医院手外科收治的采用显微修薄穿支皮瓣修复手足、四肢、腘窝等创面的患者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均行CT血管造影和彩色多普勒超声定位穿支血管,设计供区皮瓣,按照设计线逆行切取皮瓣,确认血运良好后显微镜下修薄皮瓣,血管蒂周围采用"虫蚀"技术掏剪脂肪颗粒,转移至受区,完成血管吻合,放置引流管。供区创面直接拉拢缝合。术后密切观察皮瓣血运情况。通过门诊、上门、微信等方式定期随访,记录感觉恢复情况及并发症。采用疗效满意度评分表对患者术后创面愈合、皮瓣形态、皮瓣感觉、皮瓣温度及供区瘢痕5个方面进行评价,分为优(2分)、良(1分)、可(0分)、差(-1分)4个等级,总分5~10分为满意,0~4分为一般,-1~-5分为不满意。结果:共纳入16例患者,其中男8例,女8例;年龄26~65岁,平均45.9岁;上肢软组织缺损2例,手脱套伤2例,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11例,腘窝软组织缺损1例;创面面积为3.0 cm×4.5 cm~13.0 cm×30.0 cm;采用游离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修复4例,骨间背动脉穿支皮瓣修复1例,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6例,胸脐皮瓣修复1例,股前外侧穿支皮瓣联合旋髂浅动脉穿支皮瓣修复1例,旋髂浅动脉穿支皮瓣修复3例;切取皮瓣面积为3.5 cm×5.0 cm~9.5 cm×30.0 cm。术后15例皮瓣均顺利成活,1例术后1 d发生静脉危象,经探查重新吻接血管后成活,供受区伤口均一期愈合,无伤口感染、延迟愈合等并发症。随访7~18个月,平均12.1个月,皮瓣成活良好,无色素沉着、外观臃肿,无患者要求行二期修薄治疗。皮瓣感觉恢复轻触觉1例,恢复保护性感觉9例,仅恢复深触觉6例;随访中未见后期皮瓣明显增厚,1例患者出现皮瓣磨损。供区仅遗留线性瘢痕,外观及功能无明显异常。疗效满意度评价显示,患者均对治疗效果表示满意,评分6~9分,平均7.8分。结论:显微修薄穿支皮瓣技术为美观且功能要求高的区域修复提供了一次性手术解决方案,可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超声剪切波弹性成像预测胰腺切除术后并发临床胰瘘的前瞻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运用超声剪切波弹性成像(SWE)的声触诊组织弹性成像与量化(VTIQ)技术定量评估胰腺实质与病灶的质地,并探讨其在预测胰腺切除术后并发临床相关术后胰瘘(CR-POPF)中的潜在价值。方法:前瞻性地纳入2021年3-12月拟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行胰腺切除术的患者。在计划手术前1周内应用VTIQ对患者进行SWE定量评估,测量胰腺病灶内及门静脉前方胰体部正常腺体实质的剪切波速度值(SWV)。外科医师术中直接触诊胰腺并定性评估其软硬度。术后根据2016年国际胰瘘研究小组(ISGPF)的标准,经3周的随访,评估是否发生胰瘘并对其进行分级。将并发B/C级胰瘘患者归为CR-POPF阳性组,并发A级胰瘘(生化瘘)或未并发者归为CR-POPF阴性组。通过ROC曲线分析,确定预测胰腺切除术后并发CR-POPF的临界SWV值,并评估其诊断效力。结果:共有72例患者被纳入本研究,包括胰十二指肠切除术47例(65.3%,47/72),胰体尾切除术25例(34.7%,25/72)。术后随访3周显示,共有22例(30.6%,22/72)患者并发CR-POPF。CR-POPF阳性组门静脉前方胰体部实质SWV值显著低于CR-POPF阴性组( P<0.001),而胰腺病灶内部的SWV值在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664)。两组之间通过术中触诊定性的胰腺质地分类(软/中等-硬)的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689)。以门静脉前方胰体部实质SWV值>1.16 m/s作为预测CR-POPF的临界值,ROC曲线下面积为0.816,敏感性为0.760,特异性为0.634,阳性预测值为67.5%,阴性预测值为72.5%。 结论:VTIQ技术通过术前无创、定量评估胰腺实质软硬度,有助于提高胰腺切除术后并发CR-POPF预测的客观性与准确性,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多叶连体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一期修复手背合并多指指背软组织缺损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应用游离削薄多叶连体股前外侧穿支皮瓣(ALTP)一期修复手背合并多指指背软组织缺损的手术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2015年11月至2019年9月,共收治手背合并多指指背软组织缺损9例,其中男8例,女1例。年龄18~50岁,平均32岁。致伤原因:热压伤4例,绞压伤3例,车祸伤2例。受伤部位:右手7例,左手2例;手背合并第1~4指3例,第2~5指3例,第2~4指2例,第3~5指1例,均伴有骨、关节和肌腱外露。合并有骨折或关节脱位6例,均无明显骨和关节缺损,清创后均采用VSD敷料覆盖。所有皮瓣均根据创面的形状和大小设计成多叶连体ALTP,一期修复手背及指背软组织缺损,同时将皮瓣修薄。皮瓣大小7 cm×13 cm~12 cm×17 cm。术后定期门诊、电话和微信随访,根据皮瓣成活情况、外观形态、色泽弹性、供区瘢痕、感觉恢复、患指功能恢复情况、患者满意度等情况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本组9例皮瓣术后完全成活。术后随访6~18个月,平均12个月。皮瓣外形良好,不臃肿,质地柔软,恢复了保护性触觉。供区创面愈合良好,功能无影响。末次随访参照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优5例,良3例,可1例。手功能恢复满意,术后平均6周回归工作和日常生活。结论:应用修薄的多叶连体ALTP可以一次性修复手背合并多指指背软组织缺损,皮瓣外形良好,不臃肿,无需再次分指及皮瓣修整,是较为理想的方法之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吻合掌侧静脉的游离第2足趾趾腹皮瓣修复手指指腹缺损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趾-指掌侧固有动脉、足趾跖侧及手指掌侧静脉吻合的游离趾腹皮瓣修复手指指腹缺损的手术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自2018年4月至2019年11月,对15例手指指腹缺损的患者取第2足趾趾腹移植进行修复,术中吻合足趾跖侧静脉及手指掌侧静脉,吻合足趾及手指指掌侧固有动脉,缝接趾-指神经,皮瓣大小0.8 cm×0.5 cm~1.0 cm×1.2 cm。供区手术创伤较小,足趾创面一期缝合。结果:15例皮瓣全部成活,无动、静脉危象发生。术后随访3~9个月,2例采用微信随访,9例通过电话随访,4例门诊随访,随访时间平均5.7个月。皮瓣血运良好,外形饱满,弹性较好,3个月后部分患者触觉恢复,4~6个月后痛觉部分恢复,足部供区外形较好,行走正常。结论:吻合掌侧静脉的游离趾腹皮瓣修复手指指腹缺损,不用解剖指背侧静脉,足趾可直接缝合,供区损伤小,手术简便,临床效果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逆行设计方法的阴茎头成形术在阴茎再造中的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应用三维逆行设计方法改进阴茎头成形术的临床应用价值和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4月至2022年3月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收治的应用新型阴茎头成形术进行阴茎再造的患者资料。术前通过三维逆行设计方法,体外构建正常人大小的阴茎模型,覆膜并临摹形成纸样,分为"头""颈""体""尾"4部分。术中按照临摹纸样切取"箭形"股前外侧皮瓣构建阴茎头和尿道,以双侧股薄肌和阔筋膜组装构建阴茎体,表面行薄中厚皮片移植。术后对新阴茎头外观及触觉、新阴茎体的静态长度和周径变化、患者满意度进行评估。结果:共纳入5例患者,年龄20~32岁,平均23.4岁;会阴型尿道下裂3例,先天性小阴茎1例,外伤性阴茎缺如1例。术后阴茎头均成活良好,尿道外口位于阴茎头顶端。供区均可完全缝合,无需植皮,供区均愈合良好。所有患者均于一期术后6~9个月进行了二期尿道吻接手术。术后随访6~12个月,新阴茎头无变形,且触觉有不同程度的恢复。所有患者均对新阴茎头的色泽、大小和外观表示满意。新阴茎均可在术后6个月左右自主收缩,完成勃起动作,并维持一定的硬度。新阴茎的长度和周径在术后3个月内均有一定程度的减少,但在6个月时基本稳定,阴茎体长度变化率为-10.34%~-25.00%,周径变化率为-5.88%~-13.89%。二期尿道吻合完成后,所有患者均可站立排尿,且尿线正常。结论:以皮瓣逆行设计理念切取的"箭形"股前外侧皮瓣可以构建更加逼真的阴茎头,并在临床实践中获得良好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