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疫类器官在肿瘤免疫研究中的应用与挑战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免疫治疗作为一种快速发展的治疗手段,使肿瘤治疗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也使肿瘤免疫学研究领域重新焕发生机.免疫类器官因其能重建肿瘤免疫微环境,模拟免疫细胞的应答机制和相互作用而成为强有力的工具,在肿瘤免疫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免疫器官来源的免疫类器官,肿瘤类器官与免疫细胞共培养的新型免疫类器官模型为肿瘤免疫学研究提供了新的途径,可应用于肿瘤发生发展机制研究、药物筛选、研发肿瘤疫苗及指导个体化精准治疗等多个领域.本文总结免疫类器官的培养方法与现状,探讨了免疫类器官在肿瘤免疫中的广泛应用,对免疫类器官目前存在的不足进行了初步分析并对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肾类器官血管化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肾类器官是利用人多能干细胞或组织来源的成体干细胞诱导分化形成主要包含肾小管结构的类器官,由于缺乏血管网络的支持,其组织结构不成熟和生长受限,如何实现肾类器官的血管化是该领域亟待解决的难题.目前,免疫缺陷动物移植、改变诱导分化方案、微流控芯片及调整细胞外基质和氧气浓度等方法可促进肾类器官血管化,为肾类器官科学研究及其临床应用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皮肤类器官构建策略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严重创伤致大面积皮肤缺损发生率高、危害大、治疗困难、预后较差,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甚至威胁其生命,是临床常见难题。大面积皮肤缺损难以自愈,主要采用皮肤移植等方法进行治疗。自体皮瓣移植来源有限,会对患者造成二次损伤;人工皮肤机械完整性差、无法整合,会形成瘢痕,同时也有免疫排斥的风险。皮肤类器官技术能够高度模拟人体皮肤组织及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目前创面治疗上的不足,为大面积皮肤缺损患者的治疗提供新方法。目前,皮肤类器官的构建方法相对较为成熟,但现有皮肤类器官的结构和功能相对较为单一,与真实的人体皮肤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每种构建方法各有利弊,具体哪种构建方法最佳尚无定论。因此,笔者从类器官与皮肤类器官技术及皮肤类器官的构建方法两方面对皮肤类器官构建策略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构建结构及功能更为复杂的皮肤类器官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肝内胆管癌类器官模型的建立与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肝内胆管癌(ICC)指起源于肝内二级胆管及其分支的胆管癌类型。作为一种常见的肝脏恶性肿瘤,ICC诊断与治疗的难点在于肿瘤的高度异质性和易耐药性。传统的药物筛选和肿瘤机制的研究局限于二维细胞水平及患者来源的肿瘤异种移植(PDX)模型。但细胞模型无法还原肿瘤的异质性,PDX模型受限于成本高、耗时长等缺点,无法在临床上普及应用。为了解决上述两种模型的局限性,有研究者在二维细胞的基础上研发出类器官模型。类器官模型集合了以上两种培养方式的优点,在肿瘤研究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为肿瘤发生发展的研究和治疗带来了新思路。这篇综述将主要讨论ICC类器官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重点关注现有的培养方案及其在精准医疗和生物样本库建立中可能的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视网膜类器官在体移植及感光细胞长期存活实验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究体外将人诱导多能干细胞(hiPSCs)定向分化成视网膜类器官(ROs)的进程并进行小鼠在体细胞移植。方法:使用定向分化培养基使BC1-eGFP hiPSCs悬浮培养得到神经球,培养第7天时将神经球贴壁培养诱导出神经视网膜上皮结构,然后人工分离类视网膜结构悬浮培养,进一步定向诱导分化得到成熟的ROs。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培养第0、7、15、21和30周标志基因的表达水平变化,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培养第8天、第15天、第15周、第21周和第30周标志基因的蛋白水平变化来鉴定诱导分化进程及效果。在体移植ROs实验中,首先破坏外界膜,然后将经消化的RO细胞悬液从角巩膜缘注射到 Gnat1-/-小鼠视网膜下腔,细胞移植后5个月进行视网膜切片的免疫荧光染色检测植入细胞的存活情况、与宿主视网膜的整合以及进一步的成熟分化情况。 结果:形态学和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体外诱导hiPSCs早期形成的眼区细胞高表达神经视网膜上皮特异性标志物PAX6和SOX1,随后细胞可以表达视网膜祖细胞特异性标志物LHX2,集落外圈逐渐形成圆形透明马蹄状的类视网膜结构。机械分离并悬浮培养得到的ROs直径约为1 mm,类视网膜组织逐渐增厚并出现类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视网膜祖细胞标志基因 VSX2表达在第7周即达峰值并持续高表达( F=168.30, P<0.01),视网膜前体细胞标志基因 RCVRN在第7周也开始出现并逐渐高表达( F=271.60, P<0.01),感光蛋白基因 RHO在第15周开始表达( F=95.02, P<0.01),而成熟感光细胞标志 OPN1LW/ MW的表达在第21周明显升高( F=40.57, P<0.01)。免疫荧光染色进一步检测到感光蛋白RHO在第30周达高表达状态。RO细胞移植后3周,自身带有绿色荧光的细胞成功在宿主小鼠的视网膜外核层中长期存活,移植后5个月植入细胞表达功能性光信号转导蛋白GNAT1。 结论:体外3D培养诱导hiPSCs生成ROs可成功地模拟人体内视网膜的发育过程,移植的RO细胞能在受体小鼠眼内长期存活,进入外核层并进一步发育成熟为类感光细胞。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原发性肝癌类器官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原发性肝癌类器官技术为肝癌研究提供了新的体外模型,能够模拟肝癌的组织结构和遗传特征,适用于药物筛选和疾病机制研究。尽管存在培养成功率低和模拟微环境不足等,肝癌类器官的发展为个性化医疗和精准治疗提供了可能,有望成为肝癌治疗研究的关键工具。本文就原发性肝癌类器官的构建及其在药物筛选、肝癌发病机制研究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乳腺癌类器官放射生物学模型初步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构建乳腺癌类器官培养体系并对其进行组织学表征与初步放射生物学特征研究。方法:体外培养不同分子分型乳腺癌细胞系和肿瘤组织细胞形成乳腺癌类器官,对其进行组织结构表征并利用Ki-67、ER、PR、Her2指标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对三阴性乳腺癌患者组织及乳腺癌细胞系形成的类器官进行4、8 Gy照射处理,观测照射后0、24、48、96 h的乳腺癌类器官个数以及直径变化来评估放射对类器官的杀伤情况。结果:乳腺癌细胞系和患者来源组织在6 d左右形成类器官结构;HE染色显示微结构,标志物表达具有空间异质性,肿瘤来源类器官与原组织的标志物表达具有相似性;照射处理MCF-7乳腺癌类器官后,生长停滞,部分形成的类器官崩解消失,48~96 h,逐渐恢复增殖趋势;MDA-MB-231乳腺癌类器官呈现辐射耐受和生长停滞,但结构没有明显改变,96 h仍未观察到恢复趋势;选取的三阴性患者组织来源的类器官也呈现辐射耐受,照射后类器官仍持续生长且结构没有明显改变,但生长趋势明显小于未照射组。结论:不同来源与不同分子分型的乳腺癌细胞经体外培养形成的乳腺癌类器官具有微结构与异质性,可以反映来源组织标志物表达情况并展现不同的放射抵抗能力,三阴性乳腺癌来源的类器官更加耐照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类器官模型在糖尿病研究领域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类器官是利用干细胞的自我更新和自我组装性能,经体外三维培养形成的微小组织器官类似物。本文综述了介导血糖调控和糖尿病慢性血管并发症的组织类器官构建过程,及其在糖尿病领域中的应用进展。类器官技术在疾病建模、个体化医疗和再生医学等方面有助于进一步推进糖尿病领域的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患者来源腮腺多形性腺瘤类器官模型构建和组织学与功能初步表征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构建患者来源腮腺多形性腺瘤(PA)类器官模型,并对其组织学、相关标志物和功能进行初步表征。方法:收集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术中取材新鲜肿瘤组织标本,采用头颈部肿瘤类器官培养体系进行体外培养,构建腮腺PA类器官。观察PA类器官的体外生长情况并进行光镜拍摄。对培养成功的类器官进行传代和冻存,并对冻存的PA类器官进行复苏再培养,观测其活性和PA类器官再形成能力。对比患者来源组织,对PA类器官进行组织学表征,相关标志和功能蛋白进行表征与检测,评价PA类器官对来源组织的复现性。结果:构建的腮腺PA类器官形成紧实致密球状结构,HE染色提示类器官与其来源组织形态相似,免疫组化可见类器官及其来源肿瘤组织钙调蛋白、细胞角蛋白7、上皮膜抗原胞质阳性,提示类器官与其来源组织的病理学特征一致;PA类器官过碘酸希夫(PAS)染色及淀粉酶消化后PAS染色呈阳性,阳性着色位于类器官球体内部及外周,提示PA类器官具有类似于腮腺的分泌功能。结论:成功构建患者来源PA类器官,该模型在组织形态和标志物上可高度复现来源组织情况,并具有黏液分泌的生物学功能,是研究腮腺肿物发生发展的良好体外模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Organoids: approaches and utility in cancer research
编辑人员丨1周前
Organoids are three-dimensional cellular structures with self-organizing and self-differentiation capacities. They faithfully recapitulate structures and functions of in vivo organs as represented by functionality and microstructural definitions. Heterogeneity in in vitro disease modeling is one of the main reasons for anti-cancer therapy failures. Establishing a powerful model to represent tumor heterogeneity is crucial for elucidating tumor biology and developing effective therapeutic strategies. Tumor organoids can retain the original tumor heterogeneity and are commonly used to mimic the cancer microenvironment when co-cultured with fibroblasts and immune cells; therefore, considerable effort has been made recently to promote the use of this new technology from basic research to clinical studies in tumors. In combination with gene editing technology and microfluidic chip systems, engineered tumor organoids show promising abilities to recapitulate tumorigenesis and metastasis. In many studies, the responses of tumor organoids to various drugs have shown a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patient responses. Owing to these consistent responses and personalized characteristics with patient data, tumor organoids show excellent potential for preclinical research. Here, we summarize the properties of different tumor models and review their current state and progress in tumor organoids. We further discuss the substantial challenges and prospects in the rapidly developing tumor organoid field.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