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形臂联合CT三维导航系统辅助置钉与徒手置钉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的疗效比较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比较O形臂联合CT三维导航系统辅助置钉与徒手置钉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21年5月至2022年2月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收治的41例下颈椎骨折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6例,女15例;年龄31.5~48.6岁[(41.5±15.0)岁]。损伤节段:C 3 3例,C 4 12例,C 5 13例,C 6 10例,C 7 3例。19例采用O形臂联合CT三维导航系统置入颈椎椎弓根螺钉(导航组,76枚螺钉),22例采用徒手置入颈椎椎弓根螺钉(传统组,88枚螺钉)。比较两组总手术时间、有效手术时间、单钉置入时间、单钉修正次数、螺钉距前方皮质距离、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辐射剂量、切口长度、住院时间;术前及术后3 d椎间隙高度、Cobb角、椎体间滑移距离、美国脊柱损伤协会(ASIA)分级;术前、术后3 d、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视觉模拟评分(VAS)、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颈部功能障碍指数(NDI);螺钉置入准确率及并发症发生率(邻近小关节侵犯、感染、螺钉松动)。 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1.1~13.9个月[(12.5±1.4)个月]。术中导航组总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辐射剂量、切口长度多于或大于传统组( P均<0.05)。导航组有效手术时间、单钉置入时间、单钉修正次数、螺钉距前方皮质距离少于或小于传统组( P均<0.05)。两组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两组内术后3 d椎间隙高度、Cobb角、椎体间滑移距离较术前改善( P均<0.05)。两组间术前及术后3 d椎间隙高度、Cobb角、椎体间滑移距离、ASIA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两组内术后3 d、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VAS、JOA评分、NDI较术前改善( P均<0.05),且均随时间进一步改善。两组间术前及术后3个月VA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但术后3 d及末次随访时导航组低于传统组( P均<0.05)。两组间术前、术后3 d及术后3个月JOA评分和ND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但末次随访时导航组优于传统组( P均<0.05)。导航组置入0级、0+1级螺钉置入准确率分别为92.0%(70/76)、96.6%(73/76),高于传统组的88.7%(78/88)、93.5%(82/88)( P均<0.05)。导航组邻近小关节侵犯率A~C级分别为71.2%(54/76)、28.8%(22/76)、0%(0/76),传统组分别为60.5%(53/88)、32.3%(28/88)、7.3%(7/88)( P<0.05)。导航组无螺钉松动,传统组螺钉松动率为9.1%(8/88)(P<0.01)。 结论:与徒手置钉比较,O形臂联合CT三维导航系统辅助置钉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具有有效手术时间短、螺钉置入快、螺钉把持力强、颈椎稳定性好、术后疼痛轻、置钉准确率高、小关节侵犯率和螺钉松动率低等优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O形臂导航下通道螺钉治疗Ⅱ型老年脆性骨盆骨折的疗效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O形臂导航下通道螺钉治疗Ⅱ型老年脆性骨盆骨折(FFP)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9年9月至2021年4月复旦大学附属浦东医院骨科收治的37例Ⅱ型FFP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9例,女28例;年龄65~82岁[(71.8±10.1)岁]。15例采用O形臂导航下通道螺钉固定治疗(手术组),22例采取非手术治疗(非手术组)。比较两组急诊时、治疗后1周、1,3,6个月视觉模拟评分(VAS)、Majeed功能评分,记录手术组置钉准确率,以及治疗和随访期间并发症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6~18个月[(13.2±5.1)个月]。两组急诊时VAS及Majeed功能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两组治疗后6个月VAS低于急诊时,Majeed功能评分高于急诊时( P均<0.01)。治疗后1周手术组VAS为2(1,4)分,低于非手术组的4(3,5)分( P<0.01);治疗后1个月手术组VAS为1(1,2)分,低于非手术组的3(2,5)分( P<0.05)。治疗后1周手术组Majeed功能评分为(50.2±4.2)分,高于非手术组的(40.2±5.6)分( P<0.01);治疗后1个月手术组Majeed功能评分为(73.8±5.2)分,高于非手术组的(62.4±5.0)分( P<0.01)。而治疗后3个月及6个月两组VAS和Majeed 功能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手术组置钉准确率为93%(14/15)。手术组出现尿路感染1例,术中螺钉穿出1例,无螺钉松动及神经、血管损伤,并发症发生率为13%(2/15);非手术组出现尿路感染5例,坠积性肺炎5例,深静脉血栓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50%(11/22)( P<0.05)。 结论:与非手术治疗相比,O形臂导航下通道螺钉治疗Ⅱ型老年FFP可早期缓解疼痛并促进功能恢复、实现螺钉精准置入、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TiRobot机器人联合O形臂X线机微创治疗C型骨盆骨折的疗效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TiRobot骨科手术机器人联合O形臂X线机微创治疗C型骨盆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9月同济大学附属上海第十人民医院收治的53例骨盆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29例,女24例;年龄20~68岁[(40.4 ± 15.5)岁]。依据骨折AO分型,均属C型骨折。32例采用O形臂X线机导航下TiRobot机器人辅助微创内固定治疗(TiRobot组),21例在C形臂X线机透视引导下进行微创内固定手术(对照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螺钉置入透视时间、螺钉置入位置优良率。术后1周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患者疼痛程度。术后1周采用Matta影像学标准评估骨折复位质量。末次随访时采用Majeed功能评分评估骨盆功能恢复效果。记录术后及随访期间并发症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2~15个月[(13.2 ± 0.3)个月]。TiRobot组手术时间为(85.2 ± 6.9)min,对照组为(101.0 ± 6.7)min( P < 0.05)。两组术中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TiRobot组螺钉置入透视时间为6(5,7)s,对照组为10(10,15)s( P < 0.05)。TiRobot组螺钉置入位置优30例,良1例,可1例,优良率为97%(31/32);对照组优15例,良2例,可4例,优良率为76%(17/21)( P < 0.05)。两组术后1周VA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术后1周两组Matta影像学骨盆复位质量和末次随访时Majeed功能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两组术后及随访期间均未出现如螺钉松动或断裂、异位骨化、血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 结论:O形臂X线机导航下TiRobot机器人辅助微创内固定治疗C型骨盆骨折,较C形臂X线机透视引导可缩短手术时间及术中透视时间、提高螺钉置入位置准确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O-arm导航辅助下经皮骶髂关节螺钉内固定治疗骶髂关节复合体损伤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比较O-arm导航辅助下与C形臂X线机透视辅助下经皮骶髂关节螺钉内固定治疗骶髂关节复合体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6年7月— 2019年1月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32例骶髂关节复合体损伤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21例,女11例;年龄20~59岁,平均41.3岁。骨折按Tile分型:B1型7例,B2型13例,B3型5例,C1型5例,C2型2例。17例采用O-arm导航辅助下经皮骶髂螺钉内固定治疗(A组),15例采用C形臂X线机透视辅助下经皮骶髂螺钉内固定治疗(B组)。比较两组单枚螺钉置钉时间、术中透视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采用Matta标准评分评价术后骨折复位质量。采用Majeed功能评分评价末次随访时关节功能,并观察并发症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6~37个月,平均18.6个月。A组单枚螺钉置钉时间为(27.3±5.1)min,B组为(52.3±5.9)min( P<0.05)。A组术中透视时间为(43.3±3.2)s,B组为(64.6±5.4)s( P<0.05)。A组术中出血量为(17.8±2.6)ml,B组为(20.7±3.1)ml;A组骨折愈合时间为(13.4±1.4)周,B组为(14.1±1.9)周;A组和B组Matta标准评分的优良率分别为88%(15/17)和87%(13/15);A组和B组末次随访时Majeed评分的优良率分别为94%(16/17)和87%(13/15)( P均>0.05)。术后B组1例患者出现1枚螺钉稍突破椎体前皮质。两组均无血管、神经损伤、伤口感染、螺钉松动等并发症。 结论:与C形臂X线机透视辅助下相比,O-arm导航辅助下经皮骶髂关节螺钉内固定治疗骶髂关节复合体损伤具有置钉时间短、术中透视时间短等优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3D打印联合"O"型臂导航辅助半椎体切除治疗先天性颈胸段侧凸畸形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3D打印联合"O"型臂(O-arm)导航辅助后路半椎体切除治疗先天性颈胸段侧凸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1年6月河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半椎体畸形致先天性颈胸段侧凸患儿14例,男9例、女5例,年龄(8.9±3.2)岁(范围1~15岁)。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融合节段。术中行O-arm扫描、术后行CT扫描评估置钉准确率。分析术前、模型设计、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影像学测量颈胸段侧凸Cobb角、代偿性侧凸Cobb角、局部后凸Cobb角、颈椎倾斜角、T 1倾斜角及锁骨角,评估手术设计、术中矫形及随访丢失情况。采用脊柱侧凸研究学会-22简明量表调查问卷(Scoliosis Research Society question naires-22,SRS-22)评估功能及临床疗效。末次随访时采用Eck融合分级标准评价植骨融合情况。 结果:14例患儿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228.5±41.8) min,术中出血量(355.6±46.7) ml,融合节段为(5.5±0.8)个,随访(35.5±13.2)个月。共置入140枚椎弓根螺钉,置钉准确率97.1%(136/140)。颈胸段侧凸Cobb角术前为53.9°±17.9°、模型设计为11.3°±4.4°、术后1周为10.8°±2.6°、末次随访为14.5°±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术后1周与术前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术后矫形率为78.6%±6.7%。代偿性侧凸Cobb角术前为33.1°±12.1°、模型设计为11.9°±2.4°、术后1周为10.5°±3.4°、末次随访为14.1°±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术后1周与术前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术后矫形率为65.2%±16.2%。局部后凸Cobb角术前为27.8°±9.8°、模型设计为10.1°±2.1°、术后1周为9.8°±1.9°、末次随访为12.7°±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术后1周与术前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术后矫形率为59.2%±18.9%。颈椎倾斜角术前为20.6°±6.7°、模型设计为6.2°±1.9°、术后1周为5.9°±2.1°、末次随访为7.1°±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术后1周与术前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术后矫形率为70.0%±11.1%。T 1倾斜角术前为20.2°±5.8°、模型设计为11.5°±3.1°、术后1周为10.2°±2.3°、末次随访为9.5°±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术后1周与术前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术后矫形率为53.2%±10.4%。术前设计的矫形指标与术后1周实际测量值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末次随访时SRS-22量表中自我形象(4.6±0.7)分、心理健康(4.7±0.6)分、治疗满意度(4.6±0.6)分,均较术前改善( P<0.05)。1例患儿术后出现半椎体同侧C 8神经根损伤症状,予以脱水、激素及营养神经药物等保守治疗,术后3个月恢复正常。末次随访时所有患儿头颈肩部外观较术前改善,植骨均达骨性融合,Eck融合分级均为Ⅰ级。围手术期均未出现严重神经或血管损伤,随访过程中均未发生假关节形成、内固定松动或断裂。 结论:3D打印联合O-arm导航辅助后路半椎体切除治疗先天性颈胸段侧凸畸形,可预先、立体及实时显示畸形结构,准确置入椎弓根螺钉并完整切除半椎体,提高手术安全性及畸形矫正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O形臂导航系统辅助上颈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创伤性寰枢椎失稳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O形臂导航系统辅助上颈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创伤性寰枢椎失稳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21年1月至2022年6月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收治的61例寰枢椎失稳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4例,女27例;年龄20~77岁[(50.2±13.1)岁]。38例采用徒手置钉(徒手组),23例采用O形臂导航系统辅助置钉(导航组)。徒手组按照手术医师的经验(是否具有20年及以上脊柱外科手术经验,并独立完成寰枢椎手术100例以上)分为经验丰富组(20例)和经验不丰富组(18例)。记录各组置钉时间、手术时间。术后7 d复查颈椎CT,根据Neo分级标准评价椎弓根螺钉的置钉满意率和皮质穿破率。术前、术后7 d及末次随访时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及颈部功能障碍指数(NDI)评估患者颈椎神经功能。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9~25个月[(16.3±4.2)个月]。导航组置钉时间和手术时间与徒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导航组置钉时间为(41.0±7.8)min,较徒手组中经验丰富组的(23.6±6.8)min长( P<0.01),较经验不丰富组的(50.1±10.1)min短( P<0.05)。导航组手术时间为(101.9±9.9)min,较徒手组中经验丰富组的(67.6.±8.3)min长( P<0.01),较经验不丰富组的(126.1±16.4)min短( P<0.01)。导航组置钉满意率和置钉皮质穿破率分别为98.9%、4.3%,优于徒手组的94.1%、17.8%,且优于徒手组中经验丰富组的96.2%、13.8%和经验不丰富组的91.7%、22.2%( P<0.05或0.01)。导航组和徒手组术前、术后7 d及末次随访时JOA评分和ND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与徒手组中经验丰富组和经验不丰富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导航组和徒手组术中均未见脊髓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 结论:O形臂导航系统辅助上颈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寰枢椎失稳在置钉时间、手术时间、术后神经功能等方面与徒手置钉无明显差异,但具有更高的置钉准确率。O形臂导航系辅助置钉与经验丰富医师徒手置钉比较,具有更高的置钉准确率,但置钉时间和手术时间更长;与经验不丰富医师徒手置钉比较,不仅具有更高的置钉准确率,同时有更短的置钉时间和手术时间,增加手术安全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O形臂导航辅助与徒手置钉治疗AO分型C型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比较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比较O形臂导航辅助置钉与徒手置钉治疗AO分型C型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8年1月至2021年6月河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34例C型胸腰椎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23例,女11例;年龄42~63岁[(50.4±7.4)岁]。损伤节段:T 11 4例,T 12 10例,L 1 12例,L 2 6例,T 11~12、L 1 1例,T 12、L 1 1例。均采用后路复位内固定治疗,其中18例采用O形臂导航辅助椎弓根螺钉置入(导航组),16例采用徒手椎弓根螺钉置入(徒手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单枚螺钉置入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方式及置钉准确率;比较两组术前、术后1周、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胸腰椎后凸Cobb角、视觉模拟评分(VAS)及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观察术后并发症情况。 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2~29个月[(16.8±6.1)个月]。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手术方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导航组单枚螺钉置入时间为(9.4±1.6)min,徒手组为(10.8±1.5)min( P<0.05);导航组置钉准确率为97.4%,徒手组为81.5%( P<0.01)。两组术前后凸Cobb角、VA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术后1周导航组和徒手组后凸Cobb角分别为(4.3±1.1)°、(5.9±1.1)°,术后3个月分别为(4.4±1.2)°、(5.7±1.3)°,末次随访时分别为(4.4±1.2)°、(6.8±0.9)°,较术前的(21.8±3.1)°、(22.2±3.2)°明显降低( P均<0.01);术后1周、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导航组后凸Cobb角明显低于徒手组( P均<0.01)。术后1周导航组和徒手组VAS分别为(3.2±0.7)分、(4.1±0.7)分,术后3个月分别为(2.4±0.6)分、(3.0±0.8)分,末次随访时分别为(1.8±0.9)分、(2.6±0.7)分,较术前的(8.4±0.8)分、(8.3±0.9)分明显降低( P均<0.01);术后1周、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导航组VAS明显低于徒手组( P均<0.01)。术前、术后1周、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两组内和组间ASIA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术后导航组和徒手组分别有1例患者切口感染( P>0.05);导航组无内固定物松动、移位等内固定失效发生,徒手组2例患者出现内固定松动、移位( P>0.05)。 结论:与徒手置钉比较,O形臂导航辅助置钉治疗AO分型C型胸腰椎骨折具有置钉快速精准、复位良好、术后疼痛明显减轻等优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O"型臂导航系统辅助半椎体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颈胸段先天性半椎体畸形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O"型臂导航系统辅助半椎体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颈胸段先天性半椎体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2月至2020年10月河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颈胸段半椎体畸形患者12例,男5例、女7例,年龄(9.4±2.6)岁(范围4~15岁)。术中采用神经监测系统确保手术矫形的安全性,采用"O"型臂导航系统辅助置入椎弓根螺钉,切除半椎体,矫形侧凸畸形。术后采用CT评估置钉准确性,术前、术后摄站立位脊柱全长正侧位X线片测量冠状面及矢状面Cobb角。末次随访时计算脊柱侧凸及后凸矫正率、内固定、双肩高度差及植骨融合情况。结果:12例共置入椎弓根螺钉108枚,置钉准确率为96.3%(104/108)。随访时间(37.9±10.2)个月(范围24~61个月)。融合节段为(5.4±1.1)个(范围4~7个)。术后1周脊柱侧凸Cobb角矫正率为78.5%±3.2%,后凸Cobb角矫正率为70.1%±5.4%。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侧凸、后凸角度及脊柱侧凸研究学会-22项问卷(Scoliosis Research Society-22,SRS-22)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1周与末次随访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至末次随访12例植骨均达EckⅠ级融合。术前双肩高度差(shoulder imbalance,SI)为(2.4±0.8) cm,术后1周为(1.0±0.6) cm,末次随访为(0.7±0.5) 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38.30, P<0.001)。术中及随访期间均未发生假关节形成、明显的矫正角度丢失、内固定松动及断裂。 结论:"O"型臂导航系统航辅助置钉矫形植骨融合固定联合半椎体切除治疗颈胸段半椎体畸形具有矫形效果好、放射暴露减少及并发症少等优点,可精准植入椎弓根螺钉和切除半椎体。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O型臂导航系统辅助椎弓根外侧In-Out-In螺钉置入技术在先天性脊柱侧凸矫形术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观察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在O型臂导航系统辅助下采用In-Out-In螺钉置入技术于狭小变异椎弓根外侧置钉进行内固定的疗效,探讨其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1年1月漯河市中心医院行脊柱侧凸矫形术的17例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的临床资料.术中在O型臂导航系统辅助下,对狭小变异椎弓根采用In-Out-In螺钉置入技术沿椎弓根外侧内斜置入螺钉,对发育正常椎在椎弓根植入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矫正侧、后凸畸形.置钉后应用O型臂扫描评估置钉准确性,椎体间残余间隙置入碎骨粒,融合范围内的横突及其他后方结构表面去皮质后植骨.记录手术情况、术中一次性置钉成功情况.随访至2023年12月,记录术后脊髓损伤、脑脊液漏及切口感染、螺钉及棒松动移位、断裂等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前及术后1周、1年行站立位脊柱全长正侧位X线片检查,记录侧凸Cobb角、后凸Cobb角,计算矫正率;比较术前及术后1周、1年脊柱侧凸研究学会(SRS)-22评分;末次随访时采用Eck融合分级标准评估植骨融合情况.结果 (1)17例手术时间(184.0±43.2)min,术中出血量(632.0±192.7)mL,固定节段最高T5、最低S1,固定融合节段(9.0±2.7)个.置入椎弓根螺钉216枚,其中椎弓根置入152枚、椎弓根外侧采用In-Out-In技术置入64枚,均一次性置钉成功,O型臂扫描显示螺钉均贴近椎弓根内壁进入椎体,未侵入椎管.(2)随访至2023年12月,随访(28.0±3.4)个月,17例均无脊髓损伤、脑脊液漏及切口感染、螺钉及棒松动移位、断裂并发症发生.17例术前侧凸Cobb 角[(57.8±6.6)°]、后凸 Cobb 角[(44.0±9.6)°]均大于术后 1 周[(12.6±4.2)°、(15.3±2.4)°]、术后 1年[(15.3±2.4)°、(15.4±2.3)°](P<0.05),术后1周与术后1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侧凸Cobb角矫正率[(77.6±8.6)%]、后凸 Cobb 角矫正率[(63.9±8.4)%]与术后 1年[(76.8±7.1)%、(63.6±8.6)%]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272,P=0.789;t=0.123,P=0.904).术前SRS-22评分[(71.8±4.2)分]低于术后1周[(83.1±4.4)分]、术后1年[(84.7±3.8)分](P<0.05),术后1周与术后1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17例患者植骨均达Ⅰ级融合.结论 先天性脊柱侧凸矫形术中在O型臂导航系统辅助下采用In-Out-In螺钉置入技术于狭小变异椎弓根外侧内斜置入螺钉,内固定牢固、矫形效果好、并发症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O形臂导航辅助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的初步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O形臂导航辅助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的准确性与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7例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病人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病人均在置钉结束后行O形臂系统3D扫描,按照Gertzbein-Robbins分级评估置钉的准确性.结果 7例病人在O形臂导航辅助下共置入29枚椎弓根螺钉,其中Gertzbein-Robbins分级A级23枚(79.31%),B级4枚(13.79%),C级1枚(3.45%),E级1枚(3.45%).手术共置入29枚克氏针,其中1枚(3.45%)突破椎体前缘.术中无关节突关节受到破坏.1例出现置钉相关神经并发症行再次手术调整椎弓根螺钉.随访(8.29±2.43)个月,无钉棒置入后相关并发症.结论 O形臂导航辅助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及安全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