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湿疹和免疫球蛋白E升高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单基因病
编辑人员丨2天前
湿疹和血免疫球蛋白E(IgE)水平升高不仅是特应性皮炎的特征,也可能是皮肤相关单基因病以及某些综合征或免疫出生错误的表现之一,如高IgE综合征、Wiskott-Aldrich综合征,X连锁内分泌多腺体病肠病伴免疫调节异常综合征、Omenn综合征、非典型DiGeorge综合征、Comèl-Netherton综合征、皮肤屏障疾病伴消瘦综合征、脯氨酸酶缺乏症等。这些单基因病在儿童期可表现为严重的湿疹或湿疹样皮疹,另外部分疾病从婴儿期就可有IgE升高的表型。这些单基因病除湿疹样皮疹和IgE升高外,还会有其他相关表型,因此熟悉这些疾病的表型特点有助于临床更好地识别。早期识别并且对其进行有效的诊治管理,可改善预后。现从临床角度总结这些疾病的表型,帮助临床医师识别和进一步诊治这些疾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新生儿Omenn 综合征一例
编辑人员丨2天前
本文报道1例新生儿Omenn综合征,表现为生后皮肤大面积蜕皮,伴有鱼鳞状脱屑,全外显子基因检测发现RAG1基因突变。Omenn综合征是一种特殊的原发性免疫缺陷病,主要表现为红皮病或鱼鳞病等皮肤改变,预后差,应早筛查、早诊断,改善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误诊为鱼鳞病的Omenn综合征两姐妹及其家系遗传分析和胎儿诊断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分析Omenn综合征的遗传学特征和胎儿产前诊断。方法:选取2019年8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附属八一儿童医院收治的Omenn综合征一家系,分析先证者体格检查、临床表现、家族史、用药史、治疗与随访情况及免疫、生化等辅助检查结果。全外显子捕获结合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先证者及其父母的基因型,母亲再孕时抽取羊水进行胎儿基因诊断。结果:先证者为女婴,1个月16 d时因"全身皮疹18 d,发热7 d"入院,院外疑诊鱼鳞病,1周后死亡。曾有一个姐姐死于类似疾病。先证者有红皮病、湿疹样皮疹及反复感染病史,血液T淋巴细胞、自然杀伤细胞增多,B淋巴细胞正常(T +B -NK +),免疫球蛋白E和嗜酸性细胞升高;先证者携带重组激活基因1( RAG1)的3个杂合突变,c.322C>T(p.R108*)为已知致病变异,来源于父亲;c.2807C>A(p.T936N)和c.2846T>C(p.I949T)来源于母亲同源染色体,均为新发变异,先证者确诊为Omenn综合征。母亲再次妊娠时,羊水细胞基因分析显示胎儿携带与母亲相同的RAG1 c.2807C>A和c.2846T>C,为杂合变异携带者,出生后发育正常。 结论:Omenn综合征患者为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中的一种罕见类型,于新生儿起病,易被误诊为鱼鳞病,遗传学分析有利于早期诊断和产前诊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Netherton综合征1例
编辑人员丨2周前
患者女,54岁,全身红斑鳞屑、毛发异常出生即有.皮肤科情况:躯干四肢呈红皮病样外观、多环状、匍行性红斑,特异性"双边"鳞屑,干燥、纤细的鱼鳞病样鳞屑,毛发异常表现为:毛发短、脆、无光泽,眉毛、睫毛稀疏.皮损组织病理示:角化过度,角化不全,表皮不规则增厚,细胞间内水肿,真皮内胶原断裂、卷曲、缺失,红细胞外渗,少量炎细胞浸润,部分皮下脂肪变性.基因测序:行全外显子基因检查可检测到SPINK5基因存在一个纯合错义变异c.2423C>T:p.T808I.根据皮肤损害及基因检查,诊断考虑Netherton综合征.治疗上给予丙酸氟替卡松软膏、维A酸乳膏及维生素E乳,比例1∶1混合外用.鉴别诊断:本病需与特应性皮炎、高IgE综合征、红皮病及omenn综合征等鉴别.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周前
-
Omenn综合征临床表型及分子诊断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Omenn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及其致病基因.方法 回顾分析2例Omenn综合征患儿的临床资料和基因检测结果.结果 男女患儿各1例,分别为6个月、8个月;均有反复感染、皮疹病史;免疫球蛋白水平均降低,CD 8+T淋巴细胞降低,CD 19+B淋巴细胞严重降低,自然杀伤细胞数量升高.利用高通量测序方法对2例患儿及其家庭成员进行免疫缺陷相关基因检测,并利用Sanger测序法验证,例1的RAG1基因外显子2存在c.1211 G>A(p.R 404 Q)纯合突变,分别遗传自其父母,患儿叔叔亦为携带者.例2的RAG2存在母源c.830 A>G(p.Y 277 C)突变以及父源c.104 G>C(p.G 35 A)突变,2个突变位点均未见报道,生物信息学预测2个突变均为可能致病性异常.结论 Omenn综合征患者发病年龄较早,免疫功能低下.基因检测有利于早期诊断及遗传咨询.确认了2个可引起Omenn综合征的新突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不典型严重联合免疫缺陷病7例诊治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不典型严重联合免疫缺陷病(SCID)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回顾分析2012年9月-2017年6月证实为IL2RG、JAK3和RAG1突变的7例不典型SCID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7例患儿中,婴儿5例,幼儿及学龄期儿童各1例;6例为男性、1例为女性.例2、4、6为经典SCID临床表型,例1、3、5、7为不典型SCID临床表型,例6临床诊断Omenn综合征.例2、5为经典SCID免疫表型,例1、3、4、6、7为不典型SCID免疫表型,例1有母体嵌合.二代测序提示,例1为复合杂合JAK3突变c.3097-1 G>A/c.946-950 GCGGA>ACinsGGT;例2、3、4为IL2RG突变,分别为c.865 C>T/p.R 289 X、c.664 C>T/R 222 C、52 delG;例5为杂合JAK3突变c.2150 A>G/p.E 717 G、c.1915-2 A>G.Sanger测序提示,例6为复合杂合的RAG1突变c.994 C>T/p.R 332 X、c.1439 G>A/p.S 480 N;例7为纯合的RAG1突变c.2095 C>T/p.R 699 W.结论 SCID基因突变在一定情况下可导致不典型的临床和/或免疫表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联合免疫缺陷病
编辑人员丨2023/8/6
联合免疫缺陷病(CID)属于最新原发性免疫缺陷病分类中的第1大类.其中儿科临床最危重类型为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SCID),不经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患儿通常于1岁内夭折,很少能活过2岁.近年来,随着病例数的增多,逐渐认识到一部分SCID患儿可表现为不典型表型.另外还有2种特殊免疫和临床表型的SCID,如Omenn综合征和SCID的移植物抗宿主反应,分别由自身的及母体寡克隆细胞扩增所致.放射敏感CID属于T-B-SCID,具有放射敏感和双链DNA断裂修复缺陷,临床处理需要特殊关注.由正常发育的但伴有内在缺陷的T淋巴细胞导致的CID是近年研究热点,如zeta链相关蛋白激酶70 kDa(ZAP70)缺陷.综合征伴发的CID与临床亦密切相关,如胞质分裂贡献者8(DOCK8)缺陷.现阐述相关疾病的发病机制、分子特征、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诊断、治疗及预后等,为儿科医师在此领域的诊疗工作提供相关信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新生儿Omenn综合征
编辑人员丨2023/8/6
报告1例新生儿Omenn综合征.患儿女,16d.全身潮红伴脱屑15d.体格检查:全身皮肤浸润、潮红.腹部膨隆,肝脾淋巴结肿大.实验室检查:外周血白细胞升高,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增多;B淋巴细胞缺如;血清IgG、IgA、IgM极低,IgE显著升高.骨髓检查:嗜酸性粒细胞比例明显升高.诊断:Omenn综合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Omenn综合征一例并文献回顾
编辑人员丨2023/8/6
严重联合免疫缺陷病(severe combined immunodeficiency disease,SCID)是一种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同时具有严重缺陷的遗传性原发免疫缺陷病,通常于生后2~7个月内出现生长发育停滞、持续性腹泻、呼吸道症状、明显的细菌感染和播散性卡介苗感染等,如不经严格隔离、造血干细胞移植、基因治疗或酶替代治疗,SCID患儿寿命一般不超过1岁[1-2].Rozmus等[3]的报道称SCID发病率为(1.0~1.9)/100000,病死率较高.目前,SCID患儿主要通过造血干细胞移植进行治疗.Gennery等[4]的研究表明使用基因相同的同胞供体进行移植,患儿存活率为90%.Omenn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严重SCID,大多数患儿都检测到RAG1或RAG2基因的突变,具有明显的表型特征,包括早期发病的全身性红皮病、肝脾大、淋巴结病、血清IgE升高、T细胞功能异常等[5].Omenn综合征若未得到及时诊断和治疗,病死率较高,故应该引起临床医师的重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人重组激活基因1突变所致不同表型免疫缺陷病临床特征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总结人重组激活基因1 (RAG1)突变所致免疫缺陷病的临床特征,探讨不同基因突变类型和临床、免疫表型间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病例总结.收集2013年10月至2017年6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临床免疫科就诊,经临床、免疫评估及基因分析确诊为RAG1基因突变患儿的临床资料,总结临床特征、免疫表型及基因分析结果.结果 8例患儿确诊为RAG1基因突变,男6例,女2例,起病年龄2~4月龄,诊断年龄2月龄~13岁.4例家庭有婴幼儿反复感染夭折的家族史.2例来自于同一个家庭,其父母为近亲婚配.所有病例均有反复感染,呼吸道(8例)和消化道感染(6例)最多见,其他系统感染包括泌尿道(J例)、中枢神经系统(1例).感染病原包括细菌、病毒、真菌.轮状病毒感染3例;巨细胞病毒感染5例;卡介苗接种后不良反应2例,其中1例淋巴结穿刺液涂片抗酸染色阳性;真菌感染3例.1例发生肺部、腹腔多处结节性占位伴多发骨质破坏.8例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0.1~ 3.3)×109/L(中位数0.65×109/L),有3例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增高[(0.48~1.69)×109/L].临床表型方面:4例为严重联合免疫缺陷病(SCID),2例为泄漏型SCID,1例为Ommen综合征,1例为联合免疫缺陷病.3例血清IgG低于正常范围,3例血清IgM高于正常范围,5例血清IgE增高.5例为RAG1基因纯合突变,3例为RAG1基因复合杂合突变,6例为已报道突变位点,2例为新发突变位点.3例行造血干细胞移植,4例死亡,1例门诊随访.结论 RAG1基因不同突变方式导致临床表现多样,临床医生应重视家族史,对于存在婴儿期感染夭折的家庭尽早对患儿进行免疫功能评价和基因检测,尽早明确诊断和采取有效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