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沉默circ-NDRG1对口腔鳞状细胞癌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的作用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究circ-NDRG1 在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通过靶向miR-1271 对口腔鳞状细胞癌HSC-3 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利用TCGA数据库分析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中circ-NDRG1 的表达水平,分析circ-NDRG1 表达与患者预后生存期的相关性.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检测circ-NDRG1 在永生化口腔角质细胞(HOK)和口腔鳞状细胞癌HSC-3、SCC-25、CAL-27、Tca-8113 细胞中的表达水平.利用Lipofectamine 2000 将NC inhibitor、circ-NDRG1 inhibitor分别转染HSC-3 细胞,分别为Anti-NC组和Anti-circ-NDRG1 组.MTT法和Transwell小室实验分别检测各组HSC-3 细胞增殖和侵袭能力.Western blot检测各组HSC-3 细胞增殖蛋白(CDK3、Cyclin C)和上皮间质转化(EMT)蛋白(ZLF8、Notch、SIX1)表达.利用TCGA数据库分析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中circ-NDRG1 与miR-1271 表达的关系.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验证circ-NDRG1 和miR-1271 的靶向关系.qPCR检测各组HSC-3 细胞中miR-1271 的表达.结果:TCGA数据库显示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中circ-NDRG1 的表达高于癌旁组织(P<0.01).口腔鳞状细胞癌患者预后生存期与circ-NDRG1 表达水平呈负相关(P<0.01).与HOK细胞相比,HSC-3、SCC-25、CAL-27、Tca-8113 细胞中circ-NDRG1 呈高表达(P<0.01).与 Anti-NC组相比,低表达 circ-NDRG1 能够抑制HSC-3 细胞的增殖能力(P<0.05)和侵袭能力(P<0.01).与Anti-NC组相比,低表达circ-NDRG1 能够下调HSC-3 细胞中CDK3、Cyclin C、ZLF8、Notch、SIX1 蛋白的表达(P<0.01).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中circ-NDRG1 表达水平与miR-1271 表达水平呈负相关(P<0.01).circ-NDRG1 能够靶向结合miR-1271(P<0.01).与Anti-NC组相比,低表达circ-NDRG1能够上调HSC-3 细胞中miR-1271 的表达(P<0.01).结论: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中circ-NDRG1 呈高表达,沉默circ-NDRG1 通过靶向调控miR-1271 表达抑制口腔鳞状细胞癌细胞的增殖、侵袭和EMT进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微小RNA-140-5p下调Jagged1抑制肾透明细胞癌迁移、侵袭及血管生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miR-140-5p介导Jagged1对肾透明细胞癌(ccRCC)迁移、侵袭及血管生成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福建省漳州市医院泌尿外科2019年4月至2020年12月经肾癌根治术患者的肾透明细胞癌及癌旁组织标本17例,选取购自美国菌种保藏中心肾透明细胞癌细胞系(786-0)和肾皮质近曲小管上皮细胞(HK-2),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检测miR-140-5p的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检测ccRCC组织中Jagged1的表达。将786-0细胞分为miRNA阴性对照组(miR-NC组)、过表达miR-140-5p组(miR-140-5p组)、Jagged1阴性对照组(Jagged1-NC组)、敲减Jagged1组(si-Jagged1组)。使用划痕、transwell小室和血管生成实验,分别检测细胞迁移、侵袭和血管生成的改变。RT-qPCR检测miR-140-5p过表达后Jagged1 mRNA的表达,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Notch/Jagged1信号通路中Jagged 1蛋白的表达。计量资料比较采用 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 结果:ccRCC组织(0.318±0.144)中miR-140-5p的表达量显著低于正常肾组织(1.028±0.0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9.787, P<0.01);786-0肾癌细胞(0.295±0.064)中miR-140-5p的表达量显著低于HK-2正常肾细胞(1.009±0.1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8.366, P<0.01);在体外,miR-140-5p组的细胞迁移率(0.394±0.015)、侵袭细胞数(142.000±17.874)和血管管腔样结构的形成数(46.000±5.291)显著少于miR-NC组的细胞迁移率(0.548±0.020)、侵袭细胞数(267.000±26.357)和血管管腔样结构的形成数(74.000±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0.362、-14.445、-5.056, P<0.01);与miR-140-5p相反,ccRCC组织中Jagged1的表达(92.30%)显着高于正常肾组织(3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5.356, P<0.05) ;si-Jagged1组的细胞迁移率(0.429±0.011)、侵袭细胞数(130.533±19.379)和血管管腔样结构的形成数(45.333±3.214,)都显著少于Jagged1-NC组的细胞迁移率(0.495±0.025)、侵袭细胞数(252.466±19.231)和血管管腔样结构的形成数(66.000±3.6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999、-17.297、-7.410, P<0.05);miR-140-5p组中Jagged1 mRNA的相对表达量(0.434±0.150)显著低于miR-NC组(1.026±0.2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425, P<0.05)。miR-140-5p组(0.336±0.159)中Jagged1蛋白的表达较miR-NC组(0.900±0.121)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4.901, P<0.01)。 结论:miR-140-5p可抑制ccRCC的进展,miR-140-5p可能下调Jagged1抑制ccRCC迁移、侵袭及血管生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NOTCH1与FBXW7基因突变特征及对预后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T-ALL)患者NOTCH1与FBXW7基因突变特征及其临床特点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至2021年3月河南省人民医院有二代基因测序数据的61例T-ALL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男46例,女15例,年龄[ M( Q1, Q3)]为18(11,30)岁。分析T-ALL患者NOTCH1/FBXW7基因突变特征与临床和实验室参数的关系,以及其对无事件生存期(EFS)和总生存期(OS)的影响。 结果:共34例(55.7%,34/61)患者检出NOTCH1基因突变,其中异二聚体结构域(HD)突变22例(64.7%),脯氨酸/谷氨酸/丝氨酸/苏氨酸结构域(PEST)突变7例(20.6%),同时存在HD与PEST突变5例(14.7%)。9例(14.8%,9/61)患者检出FBXW7基因突变,其中5例同时存在NOTCH1和FBXW7突变。23例(37.7%,23/61)患者为野生型。NOTCH1/FBXW7基因突变组患者与野生型组患者外周血白细胞数量[ M( Q1, Q3)]分别为76.4×10 9/L(8.3×10 9/L,149.2×10 9/L)、54.1×10 9/L(5.3×10 9/L,156.6×10 9/L),血红蛋白水平分别为(89.1±27.1)、(99.5±23.1)g/L,骨髓原始细胞比例[ M( Q1, Q3)]分别为84.5%(69.0%,91.3%)、60.0%(35.0%,80.0%),SIL-TAL1、HOX11、HOX11L2基因表达率分别为7.9%(3/38)比17.4%(4/23)、18.4%(7/38)比4.3%(1/23)、5.3%(2/38)比13.0%(3/2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但NOTCH1/FBXW7基因突变组患者血小板水平[ M( Q1, Q3)]为60.5×10 9/L(36.8×10 9/L,100.3×10 9/L),低于野生型组患者的116.0×10 9/L(63.0×10 9/L,178.0×10 9/L)( P=0.018)。伴NOTCH1/FBXW7基因突变组患者的基因突变个数[ M( Q1, Q3)]为2.5(1.8,4.0)个,高于NOTCH1/FBXW7野生型组的0(0,1.0)个( P<0.001)。成人NOTCH1/FBXW7基因突变组患者的中位EFS和OS分别为28.0个月(95% CI:7.3~48.7个月)、30.0个月(95% CI:8.9~51.1个月),均优于成人野生型组患者的4.5个月(95% CI:0~11.6个月)、9.0个月(95% CI:0~19.1个月)( P=0.008、0.014);而儿童NOTCH1/FBXW7基因突变组中位EFS和OS分别为12.0个月(95% CI:10.4~13.6个月)、19.0个月(95% CI:13.6~24.4个月),儿童野生型组分别为10.0个月(95% CI:8.9~11.1个月)、21.0个月(95% CI:0~51.4个月),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673、0.434)。 结论:T-ALL患者NOTCH1/FBXW7基因突变率较高,NOTCH1/FBXW7基因突变组患者血小板计数减低,且具有较好的EFS和OS,NOTCH1/FBXW7基因突变可能作为成人T-ALL患者个体化治疗的一个分层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Notch1基因表达的变化对人肾细胞癌ACHN细胞凋亡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究Notch1基因表达的变化和人肾细胞癌(RCC)ACHN细胞凋亡的关系。方法:选取人RCC细胞株ACHN细胞为研究对象,采用不同浓度的姜黄素作用于ACHN细胞,收集不同时间段的ACHN细胞,采用实时荧光定量多聚酶链反应法(RT-qPCR)、Western blot方法分析Notch1基因mRNA及蛋白的表达量变化。构建Notch1基因的ACHN细胞系,并在相同浓度姜黄素诱导相同情况下,采用流式细胞仪比较检测两种细胞的凋亡率。结果:利用RT-qPCR检测不同浓度姜黄素诱导凋亡的ACHN细胞中Notch1基因的表达量,结果显示,Notch1基因随着姜黄素浓度的升高和作用时间的延长,其表达量随之升高( P<0.05);利用Western Bolt法检测不同浓度姜黄素诱导凋亡的ACHN细胞中Notch1蛋白的表达量,结果显示,Notch1蛋白随着姜黄素浓度的升高和作用时间的延长,其表达量也随之升高( P<0.05)。姜黄素诱导48 h后,ACHN细胞(Notch1+)和敲除Notch1基因的ACHN细胞(Notch1-)的凋亡率分别是(4.902±0.163)%和(9.097±0.602)%,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Notch1能够促进ACHN细胞凋亡,可为RCC的研究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也为RCC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MeCP2诱导的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转录组和m6A的改变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重组人甲基CpG结合蛋白2(MeCP2)处理的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中mRNA和N6-甲基腺嘌呤(m6A)改变及其机制。方法:将传代ARPE-19细胞贴壁培养后分为正常对照组和MeCP2组,正常对照组细胞采用正常培养液培养,MeCP2组细胞于含终质量浓度20 ng/ml重组人MeCP2蛋白培养液中,连续培养72 h。提取细胞内总RNA进行转录组测序(RNA-seq)和甲基化免疫共沉淀测序(MeRIP-seq)分析。采用edgeR软件包根据 P<0.05筛选差异表达基因(DEGs)和差异甲基化基因(DMGs)。采用基因本体论(GO)富集分析对差异基因进行生物学功能描述,采用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进行通路富集分析。筛选出DEGs与DMGs交集的基因,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各组差异基因mRNA表达水平。 结果:共筛选出DEGs 100个,DMGs 7 441个,富集分析发现DEGs与细胞外基质(ECM)-受体相互作用、细胞分裂、细胞周期和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信号通路等相关,DMGs与微管细胞骨架、血管生成、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rbB)信号通路、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RAGE)信号通路、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信号通路、Notch信号通路和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信号通路等相关。DEGs中24个基因表达增加,76个基因表达减少;DMGs中5个基因含有高甲基化峰,7 439个基因含有低甲基化峰,注释峰后,正常对照组有7 626个基因发生m6A甲基化,MeCP2组有8 006个基因发生m6A甲基化,2个组间有7 360个交集基因。正常对照组和MeCP2组的m6A甲基化富集于转录本的CDS、内含子和3'-非翻译区(3'UTR)区域,其甲基化比例分别为23.62%/22.27%、48.53%/48.35%和23.66%/25.28%。联合分析发现2个上皮-间充质转化(EMT)相关基因 CSPG5和 RBP1的mRNA和m6A水平均降低。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MeCP2组 GSPG5、 RBP1、 ZNF484 mRNA相对表达量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7.885、7.613、7.345,均 P<0.01)。 结论:RPE细胞中MeCP2对EMT的调控机制与m6A甲基化修饰相关。 CSPG5和 RBP1基因可能是m6A甲基化的靶基因,参与MeCP2调控的EMT过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敲低长链非编码RNA PURPL-微小RNA-137-Ⅰ型跨膜受体蛋白信号通路抑制乳腺癌的机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究敲低长链非编码RNA PURPL调控微小RNA(miR)-137抑制物/Notch同源物1干扰物信号轴对抗乳腺癌的调控机制。方法:生信系统分析PURPL与癌症相关性;实时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检测PURPL,miR-137,Ⅰ型跨膜受体蛋白(Notch1)在乳腺癌组织表达;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免疫荧光检测Notch1在乳腺癌组织中蛋白和阳性信号的表达;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验miR-137抑制物与PURPL和Notch1的调控机制;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实验、Transwell实验、细胞伤口愈合实验及原位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凋亡分别检测下调PURPL-miR-137-Notch1轴对增殖、侵袭、迁移及凋亡的调控能力;构建乳腺癌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检测肿瘤体积和重量,生长情况。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 结果:PURPL和Notch1在乳腺癌组织中高表达(1.01±0.09比2.81±0.22、1.02±0.11比3.19±0.28, t=62.903、59.918, P<0.01),miR-137低表达(0.99±0.08比0.71±0.06, t=23.259, P<0.01);PURPL吸附miR-137,两者竞争性结合,miR-137抑制物逆转siPURPL下调Notch1调控作用(0.47±0.03比0.78±0.06, t=13.864, P<0.01);siPURPL-In-miR-137-siNotch1轴能抑制MCF-7细胞增殖( A值)(2.43±0.37比1.14±0.15, t=9.693, P<0.01)、侵袭细胞数[(75.61±8.78)个比(38.25±3.76)个, t=11.735, P<0.01]、迁移率[(35.56±3.74)%比(20.23±2.61)%, t=10.084, P<0.01]及促进凋亡[(14.91±1.74)%比(19.64±2.33)%, t=4.869, P<0.01];PURPL促进皮下肿瘤体积[(1 257.21±135.74) mm 3比(485.17±52.62) mm 3, t=12.990, P<0.01]、重量[(0.28±0.02) g比(0.71±0.08) g, t=12.773, P<0.01],而miR-137则相反,抑制皮下肿瘤体积[(714.38±82.61) mm 3比(296.27±27.64) mm 3, t=11.757, P<0.01]、重量[(0.47±0.05) g比(0.23±0.03) g, t=10.082, P<0.01]低于NC组。 结论:敲低PURPL可能对抗乳腺癌发生发展有一定的调控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全外显子组测序研究卵巢早衰特异性变异关联的生物学过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研究卵巢早衰(POF)特异性变异关联的生物学过程。方法:通过对来自2个家系的3个POF患者和7个健康对照的全外显子组测序数据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对筛选获得的POF特异性单核苷酸变异(SNVs)以及对应的基因进行生物学功能富集与蛋白互作分析。结果:262个疾病特异性变异对应基因显著富集在多个GO功能条目下,如在生物学过程集合中的嗜同性细胞黏附( P=1.28E-3)、细胞黏附( P=3.56E-3)、转录的正调节( P=9.41E-3)、消化道发育( P=0.011)、Notch信号通路( P=0.018)、钙离子跨膜转运( P=0.021)、细胞对氧气水平降低的反应( P=0.026)等,在细胞组分集合中的质膜( P=2.58E-4)、细胞前缘( P=0.014)、中心粒( P=0.016)、动力蛋白复合物( P=0.033)、突触后致密区( P=0.035),在分子功能集合中的转录因子活性( P=5.04E-3)、肌动蛋白结合( P=6.03E-3)、钙离子结合( P=0.008)、核小体组蛋白结合( P=0.039)、碳水化合物结合( P=0.048)等。其次262个基因显著富集在多个KEGG生物信号通路中,如背腹轴形成( P=4.09E-4)、甲状腺激素信号通路( P=0.017)、血管加压素调节的水重吸收( P=0.020)、Notch信号通路( P=0.025)、亨廷顿病( P=0.042)。另外对262个基因编码的蛋白进行蛋白互作网络分析,结果显示 MYC、 FOXO1、 CREBBP、 NOTCH2及 HES1等包含在互作网络中的核心基因组成的较强网络簇中。 结论:POF特异性的遗传学变化可能通过导致卵巢发育生物学过程及卵巢发育相关的信号通路的活性改变,从而促进POF的发生。这些证据可以为POF的遗传发病机制进一步研究提供坚实的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肾脏血管周细胞肿瘤临床病理学特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肾脏血管周细胞肿瘤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及诊断、预后。方法:收集青岛大学附属医院2014年1月至2021年5月病理确诊的3例肾脏血管周细胞肿瘤(2例为球血管肌瘤,1例难以分类,诊断为血管周细胞肿瘤),分析其临床、形态学、免疫表型及分子学特点,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3例中男性1例,女性2例。年龄21~70岁。2例因体检发现,1例因腰部不适就诊。影像学显示肾实质内类圆形结节状软组织密度影,增强扫描往往呈不均性延迟强化。大体检查:2例位于肾门处,1例位于肾实质内,均呈结节状,直径1.6~5.1 cm(平均4.1 cm),切面灰白或灰红色,质韧。光镜下观察:瘤细胞实性片状或小结节状排列,与血管壁关系密切,瘤细胞多呈上皮样,胞质丰富、浅嗜酸,边界不清,核圆形,可见核仁,部分区域可见多少不一的长梭形、束状排列的平滑肌成分,两种成分有过渡移行,所有肿瘤均无坏死。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瘤细胞波形蛋白、平滑肌肌动蛋白及Ⅳ型胶原弥漫强阳性,2例表达CD34,3例均不同程度表达PDGFRB,Ki-67阳性指数2%~3%。聚合酶链反应检测显示,3例均未见KRAS、BRAF V600E基因突变;二代基因测序检测,3例中有2例发现PDGFRB基因突变,分别为第3和第18外显子突变,均未发现NOTCH 1/2/3基因融合。3例随访6~92个月,所有患者均健在,无复发或转移。结论:肾脏血管周细胞肿瘤是一种原发于肾脏向平滑肌分化的罕见间叶性肿瘤,以血管球瘤最常见,瘤细胞形态温和、与血管壁关系密切并见梭形的平滑肌成分对该肿瘤的诊断具有重要提示作用,免疫组织化学上皮性和肌源性标记的联合应用有助于诊断。PDGFRB基因突变在该肿瘤的发生中可能具有重要作用。多数预后良好,少部分病例具有恶性生物学行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8种人胰腺癌细胞株常见肿瘤相关基因突变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8种人胰腺癌细胞株中常见肿瘤相关基因突变,为胰腺癌基础研究中选择合适的细胞株提供依据。方法:体外培养8种人胰腺癌细胞株(AsPC-1、BxPC-3、Capan-1、Capan-2、MIA PaCa-2、PANC-1、Patu8988和T3M4,均购自美国模式培养物集存库),采用二代测序技术检测113个肿瘤相关基因突变情况,结合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数据库对突变基因进行功能分析。结果:二代测序结果显示,8种人胰腺癌细胞株中共确定36个基因、79个位点发生突变。鼠类肉瘤病毒癌基因(KRAS)、肿瘤蛋白P53(TP53)、细胞周期依赖性激酶抑制基因(CDKN2A)和胰腺癌缺失基因(DPC4/SMAD4)在8种胰腺癌细胞株中的突变率分别为87.5%(7/8)、100.0%(8/8)、50.0%(4/8)和37.5%(3/8)。AsPC-1和Capan-1细胞中同时存在上述4个基因的突变,BxPC-3细胞株是KRAS野生型胰腺癌,CDKN2A基因在AsPC-1、Capan-1、Capan-2和Patu8988细胞中检测到突变,而DPC4/SMAD4在AsPC-1、Capan-1和T3M4细胞中发生突变。其他发生率较高的突变基因包括AT丰富结合域1A(ARID1A)基因(AsPC-1、Capan-1、Capan-2、MIA PaCa-2和T3M4发生突变)、环磷腺苷效应元件结合蛋白(CREBBP)基因(Capan-1、Capan-2、MIA PaCa-2和T3M4发生突变)、NOTCH1(BxPC-3、Capan-2、MIA PaCa-2和T3M4发生突变)、腺瘤性息肉病(APC)基因(AsPC-1、Capan-1和Patu8988发生突变)和E1A结合蛋白P300(EP300)基因(BxPC-3、MIA PaCa-2和T3M4发生突变)。突变基因功能主要涉及Ras/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通路、细胞周期调控、Wnt/β-连环蛋白(β-catenin)通路、NOTCH信号通路、染色质重塑复合物家族、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信号通路、DNA损伤修复、Hedgehog和磷脂酰肌醇3激酶丝氨酸/苏氨酸激酶(PI3K-Akt)信号通路等。结论:8种胰腺癌细胞株具备人胰腺癌组织的基因学特征,不同细胞株具有不同的基因突变特点,实验研究中应根据不同细胞的基因突变情况合理选择细胞株并分析研究结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盐酸小檗碱对脓毒症大鼠肠黏膜屏障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盐酸小檗碱对脓毒症大鼠肠黏膜屏障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48只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Sham组,6只)、脓毒症模型组(LPS组,14只)、盐酸小檗碱干预组(Ber组,14只)和Notch信号通路抑制组(DAPT组,14只)。DAPT组于制模前2 h腹腔注射5 mg/kg Notch信号通路抑制剂DAPT。采用向大鼠腹腔注射10 mg/kg脂多糖(LPS)的方式复制脓毒症模型;Sham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2 mL。Ber组和DAPT组于制模2 h后灌胃50 mg/kg盐酸小檗碱;Sham组和LPS组灌胃等量生理盐水2 mL。分别于制模0、6、12、24 h观察大鼠体温、体质量、行为学和存活情况。制模24 h后麻醉取腹主动脉血,处死大鼠后取回肠组织。光镜下观察回肠组织病理学改变;透射电镜下观察回肠组织超微结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二胺氧化酶(DAO)、肠脂肪酸结合蛋白(iFAB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实时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蛋白质免疫印迹试验(Western blotting)分别检测回肠组织紧密连接蛋白〔闭合蛋白(Occludin)、封闭蛋白1(Claudin1)〕、Notch1及其下游靶信号的mRNA和蛋白表达。结果:制模后24 h,与Sham组比较,LPS组、Ber组和DAPT组大鼠体质量均下降,体温均有所升高,其中LPS组变化最明显,DAPT组次之,Ber组改变最轻;LPS组、Ber组和DAPT组存活率均较Sham组下降〔42.9%(6/14)、57.1%(8/14)、57.1%(8/14)比100%(6/6)〕,故每组取6只用于后续检测。肠道大体观察显示,LPS组大鼠回肠组织水肿及腹腔渗血情况最为严重,Ber组情况明显改善,DAPT组次之。光镜下显示,LPS组大鼠回肠黏膜腺体排列紊乱,杯状细胞明显减少,伴大量炎症细胞浸润;Ber组明显改善;DAPT组差于Ber组。电镜下显示,LPS组大鼠回肠微绒毛大量脱落,肠上皮细胞间连接复合体结构严重损伤;Ber组情况明显改善,DAPT组差于Ber组。LPS组大鼠血清DAO、iFABP、TNF-α、IL-6水平较Sham组明显升高,Ber组上述指标较LPS组明显降低〔DAO(μg/L):4.94±0.44比6.53±0.49,iFABP(ng/L):709.67±176.97比1 417.71±431.44,TNF-α(ng/L):74.70±8.15比110.36±3.51,IL-6(ng/L):77.34±9.80比101.65±6.92,均 P<0.01〕,而DAPT组上述指标较Ber组明显升高。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显示,LPS组大鼠回肠组织Occludin、Claudin1、Notch1及Hes1的mRNA和蛋白表达均较Sham组降低;Ber组上述指标均较LPS组明显升高〔mRNA表达:Occludin mRNA(2 -ΔΔCt):1.61±0.74比0.30±0.12,Claudin1 mRNA(2 -ΔΔCt):1.97±0.37比0.58±0.14,Notch1 mRNA(2 -ΔΔCt):1.29±0.29比0.36±0.10,Hes1 mRNA(2 -ΔΔCt):1.22±0.39比0.27±0.04;蛋白表达:Occludin/GAPDH:1.17±0.14比0.74±0.04,Claudin1/GAPDH:1.14±0.06比0.58±0.10,Notch1/GAPDH:0.87±0.11比0.56±0.09,Hes1/GAPDH:1.02±0.13比0.62±0.01;均 P<0.05〕,DAPT组上述指标较Ber组降低。 结论:盐酸小檗碱早期使用可明显改善脓毒症大鼠肠黏膜屏障损伤,其机制考虑与抑制肠道炎症反应及经Notch1信号通路调控肠上皮细胞间紧密连接蛋白表达进而改善肠黏膜屏障通透性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