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肾类器官血管化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肾类器官是利用人多能干细胞或组织来源的成体干细胞诱导分化形成主要包含肾小管结构的类器官,由于缺乏血管网络的支持,其组织结构不成熟和生长受限,如何实现肾类器官的血管化是该领域亟待解决的难题.目前,免疫缺陷动物移植、改变诱导分化方案、微流控芯片及调整细胞外基质和氧气浓度等方法可促进肾类器官血管化,为肾类器官科学研究及其临床应用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微流控芯片在循环肿瘤细胞分离捕获中的应用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外周血中的循环肿瘤细胞(CTC)含量极少,分离比较困难。微流控芯片以便携性、灵敏度高、高捕获和成本低等特点正成为近年来不断发展的热点领域。微流控装置已被证明可以保持为CTC分离捕获提供最佳性能,包括通量、纯度、回收率和临床相关性。但目前微流控技术仍无法很好地实现高回收率和高纯度的回收CTC。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循环肿瘤细胞在神经母细胞瘤临床诊断及预后评估中的应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研究循环肿瘤细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s,CTCs)与神经母细胞瘤(neuroblastoma,NB)临床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探讨CTCs检测在NB诊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9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肿瘤外科收治的87例经病理检查确诊的NB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并将其设为病例组,收集患儿年龄、性别、肿瘤分期、转移、生存情况等临床资料,以及尿香草扁桃酸(vanillyl mandelic acid,VMA)水平、CTCs检测结果等。选取20名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两组均采用乙二胺四乙酸(ethylenediaminetetraacetic acid,EDTA)抗凝的真空采血管采集静脉血6 mL,采用CytoSorter ? CTCs检测系统,通过细胞表面波形蛋白(cell surface vimentin,CSV)抗体纳米微流控芯片免疫捕获CTCs,采用anti-CSV Ab和anti-GD2 Ab鉴定肿瘤细胞。使用SPSS 26.0和Graphpad Prism 9进行数据处理和图表制作。 结果:CTCs阳性率病例组为67.8%(59/87),对照组为5%(1/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CTCs阳性率与年龄、肿瘤大小、国际神经母细胞瘤危险度分级协作组(International Neuroblastoma Risk Group,INRG)分期及危险度分层、骨髓转移、骨转移、生存状态、VMA水平相关( P<0.05);与性别、肿瘤类型、Shimada分型、淋巴结转移、Mycn扩增与否无关( P>0.05)。CTCs的检出数量在年龄≥18个月、Shimada分型为预后不良型,肿瘤长泾大于5 cm、伴有骨/骨髓转移、更高INRG分期及危险度分层的患儿中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CTCs检出数量与生存状态明显相关,存活患儿CTCs检出数量明显低于死亡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02)。本组87例NB患儿最长随访时间2.5年,总体生存率为53.9%(62/87),CTCs阳性患儿生存率明显低于CTCs阴性患儿(46.8%比8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相比24 h尿VMA,CTCs检出率对于NB有更高的诊断效能( P=0.009)。 结论:CTCs在NB患儿中有较高检出率,其阳性率与临床不良预后结局相关。CTCs可以作为判断NB预后的一个指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多重即时检测技术在传染病诊断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快速、准确的诊断技术能有效防控传染病传播,遏制疫情发展。多重即时检测(x-POCT)技术可有效避免单一目标检测的局限性,实现多种传染性疾病的快速筛查和及时防控。该文总结x-POCT在传染性疾病及其病原体诊断中的应用,包括针对不同靶标的x-POCT检测方法,重点阐述了微流控芯片、纸基与微滴体系等设备平台,并探讨了本领域现存挑战与未来发展方向,以及x-POCT在基于“全健康”理念的高效传染病防控网络中的应用前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微流控芯片在眼科基础与临床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微流控芯片是一门多学科交叉技术。其中,微流控器官芯片技术飞速发展通过在微米量级对细胞和微环境进行精确调控,模拟体内生理环境,克服传统动物模型和细胞培养技术的不足。在眼科领域,微流控器官芯片模型主要集中在仿生角膜、视网膜和眼后房等以进行干眼、青光眼、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疾病模型的研究。另外,控芯片实现对泪液、眼内液标志物的连续监测和即时诊断已成为当下的研究热点。微流控芯片在药物分析、药物研发与筛选领域还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对近年来微流控芯片在眼科体外模型构建、即时检测和药物分析等应用方面的进展和不足进行总结,并对其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人源性类器官在结直肠癌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类器官是一种新兴的三维培养模型,具有培养简单、稳定性好、能高度重现来源组织的特征和异质性等优点。它既可作为临床预测模型,在体外对患者进行抗癌药物筛选和敏感性测试,从而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亦可以作为基础研究的工具,通过进行自身基因编辑和修饰研究,或结合气-液界面培养法和微流控技术研究,探索结直肠癌发生发展分子机制及寻找潜在治疗靶点。本文就结直肠癌类器官在临床应用和基础研究中的现状和进展作一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血管化机制构建萎缩型骨不连类器官芯片与初步实验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构建基于血管化机制的骨不连类器官芯片,并探讨无菌性骨不连发生机制。方法:设计半开放微流控芯片,实现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romal cells,BMSC)、人胚肺成纤维细胞(human fetal lung fibroblast 1,HFL1)与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HUVEC)共培养,建立三维器官芯片体系。设置HFL1与HUVEC不同比例与BMSC共培养,分为对照组(HFL1∶HUVEC=1∶1)、纤维化组(HFL1∶HUVEC=3∶1)与血管化组(HFL1∶HUVEC=1∶3)。通过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茜素红(alizarin red)染色观察BMSC成骨分化情况,qPCR分析成骨标志基因 SP7、 RUNX2、 ALPL、 BGLAP及血管化相关基因 KDR、 VWF转录情况,Western blot检测成骨标志蛋白RUNX2和ALP表达水平。 结果:BMSC、HFL1和HUVEC共培养体系中BMSC正常生长且出现明显生物矿化行为,血管内皮细胞能够形成有序血管结构,证实体系构建成功。相较对照组,纤维化组BMSC成骨分化下降趋势不明显,矿化标志基因 ALPL和 BGLAP相对表达量为0.55±0.19、0.42±0.2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血管化组基因 KDR和 VWF下调,相对表达量为0.49±0.17、0.49±0.2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相较对照组,血管化组BMSC成骨分化基因 SP7、 RUNX2、 ALPL和 BGLAP上调,相对表达量分别为2.91±0.52、3.83±1.87、3.22±1.29和5.21±1.4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血管化基因 KDR、 VWF上调,相对表达为8.24±2.84、5.32±1.6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Western blot结果表明RUNX2、ALP在血管化组中表达增加,纤维化组中表达减少。 结论:骨不连类器官芯片能够部分模拟骨不连局部微环境,纤维化可能导致骨形成能力和血管化水平显著下降,是无菌性骨不连发生的潜在重要原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微流控芯片的胚胎体外培养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胚胎体外培养是辅助生殖技术的一个关键环节,胚胎培养过程中理化环境的变化会影响胚胎质量。近年来,一种基于微流控芯片的胚胎动态培养以其强大的微流体和微小物质控制能力,可以显著改善胚胎的发育潜能,成为研究胚胎体外培养的新颖且有效方法,这是传统静态微液滴培养法所不能企及的。本文就微流控芯片技术应用于胚胎体外培养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微流控技术的肺芯片模型在肺癌研究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肺癌是全球死亡率最高的癌症,严重威胁我国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基于我国对肺癌精准诊疗的需求和研究现状,针对早期肺癌的精准诊断、治疗后复发监测、靶向与免疫治疗耐药等问题,需要提出针对患者的个体化解决方案并提供敏感性药物,这需要为临床提供能够针对患者肿瘤组织病理和分子分型特点的研究模型。基于微流控技术的器官芯片模型将类器官培养技术与微流控技术相结合,可以在3D培养的同时,以组织工程技术和微制造技术来模拟人体器官的基本结构,探究更为细致的生理病理反应;还能通过微流体控制和生物传感技术来进行更为快速高效的个性化药敏测试。该模型的出现极大地推动了肺癌领域的研究进展,本文将对近几年基于微流控技术的肺芯片模型在肺癌研究中的应用进行综述,并展望该技术在未来的发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循环肿瘤细胞的富集方法与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循环肿瘤细胞(CTC)作为一种新兴的肿瘤标志物,其稀有性和异质性增加了检测的难度。近年来依据生物物理特性、生物化学特性及微流控的CTC富集技术不断发展,促进了CTC在恶性肿瘤辅助诊断、临床治疗和预后评价等方面的研究和应用。CTC的检测目前仍存在一些不足,但随着多学科交叉融合,CTC在恶性肿瘤的辅助诊断、治疗等方面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