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单丝皮肤阈值测验在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触觉障碍评定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观察单丝皮肤阈值测验在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所致触觉障碍患者中应用的效果。方法:入组脑卒中及脊髓损伤患者各30例,对脑卒中患者双侧额部、面部、手掌及足背部以及脊髓损伤患者双侧L 4、L 5、S 1部位的皮肤分别进行单丝阈值测验及棉签测试。初评结束后1周,对全部60例患者再进行一次与前一次单丝及棉签测试完全相同的测试,应用组内相关系数(ICC)对单丝及棉签的重测信度进行分析;应用诊断试验的一致性检验(Kappa值)比较单丝与棉签检测结果之间的一致性;应用逐步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对单丝触觉阈值与患者年龄、身高、性别、组别、损伤类型以及损伤部位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 结果:①单丝的重测信度良好(ICC为0.74~0.95),均高于棉签(ICC为0.60~0.83);②单丝与棉签之间的Kappa值为0.550,表明两种测试结果的一致性较差;③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者的损伤类型和损伤部位是触觉阈值的独立相关因素( R2=0.471, P<0.05),而年龄、身高、性别、组别与触觉阈值之间无明显相关关系( P>0.05)。 结论:单丝皮肤阈值测验的重测信度较高且优于传统棉签检测方法,适用于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所致的触觉障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密歇根神经筛查量表、痛觉触觉温觉检测联合震动感觉阈值诊断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价值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密歇根神经筛查量表(MNSI)、痛觉触觉温觉检测联合震动感觉阈值(VPT)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2018年1—12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崇明分院住院治疗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500例,其中64例DPN患者纳入DPN组,其余436例纳入非DPN组。比较两组临床资料及MNSI、痛觉触觉温觉检测阈值及VPT检测结果,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上述检查指标单一及联合诊断DPN的临床价值。结果:DPN组MNSI症状问卷评分及MNSI体格检查评分均高于非DPN组[(3.00 ± 1.35)分比(1.69 ± 0.52)分、(1.57 ± 0.50)分比(1.01 ± 0.24)分],触觉、痛觉、温觉减退或消失比例高于非DPN组,且DPN组VPT高于非DPN组[(26.34 ± 5.03)V比(17.97 ± 6.82)V],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单一指标诊断时VPT诊断的曲线下面积(AUC)值最高为0.825,并显著高于触觉、痛觉、温觉( P<0.01);联合诊断时VPT + MNSI的AUC值最高为0.738,诊断DPN的灵敏度、特异度为51.56%、96.10%。 结论:VPT诊断DPN效能最佳,联合MNSI可进一步提升特异度,但灵敏度下降,值得临床重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紧张型头痛患者发作期和发作间期触觉辨别能力的变化及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2周前
目的 探讨紧张型头痛(tension type headache,TTH)患者发作期、发作间期触觉辨别能力的变化及机制.方法 该研究为横断面研究.收集2023年10月至2024年2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头痛门诊就诊的TTH患者,包括发作期和发作间期各105例,另纳入109名志愿者作为健康对照组.收集受试者年龄、受教育时间、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CA)、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评分等临床资料.通过触觉认知测试仪检测3组受试者的触觉辨别阈值,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分析三组受试者触觉辨别阈值的差异.结果 三组受试者年龄、受教育时间、MMSE、MoCA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TTH患者合并焦虑抑郁者比例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通过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焦虑、抑郁与TTH对触觉辨别能力的影响的交互作用不显著.TTH患者发作期和发作间期组的触觉辨别阈值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而TTH患者发作间期和发作期的触觉辨别阈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结论 TTH患者发作期和发作间期的触觉认知水平均下降;触觉认知测试仪可识别TTH患者的早期触觉认知功能下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周前
-
经颅直流电刺激提升足核心系统功能及其在运动医学中的应用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近些年来,诸如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在内的神经生物力学增能技术广泛应用于提高人体运动能力,包括改善并提升足核心系统的功能表现,并进一步应用于足踝运动医学领域.本综述主要围绕经颅直流电刺激提升足核心系统功能的研究进行回顾,归纳tDCS在足踝运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研究成果.现有研究表明,tDCS能够显著降低足底振动觉和触觉阈值、增强足趾夹紧力和足内在肌力量、降低踝关节选择反应时、增加踝关节运动范围等;tDCS能够缓解足部疼痛,联合功能训练能有效提升慢性踝关节不稳人群足踝功能表现.上述研究结果提示该技术具有提升足核心系统功能表现的巨大潜力,尤其是针对足踝损伤人群.未来研究仍需深入探索tDCS改善足核心系统的功能表现的可能机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
温针灸对神经痛大鼠脊髓白细胞介素-6及细胞信号转导抑制因子3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观察温针灸对神经痛大鼠脊髓白细胞介素-6(IL-6)、细胞信号转导抑制因子3(SOCS3)的影响,探讨其治疗神经痛的作用机制.方法 实验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温针组、IL-6组,每组6只.模型组建立坐骨神经慢性限制性损伤神经痛模型,不干预;温针组造模成功第5日后,选取"脾俞""肾俞"温针灸治疗,共10次;IL-6组造模成功第5日起,脊髓鞘内注射重组IL-6,共3次.电子触觉测量机械痛行为学,ELISA和RT-PCR检测脊髓IL-6、SOCS3 mRNA及小胶质细胞活化标记物Iba-1的表达.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温针组机械痛阈值明显升高(P<0.01),Iba-1含量明显降低(P<0.01),脊髓背角IL-6 mRNA表达明显降低(P<0.01),SOCS3 mRNA 表达明显升高(P<0.01).结论 温针灸能减轻神经痛大鼠痛敏反应,其机制可能与抑制脊髓小胶质细胞活化、下调IL-6表达和上调SOCS3表达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早产儿角膜和结膜知觉度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分析早产儿角膜和结膜知觉度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横断面研究.研究纳入2015年5至9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出生的早产儿100例,其中男性51例(51%),女性49例(49%),平均出生胎龄(30.93±1.75)周,平均校正胎龄(33.65±1.53)周,平均出生体重(1 592±336)g.于每日早上8~10点早产儿自然清醒并睁开双眼时使用Cochet-Bonnet触觉测量仪测量单眼的角膜中央和颢侧结膜的知觉度阈值,以连续3次接触眨眼反射阳性的最小尼龙丝长度为最终结果.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角膜和结膜知觉度,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不同性别早产儿眼表知觉度,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及多元线性回归法分析早产儿角膜和结膜知觉度与出生胎龄、出生体重、年龄、校正胎龄的关系.结果 早产儿角膜和结膜知觉度分别为(44.85±5.53)mm和(23.50±5.48)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620,P<0.001);男性与女性早产儿角膜知觉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4.80±5.83) mm比(44.90±5.25)mm,t=-0.085,P=0.933],结膜知觉度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23.14±5.83)mm比(23.88±5.13)mm,t=-0.673,P=0.502].早产儿角膜和结膜知觉度显著相关(r=0.676,P<0.001);早产儿角膜知觉度与胎龄、出生体重无显著的相关性(r=0.067,P=0.510;r=-0.179,P=0.075),与年龄、校正胎龄有显著的相关性(r=0.238,P=0.0 17;r=0.679,P<0.001);早产儿结膜知觉与胎龄、出生体重、年龄无显著相关性(r=0.078,P=0.439;r=-0.096,P=0.344;r=0.151,P=0.133),与校正胎龄有显著相关性(r=0.490,P<0.001);回归分析显示早产儿角膜知觉度(Y1)与校正胎龄(X)呈正相关,其回归方程为Y1=2.45X-37.52;早产儿结膜知觉度(Y2)与校正胎龄(X)亦呈正相关,回归方程为Y2=1.75X-35.41.结论 早产儿角膜知觉度大于结膜知觉度,男、女性别间角膜、结膜知觉度无差别.校正胎龄与早产儿角膜知觉度、结膜知觉度相关,随着校正胎龄的增加早产儿的角膜和结膜知觉度逐渐增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海马区微量注射银杏内酯B对选择性神经损伤大鼠血小板活化因子合酶和促炎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观察海马区微量注射血小板活化因子(PAF)受体拮抗剂银杏内酯B(BN52021)对坐骨神经分支选择性神经损伤(SNI)大鼠机械缩爪阈值以及海马PAF合酶LPCAT2和促炎细胞因子(TNF-α、IL-1β)表达的影响.方法 选择海马区置管的雄性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4组(n=10):假手术组(Sham组)、模型手术组(SNI组)、BN52021治疗组、羟丙基-β-环糊精(HBC)对照组;海马区置管术后1周建立SNI疼痛模型,SNI手术后1 d行海马区微量药物注射:BN52021治疗组给予银杏内酯B 10μg(1μL),HBC对照组给予HBC溶液1μL.SNI手术前1 d和手术后1、7、14 d检测大鼠机械缩爪阈值,第15天处死大鼠并取新鲜海马组织冻存,ELISA法检测海马TNF-α、IL-1β的表达,免疫荧光法检测LPCAT2的表达.结果 SNI组大鼠机械缩爪阈值明显降低(P<0.05),ELISA法检测海马TNF-α、IL-1β表达升高(均P<0.05),免疫荧光显示LPCAT2的表达增强(P<0.05);海马区微量注射银杏内酯B减轻大鼠触觉性异常痛敏,同时伴有海马区LPCAT2和TNF-α、IL-1β的表达下降(均P<0.05).结论 海马区微量注射银杏内酯B可减轻SNI大鼠的神经病理性疼痛,LPCAT2和促炎细胞因子TNF-α、IL-1β的表达下降可能与其镇痛机制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注意力调控感觉信息处理的脑功能区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讨注意力在感觉信息处理的调控过程中的相关脑功能区.方法:23个健康被试行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检查并接受触觉、视觉和听觉三种不同模态的感觉刺激.根据实验指令,被试需在实验的不同时段将注意力分别集中于触觉刺激或视觉刺激.对不同感觉刺激在不同注意力水平下的激活脑区进行了比较分析,并提取出不同感觉刺激条件下神经活动受到注意力调控的公共脑区.结果:采用团块水平的family-wise error(FWE)多重比较校正方法(团块定义阈值P<0.001,校正后阈值P<0.05),发现被试接受触觉和视觉刺激时神经活动受到注意力调控的公共脑区包括双侧额中回、右侧额下回,右侧顶下小叶、右侧前中扣带回、双侧脑岛、左侧尾状核、左侧辅助运动区以及左侧小脑.结论:额叶、顶叶部分区域、前扣带回以及双侧脑岛在注意力对感觉信息处理相关神经活动的调控中起到重要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不同剂量TAK-242对大鼠糖尿病周围神经痛的治疗效果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观察不同剂量TAK-242(瑞沙托维)对大鼠糖尿病周围神经痛(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的镇痛效果,探讨高迁移率族蛋白1(high mobility group box-1 protein,HMGB1)-Toll样受体4(Toll-like receptors 4,TLR4)(HMGB 1-TLR4)轴在DPN致病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腹腔注射法制备DPN大鼠模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模型组(DPN大鼠模型)、低剂量组(TAK-242,1 mg/kg)、中剂量组(TAK-242,3 mg/kg)、高剂量组(TAK-242,10 mg/kg)和曲马多组(曲马多,20 mg/kg),每组10只.设立空白对照组(10只).在造模前1 d(B1)及造模后第7、14天(A7、A14),对大鼠进行行为学分析以及刺激试验,比较热辐射刺激下后肢抬足潜伏期、冷刺激下大鼠足趾缩足反射潜伏期(plantar withdrawallatency,PWL)以及机械性触觉异位性疼痛阈值的变化.采用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外周血中IL-12、IL-6水平.结果 模型组大鼠热辐射下后肢抬足潜伏期、冷刺激下PWL以及机械性触觉异位性疼痛阈值均较空白对照组下降(P<0.05).中剂量及高剂量TAK-242干预后,各刺激试验的潜伏期及疼痛阈值均较模型组、低剂量组升高(P<0.05).ELISA检测显示中剂量及高剂量TAK-242治疗后,促炎因子IL-12及IL-6表达量较模型组、低剂量组、曲马多组下降(P<0.05).结论 中剂量及高剂量TAK-242可提高DPN大鼠的疼痛阈值,在减少促炎因子(IL-12、IL-6)的表达量方面优于传统药物曲马多.TAK-242可能是治疗大鼠DPN的有效药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及感觉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观察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及感觉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5年1月~2018年1月在广东省第二中医院及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住院治疗的脑卒中偏瘫患者7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38例和观察组38例.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增加频率为3 Hz的rTMS,治疗8周.治疗前后分别对患者上肢进行力量、功能、感觉评定.结果 2组治疗后握力、捏力、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上肢运动部分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的捏力、FMA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43.8±18.3)Nv5(31.5士16.9)N,(44.6±13.7)分vs (36.9±16.3)分,P<0.05],而2组治疗后的握力、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触觉阈值和两点辨别觉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且优于对照组[(3.1士0.9)gvs (4.6±1.5)g,(6.3±3.5)mm vs(9.4±4.6)mm,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高频rTMS可提高脑卒中患者的上肢捏力及运动功能,且对上肢感觉改善也有明显作用,其效果优于常规康复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